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16 东方时事评论:080613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7:24:16
2008-06-16  东方时事评论:080613上 (2008-06-15 22:52:39)
标签:杂谈  分类:东方时事评论
美国邀请巴基斯坦参与调查巴检查站遭袭事件
【华盛顿消息】据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12日报道,正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出席北约会议的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当天说,他对美国领导的驻阿富汗联军10日空袭一个巴基斯坦边境检查站一事表示遗憾,并邀请巴方参与调查这一事件。
据报道,盖茨在会议间隙对媒体说,巴基斯坦是美国极为重要的反恐伙伴,他个人对这一不幸事件深表遗憾。他说,美方初步认为联军在空袭时遵守了作战规程,但究竟真相如何还要看调查结果。如有必要,美国将修改作战规程。
驻阿富汗联军10日晚对巴境内靠近阿富汗边界的部落地区发动空袭,造成11名巴安全人员死亡。美国军方最初表示,此次空袭是在受到攻击后采取的合法自卫行动。
巴军方11日发表声明强烈谴责这一事件。声明说,驻阿联军的这一暴行损害了巴基斯坦支持联军开展反恐战争的根基。巴方将保留采取措施维护本国军民不受侵犯的权利。
【时事点评】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就如在之前点评中所说,这起越境袭击事件的“真正看点”并不在于在空袭行动是“有意”、还是“误炸”,更或者是什么的“自卫反击”,也不在于死亡的人到底是美方所说的“反阿富汗武装分子”、还是巴方所说的“巴基斯坦军人”,而在于如下三点:
●这起空袭的“本质”是美驻阿空军为“越境行动”的阿富汗军队提供“空中支援”的“联合军事行动”
第一,我们注意到,按巴安全官员的说法:阿富汗军队试图在巴境内建立一个哨所,阿富汗军队后来在巴边防部队的要求下撤离了那一地区,但是遭到了巴武装分子的袭击,美军随即介入并实施了对巴基斯坦边境检查站的空袭行动。
因此,东方评论员想着重强调的就是:如果“撇除”袭击越境阿富汗军队的“巴武装分子”之真实身份,那么,这起空袭的“本质”是美驻阿空军为“越境行动”的阿富汗军队提供“空中支援”的“联合军事行动”。
显然,通过这次“联合军事行动”,方方面面也就知道了美军(或者驻阿多国部队)与阿富汗军队之间、针对巴基斯坦北部区域的“特殊情况”,早就准备好了这样一套“作战模式”;
●针对“美(驻阿联军)阿”的那套作战模式,巴基斯坦也准备有一套针锋相对的作战手段
第二,在我们看来,“细究”袭击越境阿富汗军队的“巴武装分子”之真实身份当然重要,问题是在短期内查清真相不太可能。因此,更加重要的是在巴基斯坦一口咬定“是巴武装分子袭击了阿富汗军队”和美军也一口咬定“袭击行动针对的是反阿富汗武装分子”的背后,方方面面也就知道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同样是在巴基斯坦北部区域,针对“美(驻阿联军)阿”的那套作战模式,巴基斯坦也准备有一套针锋相对的作战手段。
●两套“作战模式”的对撞细节
我们知道,事情发生在巴基斯坦莫赫曼德部落。因此,通过来自巴基斯坦莫赫曼德部落居民的描述,令我们对这两套“作战模式”的对撞细节,会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据当场居民介绍说,阿富汗军队试图在莫赫曼德部落建立一个哨所,并获得了外国军队的支持,但受到巴基斯坦军方的阻止;之后,阿富汗军队在事发前的9日晚就转移至白峰区域,但导致巴方莫赫曼德部落成员同阿富汗军队、后又与支持阿富汗军队的外国军队发生交火;接着,巴基斯坦安全部队也加入了战斗。最后,是数架无人驾驶机(美军)对几个地点进行了轰炸、轰炸目标包括巴基斯坦军方控制的边境检查站。
显然,通过对细节的观察,我们不难产生这样的“猜测”,即:整个过程似乎是这样的:
第一步:“巴部落武装与进入巴基斯坦境内执行‘某种任务’的阿富汗军队”发生武装冲突;
第二步:为了支援阿富汗军队,支持阿富汗军队的外国军队对巴部落武装的发动打击;
第三步:为了支援巴部落武装,巴基斯坦安全部队也加入了战斗;
●巴基斯坦安全部队加入战斗的情况可能有两种
在我们看来,巴基斯坦安全部队加入战斗的情况可能有两种:
A:是参照“支持阿富汗军队的美军对巴部落武装发动打击、为阿富汗军队进入巴基斯坦境内执行任务提供军事保护”的联合作战模式,对阿富汗军队展开打击,为巴部落武装提供军事保护;
