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你看,那只看不见的手(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9 04:40:04
2010-05-22 08:55:00 来源:解放日报(上海)跟贴 0 条手机看新闻


世博门票为什么有11种售卖方式?为什么有的馆在靠近园区口的地方、有的馆要走很远的路?为什么预约券要实行先到先得?为什么主办方要建馆免费提供给部分参展方?园里的肯德基为什么比外面的贵?印有“madeinchina”的纪念品为什么在中国卖也可以价格翻几倍?
“政府”调控和市场经济,这两只手在交替作用。
专家讲解:宏观调控是政府实施有关政策措施,以调节市场经济的运行。在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及需求,是受价格及市场机制影响的。市场经济运行带来经济增长,但也会引发通货膨胀,而高潮过后的衰退却使经济停滞,甚至负增长。这种周期波动对社会资源及生产力都构成严重影响。所以,宏观调控是着重以整体社会的经济运作,透过人为调节供应与需求,来达到稳定经济运行的目标。
“看不见的手”即市场机制,其核心就是价格机制。与“看不见的手”相对应的,是“看得见的手”,即政府的作用或干预。它们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目前,绝大部分国家都是同时采取这两种方式来配置资源。
门票还能怎么卖
每 文
但凡参观上海世博会,都希望既要看得舒畅,门票最好还能便宜。世博会有便宜门票吗?
上海世博会门票设个人票和团队票两大类,共11种。看得出,11种门票设置,使用了价格杠杆原理。世博会办展184天中,有17天指定日,都处于黄金时段,推出指定日票,能够调控客流,票价最贵,可以理解。
多次票就比较优惠了,正常的看3次票价要480元,3次票400元,便宜了17%;正常参观7次,票价要1120元,7次票900元,便宜了20%。这种定价“薄利多销”,能够鼓励一个人多看几次。而夜票则可以分流白天观众,并避免夜间冷场。
专家讲解:价格杠杆是对各种价格机制具体作用的形象表达。商品或服务价格的变动,利率或汇率的变动,抑或其他要素价格的变动,所产生的对供给、需求及其他利益主体的影响,都是价格杠杆作用的表现。
主办者如此设计门票,初衷是为了满足各类参观者的需求。但开展大半个月来,平日票显现出一个弊端:主办方、参观者都无法预知和控制每天进场的人数,就连园区餐饮企业每天备多少料,也感到头疼。
如果,如果……其实,如何用门票价格设计调控参观人流,自世博会一开幕,老百姓就自觉地发挥民间智慧,妙的是,民间方案同样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价格杠杆原理。
方案一:丰富门票种类,提振参观人数。老实讲,160元一张门票不便宜,三张门票加上来回交通费、午餐、晚餐费,粗算算也要700多元。想一次看完世博园,那是不可能的。再来,得掂量掂量荷包。主办方如果想鼓励市民多多参观世博会,就要设法降低入园成本。目前,3次票、7次票虽然优惠,却只能一天使用一次,三口之家不能同时享用,且多次票不容易买到。能否设置票价同3次票的家庭票?还有的建议是设置通票,就像以前的月票,天天可以入园参观,价格当然也有许多优惠。当然,为避免有人钻空子,月票可以规定实名制购买,入园时需同时出示身份证,且月票一天只能入园一次。
方案二:设定参观日期,调控参观人流。门票分指定日票和普通日票两种。指定日票像电影票一样确定参观日期,普通日票不确定入场日期,在性质上是一种机动票。指定日票第一在数量上要多于普通日票,第二在票价上要比普通日票低,因为有利于主办方控制每日入场人数,降低运营成本。指定日票不会过期,如果购票者当天来不了,日后参观时可加钱换成普通日票。
方案三:精确参观时间,减少排队等候。现在看一个热门馆,排队两三小时比比皆是。民间方案是:能否像电影票确定每场开映时间一样,确定每个场馆的参观时间。假设德国馆参观时间大约在45分钟左右,每场参观大约可容纳200名观众。那么,馆方可以把1小时作为一个参观时段,每天设若干场参观。观众入园后,如想参观德国馆,先去德国馆预约时间,如10点那个场次尚有参观空额,馆方就在观众的门票上盖章。到参观时间前5分钟,观众再赶到德国馆等待进场即可。如果观众想看得更仔细些,可以预约两场。这样,观众在世博园里,每天可参观的展馆将增加不少。
当然,民间智慧总是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面设计,考虑不如主办方周详,但是其中不少工作是可以拜托计算机完成的,部分民间智慧似乎也不无参考价值。
