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心絮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0:20:30
禅心絮語
禅宗文集  加入時間:2009-8-22 17:27:04  點擊:290
禅心絮語
春天不是讀書天,夏天炎炎正好眠,
秋去冬來年又到,收拾書包好過年。
我們就像這首打油詩中的小小學童一樣,一生都在混吃混喝。一年三百六十日,不在愁中即病中。有見于此,不能隻收拾書包好過年,而是要收拾身心成一片,乘此大好時節,好好修行。
學佛學道,首在于修行,如何修行?一言以蔽之,收拾身心,打成一片。千萬不要把身心分成二段,身心是一體的,因現行不同,妄分爲二。經上說身清淨故心清淨,心清淨故身清淨。兩者互爲作用,互爲因緣,無法分離。
大家在打坐之時,是什麽在打坐?身在打坐個還是心在打坐?說白了,是你我在打坐,你我就是身和心。一部佛法可以說是讨論和解決身心問題的記錄。
大家打坐時,最容易犯一個錯誤,那就是兩腿一盤,兩眼一閉,兩手定印,自以爲打坐修道,妄念來時,畏之如火,東除西趕,總想舍動求靜,圖找清淨。
古人道,破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
其實打坐和平常穿衣吃飯,或在西單、王府井逛大街,有什麽兩樣?若以爲盤腿就有道,平常就不是道,那就大錯特錯。道不離日用平常,動也是道呀!一般人舍動求靜,以爲外面吵外面鬧,想求個清靜,殊不知出了狼口又入虎口。莊子所說,無所逃脫于天地之間。動是妄念,靜更是妄念,你如何逃離妄念?道不是清淨,那是大妄念。
打坐本來是輕松自在的事,不必要手忙腳亂地去除妄歸真。妄念來時,你就打妄念,如何打妄念呢?就是玩妄念,妄念來時也蠻好玩。來去自由,上天下地,無所不備,想到什麽就現什麽。不要先入爲主,認爲妄念是毒蛇猛獸,會死人的。這些觀念都是似是而非的。對不對?蠻對,但實地裏印證,就經不起考驗。
所謂玩妄念,就是觀照妄念。孔子玩<易>有得,重點就在玩字,大家若能玩索妄念,不以妄念爲苦,不以妄念爲煩惱,觀照轉化,則就體認永嘉大師所說的無明實性即佛性的道理。沒有妄念,就是斷滅。沒有妄也成不了佛,借假修真啊!
由此,打坐時,若想去除安念,有個清淨,根本辦不到。你說,清淨本然。什麽是清淨本然?沒有或不起妄念就叫清淨?那是斷滅,不是清淨。
六祖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清淨本然是能生萬法的,不是大家認爲空空無所有,隻有清淨。我講過,那是斷滅,是邪見,斷佛之見。隻有<紅樓夢>裏,柳湘蓮所說的大觀園門外的一對石獅子,是清白的,也是沒有妄念,早應該作祖成佛了。
妄念不可怕,可怕的是頭上安頭,想要除妄念的那個妄念。那像什麽是清淨本然呢?、就是真空妙有。真空就是大有,空有多大;有就有多大,空有是不二的。千萬不要再持邪見、斷見,隻求清淨,不求智慧。
諸位,我們日常都是在颠倒夢想,認賊作父,随時都是在糟蹋自己的珍寶,丢西瓜撿芝麻。
王陽明說過,除山中賊易,去心中賊難。擒賊先擒王,隻要擒到了賊王,衆賊就容易降伏,就有辦法降伏了。
如何去擒賊王呢?那就慢慢說了。
爲什麽大家打坐不易得到輕安自在?就是因爲我們用妄心去求妄心,如前面所講,頭上安頭。
大家不妨試試,一上坐,先把身子放松,接着調一下息,緩慢悠長,不要導引,作到鼻呼鼻吸,自然呼吸然後再去調心,用任何法門調心都可,但是不要執着。
調息調心就是身心法門,上面說過,身心是一體的,是不能分開的。但在借假修真的過程電不了義的法門中,身心的修行還是有次第可循的。
《華嚴經》有所謂四法界,大半學佛的人都困在理法界裏不得出頭。平常看經說法,大有其理,及至到了修證事上,又都不知所雲。光說道理是沒有用的,打坐修行要實事求是。生死煩惱來時,你拿道理來對付,根本不行。所以古人說閻王老子不怕你多語。你的話愈多,愈講道理,他愈高興,惟恐你話不多。什麽本無生死,什麽自性本空,你試試看,能否抵擋得生死煩惱?到頭來,煩惱自煩惱,生死自生死,我還是我,依然一團無明。
事法界,什麽叫事?現世就是事,生活就是事,實證就是事。打坐妄念那麽多,用道理來降伏看看,統統都是廢話,沒有用的。依了義而言,自性本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未證性空,就不能鹦鹉學舌,未證言證,不然就是妄語,煮沙無法成飯的,不能自欺欺人。
在此,要想修行上路,就不要心存聖解;以爲自己在做功德,一身道氣,滿腦妄想。
本來我們身心,整日都在無明之中,無明就是污染,就是客塵,就是煩惱,就是沒有智慧。打坐是幫我們進入智慧領域的基本方法。先使身心轉除污染客塵,得到輕安,然後見地功夫才能上路。不然身心不調,終日與客塵煩惱共起共滅,自性光明,本地風光就很難顯露。
拿現代生理名詞來講,就是使大腦皮質得到充分抑制和休息,新陳代謝得到适度的調節和平衡,然後才能談氣功态及更上一層的事。所以說,打坐是入佛之機,成佛則更需福德智慧圓融,覺行圓滿。大家都知道馬祖大師在南嶽磨磚作鏡的故事,我就不多說了。打坐就是所謂的像其物宜。學佛,學佛,你首先應該自問如何學佛?我們看佛像,除了人天護法,西方三聖等是站着外,大多數都是打坐之姿。有樣學樣,要學佛,先學其威儀嘛!有一定的意義。
有一個東西能升天,能下地,這個東西是什麽呢?就是心。是妄心也是真心,轉過來妄心就是真心,覺妄即真,不必去妄求真。頭上安頭。
打坐根本就是調心法門,所以打坐的時候,百千法門,調息調心而已。
妄念起時,不要求滅,妄念去時不随追逐,念起念落,任他往來,隻以心息相依法門,調制妄心,慢慢身心就會軟化清淨,久坐必有禅,就是這個道理。
我現在這麽講,你們照樣打坐,一點也不妨礙影響,可是千萬不要像肉包子打狗一樣,死追我的話不放,要知道,我的話對你們而言,隻是多了一個妄念而已。不止如此,在沒有明心起用之前,乃至佛號、咒子等亦複如是,都隻是以妄轉妄的妄念而已。有人心裏也許想,真讨厭,我坐的正舒服,偏你老王講得起勁,害得我不能清淨,其實真正的清淨,動也無妨,亂也無妨,任你大唐長安甚鬧,我一鄉一宅卻自清淨,動靜二相了然不生,這就對了。如果隻是執個清淨,想求清淨,那是斷滅,根本就是個大安心,大妄念,不可能。隻是鴕鳥埋頭,掩耳盜鈴。禅宗指這種執着叫陰山腳下做活計,鬼窟裏弄蛇行。那不是道,隻是暫時歧路。古人說莫道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所謂無心就是無安心,無妄心不是空無斷滅,而是無妄心之相,不執着妄心,才是無心。
更何況你還沒到無心之境呢!還隻是守個清淨妄念,正如《楞嚴》所說,内守幽閑,猶爲法塵分别影事。
因此打坐之時,不要怕起妄念,應知禅宗所說,不怕念起,就怕覺遲。《圓覺經》說覺妄即真,妄念沒有什麽可怕,三百六十天中要時時刻刻,收拾身心打成一片,打坐就是要如此心行。不論用任何法門都行,隻要能收拾身心打成一片就行。隻是不要妄生聖解,要成佛作祖。
打坐本是法爾如是,像穿衣吃飯,坐車走路一樣,自在乎常。《圓覺經》說,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當我們覺知妄念無住,即是知幻,一旦知幻,自然就是離幻,自然就是覺妄,還有什麽漸次階梯可言呢?