B:是同时对阿富汗军队及支持它的外国军队展开打击;
●如果真实情况是“A”,意味着在“新形势”下,华盛顿“不再容忍”这种模式的“对撞”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如果真实情况是“A”,那么,鉴于之前多次发生美军用导弹、或者大炮袭击巴基斯坦部落事件,但从未袭击巴基斯坦军方固定目标的“历史”,美军此次袭击巴基斯坦军方检查站的“意义”在于:在“新形势”下,华盛顿“不再容忍”这种模式的“对撞”;
显然,华盛顿强调自己“不再容忍”的手段就是直接袭击巴基斯坦军方固定目标;而华盛顿“不再容忍”的直接后果就是一份来自巴基斯坦军方的强烈谴责(“.....纯属无端和懦夫的行为”)与明确警告(“......联军这一暴行损害了巴基斯坦士兵为支持联军反恐战争所提供的合作和奉献的根基......巴军方保留保护我们的公民和士兵不受侵犯的权利)。
如果真实情况是“B”,那么,鉴于巴基斯坦军方从未与美军发生军事冲突的“历史”,巴基斯坦安全部队加入战斗的“意义”则在于:在“新形势”下,巴基斯坦“不再容忍”这种模式的“对撞”;
●在目前这种“新形势”下,东方评论员认为,真实情况是“A”的可能性极大
显然,如果是这样,巴基斯坦展示自己“不再容忍”的手段就是“同时对阿富汗军队及支持它的外国军队展开打击”;而巴基斯坦“不再容忍”的直接后果就是巴基斯坦军方检查站被美军“自卫还击”。
大家也许注意到了,在上面的讨论中,我们一再提及“新形势”这个名词儿。
事实上,在目前这种“新形势”下,东方评论员认为,真实情况是“A”的可能性极大。
在继续展开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所谓的“新形势”给个说法。
英媒:油价的攀升压低了市场的情绪,整个亚洲市场都感染了“通胀忧虑”
【综合消息】越南经济动荡所引发的恐慌正在亚洲范围内蔓延。6月12日,在本周三印度央行15个月来首次调高利率后,印度股市下跌2.5%。通货膨胀、卢比加速贬值,股市暴跌——突然间,“印度经济将步越南后尘”的说法渐起。但在印度本国,越南的经济动荡却并没有引发过多关注。
英国路透社在12日接连发表的两篇报道中就说,油价的攀升压低了市场的情绪,整个亚洲市场都感染了“通胀忧虑”,印度资本市场中,对于消费需求降低和抑制盈利增长的担忧正日益增加。另一篇报道则认为,作为IT产品初级供应地的印度企业,正在面临来自其主要市场美国的“订单减缩”,而贬值的卢比也已不足以“拯救”印度的IT企业了。
值得注意地是,在印度本国,并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预测,印度媒体也没有给予越南经济危机过多的关注。由于印度经济是以私人家族企业做为支撑点,民营企业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使得印度经济拥有一个比较“坚硬的外壳”,这与越南完全依赖国外资本的“外生性”经济区别很大。因此,印度人并没有感受到过多的危机感。
但有中国专家认为,印度与越南经济体差别太大,两者可比性不大。但也正由于印度经济的“分量”,其目前的经济状态更具有“警示”意义。
6月6日,印度公布的最新通货膨胀为8.24%,创下新高;卢比自4月以来的最大跌幅超过7%。为了缓解高通胀压力,6月11日,印度央行15个月来,首次将利率调高到8%。而就在利率上调之后的第二天,印度股市跌幅近3%。其中,印度最大的银行,ICICI银行下跌3.8%,是2006年10月份以来的最低。印度也加入了印尼、菲律宾、越南、巴基斯坦等升息的亚洲国家之列。
股市大幅下跌、通胀形势日益严峻、卢比的贬值,再加上印度目前的对外贸易总体上还维持着逆差的局面,如果一旦外资集中加速撤离,将会给印度股市乃至整个印度经济体带来严重的冲击。事实上,经济界目前也已经出现了“印度是否会成为第二个越南”的言论,甚至有专家认为,印度经济危机可能会波及整个亚洲市场。
俄罗斯将向沙特阿拉伯出口T-90等大量武器装备
【伦敦消息】据英国《简氏防务工业》报道,俄罗斯国防产品出口公司将向沙特阿拉伯交付巨额武器装备,其中,兵器装备包括:150辆T-90主战坦克,价值5亿美元;若干BMP-3步兵战车;20套Buk-M2E地对空中程导弹系统。
值得注意的是,沙特阿拉伯原本主要从美国、英国、法国、瑞士等欧美国家进口武器装备。2006年,沙特阿拉伯还是法国最大的军品出口对象国,法国对沙特阿拉伯的出口额高达8.9亿欧元(13.77亿美元)。但是,随着与俄罗斯关系的升温,沙特阿拉伯将更倾向于从俄罗斯进口武器装备。
【时事点评】请大家注意这两段文字,原文是:
第一,油价的攀升压低了市场的情绪,整个亚洲市场都感染了“通胀忧虑”,印度资本市场中,对于消费需求降低和抑制盈利增长的担忧正日益增加。作为IT产品初级供应地的印度企业,正在面临来自其主要市场美国的“订单减缩”,而贬值的卢比也已不足以“拯救”印度的IT企业了。
