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6:02:04
2006-3-16
青岛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初稿)
二〇〇六年三月
目    录
序言…………………………………………………………1
第一章  宏观形势和发展回顾……………………………1
一、宏观形势……………………………………………1
二、发展回顾……………………………………………3
第二章  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5
一、指导方针……………………………………………5
二、发展目标……………………………………………6
第三章  重点发展领域和主要任务………………………8
一、保持国内先进水平,支撑重点产业发展
的突破领域…………………………………………8
二、提高技术引进承接能力,壮大新兴产业规模
的重点领域…………………………………………15
三、推进城市公共领域技术研究与应用,提高人民生活
质量和健康水平的关键领域………………………19
四、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引领未来产业发展
的优势领域…………………………………………23
五、面向国家需求和青岛实际,加强前沿技术
和基础研究的未来领域……………………………26
六、引领支撑产业升级和高水平发展,实施“青岛跨越”
科技创新工程………………………………………28
第四章  城市创新体系……………………………………30
一、强化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增强自主创新活力…………………………………30
二、建立以国家研究基地为龙头、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
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增强解决重大科学技术
问题的能力…………………………………………30
三、完善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增强创业创新的基础支撑能力……………………31
四、完善科技园区布局,增强高新技术产业承载力…31
第五章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32
一、围绕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吸引国内外
高层次人才…………………………………………32
二、突出自主创新能力,造就高层次科技人才
和研发团队…………………………………………32
三、加强产学研结合,支持企业培养
和吸引科技人才……………………………………33
四、尊重人才和创造,完善科技人才发展环境………33
第六章  政策措施和保障机制……………………………33
序   言
《青岛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也是进入新世纪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规划纲要》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按照规划编制程序组织编制。《规划纲要》经过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充分体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立足青岛实际,阐述了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我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意图,确定了我市科技发展的方向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指导未来15年我市科技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规划纲要》,对于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落实市委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确定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加快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率先建设创新型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规划期为2006年到2020年。
第一章  宏观形势和发展回顾
一、宏观形势
——世界新科技革命势头迅猛,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当今世界,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为标志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创新成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发达国家垄断科技优势和高技术市场的态势仍将持续,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性贸易壁垒等一系列困难和挑战,科技竞争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逐步缩短,科技革命孕育着历史性的重大突破,为发展中国家在新兴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和取得主动权提供了难得机遇。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重大战略任务。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要求,国家实施科技创新优先发展战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实施,标志未来15年我国进入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国家加大科技发展重点领域的投资力度,实施一批重大专项工程,采取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为我市争取加入科技创新“国家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对我市实现科技创新跨越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我市实现新阶段战略发展目标,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未来15年,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解决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保持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和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才能掌握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持续扩大六大产业集群规模,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才能成为自主创新品牌经济的集聚地,更高层次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才能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技术,完善社会公共事业,提高和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全面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奋斗目标。
二、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任务,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积极推进科技进步,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奠定了基础。