妄心即是真心,妄念即是真如。因此要在妄念外另找覺性,另找真如覺性也就成了妄心,因爲那是了不可行的。《證道歌》所說,無明實性即佛性。
任何法門對衆生而言,都是有爲法。有爲法,就是有所求法,也就有局限性,相對性。隻有借假修真,從有爲反過來到無爲才究竟。《金剛經》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别。就是說,每個佛菩薩的法門都是不二法門,隻是應化,願心不同而已。因血二衆生以有爲法而有分别,一切聖賢以無爲法而有差别。
所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不是動靜不生,而是不生分别之心,不起分别之相。動靜二相由分别心而生,動也是他,靜也是他,二起分别,動靜二相就了然生起,所以要做到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就必須不生分别之心。
《信心銘》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揀擇就是分别心,你我就是分别心。《金剛經》所說,人相我相衆生相,就是分别心。一有别便紛然失心。動靜來了,善惡來了、真如來了,煩惱來了,你的正念也就随着成了妄念,成了分别心。就如我在前面所講的,一般人在打坐,總嫌外面吵亂煩忙,其實不是外界如此,而是自己心念逐境生塵,妄生喜惡,才會分别成妄。六祖《壇經》所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即是此理。因爲心念一逐外境,就是妄心,就攀緣。
有同學問我,說出家人在廟于裏清淨,煩惱少,容易成就,我們在家人處于社會,煩惱多,不容易成就。其實,這種觀念似是而非,要就具體事分析,不可一概而論。
面對生死之前,煩惱之前,習氣之前,等等之前,無論出家在家都是衆性平等的,不管出家在家,無明就是無明,沒有二樣。出家在家之分,隻是專職精進不同而已。出家而不精進修行,猶如在家昏亂無明,在家而精進修行,遠勝出家昏亂無明。
真正做工夫,就是不起妄心分别,不要有我相人相衆生相。貪嗔癡慢疑,就是我相人相衆生相,就是分别心,安心。因此馬祖大師告訴大家,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就是不起分别心。
管你什麽生死涅磐,善惡美醜。饑來吃飯困來眠,即此用,離此用,該笑就笑,該哭就哭,任運自在,自在任運,這就是平常心。所謂是名士自風流,惟英雄能本色。
法法而無定法,是爲實法,相相而無定相,是爲實相。沒有一成不變的真理,一成不變就是僵化,就是執着。平常心就是實法,就是實相。
學佛學道就是要我們保持平常心,深化平常心。禅宗有一段公案,一隻鴿子在大殿裏佛頭上拉了一泡屎。有個和尚就趕着說,去去,你沒有佛性。另一個和尚卻說,他才有佛性呢,别的和尚就問他所以。回答說:正因爲他選在佛頭上拉屎,而不在老鷹頭上拉屎,才是有佛性。
這雖然是一則笑話,但卻說明了問題,我們日用平常,就要如此,該怎麽就怎麽,不要起聖解和分别心,不然就處處成挂慮,反而與路爲仇了。
有人問首山念和尚,如何是佛法?首山答道,新婦騎驢阿爺牽。佛法就這麽平常自在,就像娶親回家的小夫婦,一路欣然就道。平常心就是自在法門,分别心則是生死根本,颠倒夢想。
學佛學道要得解脫自在,不要自尋煩惱,更不要學斷滅。什麽是斷滅呢?就是守靜厭動,執真如涅磐爲實相實法。所謂月明簾下轉身難,荊棘林中下足易。平地上死人無數,過得荊棘林始是好手。
換句話說,佛法就是世法的升華。要如火中蓮花。大家都知道,水中之蓮何等清香自潔。但如能在火中栽蓮,那才是真本事,經得起考驗,任你紅塵滾滾,刀山油鍋,我自芳香自在。《證道歌》說,在欲行禅知見力,火中栽蓮終不壞。所謂般若火聚能燒一切無明煩惱,自性蓮花灼然體露真常,即是火中栽蓮之理。
所以諸位,學佛學道要做到火中栽蓮。如同先進人士一樣,哪裏有危險,就上哪裏,義無反顧。
不要隻顧自己本身的利益,總想享盡天下之福,在那裏閉眉閉眼,自以爲是學佛打坐。要知道學佛絕非是這麽一回事,大家都知道休息是爲了更遠的長征。學佛學道乃是永無止盡的長征。古人說,學佛學道乃大丈夫事,非王侯将相所能爲。
學佛學道首先要降伏自己,降伏自己就是降伏其心。如何降服其心呢?
《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降伏其心。那麽如何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呢?就是要持平常心。這全是功夫實證的問題,不是空談性理就可解決的了。
既然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降伏其心。那麽首先該自問什麽是心?心在哪裏?
三藏十二部統統是了心安心的法門,所有經律論都是安心了心的實錄。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學佛最具關鍵的就是要明心,要了心。心之不明,如何能了?如何能安?如何降伏?
千萬不可認賊作父,拿着雞毛當令箭。禅宗二祖神光,當年學佛,儒釋道之理都透達通徹,就是不能安心,後遇達摩,始知安心。
西藏白教始祖馬爾巴,學貫經綸,不能安心,後退印度彌勒巴,始能安心。
類似這些大德,不勝枚舉。他們都非等閑你我,随意學佛。也還要深入精進,實修實證,才能明心了心安心。
因此,真正明心了心,不是光憑理論。要真修實證,千萬不能未語言悟,未證言證,拿經典來自欺欺人,這裏有因果。什麽因果?百丈野狐因果。你說你悟了,悟了就是明心,就能安心。一切大事,莫非現成,什麽煩惱生死,全都是呓語,剩下的就是真修實證,轉習氣爲智慧,化無明爲菩提。
我們看書千萬不要隻圖理解,禅宗公案記載的多半表淺,于真修實證則絕少言及。不要隻看到花呵,雲呵,就悟了。那麽容易?要知道真修實悟,是要有血有肉有聲有色的,有多少承當,千山萬水,曆劫歸來,不是等閑得之的。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隻看到賊吃飯,沒有看到賊挨打。
因此學佛乃大丈夫事,要有這種認識,這種抱負,才能有所成就。才能認賊捉賊,擒賊擒王,才能自己作主,不再認賊作父,這就是明心,安心的基本之理。
佛說一切法,爲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法就是爲衆生安心的法要。
所以說,知歸。知歸。諸位,包括你我,大家都不知歸。浪子回頭金不換,我們都是身懷寶珠的浪子,有寶不識,有家歸不得。所以佛說〈〈心經》《金剛經〉〉等等就是要大家以智慧得解脫,以智慧歸自性。
心都不能明,再能講經說法,都是自欺欺人之談。
有八萬四千煩惱,就有八萬四千法門,其實何止八萬四千呢?