第二,值得注意地是,在印度本国,并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预测,印度媒体也没有给予越南经济危机过多的关注。由于印度经济是以私人家族企业做为支撑点,民营企业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使得印度经济拥有一个比较“坚硬的外壳”,这与越南完全依赖国外资本的“外生性”经济区别很大。因此,印度人并没有感受到过多的危机感。
●印度的经济模式并不具有创造性,被西方媒体“拔到天上的”印度经济蕴藏着巨大的结构风险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第一段文字”描述的是印度经济面临的现状,对此,我们不加评论;
“第二段文字”“折射”的即是印度社会、也是印度政府的心态,一句话,这种认为“印度经济是多么地与众不同”的心态,很可能给“印度经济”带来灭顶之灾。
客观上讲,印度的经济模式并不具有创造性,再加上地理因素、人口结构的特殊性,特别是所谓民主政治体制,注定了前在段时间被西方媒体“拔到天上的”印度经济蕴藏着巨大的结构风险。
●印度采用的是混合所有制模式,其优点与缺点是一样地突出,在这里我们只展开几个侧面
我们知道,印度采用的是混合所有制模式,这种模式类似于上世纪初英国的发展模式。其优点与缺点是一样地突出,在这里我们只展开几个侧面,不做过多的讨论(相关内容请参阅《东方.世界经济.资本市场.南亚部分》)。
首先,这种模式强调以服务业为主,拉动其它产业发展,因此,它虽然有经济效益水平较好的优点,但在解决基本工业发展水平和规模、建立国家工业体系上,并没有多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解决就业和为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不能发挥根本性的作用,经济发展也就没有使广大的农民和城市贫民得到好处。
在我们看来,日前印度“因种姓问题引起的暴力事件(表面是这样的,实际上有外部势力介入)”,特别是,印度的耕地面积比中国约多百分之十,但印度的农业却不能完全满足印度的基本粮食安全需要,仍需大量进口粮食,并成为此次“全球性粮食涨价”的最大受害者,这些已充分暴露了这一经济模式的缺陷。
●印度的高速发展中被西方(特别是美国)有意识地“注入了”太多“地缘政治激素”
其次,尽管印度经济一段时间来取得了高速发展,但是,这种高速发展中被西方(特别是美国)有意识地“注入了”太多“地缘政治激素”。
坦率地讲,印度的投资体制与印度的经济结构并不匹配,根本就不适应经济“长期、高速发展”的需要,但从某种角度上讲,印度的投资体制也的确“够先进”。
●印度的投资具有“资源配置准确、投资调整快速,追求风险最小化、收益率最大化”的诸多优点
我们注意到,印度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银行自主投资方面,也就是说,大部分投资来源于金融资本而非产业资本。客观而言,如果“按时代划分”,或者单纯按效率划分,这种投资体制确实比较先进,比中国“以产业资本为主、即以相关产业的资本及产业链扩张为主”的投资体制先进,因为它一步就跨越了“西方工业时代”、直跳到了“西方后工业时代”的“直接融资”层次,具有“资源配置准确、投资调整快速,追求风险最小化、收益率最大化”的诸多优点。
●再谈中国投资体制的优缺点
相比之下,中国投资体制的弱点是投资时盲目性强、风险性大,投资初期的资本投资收益率要远小于金融资本。
但是,产业资本投资的最大优点是:一旦整个投资成功,由于资本与产业的结合非常紧密,资本运行的规模大、速度快,投资积极性高,整个投资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就业的直接拉动作用将极其明显,且极易形成规模性产业基础。到达这一步后,本来风险较大的投资就会“沉淀”下来,并持续增强,其“抗外部风险能力”反而得到极大增强。
●稍有“风吹草动”,印度的投资就会在“风险最小化、收益最大化”投资理念指导下,迅速做出反应
相反,印度那种“追逐风险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的先进投资模式决定了投资印度的金融资本,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在“风险最小化、收益最大化”投资理念指导下,迅速做出反应。
在东方经济评论员看来,值得强调的是,在正常情况下,这是优点,在非正常情况下,这将是致命的缺点。
●如果撇除“大国地缘政治因素”,一个没有良好的“中印”、