——自主创新能力取得新突破。五年来,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逐年增长,到2005年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比“九五”末提高1.04个百分点。“信芯”、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等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企业主持和参与制定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239项。获国家科技奖励22项,发表科技论文4万余篇,被国外权威机构收录2200余篇,专利授权量及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突破1万件。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1850亿元,接近2000年的5倍,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43%,是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四分之一。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617家,产值过亿元的184家,过十亿元的19家,过百亿元的2家。全市认定高新技术产品1378个,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近1300亿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占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68%。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作用日益增强。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以企业研发机构为骨干,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城市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全市拥有市级以上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45家,重点实验室77个,拥有研发人员近2万人。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涌现出国家海洋科技数据中心、青岛科技信息港、重点实验室资源共享数据库、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等一批服务机构和平台。
——海洋科技继续保持优势。“十五”期间,共主持承担海洋领域国家项目1129项,其中国家“973”项目5项,国家“908”专项20余项,国家“863”项目24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76项。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0项,授权发明专利120余项。2005年新兴海洋科技产业产值达到130亿元,海水优良种苗繁育、海藻化工、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海洋活性物质、海洋材料等新兴海洋产业成效显著。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等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取得新的突破。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正式启动建设。
——科技园区和基地建设取得新的突破。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功能日趋完善,培育和建设了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通信产业园、家电产业园、软件产业园、国家大学科技园等一批国家级特色科技基地和园区,初步形成一区多园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格局,带动了一批集约型高技术企业的发展,为全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科技人才规模结构层次迅速提升。五年来,科技人才数量较快增长,科技人才结构逐步改善,高水平科技带头人才快速涌现和聚集。2005年,我市拥有专业技术人才近40万人、科技活动人员超过7万人,分别比“九五”末增加25%和106%。研究与开发人员1.6万人,比“九五”末提高61%;研究与开发人员占专业技术人才比重由“九五”末的3%提高到4%。拥有两院院士24人,双聘院士25人,分别比“九五”末增加10人、2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6人。
“十五”期间,我市科技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要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科技研发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联系的不够紧密,城市创新体系建设不快,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经济圈龙头城市,以及部分副省级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重点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还受制于人,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规模较小;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高科技创新人才短缺;科技公共资源难以共享,科技研发投入不足,科技体制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第二章  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方针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总方针,以率先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首要任务,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实现科技创新“五个突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全面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工作中坚持以下方针:
——坚持自主创新,推进科技进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高水平发展。
——坚持突出特色,集中优势力量,实现科技能力和水平跨越发展。
——坚持企业为主体,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实现产业实力和品牌经济大幅跃升。
——坚持人才第一,营造良好环境,实现知识价值充分体现和创造力不断涌现。
——坚持深化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实现更高水平的自主创新。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基本建立以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创新创业服务和科技园区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成为国内重要的研发中心、创新创业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综合实力和公众科学素养显著提高,创新型城市初步建成,为后十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开发前景的科技成果,掌握一批重点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500件,向国外申请专利大幅度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发表的科技论文数、引用数、出版的科技著作数量显著增加。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比重  %。培植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产值过百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8家,过十亿元的达到50家,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世界名牌产品、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建立多渠道稳定增长和高效率的科技投入机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以上,科技活动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8%以上,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建立健全科技投入的目标责任制,改革资金投入方式,切实提高科技投入的效率。
——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日益壮大。专业技术人才总量60万人以上,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占50%以上;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到10万人,形成5-8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发团队。