正如<普賢行願品)所說,重重無盡呵! 。
所謂盡無盡法門,就是上面所說的有爲法和無爲法,都是安心法門。如不明心,就是心外求法,佛法也是夕随。所以學佛首在明心。如何明心呢?大家來這裏就是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參禅也好,觀想也好,念佛也好,都是爲了解決這個問題。
現在先告訴大家一個簡便的方法,作爲入門的基礎,權當作走路的拄杖。杆木随身,才能再談更上層樓的事,不然風之積也不厚,如何能負雲氣而絕青天呢?
這個方法就是制心一處。所謂制心一處,就是制妄心于一處,而後轉化無明爲般若,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就是定,定是共法。佛法和非佛法的修行基礎,都在于定,離開定,就不能談功夫和實相。大家上座時,稍爲觀照一下自己的心念,使心念随着呼吸,不急不緩,漸漸調勻。妄念起時,随在呼吸,妄念滅時,随在呼吸,不去管他,妄念調息互爲融合,自然就做到心息相依,就是這麽一呼一吸,内心清純絕塵,毫無隔礙。
真正達到心息相依,大腦皮質就自然得到抑制休息,身心自然就淨化轉化,自然心平氣和,煩惱妄念,自然就不起現行。不是沒有煩惱妄念,那形同斷滅。隻是将煩惱妄念轉化成心乎氣和,也就不起分别心,保任于平常心。六祖<壇經>所說,無念,不是沒有心念。而是無妄念,念者念真如。因此心息相依,就是無念法門:無者無妄念,念者念真如。因此心息相依,就是無念法門:無者無妄念,念者念呼吸而已。大同小異。
心息相依就是這麽自在乎常,這麽随順功夫純熟以後,内心自然就可心一境性,這種清靜才是真清靜,動也不煩,靜也不住。所謂無佛處莫停留,有佛處急走過。這時粗重習氣像剝竹筍一樣,層層轉化,自性光明也就顯露自在。這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才能真正的體會。到達這種境界,全是事上功夫,非徒理論可以了澈的。如果打坐不得要領,那就是浪費生命,浪費時間。用現代俗語來說,當幹部的不知如何爲人民服務,隻是素餐屍位,倒不如回家養豬搞生産要好得多。
同樣的出家人,如不好好地老實修行,隻圖長住供養,下輩子要披毛帶角還的。不光是我講,祖師們早就講過了。
我們既然走上這條路,就要好好地修行實證,不能盲修瞎練,欺天乎?欺人乎?欺己乎?要親近真善知識,虛心請益,依法精進。無知是我們修行的障礙和罪過,學佛就是要我們擺脫開無知,就如開放改革一樣,要勇于走出無知,走出愚昧。不要自以爲是,要承認自己無知,自己無知,還自以爲是的處處說理論,時時講道理,這就是修行的最大悲哀。
惟有坦白承認自己無知,修行才能真正上路。知道自己無知,才會尋求智慧,持正精進,否則連修行的路途和方法都不對路,電源都還沒有接觸,要談真修行,真解脫,門都沒有。有的人說他學佛多少年,打坐多少年,好像學佛修持可以論年資,排輩份。殊不知佛法最是現成,沒有絲毫偷巧,是即是,非即非,不因天高而有,不因地卑而缺,隻要修持對路,任何衆生即可成佛,沒有特殊照顧和後門捷徑可圖。
心性不明你就是學幾世佛,坐一輩子禅,也還是無明一團,到頭來還是依然故我,與智慧了不相應,反不如後學者污染少些,包袱少些,反倒容易翻過來。
因此,千萬不可自恃學了多少年佛,修了多少種法,就不可一世,貢高我慢,自以爲學佛學道,自以爲有功德修行。這是大我慢,脫空漫語,大妄語。即使你悟徹心源,若作聖解,亦複如此,可不慎哉?禅宗祖師常說,供養百千萬諸佛,反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這句話就是說,與其用求持心,功德心去供養諸佛,倒不如反躬求己修持清淨心法,無諸妄念。
俗話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大家發心學佛,發心修行。就是老老實實做人,規規矩矩修行。
平常我們持咒也好,念佛也好,用的都是好方法,爲什麽不能持效?我說的持效,不是什麽放光,不是什麽動地,也不是什麽見’鬼見神見怪,而是與自性般若相應。(金剛經>說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相全無自性,全是自性顯現的妄念,但得本,末即在其中。智慧自性是本,凡所有相是末。
千萬不要本末倒置,南轅北轍。大家不能持效,是因爲都以妄心來修持,都以有所求心來修持,都以有所得心來修持。豈不聞乎《心經》所說,以無所得故,得無上覺法。
若以妄心念佛,佛號就是妄念,以妄心持咒,咒子就是妄念。
既然是在打妄念,還會有持效嗎?
因此,要求大家在今後三天中,要定于一,大家都暫持心息相依法門,使妄心入于呼吸,呼吸合于安心,慢慢地心息合一,身心軟淨,功夫純熟,見地也就到了。那時你再去安心了心就容易多了,這是根本之道。
任持心息相依法門,不妨礙大家日用平常。就這麽簡單,這麽直捷。一呼一吸,轉化妄念。生死就在一呼一吸,生命更在一呼一吸,真能時時處處任持心息相依,則<金剛經>所雲,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其理其事,都可指日而待。
否則<金剛經〉雲雲,<心經>雲雲,都是戲論。連心息都無法合一,如何奢談經論?要知道經論篇篇都是實證之事,是智慧實證的總結,連心都找不着,安不了,有什麽資格談經論,不是我危言聳聽,事實上經論是佛用來印證智慧和實證的。既沒有智慧,又沒有親證,妄自講經說法,就是謗經謗法。
不要輕視任何法門,任何法門如果應機對機,就是無上法門。法無高下,應不應機,對不對機而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嗎!心息相依,和觀音法門有其相似之處,真能任持至入自性之流而亡妄息之所生,即是般若實相。
一般打坐的人,一上座就想找個清淨,調息,持咒,念佛等等,忙來忙去,就算有一點影子,又很快被妄念壓服。就如此你來我往,頭起頭沒。這就是打坐?根本是打妄念,也就是妄念打你。要知道妄念是無始無明,如古詩所謂,抽刀斷水水更流,是止不住,斷不了的。不錯,楞嚴說,狂心頓歇,歇即菩提。重點是頓歇呵!那隻是暫時不起生滅,歇了就完了?那是斷滅。歇了以後,還是要吃飯,還是要長征,還是要生死。經上說歇即菩提,就是妄心轉爲菩提真心,那時才能解妄心就是真心,真妄不二。隻要妄心頓歇,翻過來就是真心覺性,就是明心見性。不要在無明妄念之外再找一個安身立命之處,頭上安頭。無明妄念就是安身立命,隻是不自覺知。所以智慧到了,妄念就是真心,智慧不到,真心就是妄念。不明心時,無論白天晚上,都是妄心用世,明心之後,無論白天晚上,都應真心用世。這純粹是實證之事,不是空談理論可知的。光說道理是不行的,三歲小孩都會講,隻要他認得字。若如此,諸位又何必辛苦學佛修持呢?去學道理,做道學,成就個大學問家,大佛學家豈不容易,豈不光彩?