“印巴”关系“做支撑”的印度,其经济发展环境是非常恶劣的
最后,相对而言,如果撇除“大国地缘政治因素”,由于中国、巴基斯坦最印度最大的两个邻国,且都是人口大国,是印度经济联通中亚、东亚的必经之“国”,因此,一个没有良好的“中印”、“印巴”关系“做支撑”的印度,其经济发展环境是非常恶劣的。
中国经济本身就是东亚经济、甚至亚太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最具活力的一部分,因此,中国经济可以是印度经济的市场,也可以是印度经济的阻碍;
中国所在的东亚,经济发展水平成阶梯状阵形,历经多年发展,整体起点很高,已基本形成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如果不是日本、韩国夹杂在“美日军事同盟”、“美韩军事同盟”中的“私心”横亘其间,东亚经济一体化早已成型。
由于地处东亚,濒临太平洋,因此,中国经济即可以直接与经济发展水平很高的美国、日本经济“良好互补”,又可以“融和”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新兴工经济体。同时,还能与东盟经济、通过“10+1”的模式形成区域经济整合,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健康性和促进性是非常明显的,而且这种拉动作用还会越来越大。
另外,巴基斯坦是印度通往中亚,中东的陆上通道,如果印巴关系正常化,印度经济就可以往巴基斯坦那边走,即可以将巴基斯坦作为市场,还可以将中亚、中东作为自己的市场,甚至可能尽快融入“上合经济圈”(事实上,俄罗斯已经给了最大的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以外交空间,为印度发展与中亚国家关系发放了许可证),从而可以从中亚、中东获取稳定的能源供应,继而进一步融入亚洲经济圈,并通过欧亚大陆桥,长久挂在“欧亚大陆经济合作圈”的列车上,因此,巴基斯坦也可以是印度经济的市场,也可以是印度经济的阻碍。
●所有这些,注定了投资印度的“金融资本”有着“短期打算”、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择机而动
相比而言,印度经济从根本上说,不仅没有融入亚洲,融入亚太经济圈,甚至因“印巴关系”的不正常,中国的“不配合”,连自己身边的南亚经济都无法融合,更别提向中亚、中东、东亚、亚太“长久辐射”了。
所有这些,注定了投资印度的“金融资本”有着“短期打算”、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择机而动。
●“八面来风”,将直接激活“投资印度的金融资本”的风险意识
显然,日益上升的全球性通货膨胀,粮食价格,有可能高达250美元一桶的石油价格,特别是,越南的“经济危机”,都是“风吹草动”,不仅如此,甚至可以说是“八面来风”,这将直接激活“投资印度的金融资本”的风险意识。
根据刚刚获得的最新消息显示,截至5月31日的一周,印度通货膨胀率达到8.75%,比上一周上升了0.51个百分点,为7年多来的最高水平。非常清楚,下一步,恐怕就是“投资印度的金融资本”准备“择机而动”了。
●印度外长访华背景
根据我们的观察,印度外长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顶着印度媒体“.....到中国去磕头”的噪声,在抓了几个藏独头目之后,抢在中国外长赴欧洲访问之前,到北京访问的。
值得强调的是:上面所讨论的这些,也是所谓“新形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它也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下面,我们继续阅读一则新闻。
陆克文携“亚太同盟”连续访问日本、印尼
【综合消息】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结束了8日至12日对日本进行的访问,于13日抵达印度尼西亚。
对日本的访问是陆克文上任以来首次访日。12日,他和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在会谈后发表联合声明,决定加强两国间“全面的战略、安全和经济伙伴关系”,明确了双方未来在安全保障和经济等领域的合作方向。
扩大安全合作
在两国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安保合作是第一个重大议题。