专家点评:世博会门票和其他一般商品(服务)的价格不尽相同,一般商品的需求和供给都有较大的弹性,随着价格的变化,需求和供给都会相应地变化。可是,世博会的接待能力,即供给——特定的地域范围、特定的参观时间——缺乏弹性,而希望参观、游览的人数,即需求也缺乏弹性。因此,如果要让价格变化来达到供求的均衡,世博会门票就将是一个对广大老百姓来说无法接受的价格。而且,上海世博会是由政府主办的,有一定的公益性,就必须有一个广大老百姓可以接受的价格。在这个价格下,参观者就必须承受排队这一难以避免的问题。当然,价格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作用有限,所以,世博会门票体系也就没有必要搞得过于复杂,现在的设计应当说是比较合理的。我还建议,到7、8月份时,延长夜间的开馆、开园时间,以提高供给能力。
要拿预约券就别睡懒觉
白 夜
世博各个场馆受到场地大小的限制,每天可以接待的人数有限。不可能不考虑安全等问题无限制放人,同时也考虑到不要让看不到馆的观众白白排队。因此,一些热门馆都采取预约方式。
其实,这体现了对于稀缺资源的另一种分配方式——先到先得,天道酬勤。用时间换机会,这很公平。
世博工作人员在每天开园时同时在各入口闸机发放,预约券数量有限,一般在十几分钟内就发放完毕。很多游客为了拿到预约券,都不得不赶早入园,所以每天早上世博园刚开门的一段时间,是全天游客最拥堵的时候。如果你既不愿早起、不愿排长队,又想得到预约券,对不起,没辙。
可能你会想念那些让你又爱又恨的人——“黄牛”。买不到火车票、演出票,大不了多花点钱,向黄牛买,或上网搜“转让”信息。为什么要拿到世博场馆的预约券,就只能自己早起排队呢?让我们试着用经济学理论来解释吧。
的确,生活中,场场爆满的演出票、体育比赛票、春运时热门城市的火车票,只要你愿意多出钱,都还是有希望通过不太正规的渠道买到的。再往过去看,在买什么都要凭票的年代,逐渐形成了票券流通“地下市场”,粮票布票可以换钱换鸡蛋,钱可以买到粮票布票。
专家讲解:地下市场是人们对黑色或灰色市场的俗称。黑色市场即非法的市场,是一经发现就要立即取缔的。灰色市场是那些法律无明确规定,但又和地上市场(合法市场)有某种相悖的市场,也可以说,存在“打擦边球”现象的市场。现实生活中的地下市场大多是指灰色市场,黄牛和部分网络交易都属于地下市场。
这种“地下市场”现象,其实是有经济理论解释的:价格是供求状况的反映,如果商品或服务供不应求时,则因需方竞争而涨价,就会出现“地下市场”,从而减少因为要排队轮购或花时间搞关系等行为需要的成本。
再回到我们开篇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没有世博场馆预约券的“地下市场”呢?首先,主办方调控有力,不允许灰色地带存在。其次,预约券的发放方式,在设计之初,就有意杜绝“地下市场”。在“地下市场”贩卖的商品或服务一定是要有价格的,而且能够在买方和卖方间流通,卖方有特定渠道获得商品或服务。看看世博会场馆的预约券,第一,没有标注价格,也没有人给预约券定价;第二,不能拿到世博园外发放;第三,一张门票只能领一张预约券。所以,在理论上,预约券的发放基本杜绝了“地下市场”。
但是,现实永远不会像理论构想得那么简单。前天有报道说,在世博园有人兜售中国馆预约券,要价100元一张,最便宜卖60元。有人拿着这张中国馆预约券,顺利进入了中国馆。而在网上,有人甚至将预约券炒到350元一张。
要知道,经济学原理的成立是在满足所有的条件下,而如果现实中的条件发生一点小小的改变,可能就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第一,预约券采用人工发放,根据笔者亲历,排队通过安检后,工作人员就递过一张,不会询问是否需要(这可以理解,问来问去就耽误了时间,影响后面的游客入园速度),那么第二次得到预约券的游客,他的券就富余了;第二,尽管不能公开出售,但网络、熟人之间,还是有私下流通的渠道的;第三,不排除一些职业有特殊获得预约券的途径;第四,假如地下市场定价超过了128元(7次票的次均价格),有人每天持票赶早排队去拿那张预约券,也合算。
分析了这么多,你应该明白,要拿到预约券,不要指望“地下市场”,还是别睡懒觉,赶早排队。
专家点评:其实,当某种商品或服务供不应求时,就难免出现地下市场和“黄牛”,所以,解决这类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增加供给,在竞争性的市场上增加供给,以满足需求。这样,地下市场、“黄牛”和各种欺客斩客的现象就销声匿迹了。然而,就像我们不可能把现实设计或想象得纯之又纯一样,市场上局部的供不应求也总是难免存在的。此时,地下市场和“黄牛”们就充当了某种中介的作用,将短缺的供给配置给“出高价”(也是消费者剩余最大)的需求方。当然,其间也要遵循一些市场的规则,甚至“潜规则”,而不能欺客斩客。
美国在后滩,“小巴”在左近
修格
经济支撑着世界的运行,世界博览会,虽然主旋律是科技和人文,但经济规律无处不在。世博会把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组织集中到了一起,有如一个浓缩的世界,支撑世界运行的经济规律也浓缩到小小世博园,有如一滴水见大海。同时,世博园是一个特殊的半封闭系统,相对现实世界,它简单而又“纯净”,主办方掌控力量很强,一些外界普遍适用的经济规律,在园中又有不同的表现。