所以學佛要講究實證,禅宗祖師一再強調,參要真參,悟要實悟。如何真參?如何實悟,以後再詳論。大家連心息相依都做不對,連妄心都制不了,還談什麽般若,談什麽佛性,談什麽經論,談什麽佛學,談什麽學佛。都是在自欺欺人。儒家說自誠明,也是要大家不要自欺欺人。前面說過不自欺,首先要承認自己無知,了解自己無知,進而超越無知。千萬不要以理欺人,以理殺人。不要空口說白話,什麽一切皆空,因果就不空,因果曆然不爽。古人早就說過,修行的人自古以來,都是說理者多,證道者少。學佛之人,大多淪爲知解宗徒,豈非三世佛冤呵!
修持要講實法,所謂實法就是如理而證,如事而行。換句話談,實法就是沒有定法,但又有千定機緣,如珠子走盤,随緣而現,随機而定。功夫到了,見地自然就到,見地到了,功夫也就到了。如理而證,如事而行。
因此,順便一提,實相無相,這不是口頭禅,而是實證工夫。所謂無相就是如上所說,無有定相,但有機緣。并非空無之無,斷滅之相。有些人說空說有,自己都搞不清楚空有之理,空有之事,還要妄談什麽無相有相,什麽八不中道,豈不瞎人眼目,害人一世嗎?不是功夫見地合一,理論實踐合一的文字,全是戲論。語言文字不足爲評,孟子說過,盡情書不如無書。修持當如唐末岩頭禅師所說:他後若欲播揚大教,須一一從自己胸襟中流出,将來與我蓋天蓋地。
談過實相無相,接着回答一下有人提的問題,如何是禅宗所謂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大家都知道,天臺法華的一心三觀。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就是假。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就是空。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就是中。假空中應作如是會。
所以說佛法是不二法門,古人說,甯可說阿羅漢有三毒,也不說如來有二種語。《法華》所說,惟此一事實,餘二皆非真。《楞嚴》所說,如我此說,名爲佛說,不如此說即爲波旬(天魔)說。
上面說過法法都是實法,不要挑肥揀瘦,禅呵,密呵,淨呵,這個殊勝,那個魔狂。隻要你如實而修,如理而證,應機應法,都能成就。非要專修什麽無上法門,那就成佛不足,成魔有餘了。
萬法本閑,唯人自鬧。宗門所謂的悟,就是明心見性的另稱所謂明心見性,并非真有心性可明可見,那隻是宗師對悟境所作一期方便的譬喻之辭。所悟大小,亦非實境,乃以所具機用而有所不同,并非單純所謂大疑大悟,不疑不悟之屬。
因此,宗門之悟,雖有所指,但并非真有實法可得,不然一經執着,則反成毒藥。不論已悟未悟,都應如是觀。正如趙州所說,我宗無一法示人,隻以本分接人。
其實悟隻是宗門修行,向上一路的必然指标;當有其客觀存在之事理。如玄類法師所說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也恰如十月懷胎,頓得人身,仍然要曆經世出世法,乃能成就。不然徒具形似,長居無明,不起功用,終成戲論。五祖所說,不見自性,修行無益。此之謂也。
不見自性雲雲,即是寓指未出娘胎之時,也就是未悟之時,當其時也,非不能修行,隻是修行不能得力,蓋因電源功用未充之故。當人悟時,身心皆有反應。第六意識妄心分别暫伏不起現行,心體空性自然顯明,即如百丈恒禅師所說,心空即見性。大腦皮質得到感應,引起生理反應,百脈舒解,即所謂意解心開可以說是進入更深層的功能态。
依事而論,此時心空并非斷滅,不是空無所有,隻是不起妄塵分别,自性了然,正如六祖所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廳法。
約真而言,明心見性,即如如佛,證法身佛。于圓滿報身尚有十萬八千裏之遙。絕不能等同釋迦之證悟。
衆生皆如大海盲龜,随業生死輪回,又如盲人騎瞎馬,半夜臨深池,不自知其危,不自知其險。
一旦當人明心見性,即如執明燈入暗道,方始照見三界不安,猶如火宅,方始知悉眼前腳下危難遍處,萬裏險灘橫豆未來。方始印悉如何修行,如何學佛。
是知明心見性,隻是開始真正學佛修行之起點,隻是一了,而後尚有百了,并非究竟。如上所說,頓得人身,方能逐次修行成辦。六度萬行,一切法門,依事而行,依理而證。宜趨覺行圓滿,方始成就。
古來開悟有多門,但其實境總不外乎《楞嚴》所說,狂心頓歇,歇即菩提之理事。
古人所謂,打得念頭死,方得法身生。當人一旦明心見性,則客塵不犯,四境清安,野老讴歌,此爲悟道之機境。
見性悟道之人,悟了還同未悟時,不異舊時人,隻異舊時行履處。雍正皇帝在其《禦選語錄》的後序中,以過來人語,精述有關悟境之機,大概舉出來,供大家參考。
“聯少年時,喜閱内典,惟幕有爲佛事,于諸公案,總以解路推求,心輕禅宗,謂如來正教,不應如是。
章嘉呼圖克圖,乃真再來人,真大善知識……得其善權方便,因知究竟此事。
壬辰正月,延僧坐七兩日共五支香,即通達本來,方知惟此一事實理。
然自知未造究竟,叩問章嘉,乃曰:若王所見,如針破紙宙,從隙窺天,雖雲見天,然天體廣大,針隙中之見,可謂遍見乎?佛法無邊,當勉進步。
再後月餘,着力參究,經行次,出得一身透汗,桶底當下脫落,始知有重關之理。
乃複叩章嘉,師雲:王今見處,雖進一步,譬猶出在庭院觀天,然天體無盡,究未悉見,法體無量,當更加勇猛精進雲雲。
至明年正月,一日堂中靜坐,無意中忽踏末後一關,方達三身四智合一之理,物我一如本空之道,慶快平生。
詣章嘉所禮謝,國師望見,即曰,王得大自在矣。…… 此聯平生參究因緣,章嘉國師實爲聯之證明思師也”。
姑不論雍正所說三關之事理如何,隻就其證量而言,—悟一回深,則其事其理當可信而知之。
如上所說,即可印證古人所謂真參實悟确有實事。雍正得力于參究,言之确确。
所謂參要真參,悟要實悟,高峰妙禅師而下,雍正最爲标旨。宗門悟旨,以心印心,絕不濫許,有所謂甯可永劫受沉淪,不把佛法作人情。學人真有悟處,必待過來明師印可,方許入室,更待錘練有年,方能出世。不然直是兒戲。
明心見性,正如章嘉之觀天而喻,悟處機境則有大小。非如耳食之輩,信口雌黃,不知真悟,一涉真行理事,便強生聖解,妄談般若,允同波旬。
《楞嚴》所說,理須頓悟,乘悟并銷,即是指明心見性當機理地,
狂心頓歇,妄心始除。也就是指悟後起修的功行。如上所說,頓歇後還要繼續長征。
宋代高麗普照禅師在《修心訣》一書中,對于悟後起修的功行,有非常精辟之論,摘錄幾段以爲參考。’
