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新闻短评训练 - huanghaowen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5:09:28
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第一》)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章所讲的“自省”,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B.曾子认为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就不能出尔反尔,对人要真诚。
C.曾子这里所讲的“信”有两个涵义: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朋友之间要诚实不欺,说真话,说话算数。
D.本章中,曾子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就是替人办事要尽心竭力,与朋友相交要真实守信,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2)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下面选段体现了孔子的什么观点?
子夏曰:“贤贤易色①;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第一》)
[注]①②贤贤易色:看重贤德而轻视表面的姿态。②致其身:致,献出,尽力。这里指把生命献给国君。
答:
1.(1)B(本题考查的是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关于如何做人的儒家思想的理解  B项“不能出尔反尔,待人要真诚”有误,这里把“忠”与“信”的范畴完全等同起来”了)
[参考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对自己进行多次反省:检查自己替别人办事尽心竭力了吗?同朋友交往诚心相待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用心温习了吗?”
(2)本章进一步体现了孔子教育以德为先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分析与理解,孔子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子夏继承孔子的思想,认为判断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及其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看他的道德修养、这是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思想之具体体现
[参考译文]
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能够竭尽自己的力量;侍奉国君,能够不惜自己的生命;与朋友交往,说话诚实讲信用。这样的人即使自谦说没有读过什么诗书,我也一定要说他是读过诗书的。”
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予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第二》)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章孔子谈到了如何尽孝的问题,即要做到“无违”。
B.孔子这里所说的“孝”,主要是指对父母要孝敬孝顺。
C.如果我们做到了孔子所说的“无违”,就算真正做到了“孝”。
D.“孝”是孔子思想核心“仁”中的重要内容,属于人格培养与塑造的范畴。
(2)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选段,说说孔子认为怎样才算做到了孝。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第二》)
答:
2.(1)C(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C项“就算真正做到了‘孝”’有误。“做到‘无违’,就算真正做到了“孝”这种理解还是片面的,孔子听讲的“孝”,范围很广,不是仅停留于形式,还要真心实意地去做。)
[参考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节;”一天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便告诉樊迟说:“孟懿子向我请教什么是孝,我答复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问:“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当你父母健在的时候,应该按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应按礼节安葬他们,祭奠他们。”
(2)孔子认为孝不是停留在形式上,而是要诚心诚意地孝敬父母。如果仅是替父母办事,给父母饭吃,而脸色难看,那是不孝。孝决不仅仅是赡养,更应该做到敬重。
[参考译文]
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子女侍奉父母能经常和颜悦色。是件难事;遇到有事,子女去操劳;有好吃有好喝的,让父母享受。难道这样做就可以认为是孝吗?”
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①,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②,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貌?  ” (《论语.八佾第三》)
[注]①摄:兼职。②坫:设在厅堂中两楹间的土台,用以放置献过酒的空杯
子。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认为管仲是既不节俭,又不知礼,对管仲持批评的态度。
B.孔子认为管仲虽不节俭,但还是知礼的,对管仲持宽容态度。
C.孔子认为管仲既不节俭,又不知礼,违反了儒家倡导的“节俭”和“礼制”精神,因此,管仲还不是一个真君子。
D.从语段可以看出,孔子是很重视礼的,对人物的评价也是实事求是的。
(2)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选段,请简述孔子对不合“礼”行为的态度及主张。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第三》)
答:
3.(1)B(本题考查的其实是对孔子关于“仁”的思想的理解。B项“对管仲持宽容态度”有误,孔子向来很重视“礼”。对管仲居功自傲,不遵礼制的做法是批评的。”当然,在其他篇章里,孔子对管仲也有肯定的评价  )
[参考译文]
有人问:“管仲生活俭朴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归台,他下属的官员都各司其职而不兼职.这哪里谈得上俭朴呢?”那人又问:“既然这样.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说:“国君的。宫殿门前立有照壁,管仲府大门也立有照壁;国君设宴招待贵宾,在堂上设有放置酒杯的土台,管仲待客也设有这样的土台:如果说管仲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吗?”。
(2)孔子学说是以叫“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完整的思想体系  孔子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仲规定,对大夫僭用国君之礼这种违制失礼的行为表现出极大的愤慨。
[参考译文]
孔子议论到季孙氏时,说:“他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使用了周天子的八佾,这种事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事不能容忍的呢?”
