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世界政要交谈的中国年轻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16:32:51

2010年11月10日,正在中国访问的英国首相卡梅伦游览了北京居庸关长城。这是卡梅伦与中国根与芽的孩子们在游览中交谈。 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
2009年11月1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上海科技馆与青年学生对话。新华社记者 裴鑫 摄

2010年10月15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柏林总理府接见中国青年代表团(图:新华社)
这是一次双赢的交流。中国年轻人开阔了视野,卡梅伦的公共外交达到了目的。
11月10日,英国首相卡梅伦访华,登上长城。看到照片,很多人都会惊讶,为什么陪同卡梅伦的,不是中国的政要,而是朝气蓬勃的数十位中国青年?陪同卡梅伦登长城
陪同卡梅伦登长城的,是来自北京市育才学校、八一中学和北大附中的数十位学生。其中,包括八一中学的高二学生高榕一在内的四名同学负责“护送”卡梅伦并为其讲解长城的历史。另外一批人则在长城的另一角等侯,与卡梅伦交流对低碳环保的体会。
所有学生都参与了一家国际非营利环保组织——北京市根与芽办公室开展的环保活动。北京市根与芽办公室于 2000年设立,目前在珍·古道尔(北京)环境文化交流中心的指导下开展环保项目。
高榕一回顾与卡梅伦见面的那次经历,印象深刻的细节很多。“他一下车,就跟我们握手,握完手后就迫不及待地问我们‘根与芽’开展的情况。”但高榕一知道,后面还将有 30多名同学更加全面地介绍相关情况,而自己只负责迎接并介绍长城的历史。所以她灵机一动,用流利的英语和卡梅伦商量,“我们将给你一个小惊喜,你要知道的答案留到最后会告诉您的。为何不欣赏一下长城,并了解些故事呢?” 利用接下来的三四分钟,高榕一向卡梅伦讲解了长城的历史。这次讲解,让高榕一内心感到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一定要把长城介绍给世界”的责任感。
陪同下一段长城路的,有来自育才学校初二的杜茗柯。他和卡梅伦讲的,不是历史,而是长城两旁的情人锁。
“下长城时,卡梅伦开始注意到那些情人锁。之后他发现越来越多,就突然转过身,问我们那是什么东西,我们就告诉他那个是情人锁,还有锁的寓意。”卡梅伦听后,连连感叹“真浪漫”。
英国最年轻的首相给这些近距离接触他的中国“90后” 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我觉得他不像某些国家领导人那样威严,交流时很绅士、很随和,像个大朋友那样与我们做心与心的交流,所以我们才不会紧张。当有很多东西可说的时候,完全不觉得英语是交流的障碍。”高榕一对卡梅伦的评价也得到了其他几位同学的认同。
“同学们围成一圈跟卡梅伦交流时,他会不停地转身,问身边每个人关于环保的问题,而不是只固定在面前的几个学生。”卡梅伦的周到,让朱思羽印象深刻。中英在环保意识上有差异
参加“根与芽”小组的活动,也点燃了这些学生对环保的热情。平时对环保的关注和实践,是他们与卡梅伦见面时的 “丰富谈资”。
朱思羽告诉记者,高一加入“根与芽”后,学到了很多环保知识。第一次参加活动时,惊讶于学长们清洗利乐包装时毫无抱怨。“天气热,利乐包装纸往往会散发出难闻的酸臭味。”到现在,思羽还记得那种气味对自己的刺激。但现在,在小组成员的带动下,他们在校内开展了回收牛奶包装利乐纸、竹签、木签、餐巾纸的活动。
北京市根与芽办公室曾经组织过一项低碳作品的征集活动。杜茗柯的作品是一个用废弃的鞋盒纸壳做成的相框。
积极参与各种环保活动,还源于杜茗桐对根与芽创办人珍· 古道尔博士的理念的认同。“每个人都是有意义的,每个人都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如果每个人都发挥巨大的作用,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发生巨大的改变。这三句话让我感到,所有人都可以为改变这个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这次长城脚下的环保对话,杜茗柯还感觉到了中英两国在环保意识上的差异。“环保意识上,可能伦敦人更加高一些。今后,中国应该加强有关环保意识的普及。” 想与奥巴马面对面
这次与卡梅伦的零距离交流,让中国的年轻人很受锻炼。“一开始我还有些紧张,后来慢慢就习惯了。下次再和政要见面时,我就不会紧张了。”杜茗柯说。
今后希望与哪些世界政要当面交流?“我想见奥巴马,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我以前还听过他的原版宣誓就职演说。我很想问他,面对金融危机等那么多头疼的问题,他是如何规划、施政来解决的?”于听雪说。
对美国总统抱有很高关注的中国青年真不少。“美国给我的感觉是过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经常发动战争,联合国有句话说‘战争并不是解决问题的答案’。我挺想见美国任意一届总统的,我希望向他们宣扬中国的和谐理念。”高榕一说。
和前两位同学不同,朱思羽想和中国、日本、荷兰的政要见面。“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在欧洲享有自行车之城的美名,全城人都骑自行车,如何让‘低碳出行’的溉含那么深入人心?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而日本的垃圾分类做得最好,日本这方面的工业非常发达和成功,我也想去参观和了解。另外,我还想问问我国的政要,咱们的垃圾问题和流浪动物问题该怎么解决?”
