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在中国为何会沦为“非死不可” 阿里巴巴 ethinker的博客 BLOG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5:41:55
FACEBOOK在中国为何会沦为“非死不可” (2008/04/07 11:25)
目录:网络思考
热文!已获得系统奖励财富值
浏览字体:大中小
当今天你去问一个作互联网的人知不知道FACEBOOK,如果他不知道,会被很多业界人士耻笑,然而在我看来,这恰恰是中国互联网的悲哀和耻辱。一向迷信的中国人这一次不再迷信了,面对“非死不可”这样一个名字,却纷纷趋之若鹜,于是出现了一批“x内”,无论拿到钱的还是准备拿钱的还是没钱的,都在学习FACEBOOK,模仿FACEBOOK,讨论FACEBOOK,从SNS讨论到OPENAPI,从开放架构讨论到定向广告。为什么我要说这是中国互联网的悲哀呢,不仅仅在于抄袭拷贝所反映的创新力的缺失,更在于这里面反映出的互联网从业思路的扭曲和畸形。
一、为什么大家都要学FACEBOOK
这道理很简单,MYSPACE火的时候,中国互联网一个个纷纷要做中国的MYSPACE,于是无论大小网站都忙着建自己的SPACE,YOUTUBE火的时候,中国互联网纷纷视频。可是MYSPACE火了,可中国的仿制MYSPACE哪一个成功了;YOUTUBE火了,可中国的仿制YOUTUBE们哪一个不是艰难度日?可还是有人会继续飞蛾扑火地奔向仿制之路,为什么呢?只因为缺乏互联网原创精神的中国互联网从业者们遇到了一批更加外行的冤大头——VC们。中国的互联网资本市场实际上比中国互联网创业者们更缺乏原创精神,他们的眼睛也更多地盯向了大洋彼岸的财富神话。的确,讲一个已经实现的神话远比讲一个基于本土创新的理想要更容易得到VC的认可。于是“X内”们用“复制神话”的“神话”把VC的钱忽悠到手了,然后再用这一神话去忽悠用户,可惜忽悠VC只需要面对几个人,但是忽悠用户就没那么容易了,无论从流量、用户数、活跃度,“X内”们都遇到了尴尬,于是又有一批以评论为糊口的评论者们纷纷出来说“你们都没有学到FACEBOOK的精髓”,“学到了表皮没有学到本质”“不在于SNS而在于开放架构”,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即使这些所谓的“精髓”都学到了会怎样,就会在中国创造一个新的神话,迎来一个新的时代吗?
二、FACEBOOK在中国为什么“非死不可”
为什么说学到了“精髓”也没用呢?因为FACEBOOK在美国的成功我们不能光看它是如何做的,不能光研究它的结构它的产品功能,更要研究它之所以能够成功的环境因素,什么是FACEBOOK成功的环境因素呢?我认为有两点,第一是用户的需求特性,第二是众多的应用需求开放商。第一点是第二点的基础。
第一点,FACEBOOK成功的环境因素很多程度上在于美国年轻网民的的需求特性。事实上,美国年轻网民的需求特性跟中国年轻网民的需求特性差异非常大,这也是为什么FACEBOOK在中国“非死不可”的核心原因。因此,注定这种模仿无法形成大规模的用户粘性,只能迎合一部分尝鲜的用户。事实证明无论“海内”还是“蚂蚁”“一起”,用户在尝鲜之后,都难以再保留持续的粘度。而FACEBOOK现在尽管已经有24万的中国注册用户,但是连我这样一个业内人士也很难对它有持续的兴趣,更不用说对于普通网民了,这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差异的问题,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当年MYSPACE火爆的时候,中文版MYSPACE尽管已经非常深入地进行了“本地化”改造了,但是依然难以逃避“门可罗雀”的境地。而相反,中国的qq会火,后来很晚进入的51.COM会火,但是美国最早的交友网站现在却无声无息了。这些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外网民的需求特性的差异。
美国人不习惯在网上泡妞,美国要泡妞渠道很多,美国艳照门也不会火,总统绯闻都看过了,希尔顿的艳照最多也就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美国的社会化成熟度高,共性需求已经极度满足,因此个性化社会关系拓展变成一种自由的享受,所以能够吸引年轻人乐此不疲。而中国的年轻网民则更多地还在把互联网当作是一个娱乐休闲平台。中国网民对于社会关系拓展缺乏清晰的目的,更缺乏运营的意识,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内容的消费者,而非内容的创造者。中国的年轻网民所面临的社会压力使得他们对于互联网的社会化需求更多地倾向于获得公众性认可,而非自我满足,也就是说中国网民更倾向于在类似BBS这样的平台上获得个性展示和认可,而对于自我社交圈的拓展则缺乏兴趣。这实际上是由于中美整体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造成的。在这种差异下,中国的互联网从业者如果照搬美国的成功模式,除了忽悠同样吸收美国养分的VC们,其结果势必会沦为“非死不可”
第二点,FACEBOOK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有一大批美国互联网业者不断针对用户需求开发出好的有趣的应用,也许每一种都只针对一个不大的目标群体,但是整合起来,整体的服务就非常丰富了。而中国,恰恰最缺乏这样一个群体,甘于做小作精,这也使得即使中国能够做出一个FACEBOOK的开放架构,也会导致应用服务的匮乏而使得整体平台对用户缺乏吸引力,互联网业者往往都盯着海外新模式新应用,依然走的是COPY汉化的路子,真正的原创的应用开发非常缺乏,这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意识问题,更深层次的是整个产业的结构性问题——缺乏一种机制来激励和促使中小应用开发商能够以此生存和发展。
三、中国的互联网该向FACEBOOK学习什么?
