“小平您好”--徐小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5:52:58
“小平您好”--徐小平http://fangtan.tom.com 2004年07月28日19时37分来源:TOM 专稿林白
“小平您好”
播出日期:1997年3月2日
嘉宾:徐小平 (北京新东方学校副校长)
(邓小平去世后,我与徐小平约定,制作一期特别节目以志悼念。
是夜,徐小平如约而至。令我吃惊的是,与他同来的还有新东方的全体核心成员——俞敏洪及夫人、王强、杜子华,他们静静地坐在直播间的角落,倾听这期非同寻常的节目)
林白:今晚的话题既特别又沉重:是关于我们这些普通人对刚刚离去的小平同志的哀悼与思念之情。今晚的来宾是一位大家都已熟悉的朋友,在他的人生历程中,曾有过一件令他非常自豪、永生难忘的事情。那是一件与小平同志有关的事情。
徐小平:各位听众,你们好,我是徐小平。
往日的节目我来过很多次,每次都带着欢乐和兴奋的心情畅谈着中国和海外的种种激动人心的发展图景。但是今天来到演播室,刚刚听到沉重的音乐,林白一改往日而变得低沉的音调,也不由得引起我真正的感怀。自从不久前邓小平先生去世的消息报道以后,许多天来我都沉浸在一种悲伤的感情里边。
我1978年从江苏一个小县城来到北京。那个时候邓小平先生发起了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作出了改革开放这样一个伟大的决断。我经常称自己为改革开放的同龄人,七七、七八级的这一代人就是跟着邓小平先生的改革开放这样一个伟大的战略一起前进、一起发展、一起经历了种种探索,种种成功的喜悦和失败后的奋起,以至于有了今天。所以,来到这个熟悉的演播室,我带着与往日特别不同的感情。
林白:徐先生以前曾经多次跟我讲起一件事情。1984年,在当时盛大的国庆游行队伍中,突然出现了一条激动人心的标语,是一些大学生打出来的。
徐小平:对,就是著名的“小平您好”。
林白:前不久,当小平同志的灵车沿长安街向西的时候,我们在长安街两侧的队伍中,又发现了北大师生打出的标语:“再道一声小平您好”。
徐小平:我看到这个标语的时候眼泪夺眶而出。我深深地感觉到中国历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当一个领袖是如此地走过一生,他的那种功绩会如此深入地浸透在每一个人的生活里边。
林白:记得1984年当游行队伍中出现了大学生们打出的标语之后,很快在《人民日报》上出现了一篇题为《小平您好》的文章。据我所知,那是您的作品。
徐小平:对, “小平您好”这个标语是北大生物系的几个学生在游行队伍中打出来的。但是对于“小平您好”这个标语的报道是由我本人和另外两个北大师生:洪妙灵、吕铃去挖掘这个新闻,并且深夜把它写出来,用电话传给了《人民日报》。我当时是在北京大学团委文化部门;洪妙灵是当时北京大学团委宣传部长;吕铃当时是北大中文系五·四文学社的社长。
游行那天我们是在学校看电视,当时就看到这个标语,不知道是谁打出来的。和亿万中国人民一样,这条标语像一道闪电立刻穿破了时空,深入到我们感情深处,引起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巨大共鸣。许多年后我仍然认为这条标语是对一个时代的标志性的写照。
而当时我只感到激动,到了夜里我率领北大艺术团在天安门前狂欢了一夜,那是种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感觉。当时小平同志也在天安门城楼上和我们一起庆祝这样一个节日。回去以后,已经12点多了,非常劳累。这时我们听说这个标语是北大生物系的学生写出来的。当时我就让吕铃去学生宿舍找这个学生。找了几次,那个学生也不愿意被采访,因为国庆游行是一个比较严肃的事情,是不能随便带东西进去的,这个学生是偷偷地带进去的。他们游行前曾对团委老师讲,老师我们今天带有“秘密武器”,他们抑制不住内心深处的那种喜悦。而他们自己也没想到,他们这样做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多大快乐,给这个节日一种象征意义,一种闪光点。当时我们三番五次的劝说,他们终于答应接受采访。这样一篇不到1000字的报道,就通过电话传给了《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当时我们的标题是叫《知识分子的心声》。