此次发表的联合声明则说,双方确认将通过日澳安全保障联合宣言及行动计划的实施促进两国安保合作,要“共同为亚太及更广大地区的和平稳定作出贡献”,双方将讨论进一步扩大合作的方法和途径。双方还确定了下次“2+2”安保磋商的时间和地点。
由此可见,福田和陆克文不仅继承了前任的政策,而且还有所发展——不仅要扩大合作方式,还要走出亚太地区。
在与美国关系上,联合声明明确提到,两国均为美国盟国,强调美国在亚太地区继续存在的重要性,认为日澳双边合作有利于促进日美澳三国合作。
强化经济关系
强化两国经济关系,是陆克文此次访日的第二个重要目的。
虽然日澳两国均为发达国家,但两国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日本资源缺乏,澳大利亚正好拥有丰富的资源;澳大利亚是农业大国,日本食品不能自给,是农产品进口大国。双方经济合作大有可为。
在联合宣言中,经济关系成为继安保合作之后的第二大课题。双方领导人强调了经济合作的重要性及两国经济的高度互补性,认为经济合作协定和自由贸易协定将给两国加强和深化经济关系带来良好机会。双方承诺将为就此达成全面和互利的协议而努力。双方强调了澳大利亚向日本稳定提供食品、能源和矿物出口的重要性。双方还决定加强服务贸易和金融领域的合作。
寻求相互政治支持
互相寻求在国际事务中的支持,是此次陆克文访日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目前福田政府在国内的日子相当难过,外交成就是福田赢回国民支持的重要手段。当前日本外交的头号课题是将于7月在日本举行的八国峰会。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将是峰会的主要议题。福田希望在峰会上发挥“领导力”,并希望向世界推销日本提出的“按行业设定减排目标”的减排方式,取得“后京都时代”的主导权。陆克文在联合声明中强调了“日本作为峰会主席国的领导地位的重要性”;而关于“按行业设定减排目标”的减排方式,陆克文也表示,这一方式对促进全球范围内各行业的减排行动是“有用的”。
在陆克文方面,希望寻求日本对其“亚太地区共同体”构想的支持。这一构想是陆克文4日在悉尼提出的,主要内容是希望亚太地区国家能成立一个类似欧盟的机构。陆克文在12日的《朝日新闻》上发表文章称,日本是澳落实“亚太地区共同体”构想的最重要伙伴。
分析人士认为,相互政治支持并没有达到令双方满意的程度。对于日本提出的“按行业设定减排目标”的减排方式,澳方仅仅一句“有用的”评价恐怕还不足以使日本满意。对于澳大利亚提出“亚太地区共同体”的设想,联合宣言也没有明确支持这一提法。而在两国间最大的政治问题——捕鲸问题上,双方更是未能取得突破。联合宣言中没有提及这一问题,福田只是在两人会谈后的联合记者会上称,双方就“冷静地讨论”这一问题达成了一致。陆克文则强调捕鲸问题只是“朋友间的意见不同,不会损害两国间友好关系”,并表示澳方将“花一定时间”寻求“外交解决”。
温家宝会见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中德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
【北京消息】6月13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会见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并表示:保持健康稳定的中德关系有利于两国和两国人民,中德之间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
温家宝傍晚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了德国副总理兼外长施泰因迈尔。他表示,保持健康稳定的中德关系有利于两国和两国人民,也是携手应对全球挑战的时代要求。只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加强对话与协商,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就能够不断取得新进展。
施泰因迈尔表示,德国高度重视对华关系,愿同中方加强在双边和国际事务中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促进德中关系的发展。
当天,温家宝还会见了随同施泰因迈尔访华的德国企业界人士。
【时事点评】针对“亚太同盟”,在之前的点评中我们已经正式做过“定性”,即:
第一,这是一个“极其重大的事件”;
第二,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在这个时间点上突然抛出“2020年之前建立亚太同盟”,完全是“科索沃独立后续发展阶段”的“逻辑发展”;