5.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使漆雕开。对曰:“吾斯之未能信②。”子说。 (《论语.公冶长第五》)
[注]①漆雕开:孔子的学生,姓漆雕,名开。②“吾斯”句:“吾未能信斯”的倒装。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提倡“学而优则仕”,所以他经常鼓励学生学好知识,若有余力,就要去做官。
B.漆雕开是一位甘于寂寞、潜心研究学问的人,不是热衷官场、追名逐利的人。
C.孔子对漆雕开自认为还不能做官这种有自知之明的想法感到高兴。
D.漆雕开说自己对做官没有信心,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2)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选段,你认为孔子提出了什么主张?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第二》)
答:
5.(1)D(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D项“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有误。漆雕开感到自己尚未达到“学而优”的程度,希望继续留在老师身边学习,晚些时候去做官。)
[参考译文]
孔子叫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感到高兴。
(2)孔子提出了一个为政用人的原则:举荐贤才、选贤用能。
[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分析。孔子认为国家的兴衰成败、人心的向背,关键在于是否有德才兼备的人当政。他主张在“知人”的前提下,大力举荐贤才,只有使用贤才治国治民,才能收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的理想政治功效。
[参考译文]
鲁哀公问道:“怎样才能让老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提拔举用正直的人,把他们安置到奸邪小人的上面,老百姓就服从了;如果举用奸邪小人并把他们放置在正直人的上面,老百姓就不服了。”
1、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①?”曰:“二②,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颜渊篇第十二》
【注释】 ①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
②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一章反映的是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基本核心核心是“富民”思想。
B. 有若认为,只有削减田税的税率,才能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
C. 按照时令,役民于时,老百姓才能服从君王的统治。
D. 君王不应搜刮民脂民膏来聚敛财富,老百姓富足君王才能富足
参考答案:C。本文没有涉及此项内容。
(2)结合上面选段,分析本文所反映的经济思想的合理性。
参考答案:本章所反映的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有若认为,削减田税的税率,改行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参考译文】
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2、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曰:“君子周①而不比②,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篇第二》
子曰:“君子和③而不同④,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篇第十三》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主张的“周”、“和”就是要取消等级观念,
B. 君子无论和什么人交往都能一视同仁,从不拉帮结派;小人却总是喜欢和自己相近的人结成小圈子,一起排斥异己者。
C. 党同伐异几乎是人类难以消除的天性,孔子却把这称之为小人行径。
D.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从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相反。
【注释】①周:合群。②比:音bì,勾结。③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④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参考答案:A。孔子主张并没有主张取消等级观念。
(2)结合上面两选段,分析选段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 “君子”观。
参考答案:①孔子认为君子应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②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 “周而不比”“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3、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    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②。”樊迟③御④,子告之曰:“孟孙⑤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①孟懿子:鲁国的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②无违:不要违背礼制。③樊迟:姓樊: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 ④御:驾驭马车。 ⑤孟孙:指孟懿子。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极其重视孝道,他认为尽孝要做到“无违”。
