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官员老板化现象剖析:有深层体制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1 05:37:47
[ 一天一地一广仔 ] 于2008-05-23 21:59:22 上帖[ 发短信 ][ 表状 ]
 
地方政府官员老板化现象剖析:有深层体制原因
2008年05月23日 17:23:07  来源:人民论坛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5/23/content_8237295.htm
地方政府官员老板化现象剖析
改革开放以来,部分地方政府官员在“招商引资”、“经营城市”的过程中,把政府当成企业,强调企业化运作,与之相对应的是党政官员有意或者无意地把自己当成企业“老板”并渐渐养成“老板式”思维方式。
在现代社会,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地方政府和官员本身并不是件坏事。例如,这些年来浙江商
人受到各地的欢迎,除了引入资金外,这些地方也从中体会到浙商精神,学习到浙商精神。官员可以学习老板雷厉风行的办事作风;学习他们不因循守旧,永不满足,不断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学习他们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减少过多的科层流程,提高办事效率等等。
但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官员在向企业家学习的过程中,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国外新公共管理主义者讲“企业家政府”,本意是要建立一个“节约型政府”,像企业一样精细化管理,通过把政府的一些公共项目“合同外包”,少花钱多办事。到了我们的个别官员那里,就变成了“经营城市”,市长就变成了“总经理”,于是像老板一样豪华办公、吃喝的排场越来越大、应酬越来越多、车越坐越好、城市广场越建越离谱、自己的官邸越建越大,最后发展到官商勾结,离公仆形象和服务型政府越来越远。>>>点击详细
官员“老板化”现象困扰政坛 有深层体制原因
在老板式官员的背后,一方面是观念的偏差,另一方面是体制、机制和政策的不完善,甚至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不足。现实情况是,很多地方确实尝到了招商引资带来的甜头,很多地方干部因此得到了上级的奖励和重用。
官员越来越像老板的背后有着深刻的体制原因。在现行政治经济体制之下,政企分开的改革目标还没有完全实现,政企之间的法治秩序尚未从根本上确立,政府干预市场、管制企业的权力仍然过多,中央对地方、上级对下级,最关键的考核目标、决定任免升迁的事项一直是经济指标、GDP增长率为主。在政绩考核的压力下,地方官们自然不敢面对把本地重点企业搞砸、搞垮的责任,于是乎,确保支柱行业、抓住重点企业、千方百计的招商引资便成为党政官员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由于当前我国政府行为边界过于宽泛,参与微观的经济活动过多,这样就使得“可为,不可为”的界限模糊,政府职能错位。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思想观念落后来解释此类行为,也不能简单地用高尚的品德情操来要求地方领导。其它地方的经验很容易成为学习的榜样,其它地方的领导干部因某种行为受到重视和晋升自然容易成为效仿的对象。
此外改革开放以后,国企改制、民企兴起、机构改革、政府转型。政企关系随之变化,党政官员与企业负责人之间的角色分工渐渐拉大距离。但是,这个变革过程由于缺乏必要的政治体制改革的配合,党政机构和党政官员的市场干预权有待严格约束,各类企业的所有权、经营权缺乏明确界定,所以,政企分开、官商分流仍然迟迟不能到位。>>>点击详细
官员为何被称老板——一位官员眼中的“老板型官员”
称官员为老板,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下面给捧的,是下属的一种巴结逢迎、溜须拍马、胁肩谄笑的行为表现。但是我认为,称官员为老板,最根本的还是领导自己喜欢别人叫自己老板。你想想呀,如果没人爱听,那能有人叫吗?就像做买卖,没买的,能有卖的吗?所以,领导如果不喜欢别人叫自己老板,那下级肯定没人敢叫。有叫的,那也一定是太不识时务者,或者根本就不想在那个位子上干了。市场经济社会,老板是财富的象征。老板意味着住豪楼,食珍馐,行有香车宝马,穿是世界名牌,无限风光,无尽奢华。老板还代表一身霸气,一手遮天,谁不听话,立马炒你鱿鱼,让权力欲得到尽情释放。如此,谁还不想当老板呢?当不上真老板,被人叫声老板也感觉舒服呀!再说了,在任何一个单位,总有一些说话管用的官员,大家迫于他的权威,敢不称他为“老板”吗?而有些官员,就在别人叫和喊自己为“老板”的浓厚氛围中,俨然也把自己当成了真老板,于是说话骄横跋扈、做事独断专行、为人偷吃扒拿。
