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图书目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0:20:20
中国历代流传的书籍数量之大,被后世称为“浩如烟海”。面对浩瀚的书海,要想准确而有选择地找到所需的文献资料,就要借助前人编定的图书目录。学习目录学,对于一般自学和从事科研工作者,有极大的作用。
一、古籍和古籍目录学的开始
最早的书,要算以竹木作为书写材料的简牍,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看,大约从殷商时期到公元三、四世纪,是从甲骨到简牍文化的时期,战国以来,简牍(dú)与缣(jiān)帛并用,东汉以后至魏晋是简牍和纸并用的时期。以后纸的生产发展到普遍使用,代替了笨重的简牍和价格昂贵的缣帛。
古人的书都出自手写,遇到文字点画相似或声音相近的,很容易发生讹误。加之一篇文章要用许多简写成,再用绳编在一起,一旦绳有断绝,便造成脱简或顺序的错乱。所以古有错简、韦编三绝等词语。
汉成帝时,因书颇散亡,于是下令求书于天下,又诏令刘向校书,实际就是进行古籍整理工作。刘向的校书工作包括广备异本,校定篇目,编排次序,校勘讹字脱简,然后写成正本,再撰写一篇书录。《汉书·艺文志》序说刘向“每一书已,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刘向为每本书的叙录,原皆载在本书,同时又汇集各书的叙录,在本书之外别行,因称《别录》。刘向之子刘歆继承刘向的校书事业,在刘向《别录》的基础上,撮要编成《七略》。这两部辉煌的目录,是我国古籍目录工作和目录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别略》和《七略》早巳失传,清代有好几位学者对这两书作了辑佚的工作。刘向父子从事校书的功绩,使西汉以前的重要典籍得到系统的整理并以文字著录下来,对保存古代文献有筚路蓝缕之功。
二、古籍目录著作和目录学的发展
历代的古籍目录著作,大体有三种类别:史志目录、官修目录、私家目录。
1.史志目录
首创史志目录的是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以后各代所修的“正史”(纪传体史书)撰有史志的,都包括“艺文志”(或称“经籍志”)。这是一种特有的目录体制,重点在叙述当代学术源流,著录流传的文献资料。
“正史”中的“艺文志”,现存共有七种。
①《汉书·艺文志》
②《隋书·经籍志》
③《旧唐书·经籍志》
④《新唐书·艺文志》
⑤《宋史·艺文志》
⑥《明史·艺文志》
⑦《清史稿·艺文志》
“正史”以外史书中的“艺文志”,现存影响较大的有以下两种。
①《通志》中的“艺文略”
宋代郑樵撰《通志》二百卷,是一部通代纪传体史书,在本纪、列传以外,书中的“二十略”向为历代学者所推重,“二十略”中的艺文略、校雠略、图谱略、金石略,不仅是著录文献资料的目录,还提出了许多目录学理论上的独到见解,对推动目录学的发展,贡献很大。
②《文献通考》中的“经籍考”
元代马端临撰《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其中有“经籍考”七十六卷。“经籍考”根据宋代公私目录编成,辑录各家解题或序跋原文甚多,富有资料价值。
2.官修目录
官修目录是由政府主持对国家收藏的书籍进行整理后所编的书目,即国家图书目录。从西汉刘向父子编纂《别录》、《七略》开始,历代官修目录甚多,惟此类目录多已佚,现存有以下数种。
①宋代《崇文总目》
②明代杨士奇等撰《文渊阁书目》
③明代张萱等撰《内阁藏书目录》八卷
④清代《天禄琳琅书目》十卷,《后编》二十卷
⑤清代纪昀等撰《四库全书总目》
乾隆时编纂《四库全书》,汇各书“提要”编成总目,共二百卷,著录群书几万种以上。各部类撰有总序、小序,各书撰有提要,不仅反映了当时全国范围内藏书的基本情况,也概括性地总结了十八世纪以前的学术发展。