“頓悟者,凡夫迷時,四大爲身,妄想爲心。不知自性是真法身。不知自己靈知是真佛性。心外覓佛,波波浪走。忽被善知識指個人路一念回光,見自本性,而此性地,原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即與諸佛分毫不殊,故雲頓悟。”
即如前面所說的,明心見性,隻是最初之事,理契法身,未臻圓融。但知離此心外無法可得,無佛可成。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過去諸佛,隻是明心的衆生,現在諸聖,也是修心的衆生,未來學人,亦複如是。由此契理,更以事修,則方能如上所說,圓通報化,覺行圓滿。
修行而無般若,則學人如處于黑暗,無從轉化曠劫無明,随習流轉,永無出期。但若學人侍語而得少爲足,不于事上修了,直上狂禅、乾慧,終入魔外眷屬。
經中所謂,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即加倍後起修的功行次第,六度萬行的圓滿成就。有關此事,《修心訣》中說:“頓悟本性,與佛無殊,無始習氣,難率頓除;故依悟而修,漸熏功成。比如孩子初生之日,諸根具足,然其力未充,頗經歲月,方始成人。
凡夫無始劫來,至于今日,流轉五道,生來死去,堅執我相,颠倒夢想,無明種習,久而成性。
雖到今生,頓悟自性,本來空寂,與佛無殊。而此習性,率難斷除,故逢順逆之境,惡喜是非,熾然起火,客塵煩惱,與前無異。若不于般若中着功力,焉能對治無明,得到大休大歇之地。又大藏雲,往往利根之輩,不費多力,打發此事,便生容易之心,更不修治,日久月深,依前流浪,未免輪回。則豈可以一期所悟,便拔置後修耶?
放悟後長須照察,妄念忽起,都不随之,損之又損,以至無爲,方始究竟。天下善知識,悟後牧牛行是也。”
<修心訣>所述之事,宗門所謂向上一路之事。古人說,向上一路幹聖不傳。非不傳也,要學人自肯自修乃得,非徒口傳耳命可得。宗門之理,以悟爲極則,宗門之事,以行爲契機。從上諸聖,皆莫不先悟後修,因修乃證。因此,悟後起修,實爲圓融佛地之根本,惟此一事實,餘二皆非真。如此所說,是爲正說,不如此說則爲邪說。有僧問僞山:“頓悟之人,更有修否?”,僞山答曰:“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時,修與不修,是兩頭語。
如今初心,雖從緣得一念頓悟之理,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淨,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不可别有法,教渠修行趣向。從聞入理,聞理深妙,心自圓明,不居惑地,縱有百千妙義,抑揚當時,此乃得坐被衣,自解作活計始得。
以要言之、,則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舍一法。若也單刀直入,則凡聖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僞山這段話,總結了悟後起修的功用和深義。同時更說明修行的趣向,向上一路也隻是要淨除現業流識,不可别有聖解。真所謂縱有百千妙義,抑揚當時,還是要得坐披衣,收拾身心自解作活計始得,絕非風月文字,詩情般若,绮語戲論,可稱禅宗。歸宗禅師曾說,我若一向舉揚宗教,則學人罕至,門前草深三丈。真正學禅,除真參實悟而外,還要善能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難行能行,在欲行禅知見力,火中栽蓮終不壞。如真淨禅師所說:事事無礙,如意自在,手把豬頭,口誦淨戒。趕出淫房,未還酒債,十字街頭,解開布袋。
有了以上的認識,你再讀《華嚴》《普賢行願品》,再讀《楞嚴經》就可深入體會。
以上先講一些有關禅宗行的一面。至于真參實證的參話頭法門,備有簡說,複印出來,再供參考。
另外,明心見性是有其客觀指标可資驗證的,決非自由心證。見性之後氣質一定會發生變化,使懦者強,頑者立,貪者廉。自我險讨意識自然增強,智慧自然生出,粗重習氣逐漸轉化。現在有些人開口言悟,閉口言悟,都是自欺欺人。如你親自到過天安門回來旨,跟過來人談天安門,就是不說一字,也都心領神會。如其不然,任你橫說豎說,說得天花亂墜,依然是如人談食不能自飽,數他人珍寶不是自家物。佛法不是這麽一回事。因此,才說參要真參,悟要實悟。明心見性不是口頭禅,匪從人得,要能自肯方親。
馬克思說過:隻有當人認識到自己的“原有力量”,并把這種力量組織成爲社會力量,因而不把社會力量隻作爲政治力量,而跟自己分開的時候,隻有到了那個時候,人類解放才能完成。
這一段話,正說明了明心見性,悟後起修的契機。也就是說隻有當覺行圓滿,信解行證,融彙一體時,衆生可度,佛道方成。所謂東方有聖人,此心同此理同,西方有聖人,此心同此理同。我引述這一段話,隻是印證《圓覺經》所說:菩薩外道,所成就法皆是菩提之理,别無他意。
所謂誠就是實事求是,自誠明就是不自欺。要勇于反省自己的缺點,要敢于承認自己的無知。學佛學道首先要做到這樣。在修行的過程中,随時都是起點,隻要實事求是,隻要正精進,随時都可上路,古人說不輕後學,焉知後來者不如你,即是此理。隻要你一念回機,功夫見地應時具在,即所謂不怕念起就怕覺遲。修行要掌握禅宗所謂即此用,離此用的分寸。道乃天下之公道,大路就伸展在我們眼前。套句《紅高梁》裏的一段戲詞:妹妹你大膽的向前走;雖千萬人,吾往矣。天下還有什麽了不起的事?劍樹刀山作撣床,龍潭虎穴作道場場,劫火燒來也不忙,修行之人本如此。什麽佛啊,菩薩啊,又怎麽樣?堯何人欤?舜何人欤?有爲者亦若是。佛菩薩還不是由衆生轉化成就的。
大道在前,你盡管上路就是。就伯你上不了路。非要如何如何才是,非要見神見鬼才算。佛法不是這樣。這是愚昧。比如有人要到天安門,待他到了天安門時,卻又問長道短,不肯承當。如葉公好龍相似。這就是無知。
佛就在走出無知,追尋智慧,就在自肯承當。如古人所說: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後再蘇,欺君不得。自肯承當就是不自欺,不欺人,不欺天。
佛法之中沒有偷巧。諸位!偷心巧心就是生死根本。禅宗祖師說,平地死人無數,過得荊棘林始是好手。指的就是偷心巧心如軟刀子殺人,不見痕芒,偶一不慎,就有喪身失命之險。什麽是偷心巧心?這個咒子殊勝,這個法門無上。總以爲有個法子能一口吞天,即身成佛。隻需要加持,不必要修持。這就是癡心妄想,這就是偷心巧心。