第三,在日本首相福田提出“内海说”仅一个多星期,就被北京“正式否决”之后,“亚太同盟”表面上看是澳大利亚亲自“出头”为美国设计的一幅“慢慢失去霸权路线图”,但实际上是一幅旨在“离间”中国与俄罗斯、欧盟、东盟之间关系的“离间路线图”、一幅美国用以“选择慢慢失去霸权”为手段,为最终实现“大中东计划”争取时间与空间的“行动路线图”。
第四,如果北京接受它,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在欧盟质疑“北约”可靠性的同时,俄罗斯也会质疑“上合”的可靠性,与中国搞了个太空领域“南南合作典范”的巴西、或者南美,也会质疑“南南合作”的可靠性;最为重要的是,由于明确地将名声不太好的印度尼西亚,从“东盟国家群”中单独拔高为一个“合作国家”,东盟也会质疑“10+1”合作的可靠性。
更为重要的是,这个“亚太同盟”其实是个“迷你版”的APEC,而对美国而言,当初搞APEC的主要功用之一、就是将欧盟经济遮断于亚太经济圈之外,并主导亚太经济。这就是说,一旦北京接受这份“亚太同盟”,也就意味着对“美国慢慢失去霸权”感兴趣,这样一来,因德国军机被充许入境中国救灾而刚有起色的中欧关系,也将受到质疑。
如此一来,在中国带领东盟、以“组织的形式”处理越南经济危机、并顺势强化“东盟10+1”防范金融风险之组织功能的过程中,在不可能指望日本帮忙的同时,反而可能受到“欧美经济”联合杯葛。
显然,通过上面两条新闻,我们不难看出,仅仅一个星期的时间,“上面四点中”涉及的方方面面,就已经行动起来了。
●澳大利亚学者的话“非常实在”,但不够老到;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的话则“富有弹性”
东方评论员注意到,针对陆克文的主张,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公开表示:“中国支持任何致力促进区域合作的提议”。不过,我们也注意到,来自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分析家布罗诺夫斯基女士也明确指出了两点:
其一,该构想能否成行,最大的关键就在于中国;稍次一点的因素是印度尼西亚。
其二,由于陆克文坚持把美国也纳入“亚太同盟”,因此,这会让若干亚洲国家面有难色。并认为“如果陆克文已经说服中国支持这项计划,这就是一个莫大的胜利,如果没有,这就是一个相当莽撞的举动。”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位澳大利亚学者的话“非常实在”,但不够老到。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的话则“富有弹性”。
●“亚太同盟”的底色
我们知道,陆克文五日抛出的、在二〇二〇年前建立“亚太同盟”的“第一批名单”中,明确包括的只有澳大利亚、日本、美国、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
我们这所以认为“该构想能否成行,最大的关键就在于中国、稍次一点的因素是印度尼西亚”的说法“非常实在”,就在于一旦抽去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剩下的就是澳大利亚、日本、美国、印度,这原本就是布什政府的“亚洲小北约”、或者安倍政府“美日澳印”“四国同盟”的“原班人马”。
●陆克文在访问日本、印尼推销“亚太同盟”的时候,必须以中国的“这份态度”作为基础
我们之所以认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的话则“富有弹性”,就在于陆克文在访问日本、印尼推销“亚太同盟”的时候,必须以中国的“这份态度”作为基础。
这样一来,所谓“该构想能否成行,最大的关键就在于中国;稍次一点的因素是印度尼西亚”的说法,就应该修改一下,修改成“该构想能否成行,最大的关键就在于日本;稍次一点的因素是印度尼西亚”,当然,由于中国的态度是“支持任何致力促进区域合作的提议”,它是个“没有明确提及支持的区域合作是经济合作,还是安全合作”的“模糊态度”,道理很简单,陆克文在抛出“亚太同盟”时,本来就没有提及“军事同盟”之类的词汇,不然,对照中国正式否决“内海说”的“原则”,中国军方严厉批判在亚太搞军事同盟、搞导弹防御系统的态度,一个明确包括了“美日、美澳军事同盟”的“亚太同盟”,提都不要提。否则,在第一时间内,就会被北京否决。
但是,这又必将为日本所不满。因此,陆克文访日的首要目标,就是说服坚持将“美日同盟”作为“亚太共同财产”的日本,表态支持“不再提及美日同盟”的“亚太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