B、孔子这里所说的“孝”,主要是针对父母要孝敬孝顺。
C、“孝”是孔子思想核心“仁”最主要的内容,属于人格培养与塑造的范畴。
D、孔子所说的“孝”不是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
C.“仁”是孔子思想核心。“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以“仁”为本体的一种具体表现。
(2)“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学而》),意思是说“一个人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却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在孔子看来孝悌与政治相通的,结合上文,谈谈你对这话的理解。
一个人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一切依礼而行,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4、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①,以就有道②,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③,必偃④。”
【注释】 ①无道:指无道的人。 ②有道:指有道的人。 ③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 ④偃:仆,倒。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政治上实在无法可施时,当政者“如杀无道①,以就有道”,是不得已而为之。
B、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当政者个人的道德表率是非常重要的。
C、“子欲善而民善矣”既是孔子的反驳,也是对当政者的善意规劝。
D、最后一句运用比喻,形象化的语言增强了说服力。
A、孔子是反对杀人,主张“德政”的。
(2)“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正人先正己。结合上面语段,谈谈你对“正”的看法。
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首在一个“正”字。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所以,在位者要率先做出垂范。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5、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①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挺②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③有肥肉,厩④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⑤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⑥,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上)
【注释】
①安:乐意。 ②梃:木棒。 ③庖:厨房。 ④厩:马栏。 ⑤恶(wu):疑问副词,何,怎么。 ⑥俑:古代陪葬用的土偶、木偶。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挺与刃” 的譬喻是为了说明“以刃与政” 的“不仁”,来引起惠王的警惕,提高他的觉悟。
B、“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强调的是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C、文中用人们对兽相食尚且恶其残忍,来说明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是对人的同情,这样来激发惠王对人民的仁心。
D、“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直接揭露了梁惠王驱兽食人的残暴行径。
D、这句不是直接揭露梁惠王的残暴行径,而是委婉说明产生这种情况无异于驱兽食人。
(2)分析上面选段,你认为和下面选段在表现孟子思想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析。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两个选段都体现了孟子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
【译文】
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者饿死的人。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人尚且厌恶它;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那又怎么能够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该是会断子绝孙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来投奔了。
6、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①而已矣。”