——基本建立适应科技创新需要的基础条件平台。加快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建设,争取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7—9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1—2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5家,市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研发条件基本达到国内同行业一流水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
——公众的科学素养显著提高。基本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社会化科普工作体系,科普经费显著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和科技意识明显增强,全市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提高到**%。
再经过十年努力,到2020年,创新型城市建设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科技活动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以下,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以上。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和研发团队,拥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知名品牌,建成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技术创新中心和创新基地,科技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显著提升。
第三章  重点发展领域和主要任务
一、保持国内先进水平,支撑重点产业发展的突破领域
(一)电子信息
电子信息技术是高技术领域发展最快的先导技术,具有强大的渗透性和带动性,有力地推动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当前,电子信息技术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等方向发展。我市电子信息业面临着由加工制造向设计创造转变,必须尽快实现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突破,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
重点方向:
1、集成电路与关键元器件设计制造技术。优先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建设开放共享的系统芯片(SOC)设计平台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重用模块(IP)库,在数字信号处理器、音视频解码器等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展集成电路制造的工艺、封装、测试等技术研究开发。引进建设集成电路生产线,逐步形成产业规模。重点开发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锂电池、燃料电池、片式元器件、微小型多功能元器件、厚膜电路器件等关键元器件。
2、嵌入式软件与应用软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和嵌入式相关软件。利用软件复用技术、建模技术、编码技术等,开发面向工业控制、3C融合及下一代互联网相关的应用软件。发展网络游戏、数字动漫、即时通信和博客(BLOG)软件。
3、射频识别(RFID)、传感技术。重点研究开发电子标签封装、读写器、天线设计与制造、中间件开发及集成、应用系统开发等技术。积极参与相关标准制定,培育芯片设计与制造等技术能力。发展低成本传感器网络、智能化信息处理及规模制造技术。
(二)生物工程与医药
生物技术产业已成为具有生机和活力的战略性产业,正在向系统化、纵深化方向发展。应充分发挥我市在生物领域的科研优势,重点突破生物制药、试剂及其它生物制品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实现生物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
重点方向:
4、生物制药技术。重点研制以海洋活性物质为基础的创新药物,开发海洋多糖类药物、多肽类药物、微生态系列药物和新型疫苗等关键技术;加快推进中药现代化技术、干细胞工程技术、生物检测技术研究。
5、生物化工技术。加强高值化生物材料技术开发,扩展生物制品在纺织、医药、食品等行业的应用。重点开发海洋生物酶、甲壳质(壳聚糖)系列衍生物、共轭亚油酸、褐藻胶低聚糖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天然产物有效成分提取等产业化技术,开展生物废弃物综合应用与生物化工技术研究开发。
(三)新材料
新材料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基础与先导,正向材料结构的功能复合化、功能材料的智能化、材料与器件的集成化、制备和使用过程的绿色化方向发展。结合我市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对新材料的需求,加强新材料科研与开发,尽快形成产业规模。
重点方向:
6、轻金属合金材料。重点研究高强高韧镁合金及其铸锻成型加工技术,镁合金压铸工艺模拟制造共性关键技术。掌握低成本、高性能新型合金关键技术,开发高速列车、汽车、船舶、航天航空等领域用优质合金板材及其结构件。
7、海洋工程新材料。重点研发深水耐压结构材料,高性能耐蚀耐压密封防水材料,船用防滑、吸波、防附着等特种材料,具有温度敏感、化学物质敏感、生物敏感的功能材料。开展海洋环境中金属结构及非金属材料综合保护技术、无公害环保海洋涂料、金属底材耐腐蚀超强附着技术研究。
8、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重点研究信息功能器件的复合化、集成化及器件微型化材料技术,半导体材料生长技术,光刻胶、液晶、绿色封装新材料、信息功能薄膜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
9、纳米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开展纳米材料与纳米复合材料可控制备技术研究,加强纳米材料在能源、环境、信息、医药、化工、纺织等领域的应用研究。
(四)先进装备制造
装备制造业是产业发展的支柱。要结合我市重大产业项目建设,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加强数字化、智能化装备的设计、制造技术研究,增强装备制造数控加工能力,提升我市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
重点方向:
10、数控轻纺成套装备技术。研发纺织印染、包装印刷、食品饮料、家电、木工、制鞋等产业领域的装备制造技术,重点研究数字化、智能化控制与驱动技术,掌握研发新产品的关键技术,提升优势产品的档次。
11、大型电力电气装备技术。重点掌握大型发电装备辅机、水处理、环保配套装备关键技术,研制轻型、微型燃气轮机。开展风力、太阳能、垃圾发电等重大装备和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发展气体绝缘变压器、埋地变压器和高压超高压变压器、超高压电力电缆、船用车用电缆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核心技术。
12、汽车电子相关技术。研究掌握汽车控制平台核心技术,突破车载信息系统(包括车载信息系统、车载网络系统、车载智能多媒体系统等)、汽车电子基础器件关键技术(包括电子控制单元(ECU)、传感器、执行器等)。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设计、制造、实验(CAD/CAM/CAE)软件平台,提高关键零件自主设计开发与制造水平。
(五)新能源与节能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我市能源资源匮乏,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解决能源“瓶颈”问题,必须加快推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重点方向:
13、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技术。重点研究开发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掌握太阳能热发电、大型风力发电关键技术以及光伏电站用高效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核心技术,引进开发高效砷化镓太阳电池、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和复合物薄膜太阳电池及控制、储能等产品的关键技术。
