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汹涌涨势或与“泡沫”无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6:26:52
大宗商品汹涌涨势或与“泡沫”无关

几年来,市场先后遭受过互联网泡沫、住房泡沫和信贷泡沫的打击,还有最近的中国股市泡沫,华尔街和其他地方的人们早已不吝将“泡沫”一词用在所有各种事物上。但对原油、谷物等大宗商品来说,这个词或许还不适用。
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的词条解释,所谓泡沫,是指资产的价格超过其基本价值水平,原因是资产现在的所有权人相信,他们能以更高的价格出售这些资产。
但要判断某种大宗商品的价格是否高于基本价值是件困难的事。因为对它们来说,并不存在像股票那样的现金流或市盈率之类的指标。
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是不争的事实,上周五,纽约商交所原油价格达到了每桶132.19美元,而一年前只有64.97美元,一年内上涨了103%。不过,在过去30年里,原油也曾出现过类似的翻倍。比如1980年春季,原油价格就曾较一年前的水平上涨了150%。
那次油价上涨主要是因为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简称:欧佩克)减产而消费者又没有其他更多选择造成的。但随着高油价促使消费者节约用油,同时,非欧佩克国家的勘探和开采活动都有所增加,一段时期后,油价开始大幅下挫。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格里格•曼昆(Greg Mankiw)认为,这段历史很有代表性。他在自己编写的一本经济学教材中指出,它显示当需求和供给短期内(而非长期)弹性不足的时候,油价就会出现大幅波动。
曼昆和其他许多人都认为,在本轮油价大幅上涨的背后,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需求上升所致。
高油价促使人们开始采取节约措施。曼昆在他的博客中指出,一些人开始改乘公共交通工具或骑自行车,一位田纳西农民甚至弃用拖拉机,改用骡子了。
但曼昆说,要让人们完全适应还需要很多年时间。
与此同时,石油生产商对油价上涨的反应比过去迟钝,市场因此担心,原油生产已基本达到最大能力。
国际能源署(IEA)计划向下修正对石油供应的预测值。该组织正对全球大型油田进行一项综合研究。
其他商品类别中,供需关系对高价格的变化反应更快。
芝加哥Bianco Research策略师霍华德•西蒙(Howard Simons)说,近来价格下跌最明显的类别包括小麦和棉花,这两类商品都属于可重复种植,且有潜在替代品。
而石油和天然气均不可再生、不能循环使用,且没有理想的替代物。玉米本身是可再生的,但由于大量玉米被用于生产乙醇,其价格涨幅也很可观。
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存在“价格泡沫”定义的前半部分──价格超出基本价值──就很难判断。但后半部分──人们因为预计会继续涨价而买进再卖出──的确存在。
在大宗商品市场,投机活动长期以来一直是推动者之一,而近年来它们的活动能量更大了。
商品期货市场的传统角色是给市场参与者(比如农场主和炼油厂)提供一个对冲价格风险的平台。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进入这个市场是为投资,而不是对冲风险。
今年2月,美国最大的退休基金加州公务员退休基金(Calpers)董事会授权基金经理将其2,400亿美元资产中的3%投资大宗商品。对冲基金经理人迈克尔•马斯特(Michael Masters)上周在参议院一个委员会说,机构投资者是当今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之一,甚至可以说是主要因素。
但Bianco Research的西蒙说,由于大宗商品的最终买家是消费者而非投资者,因此,投机的作用有限。他说,商品和金融资产不一样,价格中难以承载太多的“期望”成份。价格涨到一定程度,买家就会不买帐的。
曼昆说,大宗商品市场交易的不是现货,而是期货合约,也就是交易方对商品价格走势的预判。除非这些预判能刺激对这些商品本身的投机活动──比如,咖啡经纪人预计之后价格还会涨,于是开始屯积咖啡──否则它们的作用很有限。
曼昆的哈佛同事杰弗里•弗兰克尔(Jeffrey Frankel)认为,实际情况正是如此。他说,联邦储备委员会(Fed)大幅下调利率刺激了这些投机行为。低利率使得当下出售商品并将收益转入国债和其他债券工具的做法获利不大,从而刺激人们屯积商品。
批评弗兰克尔理论的人士认为,他预计的商品库存增加并没有出现。弗兰克尔也承认这一点,但他也指出,或许石油生产商把那些库存都“存”在地底下了。可能就是这个原因,本月早些时候,沙特阿拉伯国王回绝了布什希望他们增加产量的请求。
这将是一场不计后果的游戏,最后有可能带来曾导致八十年代油价大跌的种种变化,进而对沙特阿拉伯和其他欧佩克产油国的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实际上,消费行为的变化和经济的放缓(目前已显示扩展到美国以外地区的迹象)或许已预示着有可能发生当年的那种油价骤跌。但是,如果真地出现大跌,那也不是因为油价有泡沫成份,而是因为,商品市场的运作方式本来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