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良:通胀让中国成为“世界媒体关注的对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5:20:54
孙锡良:通胀让中国成为“世界媒体关注的对象”?/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世界媒体最近关注中国的既不是GDP的亮丽数字,也不是外汇储备的骄人战绩,更不是中国人民的和谐幸福,他们目光一致地盯向了“中国的高通胀”。中国国家统计局向人民汇报的不过是“4%”这个官员看起来不以为然的小数字,可中国人民的切身感受可不是那个“4”字,百姓生活的必须品随便点一样上涨“10%”都不止。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我们经常拿“发展中国家”来要求自己,好象通货膨胀大点也无所谓,不就是让老百姓多掏点钱买吃的吗?用得着大惊小怪吗?发改委的官员居然说:不涨价就无法实现国家富强,不涨价就无法向发达国家靠拢。真佩服中国官员的无知且无畏,如果靠涨价能实现赶上美国,那真是天大的好事,我是个没见识的人,我真不知道国哪个国家的政府官员敢抛出这种“经济理论”。
到底是谁让中国反反复复地重走错误的道路?到底谁应当为今天的恶性膨胀负责?
中国人老喜欢把自己当“世界发动机”,我真不知道这台“发动机”是靠什么动力在开动着?我们讲自己是“世界发动机”,得先看看我们国内的动力是什么?谁敢否定不是房地产?谁敢否定不是卖地下的资源?谁敢否定不是卖廉价劳动力?我对比了一下中美两国一百多年来的发展脉络,如果真要说是中国经济有一台发动机的话,那这台发动机的质量只相当于美国1921年发动机的质量,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不是因为我们的发动机有多好,而是我们的人民太好了,13亿多人用自己的清贫拼命地让世界转动着,13亿多人用自己的双手不停地转动着美联储的印钞机。
2007年的这个时候,中国也经历了与现在完全相同的膨胀经历,只不过目前还没有发展到当时的最顶峰,如果不是美国“帮忙”来一次经济危机,让中国的通胀刹刹车,恐怕不等人家搞什么“货币战争”,中国的膨胀早就把国内引爆了,所以,美国搞出事情以后,某种意义上讲,对中国也不完全是坏事,中国的确是迎来了一次极好的机遇期,一方面可以沉下心来思考一下如何实现经济转型,另一方面可以思考如何以危机为借口,在世界各大经济组织中改变规则,然而事与愿违,中国一方面选择了与美国“共克时艰”,另一方面,中国又舍不得高速发展的GDP数据。不顾民间反对之声,来了一个“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政策刚出台,我就写了两篇文章,一是质问“四万亿”的冲动决定,二是质问“十大产业振兴”的荒唐,三是呼吁政府将“经济又好又快”改成“经济健康发展”,跟我一样的民间人士还有很多很多,结果不但没有被主流接受,还惹来了一桩横祸,后面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四万亿砸到哪里去了?所谓的十大产业又是什么样的状况?唯一振兴的只有房地产,其它都不过是在重复着过去的故事。后来又补一个“七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看起来很好,但是,钱砸下去以后发现又可能在走“世界代工基地”的老路,技术没跟上来,砸去的钱很多又用于买国外进口生产线和外国专利技术,如此下去,十年以后,很有可能是“电视机产业”和“汽车产业”的翻版。
有人说今年的通胀与往年不同,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过多导致农产品欠收,从而由农产品上涨带动了物价整体上涨,如果说这种结论是正确的,那么我有几个问题要问有关方面:第一,国家统计局上周还公布说中国粮食连续七年实现了增产增收,既然粮食没有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那么其它农产品总体也应当不会有太大出入,怎么就欠收了呢?;第二,中国政府反复强调,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必须品,国家储备十分充足,有足够的能力应对供给不足,如果只是农产品涨价引起的通胀,那么果断投放国家储备不就解决问题了吗?量不至于发展到现在这种被动局面吧?第三,如果说农产品丰收和投放储备两项都是做得很好,还是控制不住物价,那国家的调控能力就值得怀疑了,商品多了也涨,不足也涨,那什么时候可以控制不涨呢?仅仅只有在经济危机时才能控制得住吗?
如果说中国的物价上涨不是由农产品带动的,那么我又要问几个问题:第一,是不是钞票印多了引起的?如果是,那么为什么要狂印货币?我们怪美元印多了,但美国没有“4%”的通胀,中国人民为什么感觉“10%”的通胀了?第二,是不是房地产引起的?这个问题与前一个有关联之处,也有独立之处,关联之处在于,票子太多房价短期肯定会涨,独立之处在于,房地产火爆会引起财富快速向少数人手上集中,绝大多数人无法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他们无法用微薄的收入来实现象富人一样消费。这一个这程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大萧条时期”较为相似,财富分化越大,恶性通胀的可能性也会越大,1929年的开始,美国似乎日趋繁荣,工业指数由1921年的67长升到110,各种工业股票都翻番,政客、实业家和经济学家都对未来充满信心,财政家伯德。巴克鲁写道:“世界经济即将大幅度地向前发展,没有什么担心的,繁荣的高潮将持续下去”。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在1929年底发生了,美国和世界都进入大萧条时代,这种大萧条虽然原因很多,但归纳起来实际上就那么三点:投机热造成的银行风险、财富的两极分化造成的消费疲软、大规模的贷款投资造成经济上的严重失衡。虽然现在是二十一世纪,情况与美国不尽相同,但规律是不会变的,要说有变数就是在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很大,有人把中国人多看成负担,在我看来,如果不是中国“人多能吃苦”这种因素在支撑,中国早就出大问题了。第三,如果中国的农产品真的需要依靠外国的时候,中国政府怎么办?是不是象茅于轼先生所讲,到世界去买就行了?
我今天还得问政府一个特别特别重要的问题:中国近五年进口外国农产品每年都以15%的速度递增。在中国人口和产业结构没有出现大的变化的情况下,这给我一个非常直观的感觉——中国农产品出现了老百姓看不到的现实危机(过几天我再专门用数字来分析中国农产品诡局)。如果没有危机,政府为什么要如此快速地进口农产品?买回来烂掉吗?
2010年中国“炒蒜”、“炒棉”、“炒姜”、“炒糖”,2011年中国肯定会“炒主粮”(米、面),耕地在快速递减。财富不进行二次分配,中国通胀注定是控制不住的,世界媒体还会持续关注中国的通胀,直到新的危机快速走来!不要以为时代不同了,大萧条就不会卷土重来!
中南大学孙锡良(转载须署名)201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