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计划”应慎用,但不应禁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5:58:29
社评:“计划”应慎用,但不应禁用
http://www.huanqiu.com 2010-11-19 09:54 环球时报我要评论 人人网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豆瓣
字号:T|T
为平抑物价,国务院17日会议确定“必要时实行价格临时干预”,《华尔街日报》宣称这是“恢复社会主义中央计划体制下的一项措施”。计划体制的僵化和落后已成全球共识,但摒弃一个体制,是否所有构建它的材料都要被贴封条呢?禁用所有计划元素会不会是另一个极端呢?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一番激烈的争议之后,“市场”在中国完胜“计划”,这是巨大的历史进步。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市场被神化,“反市场”成为新自由主义粉丝们最经常扣给不同意见者的帽子。中国的历史告诉我们,只要有一对概念一个被神化,另一个被妖魔化,事情的发展方向一定是荒诞不经的。
市场的胜利是中国经济制度的理性回归,但极端市场主义,却是经济以外的某种东西,它迎合的不是经济现实,而是中国社会的“计划恐惧症”。事实上中国最近几年关于市场的争论,一直没有走出中国早年计划经济拉出的阴影。
计划只有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才成了“恶”。在这之前和之后,计划根本无“善”、“恶”之分。想想看,一个家庭的经济都避免不了某种计划,更何况一个国家。
中国确应警惕计划经济的幽灵悄然复活,但这种警惕应当是理性的,而不应是情绪化的,更不应是钻牛角尖的。首先我们应当看清,中国有恢复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条件吗?肯定没有。
第二,市场是个可以自然发展、调整、复原的完美系统吗?显然也不是。这次金融危机不就是市场自身缺陷和无力自拔的大暴露吗?
所以说,中央政府在必要时出手干预“出轨”的市场,是天经地义的。这里根本没有该不该的问题,只有如何做到出手准的问题。
作为调控13亿人口大市场的中央政府,推出一项政策的依据一定不能是单一的排他性理论,它的参考系一定是多角度的。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就是吃了教条主义的亏,在市场经济时代,我们不能在另一条路上犯看似不一样、实则相同的错误。
中国的物价正在出轨,这不仅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同时也是社会及政治意义上的。无论从经济学角度看物价的“正常摆幅”可以允许多大,但社会对通胀的承受力是政策制定者切不可忽视的边界。
抑制通胀应尽可能用市场的“无形之手”,计划的“有形之手”确应慎用,但不应禁用。这不是为了讨好消费者,而是为了修补市场本身就有的窟窿。以往的市场经济理论在遇到13亿人口的经济实践时,注定是要发展演进的。中国人要能站得更高些,敢于做些尝试,要把“实事求是”放在至高的位置上。▲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物价计划 的新闻
许斌:行政遏涨价无异于“抽刀断水”
李琼:全民忍受高物价是个政治问题
印钞票印不出强大中国
物价涨声一片是对民富的国策喝倒彩
恭喜城市居民,你们已开始享受美式消费
杜文:物价上涨,不必太紧张
管不住物价也就罢了,何必要管百姓的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