如果有机会邀请奥巴马来到自己所在的学校听一节课,这些中国的年轻学生们将为奥巴马推荐哪门课?
“历史课。”于听雪毫不犹豫地回答。她觉得,中国的历史很有特色,相比美国的200多年历史,中国5000 多年的悠久历史、孔子等儒家思想特别有意思,“听这些,都有助于加深奥巴马对中国历史的了解,更有助于中美友好。”
而朱思羽觉得一堂课太短。“我希望这些政要能跟我们度过一天而不是听一两节课。让他们跟我们一起吃饭,然后看我们如何在餐后进行垃圾分类,让他们全面了解我们的所思所为。” 去联合国闯一闯
谈到今后的梦想,几位高中同学都有明确的打算。于听雪和思羽都想先去留学,开阔视野。而高榕一希望到联合国去闯一闯。在学校,高榕一参加了“模拟联合国大会社团”,也因此获得了一次去参观联合国总部的宝贵机会。那一趟行程,更加坚定了她要去联合国工作的梦想。“现在环保和资源等很多都是全人类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面对、—起解决。我想去联合国工作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高榕一很欣赏美国作家托马斯· 费雷德所说的那句“世界是平的”。在她看来,世界就是平的,不仅是指世界经济等领域的竞技场已经逐渐平坦,而且这个“平”还指“追求的是和平、和谐相处”。
高榕一很希望自己成为一张中国名片,搭建起和各国政要沟通的桥梁。“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我们青少年有这个义务和责任。” 上次在美国参观华盛顿博物馆时的独特经历,让高榕一对此坚信不疑。
当时,一位随团男孩摸了一下油画,高榕一等刚要上去解释一下,旁边的黑人守卫就开始不客气地指责道:“你们中国人是不是都这么没礼貌,在博物馆喝水,乱摸油画啊?”后来,那个守卫还不听同学们的解释,质问道:“你们中国女人什么事情都不会做,是‘ 不是还在裹小脚啊?”这让高榕一很愤怒。但在愤怒之余,她也在反思,该如何正确地宣传中国,改变西方人几百年来固定地看待中国的眼光。公共外交更趋年轻化和常态化
中国80后、90后的新一代年轻人正在逐渐成长,在每一次与各国政要的交流中、在与世界的“冲撞”中逐步成熟。
而各国的政要,也把与各国年轻人的直接沟通,看作一种必要的施展魅力、施加影响、实践公共外交的手段。
就在去年11月,奥巴马还专程到复旦大学演讲,并认真回答了各个高校同学的提问。美国公共外交大使在访华期间,也曾到广东的一所小学和学生们一起打棒球。
在清华大学学者周庆安看来,这些年外国政府在开展公共外交时出现了两个新趋势,即年轻化和常态化。“年轻化的趋势体现了外国外交的中长期考虑,他们觉得年轻人代表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认为年轻人的价值又还未成熟,有更多可以施加影响的可能性。而常态化的倾向体现在,以往的国事访问中,各国政要只是看能不能挤出时间来安排与中小学生的直接接触,这项活动并非必然。但这些年,各国领导人访华过程中越来越多地与年轻人直接接触,把展示个人魅力和交流方法作为一种公共外交手段。”
当然,交流总是双向的,倾听和反馈本身也是外交模式运行的一头一尾。中国的年轻人不会甘愿被灌输,也会主动去输出。“与领导人接触是一个非常高端的平台,如伺在这个平台上对话,无论对参与对话的年轻人,还是看到对话消息的年轻人来说,都是一种非常直接的方式接触到各国政治精英群体的机会。这也开启了中国年轻人作为公共外交使者的时代。”
那么,中国在对外交往上,是否也应该借鉴一下这种做法呢?“卡梅伦的外交方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借鉴,今后,我们在公共外交环节要更加注重的是,我们的领导人和精英阶层要多与海外民众的接触和直接对话。因为现在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往往通过两个渠道来实现,一个是媒体和教育等传统的二次渠道,另一个是外国人直接来到中国,当他们接触到的人越精英、越代表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人群,他们得到的信息也就越全面。”周庆安进一步分析道。(本报实习记者杨越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