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甘陕128处全国重点文物大震中遭重创(中国青年报 2008-5-2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13:26:02
川渝甘陕128处全国重点文物大震中遭重创
文物保护应急预案制定“正在进行时”
本报记者 文静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5-27
由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带队的国家文物局抗震救灾调查组,目前陆续在四川、重庆、陕西、甘肃4个受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灾害影响较重的省、直辖市,对灾区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管单位和博物馆受损情况进行实地查勘。“地震给文化遗产造成了非常惨重的损失。”单霁翔说。
国家文物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四川地震灾区包括成都、绵阳、德阳、阿坝羌藏族自治州14个地区共39个县、市,涉及世界文化遗产1处(都江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84处,另外包括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的藏、羌碉楼与村寨,共计文物保护单位近千处。    截至目前,仅四川省,共有6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4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遭受不同程度损失。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彭州领报修院、都江堰二王庙古建筑群全部垮塌;绵竹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古建筑、理县桃坪羌寨局部垮塌。此外,四川省馆藏文物损失1800余件,其中,有珍贵文物(国家三级以上文物)151件,另外部分文物尚未鉴定。“触目惊心,惨不忍睹,损失巨大。”刚从震区回京的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用上述3句话表达了内心的焦灼。    四川省文物管理局则用“遭受了一场浩劫”来形容目前的都江堰、青城山。都江堰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四川省文物管理局提供的灾情报告显示:此次地震,都江堰水利工程鱼嘴(分水堤坝)出现裂缝。该遗产地的二王庙片区山体滑坡,秦堰楼下沉,戏楼、厢房、52级梯步、照壁、三官殿、观澜亭、疏江亭、前山门等建筑和围墙全部垮塌;伏龙观所有古建筑屋脊、屋瓦全部损坏,木结构断裂,建筑严重倾斜,地面开裂下沉。    另一重灾区四川省绵阳市,全市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6处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其中平武报恩寺、江油云岩寺、梓潼七曲山大庙、三台荅江崖墓,损害特别严重;1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受损,其中两处(盐亭县笔塔、安县文星塔)完全坍塌。全市各区县文物库房均受到不同程度损害,有近200件馆藏文物受损,其中北川县羌族博物馆文物库房全部震塌,805件红军文物、羌族民俗文物全部被埋于废墟下。    此外,重庆市1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不同程度毁坏。其中,合川钓鱼城、八路军办事处旧址、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湖广会馆、白帝城等9处国家级、市级、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受损严重。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舍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标本受损,主要为陶器。所幸的是,地震对世界文化遗产地大足石刻宝鼎山的影响较轻。    甘肃省共有1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出现不同程度裂缝或部分坍塌。文物收藏单位受损文物6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50余件。还有15座博物馆建筑出现不同程度裂缝、倾斜等。陕西省有56处文物保护单位发生灾情,其中29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308件可移动文物受损,包括珍贵文物41件。    单霁翔透露,国家文物局首批派出20名专家组成文物保护专家组,按照不同地区的受灾情况,分组到灾区实地指导灾区抗震救灾文物保护工作,争取在3周内对文物损失情况进行详细汇总;同时,将安排全国文物系统、博物馆系统进行对口支援工作,并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对灾区的文物保护经费支持力度。    