現在很流行這種格調的廉價商品,就是因爲有類衆生好逸惡勞,貪圖現成。什麽是魔障?這就是魔障。自己無知,自己無明,妄想颠倒,自以爲是,至可憫者也。
要知道,世法資生,都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所謂沒有白吃的午餐,更何況佛法大事,悟道因緣。不具智慧,不正精進,不六度萬行,就想一下子悟道,就想即身成佛。門都沒有。純屬癡人說夢,自欺欺人。要麽就是心外求法之謂外道,非佛正說。—佛說善巧法門,那隻是方便,那隻是權宜,不是根本,不是究競。古人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自己。進什麽門,修什麽行?還都是問題。
因此,偷心巧心不去,人相我相就不除,智慧正見就不具足,功夫就不上路,佛法就不相應。
你說你有道,你說你開悟,說你是外道,還算擡舉你。根本就是屎殼螂插花——臭美,根本就是自欺欺人。那麽,如何去除偷心巧心呢?禅宗有個無上大法。
大家看,當我說有個無上大法時,諸位的眼睛就一亮,耳朵即刻豎直,這就是偷心巧心。不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我說歸我說,諸位聽還是要聽,隻是不要當作聖解,不要當作無上大法來聽,就對了。偷心巧心也就除了。
這個無上大法是什麽呢?說白了就是金屎法。什麽是金屎法呢?不會就是黃金,會了就成狗屎。這個說法是宋代有名的五祖演和尚提出的。
那麽這個金屎法,又是什麽法門呢?就是禅宗名言:打得念頭死,方得法身生。諸位在打坐時,如何能把念頭打死呢?真把念頭打死,你也完了。隻有死人沒有念頭。
注意!所謂打得念頭死,隻是譬喻說法的。也不需要死光念頭。他隻是覺妄歸真的法門。隻要能覺妄即是真心就是法身。《圓覺經》講得非常明白。
任何法門隻要能覺妄歸真,就是無上法門,沒有特殊的法門,對我們而言,這個法門就是黃金。對會者而言,這個法門就是狗屎。說穿了不值一分,真做到即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觀想,念佛,參禅,心息相依也好,都是這個法門。不以智慧爲依歸,不以願心爲動力,這個法門都成戲論。所謂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裏,是即龍女頓成佛,非即善星生陷墜。
那麽,平常大家應該如何修持呢?話分兩頭說。禅宗祖師說法,大都以出家衆爲時機,隻有專修實證,日日如此,沒有什麽平常不平常。
出家就是爲了将此身心奉塵刹,就像搞革命一樣,把身心全力奉獻給國家群衆。隻有一個目标:解脫衆生苦。所以要求就非要嚴格不可。古人說大事未了如喪考妣,大事已了如喪考妣。
大事未了如喪考妣,我們還能理解,如何大事已了還要如喪考妣呢? 這就是佛法,這就是智慧,這就是精進,這就是修行。 所謂大事已了,隻是一了而已,繼起的還有百了之事。解放戰争勝利了,還有百廢待興的事業要完成。
六度萬行,願力等你說能一了嗎?《普賢行願品》呵!要多看,好好讀,好好學。
雖然對出家人有如此要求,但任何入學佛也都要以此爲标的,不可心存懈怠,自起分别,自障般若。學佛是爲自己,也是爲衆生,一點也不矛盾,自立立人,自覺覺他嗎!真自覺必然覺他,自他不二,法爾如是。其中沒有讨價還價的事,不要怕吃虧上當,一分耘二分收獲。雖然說佛法現成,如不求智慧,不正精進,佛法自佛法,無明自無明,我還是我,依舊可憐生。
因此,學佛不礙世法,六度萬行與治生産業也不相違背。世法是妄心,佛法是智慧。以智慧化妄心,在世出世皆能成就。以妄心爲智慧,則認賊作父,驢年未有出期。修持,精進就是要得真智慧而獲解脫。不能深陷世法,以爲不二,錯認驢鞍橋爲阿爺上颔。諸位雖與出家衆外相威儀不同,要生活,要成家立業。一旦發心學佛,則度願之心不可或缺,精進之念不可少有。 …
隻要有心願,肯精進,俗事纏身更好修持,所謂公門裏面好修行。此中自有額如玉,此中自有黃金屋。顔如玉是指智慧,黃金屋是指福德。自覺覺他,福慧雙修,覺行才能圓滿。 …
真有心願,智慧自然相應,真正精進,福德自在其中。就怕你心願不堅,精進不誠。注意!不是隻爲自己生天福報的心願和精進,而是爲衆生,爲佛法的心願和精進。
禅門日課裏有一首每日必誦的偈子:是日已過,命亦随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其中不是消極,更不是悲觀,而是願力和精進。衆生皆在無明不得解脫,既然以天下爲己任,還能終日怠堕,不思長進?故有長啼菩薩,悲痛衆生癡迷,沉淪聲色,不求解脫自在。
當年汾陽昭禅師悟道後,隻在山中潛修,不思出世,其師弟直斥其非,方以道業爲重,欣然就道。古人有如此風範。就是智慧,就是精進。
再回過頭說老話,諸位平常如何精進?能夠看經書,打打坐,念念佛,心息相依,觀想持咒,就已經算精進了,要更進一步,更深一層像出家衆一樣地修行,那是不切實際。俗話說,趕鴨子上架,必然搞得雞飛狗跳蛋打,—無是處。 ’
但除此而外就沒有良法了碼?不然。古人叢林打七,規律謹嚴,如布兵法,密不透風,克期取證。
遠代不論,近如雍正,以帝王之尊而持拂主七,僧俗一堂,不拘一格,始開方便打七之風。逮至現代,鹽亭老人和南老師諸善知識,各抒善巧,大開方便之門,無論在家出家僧俗,皆于不離平常處,能品般若,得嘗法乳,此所以爲大善巧應機法門,今天我們打三也好,打七也好,隻是有樣學樣。諸位都是上驷之材,我則是濫竿充數,依樣葫蘆。不過有一點諸位請放心,你們還有經書和南老師的書可資印證。
方便打七确可幫助大家稻進學佛,幫助大家增長智慧。隻要大家能全心投入。誠心修持,再加上平日之用功,利用厚生,利用這短暫的幾天,真能以一當十勝,過你平時百日的修持。大家要正信佛法隻要對路,就是這麽直捷,這麽了當,一點也不神秘。現在大家在行香,體會一下什麽是定?知道自己在走,也知道自己妄念在起滅,這就是定。平常大家習慣閉眉閉眼,正襟危坐才是定。殊不知行居坐卧都是定。定無自性,定也無定相。隻要應機,無處不是定。
因此,不要老是因循過去習氣b執着現成觀念。因循執着就是貪嗅癡,就是無明煩惱。
不要喜靜惡動,動也是定相之一。你看五百羅漢,各種姿态都是定相,都入三昧。不要怕動,一旦知有,動也是他,靜也是他。所謂終日倫情不礙他事。
什麽是知有?依禅宗來說,就是明心見性,就是悟道。打七也者,就是要求大家克期取證,在一定精進,一定修持中集中焦距,突破一點得以明心見性,悟自本性?
