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补益概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8 04:48:31
艾灸补益的作用
艾炎是中医学中防病治病、养生延寿的一种简便易行的而又切实有效的方法。是用易燃的艾绒等在体表经穴或患病部位进行烧灼、熏烤,借助药物温热的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作用,从而达到保健养生、防病治病的目的。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说:“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之气不能著人。”清代吴亦鼎在《神灸经纶》中说:“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人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下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这些记载和论述,说明了艾灸既可防病,又可治病。
【艾灸补益的基本原理】
艾灸防病、治病的作用大多源于艾灸的补益作用,其基本原理如下:
1.调节阴阳 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而阴阳失衡人就会发生各种疾病。艾灸可以调节阴阳补益的作用,从而使失衡之阴阳重新恢复平衡。
2.调和气血 气是人的生命之源,血为人的基本物资,气血充足,气机条达,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艾灸可以补气、养血,还可以疏理气机,并且能升提中气,使得气血调和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3.温通经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之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营养物质之输布。寒湿等病邪,侵犯人体后,往往会闭阻经络,导致疾病的发生。
艾灸借助其温热肌肤的作用,温暖肌肤经脉,活血通络,以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证。
4.扶正祛邪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的抵抗力强,卫外能力强,疾病则不易产生,艾灸通过对某些穴位施灸,如大椎、足三里、气海、关元等,可以培扶人的正气,增强人防病治病的能力,而艾灸不同的穴位和部位可以产生不同的补益作用。无论是调节阴阳、调和气血,还是温通经络,扶正祛邪,艾灸对人体起到了一个直接的或间接的补益作用,尤其对于虚寒证,所起的补益作用尤为明显。正是这种温阳补益,调和气血的作用,帮助人们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艾灸补益的基本方法】
艾灸补益主要是通过两种方法来实现的。一是直接补益,如对肾俞、命门等穴直接施灸,起到直接补益肾阳的作用;一是间接补益,比如艾灸足三里,可以调整脾胃的功能,使得食欲增强,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也增强,使得气血生化之源充足,从而补益了心血、肝血等,起到了间接补益的作用。
【艾灸的补益现代研究】
1.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艾灸的补益作用在消化系统方面主要是通过对胃肠活动的变化,消化腺分泌的变化等实现的。在对犬的足三里施灸时,发现犬的胃肠活动出现兴奋性和抑制性的改变。艾灸对人体内各种分泌腺均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如胃液分泌过多者,灸之可抑制胃液的分泌;而胃液少者,灸之可促使胃液分泌。艾灸对于胆汁、唾液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2.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1)灸天突、百会穴后,脑血流图的若干指标均有显著变化,提示艾灸可以起到扩张脑血管,改善脑血管弹性,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脑循环的改善可加速患者大脑功能和脑细胞代谢的恢复,可提高记忆,改善睡眠,使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2)灸足三里、三阴交、曲池可以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流凝聚。日本金万淳夫等观察艾灸对健康人血流凝固力影响时发现:艾灸后l~3小时可见血凝固时间有缩短倾向。艾灸足三里可使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
(3)艾灸不仅使施灸部位灼热温暖,局部血容扩张,促进血液循环,而且可以改变全身的情况。艾条温和灸和文柱隔姜灸左侧足三里穴时,发现因施灸而引起的局部温热或灼痛,皆能很灵敏地反映在右手示指、中指容积曲线的变化上。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艾灸大椎穴可增加白细胞数量,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升高明显。艾灸大椎可以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艾灸可使免疫功能低下的小鼠的T淋巴细胞(TC)和B淋巴细胞(BC)增加明显,而以TC更为显著。说明了艾灸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取穴基本方法】
艾灸补益,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在穴位上施灸实现的,而下面的按摩补益有的也需要在穴位上进行,因此必须学会定位、取穴,掌握取穴的基本方法。
取穴位的方法。一般可分为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指寸法和经验取穴法等。这里主要介绍体表标志法、指寸法和经验取穴法。
1.体表标志法 以体表某些标志如五官、毛发、指甲、乳头、肚脐或关节、肌肉等活动时产生的孔隙,凹陷等来作为依据,去找所要取的穴位,这样的取穴方法就是体表标志法。通常比较多用此法取的穴位,如印堂,即两眉中间;膻中,即两乳头水平连线中点等。
2.指寸法 指寸法是在骨度分寸和体表标志法的基础上,以施术者本人或被施术人的手指作测量标准来找穴位的一种方法,比较多用的有拇指同身寸法,即以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还有艾灸补益的基本方法及手法横指同身寸法,即以示指、中指、环指、小指四指相并,以中指第M节为准,量取四横指为3寸。
3.经验法 经验法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取穴法,此法简便易行,如直立垂手,中指指端即为风市穴,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指端即为列缺穴等等。
艾灸的特点、禁忌及注意事项
【艾灸的特点】
艾灸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优点,几乎没有什么毒性和副作用,只要认真按照治疗原则和操作规程,对人体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艾灸的禁忌】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古代施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艾灸的注意事项】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 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 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 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 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 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 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 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 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防止晕灸 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 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转自《医学网》http://www.pharmn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