所以,我们策划了这个系列的小品文,把世博园看成一个地球村的缩微模型、一座各学科的实验室,我们从模型中发生的事提炼出经济学规律,再与现实世界进行联系比较,解释和印证这些经济学规律,通俗解读经济学原理。
特邀经济学家、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执行院长陈宪教授担任嘉宾专家,他主编的《经济学原理》(上下册)被多个高校采用为教材。
美国馆为什么在C片区最里面?被网友昵称为“小巴”的巴基斯坦,其国家馆离中国馆很近,馆长很开心。好的位置是稀缺资源,谁都希望自家场馆能安排个好市口,但并不是哪个馆想建在哪里就建在哪里。
国家馆日、荣誉日又是如何确定的?似乎跟各参展方本身的特殊日子比如国庆有关,可又不完全是。时间同样是稀缺资源,一共184天,参展方有200多个,可能某几天有好几个馆抢,某些天是冷门。为了保证每天世博都有节目上演,同时又要尊重各馆意见,照顾到各方利益,必须协调分配。
世博园外的稀缺资源,分配起来大概相对简单些,市场机制是最优的配置方式或机制。稀缺资源可以用竞价拍卖的方式来分配,比如土地拍卖,也可以轮流坐庄,比如有些小学让每组学生轮流更换座位。而世博会显然既不能交给市场,场馆也没法挪动,抽签恐怕也不行,太不严肃了。主办方的调控方式体现了“凯恩斯主义”——主办方干预,要通过行政干预的手段而非市场的自发力量来调节资源的分配。
专家讲解:凯恩斯主义是在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基础上形成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经济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对于世博会场馆的布局,上海世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曾经揭了点小秘密:“因为美国馆是历史上最吸引人的馆,我必须把它拉到最边缘去,把人流拉开来;日本馆这几十年来是做得非常吸引人的,所以也把它拉到最边上去;中国馆参观人数最多,所以我把它放在门口,让游客不需要走很远。”其目标是为了满足观众需要。
显然,世博会各场馆如何分布,是需要兼顾多种因素,才能作出比较满意、相对公平的配置方案的。但是,美国是世界的“老大”,很多人都会前去一看,因此将之放在后滩,人气照样不会减弱,还能带动那一带其他馆的人气。一些知名度不高的小国就不一样了,如果把它们的馆放在后滩的最里面,那可能就比较惨了。当然,主办方肯定不是按照与中国的亲疏关系去排位置。
事实上,世博会场馆的分布,首先是按照规划式配置的原则,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A、B、C、D、E区,五大区域分别集中哪个或哪几个大洲,抑或哪个功能,应该是事先确定的。在这个前提下,哪个国家、企业或主题在这个区域内的具体位置如何确定是可以考虑市场化的配置,即由各主体按照招投标的方式,确定具体的位置。对于某些特殊的、不可更改的要求,例如,中国馆必须居中配置,那就是完全由主办方拍板决定了。这种方式用于配置世博会某些特殊场馆,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三种方式有机结合,是可以既体现效率,这里指各方都比较满意;又体现公平的,公平表现为兼顾了各方的利益。
当然,资源的稀缺性也不是一成不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改变。大多数商品具有可替代的属性,比如新能源将来有可能完全替代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使石油、煤炭变得不值钱;边远地区可以通过投入先进的公共设施来变成大家趋之若鹜的宜居地。同理,世博会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让看似差的位置变好。比如在边远角落的场馆附近设置最有号召力的餐厅、在附近增设入园出园快速通道等等。
专家点评:稀缺资源如何分配最公平?经济学所说的资源都是指稀缺的资源,即相对于人类的无限需要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对于公共资源来说,由于市场失灵,即市场配置没有效率,要通过政府或非政府组织来进行配置。当然,政府或非政府组织也可以利用市场的方式,如招投标,来配置公共资源,以提高效率。
总策划何洛先马海邻
策 划汪敏华唐蓓茗陆绮雯孟群舒 唐烨郭艺珺
策 划吴名遂 (本文来源:解放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