第二天《人民日报》登出了这篇《知识分子的心声》,而《光明日报》则登在了报眼。《光明日报》的编辑绝对有新闻意识,把标题改成了《小平您好》。这样,一篇温暖了无数人心怀的报道就出来了。多年以后,偶尔想起来,仍然感到激动和自豪。我觉得作为一个普通的青年知识分子,北京大学一个普通的教师,在改革开放这样一个历史进程当中,我除了亲身投入它、参与它的这种发展之外,或多或少做了一点点不同寻常的事情。这一次邓小平去世的消息传来以后,回想起当年的这种感情,再想起我们十多年的奋斗过程,真是感慨万千。
尤其前几天,报纸报道当年这些写标语的北大学生,这四个学生都学有所成,在做着博士后,做着杰出的工作,我更加感到激动。因为正是邓小平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造就了我们这代人,才有了中国的今天,才有了七七、七八以来经过文革摧残的这一代知识分子,他们真正感到成功、感到自信、感到对未来充满希望。
林白:虽然是多年前的一段往事,但是看来给徐先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刚才您介绍到当时一起完成这篇报道的还有一位吕铃先生,他当时是一个学生,很多年过去,现在可能年纪也不小了。现在我们就通过电话采访一下这位见证人。
吕铃:我是北大八零级的学生,生物系的,85年毕业分到中国新闻社。
林白:能不能给我们追述一下当年这段经历?
吕铃:当时是这样的,10月1号我们有一部分学生到广场去参加这个游行,还有一部分是在学校里收看电视。我当时是团委的干部,在看电视的时候,看到所有的游行队伍之中都是小旗,突然有一部分游行的队伍就乱了,乱了以后就出现了横幅“小平您好”。当时同学们都非常激动,纷纷猜测这个横幅是谁写的,大家感觉到这可能是我们的校友写的,所以等到游行直播完了之后,我们就开始寻找标语的制作者。当天晚上广场有晚会,我们就开始在这个晚会的学生当中去找,最后果然是北大生物系的学生做的。我当时觉得这么大的新闻,可能会有大报记者来抓。小平说不行,既然是北大的学生,我们应该争取自己把它报道出去,小平逼着我去找那几个学生。
徐小平:对,我逼着你们去找了两次。
吕铃:对,结果找的时候费了一些周折。因为这毕竟是……他们的横幅严格意义上讲是违章的,是违反纪律的。这些学生还不敢出来见采访他们的人,所以我们费了很多周折。最后通过生物系的领导找到了毛庆宾和常生两位。他们给我们讲了他们制作横幅的过程。他们一直在非常热的天气里排练这个游行,觉得如果要是按照常规的方式来走一趟还不能表达他们对小平同志的崇敬之情。所以,他们想搞一个特别的方式,以北大学生特别的方式体现他们对小平同志的热爱。然后他们就想各种办法,后来想到可不可以搞一个横幅,写上我们对小平崇敬的这种心情。
最初他们想写“邓小平同志您好”,可是觉得太长、太拗口,而且也写不下,打出来也太长。然后说要不然写成“邓小平您好”,但是又觉得不是太亲切,所以就写了第三个“小平您好”,非常精妙,而且非常精炼的标语。
我们写出来以后,主要是把文章想投给一些大的报纸。我记得当时我们第一个是给《文汇报》打的电话,对吧?那天晚上《文汇报》的总编室说他们要请示一下上级,说不敢登。然后我们就打电话给《光明日报》,《光明日报》总编室的一位叫刘志达的,也是我们的校友,他当时就表示这个稿子非常好,他们第二天报眼就能见报。是不是这样,小平?
