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没有“保质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3:12:33
亲情没有“保质期”
今天早餐的主食是月饼。回到莫斯科这两天来,我们每天早餐都吃的月饼,而这些月饼保质期的最后期限2010年10月29日。
这盒月饼是我最近从国内出差回来时带到莫斯科的,也是爸爸特地给我们留的。今年中秋节前,报社慰问驻外记者家属,同事给我家带来了月饼,但爸爸一直没吃,他想着托人把这盒月饼带到莫斯科,让我们尝尝。在电话中,劝了他好些次,让他把月饼都吃了,我们回国想吃肯定有地方买的。但爸爸总是说,“我不喜欢吃那玩意儿,留给你们吃吧!”
这又让我想起儿时的场景,每当遇到我喜欢吃的东西时,父母都“自动”地不喜欢吃起来。这种简单的“亲情定律”似乎是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的吧。如今家里条件好了,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了,父母对我们的这一“习惯”却依然固执地保持着,这让我心中总是暖暖的,父母对孩子的疼爱是无原则的。
这种爱是我们长大后爱别人的源泉,是父母教会我们如何爱别人的。我相信人生的“能量守恒”,这包括“爱能量”的守恒,即一个人一生获得的爱和付出的爱基本是平衡的。心灵中的爱和肉体中的力是一样的,不能过分透支,否则有害于身心健康。
回国出差约半个月,在家住了仅仅5-6天,在家吃饭也就2-3顿。而爸爸在得知我回国出差消息的第一时间就一直在电话里和妈妈说,要给儿子做顿饭。结果,由于我天天不着家,爸爸这最简单的表达父爱的方式也未实现。回家后的第一顿饭是和爸爸一起吃的,让爸爸点菜,爸爸说,“挑你爱吃的点,你在那里吃不到青菜,多点些青菜吧”。离家前的最后一顿饭是和爸爸一起吃的,让爸爸点菜,爸爸说,“挑你爱吃的点吧,多点点儿,剩了打包,我拿回去吃,你要回去了,吃的东西就少了。”临行前的那个早晨,爸爸特地给我煮了饺子,还有四道凉菜,饺子是爸爸提前2-3天就买好的……
我们整日忙碌着,却正在忽略着自己身边至亲至爱的人。
记得回国后的第二个晚上,我十点多才办完事回家。在距离家里20多米时,我发现家里的灯已都黑着,心想爸爸已经睡了,因为他喜欢早睡早起。在距离家里约10米时,我发现自己家阳台里有一个时而一亮的小红亮点。再走几步,我确认,那是爸爸正在抽烟时燃烧的烟头。再走几步,朝着这个烟头的方向,我轻声地叫了一句,“爸!”。阳台里传出爸爸的声音——“回来了!”我说,“嗯!”
当我进了家门之后,爸爸静静地说一句,“暖壶里有热水。”便回自己房间去睡觉了。我知道,爸爸在阳台上抽的不是烟,而是父亲对儿子的等候——这不是就我们心中的家吗?
出差期间,国内外时差的转换、国内空间的变换、各地天气的差异,让自己已不年轻的身体有些不合适了。一天早晨,我晚起了一会儿。我起来时,爸爸已出门办事儿了。但我发现脸盆中的水是温的,牙刷也平稳地放在牙缸上——其实爸爸在出门前已给我倒好了洗脸的热水,只不过时间一长,水就冷了……
妈妈说,爸爸是粗线条的人,年轻时似乎“谁也不想”,是个无牵无挂的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爸爸有些“多愁善感”了,他会经常想起儿子和孙子,想到远在异国他乡的亲人。
其实,一个男人,在事业中厮杀、打拼之后,最终在心中剩下的并不是所谓事业中的“丰功伟绩”,而是永远需要他的“妻儿老小”。静静想来,爱情和事业,是男人人生中的两大追求,但其实质是统一的,均是自我确认的方式。爱情是通过某一异性的承认来确认自己的价值,事业是通过社会的承认来确认自身价值。而我们却正在以“为了家庭”的名义在事业中辗转腾挪,可以从中看出我们心中的自私和狭隘。
回到这盒“正在过期”的月饼,这盒过期月瓶中溢出的爱也许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失的一种持久的感觉。快餐时代的快餐爱情,来得快去得也快,来得轻松去得轻率。人们在抱怨爱情难觅的同时也在游戏着、消费着、挥霍着本已是“稀缺资源”的爱情。于是乎,似乎所有人都开始对爱情没有了“安全感”。
最近曾经和朋友们一起聊天,似乎大家都认为,“科学研究,爱情的保质期是18月,两个人在一起超过4年,就会由爱情转变为亲情。”所以,有些人科学研究为依据,寻找“永不过期”的爱情。
对于这一逻辑,我难以完全同意,第一,其实人们对“科学”的笃信就一种最大的迷信,如果我们整日完全迷信“科学”,而没有怀疑精神,那么人类只能退化,不会进步。第二,也许18个月是爱情的“保鲜期”,但未必是“保质期”。没有永远的鲜花,哪怕是它有着超级肥沃的牛粪滋润。所以,爱情似乎应该有并不长久的“保鲜期”。但其“保质期”却似乎可以长久。
似乎,我们都害怕爱情变成亲情,而努力给爱情“保鲜”。但我觉得如果爱情最终会变为亲情,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平静地对待这种本身就源于爱的亲情呢?因为,我们确信,亲情没有“保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