14、新型节能技术。重点研究开发城市绿色照明节电改造技术,流程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主要高耗能领域的节能技术,机电产品节能技术,高效节能、长寿命的半导体照明产品关键技术,能源梯级综合利用技术。
(六)水资源综合利用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我市淡水资源严重短缺,需要集中力量突破水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开展海水资源化、再生水应用等相关技术研究与产业开发,尽快形成新的产业。
15、海水淡化装备技术。研究开发海水预处理、浓盐水综合利用技术。重点开发低成本滤膜、海水泵叶片材料等制备技术。加强可规模化应用的海水淡化热能设备、海水淡化装备和多联体耦合关键设备,以及高压泵、能量回收装置、阀门和仪表等关键部件的研发与制造。
16、综合节水技术。重点研究开发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技术和节水型生产工艺;开发灌溉节水、旱作节水与生物节水综合配套技术,重点突破精量灌溉技术、智能化农业用水管理技术及设备;加强生活节水技术及器具开发。开展再生水、雨水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以及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转化机制和优化配置技术研究。
17、海水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开发防腐、防垢、防生物附着和后处理等海水直接利用和循环冷却关键技术,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或浓盐水脱硫产业化技术、成套装备制造与安装技术。研究开发海水源热泵技术及关键部件。
(七)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应以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为目标,着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加速农业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的根本转变。要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带动传统农业技术升级,突破资源约束,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
重点方向:
18、主要农作物、林草、畜禽和水产良种繁育技术。重点加强农业生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技术研究。构筑以分子育种技术为核心的新型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开展农作物、林草、畜禽与水产育种和繁育技术研究,创造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种质,培育优质、高产、多抗的各类农业新品种。加强对特色和专用作物、适合日光温室等设施栽培的经济作物和适合出口加工的蔬菜新品种和畜禽与水产品种的选育和改良研究,促进外向型农业的发展。要提高规模化制种和种子综合加工技术水平和能力,提升我市种业的国际竞争力。
19、重大病虫害和动物疫病防治技术。加强病虫害的生物控制技术及主要病虫害的区域监测预报及综合控制技术研究。结合无规定疫病区建设,研究重大动物疫病和常发、多发畜禽传染病的综合性防治技术。研制高效特异性疫苗、高效安全型兽药及器械,开发动物疫病及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的流行病学预警监测、检疫诊断、免疫防治、区域净化与根除技术。
20、工厂化农业关键技术。重点研究可控环境下蔬菜、花卉和果树等作物优质高效和无公害全季节生产技术、连作障碍防止技术和农药化肥减量化施用技术;研究大棚及温室的结构,设施内光、热、水、肥等环境因子的监测与控制的专家智能决策技术,温室环境控制技术等。建立设施化农业科学示范园区。研究开发高密度鱼类、虾类和贝类健康养殖的技术工艺和管理模式,以及相关的配套装备。加强工厂化养畜禽综合技术和配套设备的研发。
21、旱作农业技术。重点加强作物抗旱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研究生物节水与农艺节水技术,建立适合当地生态条件、可操作性强的旱作与节水农业技术模式,开发保水、节水新材料,开发适应青岛地区的农业高效用水成套设备及产业化技术,建立农业高效用水示范区。
22、农业生物技术和环境能源技术。研究开发动物疫苗、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等,推动农业生物制品产业发展。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开发沼气、固化与液化燃料等生物质能以及可降解地膜、农村垃圾和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和材料装备等,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根治“白色污染”。研制新型缓(控)释肥料、高效有机无机复合肥料;研制新型、广谱、高效、多功能农药及环境友好型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无公害饲料添加剂;加强农业清洁生产、环境友好技术和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研究。
23、农业精准作业与信息化。重点研究开发动植物生长和生态环境信息数字化采集技术,实时土壤水肥光热探测技术,精准作业和管理技术系统,建立农业专家决策支持系统,加强“3S”技术 (即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农业上的应用,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健全农业信息服务系统,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
24、农产品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以生物技术、膜技术、超微粉碎、真空浓缩、低温贮存和辐照保鲜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为切入点,开发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出口创汇产品和深度加工产品,加强产后减损及绿色储运技术研究,提高农产品的保鲜、深度加工及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提高检测能力,完善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控制体系。
25、现代农机化技术。加强农机与农艺的配套研究,注重设施农业特别是精准型农业机械化技术和精密机具的研发,实现对各类农作物种植、管理、收获、加工和储存保鲜的全程机械化操作。基本实现农业机械现代化。
二、提高技术引进承接能力,壮大新兴产业规模的重点领域
(一)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是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我市应通过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重点提高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及配套设备的设计制造水平,增强造修船及配套能力。
重点方向:
1、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技术。通过引进国内外船舶研究机构,提高青岛的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的设计开发能力,重点研究开发大型油轮(VLCC)、5000标箱以上大型集装箱船、LNG船、海上钻井平台、军用舰船以及中小型LNG船、豪华游船、滚装船、冷藏船、集装箱船、化学品船、海洋工程船等高技术船舶的设计制造技术,并形成标准化、系列化产品。
2、数字化造船技术。重点研究开发数字化设计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数字化管理技术和设计、管理、生产信息集成技术等。重点研究开发壳、舾、涂一体化技术、单元成组技术、大分段建造技术等。
3、船舶配套设计制造技术。重点发展船舶系统(设备)集成技术、通讯导航及船舶驾驶集成技术、船用宽厚板生产技术、绿色环保涂料技术、船用主机、船用辅助设备以及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技术等。
(二)绿色制造技术与环保设备
绿色环保制造是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四大产业基地”、“六大产业集群”建设,积极发展绿色制造技术、智能化制造控制技术和环保设备制造技术,提高绿色环保装备的设计、制造、集成能力。
重点方向:
4、绿色制造流程与装备技术。集成共性平台技术、优化界面技术、工程化新技术,自主集成解决板带材的制造流程技术和装备,开发新一代钢铁制造流程。开发以重质原料生产低碳烯烴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吨级乙烯联合装置及关键技术。