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即便经过艰苦的努力奋斗、长期的资本积累,也未必能做成一个成功的老板。而对于某些官员来说,做老板却易如反掌。因为有权,便有了一呼百应的可能;如果真想做点生意什么的,也因为有各种各样可以利用的关系,便有了生财之道、发财之路。尽管,根据《国家公务员法》关于公务员不得“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的规定,但是,还是有一些官员采取各种手段搞经商或经营性活动,或者干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点击详细
官员不是“老板”的四大理由
近年来,“经营城市”逐渐成为一个热词,尤其是一些城市官员把“经营城市”理论奉为经典,不仅深信不疑,而且还在自己的施政过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数年前, 时任合肥市市长的郭万清,在《徽商论坛》上所作的开场白新颖奇趣、富有感召力:“如果把政府比作一个有限责任公司,我就是这个公司的总经理。我要像商人那样推销自己的城市,来经营城市。”这恐怕是对“经营城市”理念的最直观、最通俗的演绎了。不过,其他城市的官员们尽管没有把这种思想直白地表述出来,但他们的施政活动中却处处体现“经营城市”的观念和倾向,事实上已经把政府变成了一个有限责任公司,把市长变成了这个公司的总经理。
然而,在我看来,官员们自喻老板,是非常错误的。这不仅源于其对“经营城市”理论的误解,颇有望文生义之嫌,更源于其对政府这个政治实体与公司这个经济实体的严重混淆,是官员自身角色认同及其权力定位错误的集中表现。因为,按照国家和政府理论,在现代民主法治社会中,即使发展经济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即使处于特殊历史时期,但政府就是政府,公司就是公司,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政府都不是也不应成为有限责任公司,官员不能也没有理由变成商人,市长也永远不能成为总经理。换句话说,就是政府和企业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组织,官员与老板是“两股道上跑的车”,绝不能“并轨”。 >>>点击详细
对“老板型”官员宽容一些
有这样一个现象,引人注目而同时又招致不少议论乃至非议:中国各地,不管东部发达的沿海,还是西部欠发达地区,不管北国,还是南疆,官员们越来越像“老板”了,似乎只有“大小老板”之别而无行为与实质上的区分。的确,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具有了公司的许多特征,政府公司化倾向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对于政府官员“老板化”现象、地方政府“公司化”行为,无论是媒体还是学术界,总体的印象似乎批评多于赞扬、否定过于肯定。笔者当然也承认,政府官员“老板化”现象弊端不少,但是,公允地说,在转型期的中国,政府官员的“老板化”现象、地方政府“公司化”行为有其必然性,而且恐怕也不是中国所特有的。>>>点击详细
利益驱动扭曲官员行为
当书记或者市长认为自己是城市的老板或者政府的老板的时候,当公务员们认为领导上司是自己的老板的时候,当民众认为他们选出来的“公仆”是城市或者政府的老板的时候,当党的组织部门认为他们推荐出来的干部是城市或者政府的老板的时候,当人大认为他们选举、决定或者任命的领导干部是城市或者政府的老板的时候,我们离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目标、离民主政府的建设目标是渐行渐远了呢?还是渐行渐近了呢?
在所有无关紧要的方面,政府与企业管理是相似的,而在所有重要方面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党政官员向着“老板化”方向发展弊多利少。>>>点击详细
国外官商关系畸变的启示
国外官商关系畸变的前提是官员与商人对自身的错误定位:官员热衷于通过行政规制干预经济事务;商人醉心于与官员编织裙带关系,获得特许便利。各种层次的朋党和密友结成了覆盖社会的网络,精英人物大面积腐败,全社会的道德水平下降,使市场关系极度混乱,经济发展跌入停滞的泥潭。
官商关系畸变最深厚的体制根源,是行政权力没有得到有效规范。在建立法治、高效、清廉的现代政府方面,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是,只有建立健康的官商关系,才能有效地遏制腐败,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点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