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铭:创业板分拆上市成为谁的特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5:30:25

据媒体报道,在本月召开的今年第六期保荐人培训会议上,证监会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从严把握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到创业板上市。

分拆上市并非什么“新生事物”。2000年10月30日,同仁堂控股的子公司北京同仁堂科技在香港创业板挂牌上市,同仁堂也因之成为A股市场上首家成功分拆子公司上市的上市公司。此后,分拆子公司到香港市场上市的A股公司并不少见。

创业板挂牌之后,对于上市公司能否分拆子公司到创业板上市的问题,今年三月底监管部门的相关人员作出了“现在允许”的答复,但上市公司必然满足包括“上市公司公开募集资金未投向发行人业务;上市公司最近三年盈利,业务经营正常;发行人与上市公司不存在同业竞争,且上市公司出具未来不竞争承诺”等六方面的条件。

消息一出,市场上的分拆上市概念股闻风而动,像辽宁成大同方股份大唐发电等个股纷纷遭到投机资金的热炒。市场炒作归炒作,监管层方面却并没有动静。直到9月份,在今年第四期保荐人培训会议上,证监会官员特地澄清,部分媒体关于允许主板企业在创业板分拆上市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创业板原则上也不鼓励分拆上市,只有主板一些大的企业满足特定条件,才可以申请在创业板分拆上市。

从最初的“明确允许”到后来的“不鼓励”再到“从严把握”,体现出监管部门对于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到创业板上市的态度转变。“从严把握”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但至少说明,将来仍然会有某些上市公司能够成为分拆子公司到创业板上市的受益者。

创业板的“三高”发行虽然招致市场的广泛诟病,却也是诸多企业欲跻身创业板的最大动力。分拆上市,意味着上市公司的相关股权能够形成二次溢价,意味着上市公司能够实现二次首发“圈钱”,同样意味着其增加了另一个融资平台。更重要的还在于,原本只贡献投资收益的子公司,因为实现了新股发行,不仅当初子公司的权益大幅增厚,上市公司的估值也会得到应有的提升。

客观上,“从严把握”虽然会起到“过滤器”的作用,但并不表明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到创业板上市这条路已经被堵死,也就意味着仍然有某些上市公司能享受到“特权”。

A股市场中的“特权”上市公司其实并不少。你能想象当初中石油、工行、建行、农行等大型央企的IPO申请会遭遇发审委的否决?一般的民营企业,难道也能像中国建筑那样以低于1元面值发行新股?显然,答案是完全否定的。

事实上,按照监管部门的表态,今后能够分拆子公司到创业板上市的,也只能是那些享有“特权”的上市公司。而创业板在变成自然人股东、创投股东“创富板”的同时,也将成为那些特权上市公司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