因此,可以這麽說,打七是方法論,是直捷了當的方法論,也就是幫助大家明心見性的方法論。
那麽,如何知有呢?又如何在打七中知有呢?佛說一切法,爲度一切心。八萬四千法門爲度八萬四千煩惱。知有之法,貴在當機應機。
打七中知有之法,即是所謂的教外别傳。所謂教外别傳,不是佛法之外别有方法可傳。我們知道,佛法是不二法門,如另有所傳則即非佛法。教外别傳即是别于教法,異于教理的法門。所謂教法教理是相對宗門宗法而言。所謂宗,即是佛法的實踐方法,所謂教,即是佛法的理論宗旨。所以教外别傳就是别于教理的宗門心法。就是真參實悟,以事證事。
教理的知有是如來撣,教外的知有是祖師禅。如來禅是經律論的印證,祖師禅則外加六度萬行。前者是信解,後者是行證。所謂宗通教亦通方始是般若真智,方始能談禅說禅。不然如古人所說,通宗不通教,開口便亂道,通教不通宗,有如獨眼龍。
因此,可以這麽說,打七的知有,就是要學者宗通教亦通。也就是智慧和精進兼具。徒有智慧而無精進,就是狂慧,徒有精進而無智慧,就是乾慧。打七的宗旨,大緻如此,〈證道歌》說,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滞空,非但我今獨達了,恒沙諸佛體皆同。至于如何引導學者,如何真修實證,隻有當局者知,不是口頭說理可以講盡的。大家在這幾天中好好的親身體驗一下,這就是教外别傳的别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然說食者不飽,畫餅不能充饑的。
行香時,不妨體會動中即是定的道理。不是動中求定。一字之差,五百世野狐身呵,千萬注意。
爲什麽說不是動中求定呢?以前就跟大家解釋過,現在重複說一下。
動中求定和靜中求定都是頭上安頭,愈求愈亂,愈求愈妄。動本來就是定,靜本來就是定。要在動靜以外再找個定,豈不是更大的妄念了嗎?覺妄即真,則不止動靜,一切山河大地,皆緣妄塵,皆爲妄。
〈法華經〉說,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臨濟禅師解得好,佛本不生,法本不滅,雲何更有佛法現前?佛不應更作佛,故不得成佛道。
所以若是動中求定,即是妄上加妄,動中即定,才是正定。愈走愈亂,乃至愈亂愈定,這才是正定。
怕什麽亂?怕什麽動?知道亂,知道動,不随他去,任他亂動,這就是定,不随他去就是正定。所謂不随他去,是指不随亂動而亂動之心,則此靈知覺性即是正定。
能持正定,動也好,亂也好,如雁過長空,影落寒潭,雁去則迹亦不留。依然任運自在,毫無去留之念。
所謂正定跟上面所說的定無定相。無一不是定。正定的關鍵就在自覺,就是般若。沒有智慧的定,就不是正定,那是有相之定,有爲之定,相對之定,不名正定。
因此,在行香中,能知昏沉,就是定。能知動亂,就是定。能知妄念,就是定。這就是般若正定。不要在昏沉,亂動,妄念之外去求定。
這麽一說,大家就有點受不,,不能怪你們,佛說《法華經》時,照樣有大批聲聞衆退席,不是他們不接受佛法,隻是無法領會非公境界呀!
上面所說的是相對知有者而說的,惟證方知,是實證之事,而非空耍嘴皮,徒說道理可以體認。
同樣,佛經大部是說給菩薩們用來印證見地功夫的,不是我們大家現時能了解的境界。如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又有幾個人能了透?何況還比不了佛法。所以學佛要實證真修。不由實證真修,當聞正法之時,不退席,不疑惑,不茫然者絕無僅有。
諸位聽不懂,有懷疑,是正常,不然就怪了。所謂隻恐不是玉。是玉也大奇。。毛主席所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就是同于此理。沒有真修實證,你如何體認般若正智?
打七就是爲了精進,帶領大家真修實證。但卻處處要自覺,時時要精進。即來之則安之,不然不止辜負自己,也辜負了學校和我及助持者的苦心。
學佛就是要真修實證,如何真修實證?整個佛法,經律論,都已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多數人不是過就是不及,不是把佛法當作聖解搞迷信,就是當作名相義理做學問。
報道歌)說,直截根源佛所印,摘葉尋枝我不能。直截根源就是禅宗所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摘葉尋枝就是義學沙門,執經問字,斷章取義。
又說,唯證乃知難可測。鏡裏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争拈得?佛法就是唯證方知,不是可由道理推測出采的,如同鏡裏花,水中月。都無實義。
〈證道歌〉是永嘉大師悟道後所作的心得報告。句句實言,語語親證。禅宗就是如此,一旦了心知有,不着一字盡得風流,不必長篇廣論,要言不繁,字字玑珠。就像畢卡索畫公牛一樣,易稿近二十次,最後定稿乃以幾筆白描盡繪形彩,神似盡在不言之中,精髓超越圖相之外。
因此,學佛而不真修實證,直如<證道歌>所說,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讨疏尋經論,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卻被如來苦河責,數他珍寶有何益。空拳指上生實解,執指爲月枉施功。〈證道歌〉加上<普賢行願品>就是真修實證的理論實踐法門。真能貫通,真能圓融,日銷黃金萬兩,承受四事供養也不爲過。 這幾天跟大家所講的,其實都已包含了真修實證的基本道理。此中沒有人我是非。我們智慧不足就要虛心承教,一有懷疑當即執經問卷,一點客氣不得。應知萬事以修行爲第一,天下事還有什麽比修行更爲重要?〈證道歌〉說,圓頓教無人情,有疑不決直須争。就是此理。
說到修行,首先要明白爲學日益,爲道日損的道理。這句話本來是老子所說的,現在借花獻佛,拿來引喻一下,不必盡合其義。大家要搞清楚,爲學日益,益個什麽?爲道日損,損個什麽?損之又損,又如何?難道成斷滅?其實,爲學日益的是知識,也就是知見,世智辨聰,耳聰目明。爲道日損的也是知見,世智辨聰,耳聰目明。
世間作學問,不怕你有知見,知見愈多學問就愈深,名望就愈高,光彩就愈大。所謂立言,成就一家之言。
然而相對的,知見愈多,學問愈深,名望愈高,光彩愈大,貪嗔癡慢疑也就愈重,人相我相衆生相也就愈廣。誠所謂仁義不廢,大盜不止。
修行過程,最怕的就是所知障。古人說甯可破戒也不能破見。戒有遮權,忏悔補過。見地不真,執非爲是則永劫難複。學佛不是作學問,如同革命一樣,不是請客吃飯,溫良恭儉讓。要真修實證,動刀動槍,玩真格的。
修行就是轉識成智,轉化所知、煩惱二障爲般若真智。因此爲道日損是轉識成智的過程中,損之又損,覺妄即真,不除妄念,不成斷滅,智慧現成。
〈證道歌〉所說,不除妄想不求真。就是印證<圓覺經>覺妄即真的道理。
修行佛法最忌外求。一般入學佛,如同懷寶貧子,颠狂外求,不知自身是寶。
禅宗有一首詩惕,是個比丘尼所作,競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手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正說明其事。真修實證,就是要作自己的主人,不要認賊作父。如何做自已的主人呢?就是要先了妄心,不爲其所役,不爲安心所驅使,不随妄心而流轉。
佛告阿難,千日學慧,不如一日學道。這裏的慧是指義學之慧,非般若智慧。般若是實相實證,不是義學所能得到的。學道做主人,必須先了妄心。<證道歌>說,但自懷中解垢衣,誰能向外誇精進。明白地告訴大家,寶在自己懷中,如六祖所說,密在汝邊。若還癡心外求,豈不成颠倒妄想嗎?