对于灾后的文物修复,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文物局顾问谢辰生说,陶器等瓷器文物标本受损已经无法挽回,只能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进行重新粘贴。对分散于各地的古建筑,需要尽量详细了解情况,已经岌岌可危的,有条件的话,需要做一些临时加固处理,这些建筑中的木构建部分不容易坏,而对墙体等易倒塌部分可采用支顶等方式加以处理。对于在地震中已经倒塌的古建筑,要对震落下来的瓦当、雕饰、砖瓦等部件加以搜集保管,未被震碎的瓦片等可以在灾后复建时重新使用,以尽量保存历史原貌。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司长宋新潮认为,应借鉴日本文物系统应对地震灾害的经验。日本处在地震多发地带,但所有博物馆里的所有陈列柜都具有防震功能,地下无论怎样摇动,地面上的柜体可以保持不动。日本还有一些处在地震频发地带上的博物馆,整个博物馆建筑都进行防震设计。“将来国家文物局要对我国处在地震带的文物保管单位、博物馆以及馆内的陈列架进行抗震功能的重新规范和具体要求,以防万一。”    在古建专家王世仁看来,针对我国古建筑的防震规定应尽早出台。王世仁说,我国很多新建筑是进行过防震设计的,但是古建筑却没有,而且针对古建筑维修加固的防震规定基本是空白,只有一些临时措施。1976年唐山地震后,他曾到承德勘察损害情况,对个别古建筑进行过加固。“此次地震过后,文物部门、工程部门就木结构、砖石结构等不同情况制定规范的古建筑防震细则,应该被提到日程上来。此外,作为旅游区的古建筑群,还应为游客设立一些避难设施。”    另据了解,针对重大灾害的文物保护应急预案,有关部门会同一批专家正在紧急讨论和制定当中。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8-05/27/content_2198141.htm
灾区文物复建当提上日程
2008-05-29 09:58:49  来源: 南方日报   作者:
文/潮白
汶川大地震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灾难,也使文物“遭受了一场浩劫”。用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的话说,叫做“触目惊心,惨不忍睹,损失巨大”。仅在四川省,就有6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4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遭受不同程度损失。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彭州领报修院、都江堰二王庙古建筑群全部垮塌,都江堰水利工程鱼嘴(分水堤坝)出现裂缝;绵竹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古建筑、理县桃坪羌寨局部垮塌,等等。
灾区很快就要开始重建,在我看来,文物建筑的修复也可以提上日程。有人可能要说,修复了的东西就不算文物了。话不能这么绝对。放眼看去,许多文物都不是建设时的面貌。到了黄鹤楼上你就知道,唐宋元明清,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的黄鹤楼式样,楼上有个陈列,模型都摆在那里;现在这一个,也与上世纪前半叶军阀混战时毁掉的那个毫不相像。因为《岳阳楼记》而闻名的岳阳楼也是一样,范仲淹开宗明义,首先说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人们说,文正先生之所谓“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纯粹是出于哥们义气对滕某人“政绩工程”的胡吹乱捧;究竟如何另当别论,但至少不改其重修的本质,现在的我没去过,不知什么时候的。北京天坛的祈年殿美轮美奂,而天坛是明朝永乐年间的产物,“坛龄”差不多有600年了,祈年殿的“殿龄”却不过100来年,原来的那个也是被毁了。清光绪己丑年(1889年),祈年殿被雷击中,烧起的大火使“数十里内,光同白昼”,而且因为“其楹栋皆以香楠木为之”,还烧得“香气勃发”。现在我们看到的祈年殿,就是后来复建的了。位于祖国心脏的心脏的天安门城楼,在1970年也重修了一回,城楼还因此增高了87厘米。严格说来,因为火灾,故宫里的诸多殿宇也并非明成祖时代的原件。
因为自然灾害损毁了的文物建筑,能修复的可以重新修复。诚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章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不可移动文物已经全部毁坏的,应当实施遗址保护,不得在原址重建”;但该法又说,“因特殊情况需要在原址重建的”,需要报请相关部门批准。按我的理解,四川被毁文物这种属于天灾的情况,算得上“特殊情况”。而像北京复建永定门城楼的那种做法,我以为才十分不可取,因为它毁于和平年代,毁于决策者的刚愎自用。
对修复了的文物而言,其保护级别可能会降低,但是,毕竟它们或承载了相应的历史内涵,或代表了前人智慧的结晶,“有”和“没有”,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对于一个国家的文明特质、文明链条而言,是大不一样的。天坛祈年殿让我们看到,正是最后一位复建这殿堂的工程师,既“尊古”而又并不“泥古”,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杰作。四川受到重创的那些文物,如果本着这一宗旨进行复建,同样可以做到这一点。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200805290015.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