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中国灭绝的10种野生动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20:33:13
著名动物保护专家郭耕认为,目前列入濒危物种目录的,中国占将近160种,1/4居多,中国虽然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的一个国家,但我们现在面临一个非常严峻的选择。
我们到底是为了眼前物质追求,财富的占有,去剥夺自然,去侵犯其他物种的空间呢,还是选择一种有节制的生活方式,让自然,让野生动物,和谐相处,永远的延续下去?
由于环境的恶化,人类的乱捕滥猎,各种野生动物的生存正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现在每天都有100多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我国也已经有10多种哺乳类动物灭绝,还有20多种珍稀动物面临灭绝。而它们的灭绝会导致许多可被用于制造新药的分子归于消失,还会导致许多有助于农作物战胜恶劣气候的基因归于消失,甚至引起新的瘟疫,由此所造成的损失是我们永远也无法挽回的。
上世纪在中国灭绝的10种野生动物
(1)新疆虎 (1916年灭绝)

原产罗布泊和塔里木河下游,1916年由斯文见于罗布泊、库尔勒。瑞典探险家斯文在其《罗布泊探险》一书中对当地人描述虎的遗骸被蚁类吞噬的情景进行了记述。
(2)普氏野马 (20世纪60年代灭绝)

普氏野马
普氏野马,又名蒙古野马。1881年,俄国的普热尔瓦尔斯基在新疆发现,将其定名为普氏野马。1890年,一德国人从中国捕到52匹野马,长途贩运到汉堡后,仅剩28匹,其中的8匹繁殖了后代。但真正野马的最后一次观察记录在20世纪60年代,此后再无踪迹。
(3)高鼻羚羊 (20世纪60年代灭绝)

高鼻羚羊
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北塔山等地区有不连续分布,此后再无踪影。
(4)台湾云豹 (1972年灭绝)

台湾云豹
台湾云豹,又名龟文豹。上个世纪60年代尚有猎取记录,因森林的砍伐,对皮毛、豹骨的需求,其数量直线下降。1972年始,宝岛不再有豹。
(5)直隶猕猴 (20世纪80年代灭绝)
直隶猕猴曾是中国分布最北的灵长类动物,河北雾灵山便是作为猕猴分布北限设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入20世纪后,人们涌入雾灵山地区砍伐,直隶猕猴灭绝于雾灵山。
(6)白头鹳 (灭绝年代不详)

白头鹳
白头鹳是一种大型涉禽,集群生活在沿海及内陆沼泽、泛洪区。从上世纪50年代后就一直无野生报道,因此断定,中国境内可能灭绝。
(7)豚鹿 (20世纪70年代灭绝)

豚鹿
豚鹿,我国仅在云南耿马和西盟县边界发现过。科学家在上世纪60年代调查时仅仅发现了屈指可数的几只,上世纪80年代再做调查时,已绝迹。
(8)小齿灵猫 (20世纪80年代灭绝)
小齿灵猫,国内仅分布于滇南西双版纳勐腊和勐养。除20世纪70年代在勐腊曾获2个标本,在景洪、勐养收购到3张皮子外,上个世纪80年代后再无踪影,估计已经灭绝。
(9)镰翅鸡 (2000年宣布灭绝)

镰翅鸡
镰翅鸡分布于小兴安岭及黑龙江下游,国外见于西伯利亚。1986年、1987年调查时,已无踪影。2000年新华社发布消息,黑龙江动物所经5年调查,没有发现镰翅鸡,当地老百姓也已几十年没有见到。
(10)冠麻鸭 (20世纪中叶灭绝)