5、制造过程数字化、智能化技术。重点开发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制造过程设计技术,制造过程检测、控制与管理一体化集成技术,有显著共性关键制造技术与再制造技术。研究新一代主控系统及先进工控系统,开发为重大工程配套的控制系统及检测仪器。
6、环保设备制造技术。重点研发废水处理、再生水回用、废气净化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设备制造技术,研制高效低耗的环保设备及检测分析仪器。
(三)现代服务业关键技术
信息技术应用是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我市现代服务业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应进一步开发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和数字传媒关键技术,促进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
重点方向:
7、现代物流技术。重点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开发区域性口岸物流信息综合服务系统,加强物流规划设计,开发应用仿真评价技术、网络化分布式仓储管理及库存控制技术、现代物流调度及实时跟踪技术,研究RFID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
8、电子商务相关技术。重点研究开发高可信在线支付网络平台及大型应用软件,信息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建设面向行业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平台,面向社会网上支付、物流配送、身份认证集一体的综合性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研究电子商务领域的安全保障技术。
9、数字传媒技术
开发以视、音频信息服务为主体的数字媒体内容处理关键技术和现代传媒信息综合内容平台。研究开发数字互动电视所需的网络传输平台、收看权限等技术。
(四)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
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应加大“三废”治理、回收及资源化利用和清洁生产集成技术研发的力度,开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产业化技术、循环经济共性技术的攻关及应用,切实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重点方向:
10、循环经济相关技术。重点开展循环经济的共性技术研究,开发重点行业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及安全处置技术、清洁生产集成技术、特殊行业零排放关键技术、木材节约代用技术和绿色包装技术,建立发展循环经济技术示范模式。
11、环境安全与预警系统。研究开发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技术、生态恢复及遥感技术、重点区域和海域非常规污染物监测与预警技术。建立供排水安全保护模式及防范机制。
12、综合治污与工业污染控制技术。开展重点行业污染物治理与控制技术研究应用。重点开发机电一体化废水综合处理技术与装备、燃煤脱硫技术、汽车尾气综合防治技术、城市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与处置利用技术、生物固碳及固碳工程技术。
13、海洋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重点研究典型海湾环境容量及主要污染物(石油、重金属、有机物、有机毒物、病原生物和外来物种)的生态效应,污染源控制技术,海上溢油及赤潮应急处置技术,养殖污染控制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局部海洋生态环境修复技术。
14、农业面源污染与控制技术。重点研究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开发资源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及低成本村镇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研究农药、化肥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三、推进城市公共领域技术研究与应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关键领域
(一)医疗卫生与健康
保障人民健康,提高人口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按照“预防为主、促进健康、防治结合”的原则,加强疾病疫病预防控制、早期诊断、治疗康复的技术研究,开展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医学研究,加快医疗设备、医用材料和医药新品种研发。
重点方向:
1、重大疾病、常见多发病防治技术。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意外伤害、糖尿病、老年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及常见病、多发病,开展预防、诊断和治疗等诸方面的基础理论、临床医学相关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便验廉适宜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加强公共卫生医学研究和创新,注重对重大传染性疾病和重大疫情、居民营养与健康的食源性疾病、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开展灾后快速救治技术以及与人民健康相关的预防医学与预防干预研究。
2、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遵循中医药自主发展规律,重点开展中医基本理论创新及中医经验传承与挖掘,着重加强疑难重病、中医优势病种的诊疗、评价技术与标准研究,支持多学科协作攻关,发展现代中药研究开发和生产制造技术,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中药资源,尤其是本地道地药材及海洋源药材。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开展国际中医药科学研究交流与合作。
3、先进医疗设备与医用材料。加强数字化医疗设备的研究与开发,重点研发数字化医学影像技术、分析检验设备及系统、数字超声诊断技术、电子内窥镜技术,加强医用材料关键技术研究,突破人工晶体产业化关键技术。
4、新药技术。研发新型化学合成药,开展口服速释片、控释制剂及靶向制剂的研制,在已有药物剂型的基础上,开发新剂型,建设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实验室等新药研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5、优生优育技术。加强计划生育及人类生殖健康相关领域研究,发展早期筛查诊断新技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我市出生人口素质。重视人类生殖与生殖健康方面的基础研究,重点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类生殖健康影响,探索重要环境污染物导致生殖健康疾病的机理,探索有效的预防、监测、诊断方法,加强优生优育及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二)公共安全
公共安全是建设平安青岛的重要内容。应加强突发公共事件、重大生产事故与自然灾害的监测防御、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的体系、机制和支撑技术研发,提高早期发现与防范能力和应急救护综合能力,加快公共安全装备技术研究开发,做好城市公共安全重要目标、重点单位以及重要活动风险识别和安全评估的技术准备,实现事故、事件和灾害的预防和控制。
重点方向:
6、公共安全和信息安全防范与处置技术。重点研究全方位无障碍危险源探测监测、精确定位和信息获取技术,多尺度动态信息分析处理和优化决策技术,城市一体化公共安全应急决策指挥平台集成技术等。加强信息安全基础核心技术和信息安全综合防御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
7、重大生产事故预警与救援技术。加强油库、化工、电力、铁路、船舶和工程设施等灾害预警与防控技术研究,开发燃烧、爆炸、毒物泄漏等重大工业事故防控与救援技术及相关设备。重点研究重大危险源企业风险识别技术、多参数传感器及视频监控技术、事故发展及演化预测技术及应急工艺流程设计等,开发企业级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系统。
8、食品安全技术。重点研究食品安全和出入境检验检疫风险评估、污染物溯源、安全标准制定、有效监测检测等关键技术,开发食物污染防控智能化技术和高通量检验检疫安全监控技术。
9、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技术。重点研究开发地震、风暴潮、火灾等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关键技术,开发重大灾害综合风险分析评估技术与系统。