徐小平:你讲下去。
吕铃:我们当时很兴奋,觉得有报纸能够理解我们的心情,我们就通过电话给他念了一遍,刘志达当时就把这个稿子记下来了。后来我们觉得还不过瘾,又给《人民日报》打电话。《人民日报》的记者也说,我们可以用,但是可能是文教新闻。我们也把稿子给他念了一遍。第二天我们大家都去办公室找报纸,找来以后非常兴奋,看到《光明日报》的报眼登的是《小平您好》,《人民日报》是第三版的头条。我现在还珍藏着这两张报纸。
徐小平:我觉得这条标语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个报道的产生反映了一个东西,就是人民的那种心愿,一个普通老百姓或者一个普通知识分子或者一个普通的青年学生真实的感情流露。它是一个历史的体现,是一个真实的体现,只不过在那样一个特定的时刻,用那样一种特定的形式把它载入史册。我记得你刚才提到我们在看电视,那个印象非常新鲜。我记得当时天安门城楼上小平同志周围的人就指给他看,大家就笑起来,邓小平也笑起来了,我记得清清楚楚。
吕铃:我还记得当时镜头扫了这个标语,然后很快就挪开了。回过来的时候,我们看到城楼上的耀邦同志指给小平看。小平笑了,后来镜头又转过来。
徐小平:又转过来了。
吕铃:因为那个场面非常拥挤,所以很快那个标语就看不见了,镜头上就没有了,是非常可惜的。当时我觉得对领袖崇敬的心情有好多种表达方式。但这种方式是最贴近老百姓的,也就是把一个领导人从神坛上拉到老百姓当中,我觉得这种方式是大家非常能接受的。而且我们当时心里想喊,没有喊出来,而他们通过横幅的方式表现出来了。
林白:吕铃刚才详细地追述了这段往事,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在那个火热的年代,那个知识分子充分地表达他们的心愿和心情时的场面。我想问你,这一次当许多群众在长安街边送小平同志的时候,你是否看到有一些北大的师生打出了一个横幅“再道一声小平您好”。
吕铃:看到了,我那天看到横幅的时候,眼泪就掉下来了。因为当时我就想起了我们84年的那一幕。这次从小平逝世以后,我一直坚持看电视,每天都是含着眼泪看,我觉得邓小平就是为中国写了新的历史的伟大的人。所以最近我就是沉浸在一种悲哀的心情当中。但是我想就是因为我们有过这么一段经历,我感觉以后会非常有动力,觉得毕竟在中国历史上这是很有意义的一笔。
(一位听众从网上发来了英文诗< O Captain! My Captain!>,我写了一张条子:“俞老师,请帮我把它翻译成适合中国听众理解的方式。”俞敏洪立刻拿起一支铅笔,对着电脑屏幕把这首诗现场翻译成中文)
林白:各位听众,您正在收听的是由林白为您主持的节目《海外北京人》。今天的题目是《小平您好》。此刻就在我的直播间里正发生着感人的一幕。我面前的计算机此刻是联通的,一位听众刚刚通过互联网络给我发来了惠特曼的一首英文诗,这是多年以前这位著名的诗人写给林肯的,它表现了那个国家的人民对于自己所热爱的领袖的怀念。毫无疑问这位朋友把这首诗发给我的时候,是希望借此表达他的哀思之情。而此刻就在我身边,在我的播音台旁,在计算机前,有一位我所尊敬的老师正在紧张地忙碌着,把这首诗翻译成中文,呆一会儿我会把这首诗《噢船长,我的船长》读给大家。徐先生能不能给听众朋友介绍一下惠特曼的这首名诗。
徐小平:这是惠特曼纪念林肯去世的时候写的一首著名的长诗,极其深刻而准确地反映了美国人民在失去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这位总统时的一种心情。因为林肯领导着美国历史上一次正义的战争——实现统一,解放黑奴,从而赢得了人民的热爱。这首诗是一个经典作品,它所表达的人民失去领袖的心情,我想与我们是有某种共鸣的。
邓小平去世的消息传来以后,我突然间意识到过去的20年,中国走过了多么伟大的道路,短暂而漫长的道路。这样说吧,他使中国从一个依然是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变成了一个比较发达的国家。
林白:你们这一代亲身体验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最初的感觉是怎样的?
