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沙捞越战事(揭秘二战马来亚丛林深处的传奇尘封历史)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9/21 06:45:00
海外作家陈河的《沙捞越战事》,通过讲述二战期间中国移民先辈在东南亚战场的传奇经历,将新奇观的呈现与身份认同问题结合起来,颇有几分看点。
  二战期间,周天化这位生于加拿大、长于日本街区的华裔加拿大人,相貌酷似日本人,却对中国仅有朦朦胧胧的些许认识。本想参加对德作战的他被编入英军,参加了东南亚的对日特种作战,一降落就被日军意外俘虏,顺利当上了双面间谍。这位站在西方理性与日本文化之间的周天化在丛林间总因为自己认同日本并酷似日本人而遭遇种种艰险。从传奇英雄神鹰、抗日游击队到四处偷袭日军的猎头族,反日的一方因为他的长相与出自日本牙医之手的金牙而怀有敌意;说不好官话的他,因为日文流利,成为了英军埋藏在日军当中的过河卒,关键时刻要对情感上更亲近的人们反戈一击。文本试图解决周天化的日本与加拿大双重认同之间的矛盾:参军前,周天化看望被关押在雪山集中村的日裔加拿大人们,这些日本移民的智慧解除了他对日作战的疑虑:做一个真正的文化日本人,必须通过现实行动去帮助加拿大迎击日本帝国主义。周天化正是在反日之中确认了日本与加拿大的双重身份。
  最有意思的地方出现了。周天化并未功成名就:完成了英军发报任务的他,在神鹰(中国人)的猜忌之下中枪身亡。土著人靠不住、英国人靠不住,从一开始就满怀敌意的中国人更是靠不住。周天化是加拿大人,也可以是日本人,但“中国”身份倒是在这两种强势文化的挤压之下变得面目模糊了——或许,这就是小说家无意间透露出的海外华人的认同问题。周天化成为了这一代人的缩影:作为80、90年代出国的海外作家,他们错过了太多的历史进程,对“中国”的印象与认识并非完整,甚至仅仅停留为一种急于摆脱的血缘关系;因此相比拥有理性的先进的西方或代表忠诚的奋力直追的日本,他们最难获得的还是与“中国”之间的沟通与谅解。
  除了身份认同可能激发的相关理论思考,小说亦在观赏性上下足了功夫。尽管过分沉迷于素材的堆积大大放缓了叙事步调,使原本风驰电掣的“情节过山车”摇身一变为三步一停的“细节游览车”,但是对于见惯好莱坞情节剧中各色大风大浪的读者来说,这种游览车式的“观光文体”反而成为一种特色。本篇的“奇观”大量出现于东方,小说的背景设置从加拿大的雪山、木屋迅速转入沙捞越的丛林、长屋,有英军、日军的纠结角力、日本渔民发家史、原始部族的吹管、月经禁忌与宗教仪式、少女猜兰的欲念与风情、游击队浪漫的集体生活与残酷的肃反,这些奇观化的元素被人类学、历史学叙述语体穿插编织起来,不断碰触读者的兴奋点。人物在西方-东方、现代-前现代的拟像奇观中游走,后现代的身份实验亦与这些元素拼贴成的空间相得益彰。
  对于目光敏锐的读者来说,本篇作品尚不能在完整性上打满分。从小处说,自帕屈克、莱迪开始的“反内奸行动”的情节逐渐平淡甚至简陋,英国军官为了找出内奸而连累包括周天化和神鹰在内的东南亚抗日力量,这一惨烈结局亦设计得有些勉强。从大处说,作者在小说末段亦因对结局戏剧性的失败挽回消耗了大量精力,反而使身份认同的问题未能贯彻始终。幸而,陈河这样的海外作家,其意义并不在于作品的完美性,而在于对某种不甚明朗的历史趋势的昭示性。
  自80年代开始,中国留学生扎根海外已近30年。一方面,随着生存难度的降低,侨民们对彼岸文化的深度认同渐次压倒中国血缘的指认;另一方面,随着自我的西方化倾向,这些作家开始无师自通地拥有一双西方之眼,回返自身以寻找被西方殖民者遗漏的东方奇观。这样,不仅描写中国人在海外先受气而后扬眉吐气的“留学生文学”已然远去,其背后念兹在兹的中国情结,也随之日趋模糊。总之,《沙捞越战事》的望乡,亦是忘乡;因为忘乡,故以别样的目光来望乡。这些动向如果引起了读者的兴趣,那么本篇,也就有了关注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