国内要向FACEBOOK学习的我认为不是系统架构上的OPENAPI,而是针对于用户需求选择的海纳百川的运营态度。往往国内只看到了海纳百川,但是没有看到它的基础是基于用户需求特性这一出发点。也就是说,我对用户的态度是你们来我这里,你们要啥我努力给,我给不了的我让能给的人给。并且充分给你们自由,象一个应用服务大超市,你们可以自由在里面选择和折腾。如果从这角度来看的话,我认为新站小站不该去学FACEBOOK,而是该去学FACEBOOK中那些受用户欢迎的API,也就是说新站该去琢磨如何能够在大用户群大核心应用中找准用户的需求,赢得用户的喜爱。可悲的在于,中国互联网10多年来已经无数次证明了这个道理,真正能够成功的模式基本上都是以贴近现实用户需求出发的原创模式,QQ、阿里巴巴、迅雷,但是依然中国的互联网业者们还是乐此不疲地飞蛾扑火地冲向这条不归路。
国内的互联网从业者,无论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在关注到FACEBOOK的神话的时候,需要根据自己的目标客户需求特性,自身的市场地位和资源情况,来学到FACEBOOK的神,而非FACEBOOK的形。比如,阿里巴巴也学,就不是在系统平台上的开放接口那么简单,而是整体运营思路上,即使技术接口短期无法实现,但是这种OPEN的人工接口以及合作机制是可以建立的。比如你的服务部门是否可以承接用户更多非普通功能的服务需求,是否可以介入第三方服务提供者等等。而对于QQ,它在“抓客户”这点上的确很强,但是在架构的开放性方面却一直非常保守,尽管用户基础很大,自身的资金和资源很很充足,但是在结构性的整合上是需要开始一定程度上的打通和开放了。而中小网站,则需要去认真研究FACEBOOK里那些众多的受欢迎的第三方应用是如何抓住用户需求的。
原创力的匮乏尽管有资本环境,从业人员知识结构,业绩媒体等环境的影响,但是从根本上,这是一个从业思维方式的问题,不从这个根子上改变,那么中国的互联网就没有希望,那些只盯着彼岸神话的“传教士”们,在这片土地上也许连一个“童话”都造不出来。
FACEBOOK在中国为何会沦为“非死不可” 阿里巴巴 ethinker的博客 BLOG 大淘宝电子商务生态圈深度分析(一) 阿里巴巴 ethinker的博客 BLOG 《CXO》靠数据在中国成功发行 阿里巴巴 shweiya的博客 BLOG 宏生:圈地运动在英国 阿里巴巴 chanel236的博客 BLOG 中国的生鲜包装现状 阿里巴巴 lxh5216的博客 BLOG 不可小看跳蚤,但切忌学跳蚤YC! 阿里巴巴 mojudkt的博客 BLOG 开心农场为何「非死不可」 无形资产评估 阿里巴巴 qiushanyue0217的博客 BLOG 线路板 阿里巴巴 hrdl168的博客 BLOG 四肢着地 阿里巴巴 d6s4g2e7t的博客 BLOG 餐具搭配 阿里巴巴 allenwang2007的博客 BLOG 在快递时一些常用问题的处理方法 阿里巴巴 wosmile的博客 BLOG 琉球酒豪传说在日本获“天皇杯” 阿里巴巴 okinawajhcs的博客 BLOG TAED在纸浆漂白中的应用 阿里巴巴 jinkehg9的博客 BLOG 德姆塞茨,在质疑中丰富科斯理论 阿里巴巴 lulixy的博客 BLOG 如何为 blog 建立一个高效的标签系统 | 肥硕博客 » 非说不可 Facebook和Facebook们在中国为什么没戏?-戴炳锋 - 新浪BLOG 中国的国家战略!!!(精彩网文) 阿里巴巴 petarp的博客 BLOG 大力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会党为何沦为会匪 一个书呆子的“经典” 阿里巴巴 hmnf的博客 BLOG 北方种植甘蔗的注意事项 -阿里巴巴 emilynie的博客 BLOG 鹰背上的小鸟 阿里巴巴 yizida的博客 BLOG 一个营销总监的日记 阿里巴巴 angel20105的博客 BLOG 生物节律:生命的旋律! 阿里巴巴 swjlzy的博客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