【注释】
①运:转。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选段看,孟子是反对攻伐燕国的,他认为会造成“水益深,火益热”的后果。
B、“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说的是被攻伐的国家的百姓欢迎犒劳前来的仁义之师。
C、孟子以为是否攻打燕国应该看燕国人民的态度,做事情要尊重人民意愿的思想。
D、文中举周武王和周文王的做法,是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从而回答宣王的问题。
A、孟子并不反对,而是认为应尊重人民意愿的思想。如果不能使百姓“避水火”反而“水益深,火益热”,就会造成老百姓流离失所。
(2)结合下面选段,简要分析孔子和孟子的战争观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孔子和孟子战争观的立论基础是以"民本"为核心的"仁政"原则。不同: 孔子希望用“仁义”代替战争,“足食”、“足兵”和“民信”,三件为政大事,孔子毫不犹豫地主张“去兵”,其对战争暴力的警惕和不认同态度于此可见;孟子认为进行战争的起点和支点是"仁政",只要符合老百姓的意愿,使百姓远“避水火”,就可以攻伐。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①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②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③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论语阳货》)。
注:①讪:毁谤。②窒:阻塞不通,此指顽固不化。③徼:抄袭。
(1)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恶称人之恶者”是指厌恶宣扬别人不好的人。
B.“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是指厌恶处在下位而讨好地位在他以上的人。
C.孔子认为君子应该符合道德礼教的行为。
D.子贡讨厌揭发别人的短处还自认为直率的人。
参考答案:B(指厌恶处在下位而诽谤地位在他之上的人)
(2)结合以上选段谈到的“勇”,分析下面选段关于“勇”的思想。(3分)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参考答案:孔子主张“勇”应该用“义”来规范。孔子认为君子如果没有“义”就会犯上作乱,小人没有“义”就会去做盗贼。
附:参考译文:1、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厌恶的事。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谤在上者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懂礼节的人,厌恶固执而又不通事理的人。”孔子又说:“赐,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子贡说:“厌恶偷袭别人的成绩而作为自己的知识的人,厌恶把不谦虚当做勇敢的人,厌恶揭发别人的隐私而自以为直率的人。”
2、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①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②者,鹯③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离娄上》
注:①圹:同“旷”,旷野。②爵:同“雀” 。 ③鹯 (zhan):一种像鹞鹰的猛禽。
(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的意思是“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加给他们,如此罢了”。
B、“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这两个比喻阐述的是不施行仁政的不良结果。
C、“为渊驱鱼”“为丛驱爵”,两个比喻说的是坏人在无意中帮助了好人,恶成了促进历史前进的动力。这里面所蕴含的,正是善与恶的历史辩证法。
D、选段反映了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那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参考答案:B(两个比喻阐述的是施行仁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选自《孟子·尽心下》,反映的也是孟子的仁政思想,请你结合上面选段,谈谈自己的认识。(3分)
参考答案:上面选段,孟子强调的是统治者要施行仁政,得民心者得天下;这里孟子更是把人民放在第一位,认为国家政治,一切以民为本。都反映了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
附:参考译文:孟子说:“桀和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 办法:获得老百姓的支持,便可以获得天下;获得老百姓的支持 有办法:获得民心,便可以获得老百姓的支持;获得民心也有办法:他们所希望的,就满足他们,他们所厌恶的,就不强加在他们身上,如此罢了。老百姓归服仁德,就像水往低处流,兽向旷野跑一样。所以,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是吃鱼的水獭;替森林把乌雀赶来的是吃鸟雀的鹞鹰;替商汤王、周武王把老百姓赶来的是残害老百姓的夏桀和殷纣王。当今之世,如果有哪位诸侯喜好仁德,那么,其他诸侯都会替他把老百姓赶来。就是他不想统一天下,也会身不由己了。
四、语言表达运用
1、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后面题目。(7分)