冠麻鸭
冠麻鸭,又名凤头麻鸭,原产中国东北、日本、朝鲜、俄罗斯。人们曾于1877年、1913年、1916年分别发现过。直到1964年5月16日,在海参崴出现过一雄二雌三只,但后又神秘地消失。估计冠麻鸭已于20世纪中叶灭绝。
专家:许多珍稀蝙蝠被吃没了
据测算,目前地球上动物的灭绝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快,竟然比2000年前要快上1000倍之多。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张树义研究员是专门研究蝙蝠的专家,在他所研究的领域中同样存在着即将消失的种群,值得深思的是,有些恰恰是被人吃掉的。
现在蝙蝠种类和数量都比二三十年前减少了一半
无尾蹄蝠,俗名称为无尾空面蹄蝠,这种无尾蹄蝠现在仅存只有几百只的数量。张树义说,如果一个小型动物的种群只有几百只的数量,那这个种群就已经太稀少了,可以说甚至比大熊猫还要珍贵。
今年3月份,张树义带着几个研究生一同来到了福建省武夷山,做实地的考察和采药。中途张树义因事提前回到北京,留守的几个研究生偶然在武夷山发现了稀有的无尾蹄蝠。
中科院动物所在读博士李钢向记者介绍:当时的考察和采药主要就是针对在山上的自然山洞和废弃的矿洞。一个老乡说,在山上有一个矿洞,已经有很长时间都没有用过了,于是,就请这个老乡带路前往矿洞。这个山洞并不是很高,差不多不到两米吧。一看就知道是人为挖的,而不是自然形成的。几个人就拿出了装备和手电筒,进入了山洞。山洞里面都是水,有小腿肚深。
李钢用手电筒一照,发现里面差不多有将近一百只的蝙蝠,然后就随机抓了几只,并用随身携带的设备给这些蝙蝠拍了照片,并且将这几只蝙蝠的翼膜取下做样本后,将蝙蝠放走。
翼膜样本保存在酒精里,可以提取这些蝙蝠的DNA。李钢说,他们当时看到的蝙蝠多为中华菊头蝠、小菊头蝠、中菊头蝠,但是其中有一只竟然是难得一见的无尾蹄蝠。
对于这只珍贵的无尾蹄蝠,张树义研究员非常重视,他说,现在这些蝙蝠,不仅仅是无尾蹄蝠,无论是从种类还是数量,都比二三十年前减少了一半,这样的推测还是保守的说法。
吃蝙蝠最严重是广州海南
是什么原因使得这种小动物的数量和种类骤然下降呢?
张树义说,首要原因是人类盲目开发洞穴。有一些政府为了当地的旅游业,开发很多洞穴吸引游客,这样将蝙蝠最重要的栖息地破坏了。其次,现在为了杀害农作物里的害虫,就大量地使用杀虫剂,这些杀虫剂杀死害虫的同时,也将这些害虫的天敌蝙蝠杀害了。蝙蝠长期的飞行,要保持身体的恒温就需要大量地吃害虫,它每一天能够吞下自己体重1/10重量的害虫,蝙蝠数量的减少对农业是一种危害。再则,盲目地砍伐森林。最后,是对古老建筑的破坏,这个虽不是主要的原因,但是因为有一些蝙蝠是栖息在古老的建筑里,所以同样会破坏它们的栖息地。
除了这四点,张树义研究员还说出另外一个造成蝙蝠大量减少的原因:就是人们为了获取野味,将蝙蝠捉来吃掉。最为严重的在广州和海南。
张树义研究员说,很久以前,海南的生活水平很差,所以当地的一些居民就将蝙蝠捉住,煮来当肉吃,这样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风俗。在广州,这几年因为居民们都富裕了,开始迷上了吃野味。他们捉来了蝙蝠,并不能分清哪些是很珍贵的,哪些是普通的,有很多珍稀的蝙蝠就这样被人吃少了,甚至吃没了。
声音
野生动物“特许经营”引发争议
2003年“非典”之后,国家林业局发布了首批54种可商业经营利用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使人工饲养野生动物得到了条约的限制。
据了解,这54种野生动物的用途主要是食用、药用和取其皮毛用做制衣。
人工饲养的安全性各方观点不一
中国林科院动物保护专家楚国忠介绍,我们对野生动物资源并非绝对保护,主要还是要利用它们来为人类服务。人工饲养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保护野外生存的野生动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供给人类需求。那么,如何保证这些允许人工饲养的野生动物的安全性呢?这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
允许饲养野生动物,但对养殖技术人员的安全却没有明确的规定。一般说来,养殖场的技术人员因为与动物的接触频率比普通人要高,所以感染疾病的几率更大。楚国忠说:“这就需要技术人员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洗手;有疫苗的要注射疫苗,要尽量少接触有病个体。另外,对养殖场要进行定期检查和消毒。”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不少野生动物往往会带有病菌病毒,因此,加强卫生防疫管理是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利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列入《商业性经营利用驯养繁殖技术成熟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单》的物种,仅表明该物种从驯养繁育技术的角度和野生动物保护的角度已具备商业性驯养繁殖利用的条件,并不表明该物种没有携带病菌病毒。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孟智斌说,在名单公布之前,这些物种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的养殖,而且已经掌握了人工繁殖的技术,从长期的养殖经验来说,它们并没有表现出对人类健康有害。
消费时人工饲养和野生的仍很难区分
允许人工饲养野生动物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也满足了人类需要,但同时,它也引出了另一个让人关注的问题:如何区分流入市场的野生动物是人工饲养的,还是野外捕捉的呢?
世界自然基金组织野生动物贸易项目负责人徐宏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种区分非常难,在目前还没有非常行之有效的办法。”国家曾出台办法,要求对野生动物个体进行标记,但实现的效果并不好。
楚国忠表示,对野生动物的商业贸易应该实行定点定公司的销售制度,这样消费者可以从国家指定的专卖部购买需要的野生动物制品,既保证安全,又保护了野外生存的野生动物。
名单公布之初衷是为了保护野生动物,但现在收效如何,众多专家均表示很难评估。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野生动物贸易项目协调员李立姝说,因为野外调查很难展开,所以目前没有明确数据,因此,也无法判断人工饲养野生动物对野外生存的野生动物究竟有何作用。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