徐小平:我到北京的前后正好报纸上发表了那篇70年代末最了不起的论文,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记得当时在我们那个小县城里边,那些知识分子,中学学生,中学老师在那里谈论着,有的感到恐慌,有的感到震惊,有的感到兴奋。但是大部分人对这个文章表达的观点感到的是一种拿不准、吃不透,这就是当时人们的心情。
我自己当时立刻被这里边表达的思想所震撼,在这样一种时代氛围下来到北京,开始了长达20年的人生旅程。我经常跟我的学生半开玩笑地说,虽然我们才四十上下,但我深深地感到自己像一个历史老人,目睹了中国社会从那种无望的贫穷,从那种巨大的差距,变成今天一种令世界震惊的繁荣,初步的繁荣、民主,这就叫做进步的国家。
当回忆这段历史,再看到我们个人在这里边所经历的感情、人生上的种种波折,种种进步、挫折,真是悲从中来。想到邓小平终于把中国这艘大船领到了一个阳光万丈的海面上的时候,他却离开我们去了。想起这点,恐怕是令所有的人都无法忍受和无法抑制自己的真实感情。尽管小平同志年事已高,病重很久,这个消息也不是很突然,大家都已经在精神上、心理上有所准备,但是当真正传来的时候,我们依然感到是多么的遗憾。因为我们希望小平能够到香港亲自看见百年的耻辱在7月1日写上一个辉煌的句号。更希望小平同志能够看到台湾回归,在他的思想体制之下,在一国两制的思想下回归祖国。但是这一切只能由我们新一代的中国领导人,新一代的中国人民共同去完成。当然我对中国的前途、中国的未来是充满了信心的。我想这也是我们纪念邓小平最好的行动。
林白:各位听众,刚才当我们的嘉宾徐小平先生侃侃而谈的时候,我却清楚地看见坐在我对面的他泪水潸然而下。这些日子以来,我已经不止一次见到人们情绪流露,这是所有人的心情,我们无法抑制内心的痛楚。我们大家都为失去了这样一位卓越的领导人而感到难过。但是我相信,对他最好的纪念、对他最好的悼念是努力地工作,是努力地为建设我们这个国家,为实现他所设计的蓝图而努力。现在在他身后留下的这个国家是一个繁荣的国家、一个稳定的国家、一个团结的国家。我们有着坚强的领导核心,如果大家都能尽一份力,小平同志所设计的蓝图是一定会实现的。
(王强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悄悄走出直播间,以一位听众的名义打进了热线电话)
听众(王强):我坐在收音机前,感情非常复杂地听着你们的这次节目。我作为80年代出国留学的这一代年轻人中的一员,而且现在又为祖国这种朝气蓬勃的现状所感召回来,加入中华民族奔向现代化进程的行列。我首先表达当世界见证着这么一个伟人世去的时候,我们除了从情感上缅怀他老人家以外,我们更希望的是把这种缅怀作为一种战无不胜的力量,用这种力量来指引我们向未来奋进。在小平同志追悼会前,我太太从美国打给我电话,她在电话里向我朗读了一首在美国留学的年轻人写的一些怀念小平同志的诗句,我愿意在此把诗奉献给这个节目。这些中国人在世界的另一边,在这样一种时刻,他们写到:
“世界见证着一棵大树倒下去,
但在这棵大树曾经用它温暖有力的绿荫覆盖过的大地上,
一株株充满着崭新生机的年轻的树木正在拔地而起,
而这正是中华民族新的一代,
向世界展示出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手掌,
这手掌将带着无比的自信征服遥远的世界。”
徐小平:这诗是海外留学生写的,你太太通过长途电话读给你听的?
听众:是的,她让我一旦有机会,就把这样的一种思念之情传达给更多的朋友。
林白:这位听众,你能不能告诉我,那些海外学子远离祖国,他们肯定要在不同的环境里,不同的地域中生活,究竟什么原因使得他们对于邓小平同志如此的怀念?