(三)城市建设与管理
科学建设与管理是推进城市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市已进入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大框架的关键时期,应重点加强城市空间技术、建筑技术、数字技术、运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实现城市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
重点方向:
10、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技术。重点研究开发城市发展和空间形态变化模拟预测技术,城市地上、地下空间高效开发与集约利用技术,城市设计、风貌保护等综合功能提升技术,土地、地质勘测技术等。
11、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重点研究开发节能省地型绿色建筑设计技术,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建筑节能等技术与设备,太阳能、大型热泵集中供热供冷等可再生能源装置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精致建造、绿色建筑施工和绿化技术与装备,新型墙体材料、高强钢筋、高性能混凝土等新型节能、绿色建材。鼓励和支持建筑节能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
12、城镇区域规划与动态监测技术。重点研究开发城镇空间布局规划和系统设计技术,城镇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一体化配置与共享技术,城镇区域规划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互动模拟预测和动态监测等技术。
13、城市管理技术。重点研究开发城市亮化、执法监督、城市管理各要素高效联动的自动化控制技术,重大工程安全保障、重大风险防范技术,防灾减灾、城市数字一体化综合管理等技术体系。
14、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技术。重点研究开发室内污染物监测与净化技术,发展城市环境生态调控技术,城市水循环利用技术与设施,城市与城镇群污染防控技术,居住区最小排放集成技术,生态居住区智能化管理技术等。
15、城市数字信息平台技术。重点研究开发城市数字信息平台体系和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城市多元数据整合和共享技术,城市基础数据获取和更新技术,海量数据的容灾备份和恢复技术,信息资源的共享技术和规范,城市多维建模与模拟技术,建设城市社会性、公益性的信息资源基础数据库及基础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区域间城市数字信息共享技术研究。
16、智能交通系统技术。重点开展交通信号控制技术、道路监控技术、道路诱导技术、停车场管理技术、公交智能调度技术、基于GPRS通讯模式的公交车载定位技术、公交信息显示技术、公交GIS数据规范、车辆GPS定位导航技术、自适应交通控制技术、交通综合信息管理技术等研究开发,构建交通信息交互中心。
四、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优势领域
依托我市科研基础和产业技术优势,结合国家的重点发展领域和重大专项,加大科研攻关和技术开发力度,实现优势领域核心技术突破,抢占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技术制高点。
——高端家电等消费类电子技术
数字电视终端及关键器件技术,研发数字电视接收机、信源解码芯片、软件系统等核心技术,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视接收机标准。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数字电视产学研联合开发和产业化基地,推进数字电视自主创新技术和产业的全面发展。
平板显示技术,研发PDP显示屏制造、驱动电路技术,开发液晶显示(TFT-LCD)、有机电致发光显示(OLED)、无机厚膜电致发光(TDEL)、激光显示等核心技术。
移动多媒体数字产品大容量存储技术,研发基于高密度、高容量的闪存及微型硬盘核心技术。
数字家庭技术,研发数字家电互联互通技术,家电与其他设备的控制、调节、监测技术,家庭设备实施远程监视、控制和信息交换接口技术,家庭网络与移动通信网络互联技术等。
——下一代互联网与宽带数字通信技术
下一代网络技术,研发高速宽带接入、无线接入、异网同构、数据压缩传输与接收、软交换支撑平台、无线局域网、网络融合、网络安全管理等关键技术和配套网络产品,实施基于IPV6的示范网络工程。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研发手机和基站等移动通信设备、因特网终端设备、通信终端产业化关键技术(TD-SCDMA)。
——高性能计算机技术及外围设备
开展分子级计算机相关技术研究,重点突破下一代集群技术、高速系统总线技术、I/O总线技术及相关外围设备。
——海洋生物工程
开展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突破海洋生物活性筛选和海水种苗选育繁育技术。
开展海洋生物酶等生物活性物质高通量筛选、功能分析、物质组成和化学结构测定鉴定技术研究,在活性物质的构效关系、活性物质分子靶点的发现与优化、活性产物生物代谢过程及其基因调控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
开展极端环境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分离、提取和功能研究,开发海洋生物材料、微生物发酵及其天然产物在工业、农业、环保、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技术。
——转基因生物技术新品种的培育
开发基因工程和代谢工程技术,改善作物的营养品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重点开展以重要动植物品质功能基因克隆、优势动植物优质分子育种、高效动植物生物反应器技术研究,推进高效广谱微生物农药、重大动物疾病诊断试剂及疫苗研制,进行克隆品质改良和抗逆相关基因功能验证,获得一批具有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种质、新品系或新品种。
——先进高分子材料
自主研发具有超耐磨、超低生热、超低滚动阻力及优异动态性能的弹性特种橡胶等高性能有机高分子弹性体结构材料。
发展高性能、低成本、环保型工程塑料,实现通用高分子材料的工程化、工程塑料的高性能化、特种工程塑料的实用化。
开展碳纤维、植物纤维、变色纤维、超细纤维等功能纺织纤维技术研究,掌握纤维材料高性能化、功能膜材料及制备关键技术。
——数字化橡塑成套装备技术
自主研发智能化橡塑装备的数字化设计、制造、集成和在线、离线检测装备技术,开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智能密炼系统、高性能芯片植入技术与装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子午线轮胎先进制造系统和高性能塑料成型、复合设备。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技术
重点突破深海资源开发工程装备制造关键技术,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装置关键技术,海底取样机械手、海底小型钻机和海底机器人等装备关键技术。
——轨道交通装备及关键部件设计制造技术
加快200公里/小时高速列车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国产化进程,开发300公里/小时高速列车、高舒适性车辆和新型城市轨道车辆。
开展高速列车车体轻量化与车辆密封技术、转向架与制动技术、列车控制与通迅信息技术以及环保、安全等技术研究开发,形成国内重要的高速列车关键部件制造基地。
——低能耗和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部件
加快研究新一代节能型轿车及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技术,掌握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气体燃料汽车设计和制造关键技术,重点突破发动机优化设计技术、自动变速箱及电子系统匹配技术、汽车排放后处理等技术。
五、面向国家需求和青岛实际,加强应用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的未来领域
加强应用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是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的根本。应充分发挥我市在海洋科学等领域的科研优势,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拓宽研究领域,跟踪高科技前沿,鼓励自由探索,实现学科领域和研究水平的重点跨越。
——新型能源材料的性能与制备研究
