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字别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6:10:48
“每”这个汉字很奇妙。一般词典所列词性有三:副词、代词和助词。作为副词其意义主要有(1)“常常、经常”,如:妪每次谓余曰。——明·归有光《项脊轩志》;每大言曰。——·宗臣《宗子相先生集·报刘一丈书》;又如:春秋佳日,每作郊游。(2)“每一次”,如:相如每朝。——《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每与臣论。——诸葛亮《出师表》;每得降卒。——《资治通鉴·唐纪》;每冒风驰行。——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又如:他每到学校,总要来看我;月刊每逢15出版。作为代词意为“各个”,如: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意思是,把字按韵分类,分别放在木格里)。——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每字为一印。——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每一巨弹。——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又如:;每天;每一分钱;每星期五。作为助词往往用在人称代词或名词后,表示复数,如:我每且去寻房子,再来会这些人。——《儒林外史》;:窗隔每(指多扇窗隔);桌椅每(很多桌椅);他每(他们)。助词的这种用法据考证乃宋元时期的口语,同现代汉语中的“们”。无论是副词还是代词,其概念意义实在是没有什么差异,都表示特定外围内中的任一。词性的区别在于对“任一”所限定的对象不同罢了。作为副词,表示“特定范围内逐一出现的任何一次”,此乃对动作、状态予以数量限定;作为代词,表示“特定范围内任何一个或一组”,此乃对事物或物化之行为、状态予以数的限定。
“每”字的奇妙之处并不仅仅表现在其对动作、状态以及事物的数的约束。关键是它反映了人们在思维层面对“任一”这一概念的语言表达在字形上所具有的创造性智慧。一个字或词的产生总有其概念基础。可以想象,在没有“每”这个字出现之前,我们祖先的大脑中早就有“特定范围内任何一个或一组”或者“特定范围内逐一出现任何一次”这种对名量或动量的概念。这种概念,更准确地说,这种观念,来自于他们对现实世界的体验。到底什么是特定范围内所有成员都可能有的呢?“每”这个字形或许可以给我们正确的答案。
《说文》对“每”字有这样的解释:形声。小篆字形,从屮(chè),母声。屮,草木初生。因此,其本义为“草旺盛生长”。如果以“草旺盛生长”作为“每”字的最初含义,其字形是难于反映该意义的。汉字的特点在于它以语义为基础来构造其字形,也就是说,字形至少能够部分说明一个字意义的理据。这与以语音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有很大的差异,后者不能反映形式与意义之间的逻辑联系。
如果将“每”字分解成上下两部分,可以清楚地看出,上面为“人”下面为“母”。“人”与“母”均为象形字。象形字在汉语中是造字的基本素材,相当于拼音文字中的词素。其中,“人”有多种变体,如:单人旁,双人旁等。“人”与“母”的结合为什么可以反映“每”所表达的概念呢?在母系氏族社会,每个人对自己的来源只能从母亲这里说得清楚。换句话说,每个人的身世是靠母亲来判断的,因为群居的生活难于说清楚一个人的父亲到底是谁。任何人都有母亲,且母亲是唯一确定的。除此之外,似乎很难找到其他的造字素材来表达“任一”这样的概念。
“每”字恰好说明了认知语言学中的“体验”原则。同时说明了汉字所体现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逻辑理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