听众:邓小平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具有远见和魄力的总设计师,我们这一代是肩负小平同志为现代化所设计的这种蓝图离开家乡,去寻求知识,寻求先进技术。没有小平同志这种远见和魄力的设计,我们不可能想像到,我们在80年代能够离开父老乡亲去到一个遥远的地方,为中国、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寻找一个富强之梦。今天,当一个又一个留学生都在充满着自信,满载自己所学到的能够报效祖国的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又踏踏实实地涌回祖国怀抱的时候,我想我们大家都明白,这一切完全是由于邓小平同志,我们称之为邓小平先生吧。
徐小平:小平有一句极其重要的话,真正地温暖了八九十年代出去,并且在海外一时间感到迷盲的那些留学生的心灵,真正地招唤了他们回来,是他在南巡的时候讲的一句话,大意是对于海外留学生要欢迎他们回来,不管过去说过什么错话,都欢迎他们回来。邓小平这句话震撼了无数的海外学子,并且温暖了他们,召唤了他们。我想这不仅是一位政治家的雄才大略,也是一位真正的慈爱老人、慈爱的祖父对于海外学子们的一种召唤。
林白:我们正在进行的只是一次普普通通的热线直播节目。但是它凝结着多少人心中最真实的感受?这中间有年轻人,有已经步入中年的人,有知识分子,有学生,许多许多人和他们的梦想,我想这一切的一切不是我们能够在一次短短的节目中所能够说得清的。
接下来我们就要播出惠特曼的这首诗,这是刚才一位听众朋友通过互联网络,用电子邮件的形式传给我的。与徐先生同来的一位老师已经在短短的时间内把这首诗给翻译成中文,现在我就把它献给我们的听众,当然更是献给我们所共同怀念的小平同志――
“噢船长,我的船长,
我们寻求的荣誉已经获得,
港口已经靠近,
我听到了胜利的钟声,
人民在尽情的欢腾,
但船长你却倒下了,倒在甲板上。
噢船长,我的船长站起来呀,
听呀,胜利的钟声响起来,
看旗帜在为你飘扬,号角在为你吹响,
到处都是花的海洋。
人们挤满在海岸,
他们欢呼――
如波浪般的人群,
他们在热切地张望。
但船长,亲爱的父亲,你已经逝去,
像梦一样倒在甲板上。
我的船长已不能回答,
他的嘴唇苍白紧闭。
但船已安全抵达港湾,
从可怕的旅程之中……
胜利的船只已经来临,
我们的目标已经取得,
欢呼吧,海岸在望,奏响胜利的钟声吧,
但我却带着悲伤,
走在我的船长倒下的甲板上。”
徐小平:第一次读这首诗是作为文学作品来读,刚才听你这么一念,真是深深地震撼了我。船已经到达了港湾,船长却倒下了,他光荣地、欣慰地倒下了。而他留给我们的是中华民族充满自信驶向大海的这样一艘船只。每一个中国人,此时此刻在甲板上都感到如此的充满信心、充满希望。我想邓小平留给我们的这种遗产,留给我们的这样一艘航船必然能够驶向中华民族的下一个港湾,就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繁荣、民主、强大的国家。作为一个海外华人,我为在地下长眠的邓小平祈祷,也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民主、强大而祈祷。
林白:我想我们大家都一样,我们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节目刚一结束,直播间里的几个人都含着眼泪上前握俞敏洪的手——祝贺他在短短几分钟时间里完成的精彩的翻译——确实很精彩)
附:
O Captain! My Captain!
O Captain! My Captain! our fearful trip is done,
The ship has weather’d every rack, the prize we sought is won,
The port is near, the bells I hear, the people all exulting,
While follow eyes the steady keel, the vessel grim and daring;
But O heart! heart! heart!
O the bleeding drops of red!
Where on the deck my Captain lies,
Fallen cold and dead.
O Captain! My Captain! rise up and hear the bells;
Rise up – for you the flag is flung – for you the bugle trills,
For you bouquets and ribbon’d wreaths – for you the shores crowding,
For you they call, the swaying mass, their eager faces turning;
Here, Captain! dear father!
This arm beneath your head;
It is some dream that on the deck
You’ve fallen cold and dead.
My Captain does not answer, his lips are pale and still,
My father does not feel my arm, he has no pulse nor will;
The ship is anchor’d safe and sound, its voyage closed and done;
From fearful trip the victor ship comes in with object won;
Exult, O shores! and ring, O bells!
But I, with mournful tread,
Walk the deck my Captain lies,
Fallen cold and d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