重点研究太阳能高效利用技术及相关材料,开发高效、低成本硅基、钛基太阳光伏电池材料及组件技术。研究太阳能电池相关材料及其关键技术、突破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制备技术,开展高效锂离子电池、二次电池和高性能贮氢合金材料的关键技术及合成制备研究,发展其它新一代高效能量转换与储能材料和产业化技术。
——纳米材料及器件研究
重点研究纳米材料结构与尺度控制表征技术,纳米粉体、管体可控制备技术,微纳制造技术与器件开发。开展分子聚集体和单分子行为与操纵等研究。
——材料设计与制备原理和方法研究
研究基础材料改性优化的理化基础、相变和组织控制机制,开展从制备(合成)、成型加工到使用全过程的模拟仿真和材料的设计、表征评价与预报方法的研究。建立集材料成分、组织结构与性能的设计为一体的材料设计新方法和材料与器件的使用寿命与性能的评估、预报技术。
——智能机器人技术研究
以服务机器人和危险作业机器人应用为重点,研究设计方法、制造工艺、智能控制和应用系统集成等共性基础技术。重点开展机器人的结构与传动、控制、视觉、触觉等关键技术研究。
——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技术研究
重点开发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技术研究,发展近海海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开发高精度海洋动态环境数值预报技术。
——海洋矿产资源勘察技术研究
重点开展多功能、多参数和作业长期化的海洋综合开发技术研究,以提高深海作业的综合技术能力。重点研究开发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技术、大洋金属矿产资源海底集输技术、现场数据高效提取与处理技术和大型海洋工程技术。
——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重点研究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在健康与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病原体传播、变异规律和致病机制,药物在分子、细胞与整体调节水平上的作用机理,环境对生理过程的干扰。开展海洋生物来源蛋白的结构分析以及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
——引导发展相关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
重视基础学科建设,发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基础学科。引进培育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鼓励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
六、引领支撑产业升级和高水平发展,实施“青岛跨越”科技创新工程
为实现“五个突破”和重点学科领域和整体研究水平跨越,提升产业竞争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围绕重点发展领域和关键环节,设立专项资金,集中优势力量,实施“青岛跨越”科技创新工程七个重大专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进步。
——重大产业化专项。围绕我市优势产业和预期支柱产业,支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产业形成和发展,尽快提升重点产业领域核心竞争力。
——重大创新成果承接转化专项。支持引进国家科技计划重大研究成果在我市转化和产业化项目,争取国家科技资源,集聚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创新团队,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重大科技攻关专项。重点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科研机构主持承担国家科技发展重点领域、优先主题和重大专项确立的项目;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重点组织相关领域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的科研攻关,实现科技进步新突破。
——海洋科技创新专项。坚持海洋科技产业化方向,全力支持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建设,加快支撑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创新平台和产业化基地建设,重点支持海洋生物工程、海洋机械工程、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水产种苗、海洋新材料、海洋环境保护等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项目,促进我市海洋高技术产业集群的跨越式发展。
——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专项。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机制建设。支持企业创建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创建或联合创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支持企业争创“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引导企业加大创新能力建设投入。加强面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专项。建设和完善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设施条件,重点支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网络科技环境平台、公共检测服务平台以及科技创业孵化器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为全社会科技创新提供服务保障。
——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专项。继续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制定《青岛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鼓励企业创造、使用、保护知识产权,重点支持发明专利申请和国外专利申请,推动专利技术产业化。完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建立市级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和专利预警机制。强化标准化意识,开展技术标准企业试点示范,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标准研究的投入,鼓励企业参与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支持优势技术向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转化。
第四章  城市创新体系
构建城市创新体系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推进城市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和创业创新服务体系,加快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形成创新主体有效互动、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创新活动开放协作的创新机制。
一、强化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活力
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要服务于产业集群形成发展,促进关键技术系统集成和产业集群创新,根据产业发展状况和企业整体实力,按照突出重点、梯次推进、整体兼顾的原则,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推动企业培育发展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等研究开发机构,支持名牌大企业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研发机构,支持大企业建设国内先进水平的研发机构,支持优势企业建设有特色的研发机构,积极引进国家大企业、国外大公司来青建设研发机构。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发展产业技术联盟,构建起产业特色突出、运转机制灵活、创新功能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建立以国家研究基地为龙头、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增强解决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能力