3.私家目录
私家目录是由私人编纂的目录著作,形式不一,内容比较广泛。隋、唐以降,私人藏书者日多,宋代雕板印刷大为盛行,书籍数量激增,私人藏书者众,私家目录相继出现。明清出版事业日益发展,私家藏书亦远超前代,私人纂辑目录层出不穷,内容、体制多样。
①著录私家藏书的目录著作
宋代  晁公武撰《郡斋读书志》
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
尤  袤撰《遂初堂书目》
明代  高  儒撰《百川书志》
祁承曗藏《澹生堂书目》
徐  渤撰《红雨楼书目》
赵琦美撰《脉望馆书目》
清代  钱谦益藏《绛云楼书目》
钱  曾撰《也是园藏书目》,《读书敏求记》
毛  扆撰《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
徐乾学藏《传是楼书目》
孙星衍撰《孙氏祠堂书目》、《平津馆鉴藏书籍记》
张金吾撰《爱月精庐藏书志》
②以个人力量编辑一代目录,实与史志目录相等。
明焦  竑撰《国史经籍志》
清黄虞稷撰《千顷堂书目》
黄氏此书,立意在收集有明一代文献,故凡宋代以前所录古籍,俱从略,仅于每类之末,附录宋末及辽、金、元三代简目,于明代撰述则据所见所藏备载之。
③指导初学的目录
清张之洞撰《书目答问》
此书为适应初学者需要,按类分别介绍重点著作,便于熟悉书籍概祝。
三、图书分类目录和古籍分类的沿革
整理图书必经分类编排,方能按学术门类探求所需之书。
清代学者章学诚所谓“欲人即类求书,因书究学”,正是图书分类的目的。历代的目录学家对图书分类皆有着重研究,从而各有不同的分类体系,反映在各代公私目录中,成为目录学发展的推动力量。
古籍分类,以大部类而论,“七分法”与“四分法”为两大主流;不过同为“七分法”或“四分法”,其各部类下所属类目,又互有繁简出入,归属不同。《隋书·经籍志》以后,“四分法”已有一统之势,而各代书目不依四分为类者,时有出现。
1.《七略》汉刘歆撰
原书虽失传,因《汉书·艺文志》依据《七略》编成,其分类体系可于《汉志》见之。据《汉志》,《七略》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辑略列在首,是全书总目,名虽为七,实际分为六部。
2.《中经新簿》晋荀勗(xù)撰
荀勗沿袭魏郑默所撰《中经》而编的“新簿”,分目录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书、术数;丙部记史记、旧事、杂事等;丁部为诗赋、图赞、汲冢书;四部之外,附佛经一部。
3.东晋李充整理秘阁之书,也分为四部。
4.《七志》刘宋王俭撰
王俭撰《七志》,仿《七略》体裁,分为经典志,记六艺、小学、史记等,诸子志记古今诸子,文翰志记诗赋,军书志记兵书,阴阳志记阴阳图纬,术艺志记方技,图谱志记地域及图书。
5.《七录》梁阮孝绪撰
分为内外篇,以经典录、纪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术技录合为内篇,佛法录、仙道录为外篇。
6,《七林》隋许善心撰
7.《隋书·经籍志》
“经籍志”为《隋书》十志之一。《隋志》采用四部分类法,首先以经、 史、子、集定部类之名,前此以四部分类者,只称甲、乙、丙、丁,自《隋志》始有部类之名。《隋志》于经、史、子、集四部之外,又附道经、佛经二部,不列四部之内.《隋志》出,四部分类体系大备,且《隋志》著录了东汉以下大量文献,治文史者可藉以考见学术源流,古籍存佚,以及鉴别真伪,故向为历代学者所重视。
8.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
《总目》特点在于使四部分类更趋完善。四部各有总序,每类又有小序,各书俱有提要,形成一套完整的目录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