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滕豪斯的课程模式及其反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14:08:23
斯滕豪斯提出的过程模式,关注整个课程(包括教学)展开过程的基本规范,使之与宽泛的目的保持一致,而不是简简单单的确定好目标,将实际结果作为课程编制的唯一标准。在某种程度上,过程模式就是针对目标模式出现的,并且目标模式有弊有利,一方面它与建立起来的心理学的教育研究传统一致,提供了教育评价的成功与否的准则;另一方面,它与教学的实际经验有差别,不符合知识的性质和结构,这样无疑就高估了教学的实际结果。
斯滕豪斯受到彼特斯的影响,彼得斯这样阐述他的教育核心准则:
1、“教育”意味着把有价值的东西传递给那些有参与教育的人;
2、“教育”必须涉及知识、理解和某种认知因素,他们不是无生命力的;
3、“教育”至少要排除某种缺乏自觉性和自愿性的传递程序。
个人非常赞同彼得斯得关于教育核心的阐述,教育意味着一些有价值的活动,更多的要求知识的可认知和学习的程度,要求学习的知识时有很强的价值的,并且处在不断的发展中。首先是教师能够较好的掌握需要他教授的内容,产生个人独立的思考和理解,从而达到能够指导学生的地步。
斯滕豪斯对于鉴别内在价值的准则同样有十分参考的价值:
同样的东西,只要这项活动能够让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只要这项活动能够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反思的时间,只要这项活动涉及更多的联系现实的东西,只要这项活动能够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成功的完成等等情况,那么这项活动就可以说更有价值的。
在平时的教学中,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整体教学思路,可能仅仅因为一点点的实际教学的差别,在学生的学习效果方面就会产生很大的差异。斯滕豪斯的准则直到现在仍然有很现实的意义,让学生们多独立的思考,让学生们多主动的学习,让学生做一些有挑战的事情,最重要的无疑是不让各个处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掉队,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一下。
斯滕豪斯的课程理论建立在对泰勒的深入批判之上,尤其是纯理论的批判上有掷地有声、铿锵有力,让我十分信服,然而过后细细想来,过程模式根本不可能完全在实践中替代目标模式,即使在理论上的批判也存在脆弱之处,其无可避讳的两个问题如下:
第一,过程模式建立和讨论的前提是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社会价值和道德批判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学生要具备这种能力至少是在青春期或之后,那么这个时期之前的课程怎样安排,这个时期之前的能力怎么培养,这些斯滕豪斯并没有提到。有一点是从逻辑上可以得到的是过程模式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
从这个角度讲,过程模式具有明显的时期性,个人认为过程模式并不适合放到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当中,至少过程模式不可能成为教学当中的主流模式。
第二,过程模式建立在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把握与验证之上,极为反对教师权威的使用,那么斯滕豪斯就明显的忽视了人类学习具有间接性的特点,从心理学的课程我们知道了人类和动物的学习模式存在差别,大部分知识是通过简街的经验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讲授获得的,对于理科性的科目和极为抽象的文科,基本不可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来检验,这势必使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即使是自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和疑惑。使这些科目陷入没法教学的尴尬当中。
其实,无论是目标模式还是过程模式都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误以为一个经过自己或者某些人的不断思考就可能完成一个百分之百通用的课程理论,这是不可能的,原因就在于教学本身也是人类的某种社会活动,影响的变量太多,课程本身也在不断的发展,各种课程有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掌握的方法。我认为,泰勒和斯滕豪斯都为人类做出了一个表率,但是他们以及后来者的课程理论无论多么精妙,都只能在一个领域契合,不可能是全部。而课程理论的价值更多的体现在给理论的使用范围上---我相信范围会逐渐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