依托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推动海洋领域国家知识创新高地建设,促进我市海洋科技产业发展。围绕我市重点产业领域,培育和引进一批与我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点实验室,提高我市整体科研实力和水平。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设立和培育相应的重点学科,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重点支持各类科研机构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增强我市高层次人才实力和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原始创新能力,取得技术突破,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
三、加强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创业创新的基础支撑能力
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健全技术转移机制、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和交易机制,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强科技成果产业化孵化平台建设。加强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建设,完善多渠道科技风险投融资和退出机制,探索建立政府科技风险投资引导资金,支持社会化风险投资,降低创新投资风险。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面向社会提供科技公共服务的研究实验、检验检测、创意设计、信息资料、技术咨询等机构发展,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积极有效的基础支撑。
四、完善科技园区布局, 增强高新技术产业承载力
合理布局科技产业园区,明确产业特色和功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抓住高新技术产业区扩区机遇,完善运行机制,制定发展规划,加快“二次创业”步伐,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载体;加快建设都市科技园、大学科技园、崂山研发创新区等,形成科技创新的聚集区;建设和完善海洋生物产业基地、新材料基地、软件园、通信产业园、家电产业园等,形成特色高技术产业集聚地。结合城市组团发展和老城区功能提升,规划建设鳌山湾海洋科技城、凤凰岛创意产业城、胶州湾东岸先进装备产业带等。以高新技术重点产业和创新产业集群化、园区化的发展模式,完善和丰富城市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快速提升。
第五章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科技创新的关键。要坚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切实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人才保障。
一、围绕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
按照“引高控低、突出重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围绕国家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以及我市科技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点岗位,加强高层次人才、特殊需要专门人才和科研团队的引进力度,鼓励国内优秀人才来青科研攻关,鼓励和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各类形式的智力引进和人才引进。制定和实施吸引优秀留学创新人才和外国高层次人才计划,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基地建设,努力增加具有在国际知名机构工作、学习经历的优秀科技人才数量,加快提高国际化人才的比重。
二、突出自主创新能力,造就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研发团队
围绕我市优先发展的产业领域,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建立优秀人才快速成长、发挥作用的培养机制,造就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研发团队。依托重大计划、创新工程和重点科研基地建设,推进人才、项目、基地一体化,搭建优秀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平台。支持驻青高校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时合理地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促进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符合科技人才规律的多元化考核和评价体系。
三、加强产学研结合,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
鼓励企业聘用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并给予政策支持。鼓励企业以研发机构为载体,吸引高层次专家直接参与企业发展重大课题的研究,实现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提升和企业发展共赢。鼓励和支持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才交流与培训,加强生产实践与教学、科研的互通与协作,加快创新人才的成长。创新人才分配激励制度,在科技研发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中,推行技术入股、专利入股、持股经营等分配方式,探索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办法。
四、尊重人才和创造,完善科技人才发展环境
构建公平公正、和谐向上、崇尚创新,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大力倡导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和团队精神,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坚持在竞争中识别人才,在实践中培育人才。充分尊重人才的特殊禀赋和才能,尊重个性,宽容失败。尊重知识和创新,依法维护科技人员技术发明和研究成果的权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关心和支持人才工作,为人才营造适宜的学习生活环境、和谐的人际环境和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第六章  政策措施和保障机制
(另行征求意见)
青岛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青岛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解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CIO俱乐部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解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解读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解读1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解读-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解读z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解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解读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解读---一 专家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发展纲要 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学习心得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是我国当前乃至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小组办公室负责人答记者...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系列报道之二十九:严隽琪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