2月14日,在长沙世界之窗,拍到的惊人一幕:一名年轻女子骑上毛主席塑像照相。一名年轻女游客在同伴的帮助下爬上毛主席雕像,并骑在雕像的肩膀上拍照。19日,网友“沉默的麻雀”在某论坛上发出题为“一个可耻的中国人”的帖子,该帖点击率已飙升至15000余人次,同时,全国各地的网站纷纷转载该帖。该女子的行为引来网友的一片讨伐之声。有人甚至提出要“人肉搜索”出这个“脑残”。从论坛发布的两张图片看,这名骑上雕像的女孩年龄在20岁左右,与她同行的一名男孩帮助她爬上雕塑,另外两名女孩则拿出手机为她拍照。
包括新华网等知名网站在内,全国各地的网站纷纷转载该帖,在网友中引起强烈反响。绝大多数跟帖网友认为,这个女孩“可怜可悲”、“太没有素质”。一位网名为“炎黄春秋”的网友在天涯社区的论坛上发帖,认为这是“国耻”,是“社会之悲哀”,“让我们对这样可耻的行为全民共讨之吧!”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要点。(3分)
参考答案:一女子骑伟人塑像遭讨伐
(2)针对上面的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简要分析。(不少于100字,4分)
参考答案1:姑且原谅骑毛主席像的辣妹。我认为,首先是公园管理部门没有尽到管理者的责任;其次,在“辣妹”的成长过程中,她的家庭、学校甚至整个社会,对她的教育缺失;还有与“辣妹”同行的伙伴,包括附近的游客,对“辣妹”的举止没有及时制。“批评辣妹,又原谅辣妹,是在倡导一种宽容的精神,同时,也是为了引起我们的深思和警惕:生活中我们应该做一个怎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2:在景区的骑在伟人的塑像上照像玩,这是不文明的,极其不妥的。因为对景点的景物,不论是人还是动物塑像,或其它景物都不能任一在上面踩踏、骑坐,这是文明常识。出于此大家表示愤慨是理所当然。我反对在景区,骑在毛泽东塑像上玩的不文明行为。但也希望网友不要尊循文革遗风将此现象政治化,愤而斥之为脑残,去人肉搜索置其于死地而后快。
参考答案3:对于这样地行为可以宽容,但决不可原谅。名人形象雕塑,目的是“让游客直观地了解湖南历史名人,增强民族自豪感”。对于伟人,对于名人,应该说他们就是中华的见证人,也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标志,这样财富性的宣传内容我们应该出于一种怎样的目的呢?与毛主席合影,是一种对伟人的尊重,更是体现对伟人的崇敬,似乎和毛主席在一起的意思,但骑在上面就有些有伤大雅,甚至有些龌龊的感觉,这位时尚少女的行为完全是出于“到此一游”的动机作出了这样的惊人之举,但却肤浅的很,无知的很。这样的行为可以宽容,但决不可原谅。
2、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后面题目。(7分)
本报哈尔滨今日电  (记者  俞剑)以哈尔滨市队为班底出征哈尔滨大冬会的两支国家队——中国女子冰壶队和女子冰球队昨天双双创造历史。冰壶决赛中,经过十局苦战,中国队以6比5战胜上届冠军加拿大队,获得大冬会女子冰壶冠军,这也是中国冰上集体项目的首个世界综合性运动会冠军。中国女子冰球队拼尽全力,以1比3惜败加拿大女子冰球队,荣膺首次立项的大冬会女子冰球银牌。
女子冰壶金牌争夺赛中,中国队积极迎战此前全胜的加拿大队。第三局,中国队凭借后手优势,在加拿大队出现重大失误时,沉着冷静地取得三分,确立全场的领先优势。此后,韧劲十足的加拿大队咬住比分并以5比6的微弱劣势进入第十局。关键时刻,中国队四垒选手、队长王冰玉打出一记漂亮的双飞,同时将对手的两个壶击出营垒,加拿大四垒选手妮库尔·霍利最后一掷旋球失败得分无望,后手的中国队最后一掷不战而胜。
女子冰球决赛中,面对曾在小组赛中7比1战胜自己的加拿大女子冰球队,中国队毫不气馁,并在主场观众的加油声中超常发挥,门将石瑶多次勇猛扑救,老将金凤玲在队友协助下射入一球。比起有6万名注册女子冰球运动员的加拿大,在仅仅百余人基础上选拔出的中国女子冰球队虽败犹荣。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要点。(3分)
参考答案:中国女子冰壶队和女子冰球队昨天双双创造历史
参考答案:中国女子冰壶首获冠军 女子冰球憾负摘银
(2)请你针对中国女子冰壶队或女子冰球队在本届大冬会的表现写一段短评(4分)
参考答案1:中国女子冰壶队组建6年便夺冠,给国人带来惊喜。这枚金牌最重要的意义是能让国人关注冰壶这项运动,有助于冰壶在中国的推广和普及,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女子冰壶队将在明年温哥华冬奥会上为我们带来更大的惊喜。
参考答案2:中国女子冰球队姑娘们输给超级强队加拿大队后屈居亚军。她们的世界大冬会比赛虽然结束了,但队员们打出了士气,打出了水平,她们顽强拼搏奋不顾身的精神让人感动,对中国女子冰球队来说无论胜败,梦想才刚开始。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问题
材料1.2008年8月18日中午,在北京奥运会男子110米栏预赛中发生了令人意外的一幕:被视为国人的骄傲的中国选手刘翔因伤退出比赛。对中国人来说,北京奥运会最值得期待的恐怕就是刘翔的110米跨栏了。但万万没想到的是,第一场比赛刘翔就黯然退场了,给数万名正在狂热呼喊“刘翔加油”的观众留下一个苍凉的背影。 刘翔的退赛,引发了热议……
材料2.1994年第17届冬奥会上叶乔波为中国代表队夺得冬奥会上的首枚铜牌。在赛后的手术中,医生惊讶地发现她左膝盖的两侧韧带和髌骨早已断裂,腔内有8块游离的碎骨,骨骼的相交处呈锯齿状。“叶乔波精神”一度是被广泛宣传的,叶乔波成了英雄,成了诠释“中国精神”的形象代表。但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她都是在轮椅上度过的,甚至不少人还担心她“永远都站不起来了”。
(1)仿照下面一句话,续写后半句。(3分)
叶乔波的“坚持”让人钦佩,更让人心酸;刘翔的退赛
参考例句:刘翔的退出让人惋惜,但也让人欣慰。
(2)针对上面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简要分析(4分)
答案示例:刘翔不必成为第二个叶乔波。竞技体育不是以运动员玩命来来博取观众欢心的斗兽场!。在可能严重损及健康的情况下,选择了退出是明智而理性的,体育的终极目的是锻炼国人的体魄。刘翔是真正的英雄,为了满足国人的期望,拼到了最后。他唯一没有做到的就是把自己整成残废!
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问题
开学没几天,重庆很多高二学生惊喜地发现,刚到手的第四册《语文读本》里面,新添了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天龙八部》入选这本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必修),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去年11月第一次出版,首次选入了王度庐的《卧虎藏龙》和金庸的《天龙八部》两篇武侠小说,分别排在第五课和第六课,并合为一个单元,取名为“神奇武侠”。课文节选了《天龙八部》第四十一回“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讲的是萧峰到少林寺救阿紫。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3分)
答案示例:武侠小说进入中学语文课本
(2)你对武侠小说进入中学语文课本有何看法?清简述。(4分)
答案示例:高中语文教材中载入武侠内容令人担忧。武侠小说终究还是武侠小说。武者,练拳脚以打人也;侠者,挟义气以行江湖也。前者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后者则与现代法治格格不入。
答案示例:武侠小说入选教材,简直是为渊驱鱼,引狼入室。武侠小说是成人童话,它应是一种“小儿不宜”的读物,说破了天,它的价值也不过是成年人无聊时的消遣品。迷上武侠小说而误了学业的孩子不在少数,有些家长因此而黯然以至泣下。从这个角度说,武侠小说入选教材令人担忧。
答案示例:高中语文教材中载入武侠内容,本身有一定必要性。金庸的武侠小说也的确具有引人入胜的特质。其跌宕的情节,绚丽的辞藻,生动的表述……都非常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感,因此仅从语文技术的角度看,其本身就具备“好读物”的应有品质。
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问题
日前,“中国上海”政府网站和上海总工会网站对上海市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候选人情况向社会公示,姚明和刘翔分别入围,成为候选人中最年轻的两位。全国劳模是中国劳动者的荣誉,在海外打球的姚明入选,引起不少市民热议。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3分)
姚明入选全国劳动模范引发热议
(2)姚明当劳模 该还是不该?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案示例:劳模涵义也应与时俱进。确实,“劳模”产生于计划经济盛行的时代。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分工更细致,对于劳动者的界定也不再仅限于工人、农民,还包括自由职业者、私营业主乃至影视明星等。他们都凭借自己的劳动,为社会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如果仅仅因为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人或农民,就把他们排除在“劳模”候选人之外,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答案示例:“劳模”和明星是两码事。姚明能够代表中国形象,是出色的运动员;姚明爱国,能够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但入围劳模,却觉得不妥。劳模是劳动的模范和榜样,是社会遴选出的最好的、鼓励人们仿效的劳动者。按照新时代、新观念的尺度,姚明入选劳模似乎无可非议,但我以为,还是将这一机会给那些普通的劳动者为宜,别把劳模和明星混为一谈。
4、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问题
近年来,明星移民,国外产子的现象颇为常见,土生土长的中国著名演员巩俐远嫁新加坡并于上月宣誓加入新加坡国籍。章子怡早前开心地宣布已与美国富豪男友Vivi Nevo订婚,以及明年结婚;坦言有计划结婚及生育,她强调“即使下一代是美国人,但她永远都是中国人”。同样2006年前乒乓球国手邓亚萍,在巴黎一家医院剖腹产下一男婴。有人,质问邓亚萍:为什么把孩子生在法国?中国之大,就没适合她生孩子的地方吗?分明是想混法国国籍。消息传出后,引起公众的关注,国内网友们更是掀起激烈的争论。
(1)为上面材料拟一个新闻标题(3分)
答案示例:明星移民,国外产子现象引发争论
答案示例:明星名人户籍移民引争论
(2)有人认为这是不爱国的表现。有人认为这与爱国无关,那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答案示例: 不管是国外生子还是移民他乡,这与爱国无关。 巩俐、章子怡加入他国国籍完全是为了爱情。邓亚萍法国生子又与爱国有何关联,爱不爱国不是拥有哪国的国籍,那是发自心里深处的情感,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就是最好的证明。再说加入外籍是她们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巩俐等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我们还是以正常的心态去看待此类现象。
答案示例:这是不爱国的表现。巩俐此举虽属个人权利,却伤害了很多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对于明星加入外国国籍的意图,可能每人的出发点都不一样,但在国内名利双收的时候却放弃滋养自己的祖国,有一点忘记爹娘的感觉。当我们面对这样的情形时,应当记住做中国的公民是最基本的爱国表现。
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问题
近日看到一则消息,标题是“1500硕士竞聘卖猪肉工作,据称包括海归人士”,言称如今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别说大学生就连硕士博士就业也费劲,就有那么一家天才公司此时出了招聘广告,高薪之下竟引来无数硕士征聘,一下子火了。先前就有过“北大才子卖猪肉”的新闻,也听说过放弃20万年薪回家乡种红薯的硕士农民彭焕新,都挺成功的,虽然在世俗眼光里此举动不可思议,但人家自己乐意,而且赚钱了,别人怎么说怎么看是别人的事。但今天这新闻够轰动,人数众多、层层筛选、条件苛刻。对于这一消息,上至教授,下至百姓,众说纷纭。
(1)为上面材料拟一个新闻标题(3分)
答案示例:上千硕士竞聘卖猪肉
(2)对上千硕士竞聘卖猪肉的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述(4分)
答案示例:硕士竞聘卖猪肉也没有什么大不了。 如果市场有需求,就有实现的可能。一方需要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需要钱满足生活需要,好像也算得上市场经济的一种反映。改革年代,卖猪肉也需要人才,只有转变思想才能让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
答案示例:我为千余硕士竞聘“猪肉荣”的现象大声叫好。因为这是就业者端正心态、消除职业歧视的体现,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世上三百六十行,本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根据贡献大小和市场规律来决定薪酬。更何况该公司还要发展壮大“卖猪肉”产业,需要的是人才。正确的就业心态是认清事实,积极适应社会需求,而不是继续昂着高傲的脑袋。
答案示例:硕士竞聘卖猪肉,这是对国家人力资源的浪费。 十年寒窗,却终于学非所用。虽说学历不代表实力,但研究生卖猪肉可以体现什么学术价值,知识力量。卖猪肉这活也可能需要统计学、经济学甚至会计学。但不至于需要硕士研究生吧。倘若一个妈妈指着“卖猪肉的”告诉孩子,他是硕士时,孩子又会做何感想? 我觉的正确的就业心态是认清自己,学以致用。(解决方法)
6、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问题
六月十三日上午,山东首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组委会和中国孔子基金会在济南向海内外正式推出孔子标准像(雕塑初稿)。这一孔子标准像的塑造原则是,尊重历史依据,尊重约定成俗的形象,以唐代吴道子的行教像为基础,重点突出体现孔子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的风范与气质,力求展现孔子博大、智慧、儒雅、和蔼可亲的圣人形象。
在制定孔子标准像工作过程中,最大范围最大限度地吸收历代孔子像作品中的优秀元素,在广泛征集绘画和雕塑作品的基础上,认真筛选,反复论证,并组织儒学专家、历史学家、雕塑、绘画艺术家、孔氏后裔等有关人士,先后召开了多次专业会议并专程请教任继俞、钱绍武、张立文等学术、艺术大师,不断对雕像作品进行修改完善。
(1)将上面一则消息压缩成一句话新闻。(3分)
答案示例:山东首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组委会和中国孔子基金会在济南向海内外正式推出孔子标准像。
(2)对孔子标准像的正式推出,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述. (4分)
答案示例:在我看来,这个孔子“标准像”的出现,还是应该肯定其积极意义的,它对增强公众对孔子的认识,以及对儒家文化的了解不是毫无作用的。孔子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片,他的学说正被越来越多不同地域的民众所关注、认同,而孔子形象不统一,不利于树立世界范围内公认的孔子形象。”
答案示例:统一孔子标准像有多此一举的意味。孔子生活在2500年前的春秋末期,根本摄影、录像等手段把人物形像记录和保存下来,我们所能看到的孔子像,都是历代后人的作品。参照的是有限的文字记载、借鉴前人的画像,加上了自己的想象和艺术创作。由于对孔子了解不一,绘画流派与画技、画风的各异,因此很难用今天的眼光来鉴别谁画得更像孔子,怎么会画出“真实、鲜明、切合历史实际”的孔子标准像来?
答案示例:我以为没有这个必要发布所谓的孔子标准像。孔子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人们普遍知道孔子,是因为他在中国思想史、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学术上的成就,是因为他的一部《论语》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孔子长得如何并不重要,只要“形似”即可;极少有人会去关心、探究孔子长得俊不俊、帅不帅;目前社会上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孔子像,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画家、不同的绘画流派的不同表现手法,一旦推出“统一”的孔子标准像,各地孔庙里的孔子雕像是不是都要按照这个标准像改过来?这就麻烦大了。不改吧,有人会说雕像不真实;改吧,又会遇到“凭什么说标准像真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