懷中解垢衣,即是覺妄即真。自性光明爲二見三毒等無明垢污所障,隻要真解脫,智慧光明,自然現前。解脫自在不須外求,反求諸己,即可獲得。向外癡求隻是求妄逐妄,妄上加妄,不名精進,反成心累。反求諸己,則知真心。那時即可當家作主。真妄本來不二,惟證方知。不能徒托空言而以爲實相,真理反成戲論。禅宗祖師說過,供養百千萬諸佛,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普賢行願品>說,諸供養中,法供養爲第一。什麽是法供養?供養無心道人就是法供養。什麽是無心道人?無心不是沒有心,無心是覺妄成真。無心道人就是莊子所說的真人。相對凡夫而言是無安心而有真心的修行人。
換句話說,這個無心道人就是諸位自己。學佛不求自己,而專求諸佛加持,就是癡狂外走,就是心外求法,就是外道。再說,供養諸佛,你拿什麽來供養?法供養爲第一。你用什麽法來供養?你有什麽法來供養?所以,諸位呵!不要自欺欺人,沒有實證,就講經說法,就說法供養?說句粗話,那是狗屁,人都不願聞,何況諸佛菩薩。臨濟禅師上堂,有時向學人說: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從汝等面門出入,未證據者看看。
無位真人就是無心道人,也就是諸位自性。臨濟慈悲特甚,特地舉出來,讓大衆尋他去。可惜一般人隻去追求三玄三要,逞弄機關聰明,反爲機鋒所誤,盡死于言下句下。而不去實修實證,細究此一段上堂公案。
後來,臨濟看看衆人不會他意,便又說道,無位真人是什麽幹屎橛!真是老婆心切,恨鐵不成鋼。他說得太直捷,太明白7,隻是衆人不會。意思是說,不要作聖解,無位真人是個什麽東西?有什麽了不起?人人都有,處處都在。幹屎橛隻是一句口頭語,不起眼之物。這和莊子所謂道在屎溺,不盡相同。千萬不要借題發揮。這就是金屎法。六祖說過自性自度。學佛就要吃飯自己飽,安心自己了,生死也自己了。
法供養,就是自性自度。以自性般若來供養諸佛,才是真供養,才是第一供養。你拿功德心、所求心、安心、癡心去供養百千萬諸佛,倒不如以自性爲供養,更具圓融。
以上提到無心道人,無位真人。如何成就無心道人,無位真人?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緻。一言以蔽之,真修實證。我們這幾天就是爲此而來而修的。
無位真人每天都從我們面門出入,大家一聽,滿對口的,挺對闆的。可是我如果說無明煩惱每天都從我們面門出入,諸位聽來就興味索然,毫無生趣。
無明煩惱是我們最老的也是最親密的朋友,從無始以來就朝朝共起,暮暮伴眠,身影不離的伴随着我們。就是因爲太熟,太親7,我們對他也無所謂什麽規矩方圓,自然習慣,少不了他,也丢不了他。
其實,無位真人與無明煩惱,正是一體兩面。我們隻往熟處而親,自然于生處就疏遠了。這就是爲什麽我們對無位真人視之若無物,聽之若無聲。乍一聽起,确有新鮮之感。
學佛就是熟處要生,生處要熟。什麽是熟處?貪嗔癡慢疑等等無明煩惱。什麽是生處?六度萬行,無位真人。
諸位修持佛法要想真正上路就必須要有正見。正見是八正道 之首。八正道皆以般若爲依歸,正見離不了般若。若無般若,不名正 見。如何能得般若?就是熟處要生,生處要熟。
其時,真如臨濟所謂,無位真人常從面門出入,而非無明煩惱。也如傅大士所說,夜夜抱佛眠,朝朗還共起,而非朝朝共無明,暮暮伴煩惱。
生處熟了,般若智慧自然增長,熟處生了,無明煩惱自然就轉化成般若智慧。〈證道歌〉所謂,三身四智體中圓,八解六通心地印。在此特别要注意!特别告訴大家不要颟顸。所謂三身四智體中圓,轉識成智,是佛智。平常我們所用的般若之辭,其實是相似般若,不能等同佛智。但約定俗成,一般都以般若來區别世智。所以要大家明白,今後所說的般若智藏,隻是相似般若,而非轉識成智的佛智。千萬不要搞混,不然就會誤解佛法而生他見。書歸正傳,再談熟處要生,生處要熟的問題。
熟處要生的無明煩惱可以智藏照化,故若得般若,遠離颠倒夢想,無明煩惱。熟處即自疏生,智藏即次增長。
生處要熟。已證般若,則六度萬行,皆以精進而深廣。生處即漸成熟,覺行即次圓滿。
還是老話,無般若不能化無明轉煩惱。無精進不能成行持證圓融。因此,熟處要生,生處要熟,是學佛修持的根本之道。
一以理證,一以事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前面說過,一了之事是理證,百了之事是事行。
如何理證?明心見性,理契般若。
如何事行?悟後起修,向上一路。
有關明心見性的問題,前面已然讨論過,先按下不論,下面随時想到再說。
禅宗祖師常說,知有向上—路方與佛法相應。又說,向上一路千聖不傳。
所謂向上一路就是直到佛地,覺行圓滿。重重無盡,無盡重重。明心見性隻是理契般若,方合法身。真達佛地,前途尚有十八灘。此所以善财童子不辭精進,煙水南詢,以理入事,會得圓通。向上一路幹聖不傳。非不傳也,是不能也。自己吃飯自己飽,自己生死自己了,别人是替代不了的。更何況此一大事因緣,非得自性自度不可,萬千諸佛也替你不得。
有關向上一路,禅宗典籍殊少記載。此乃細行、密行,非言語文字可資記持。故真正祖師修持關鍵,反而少爲人知。隻在〈禅林寶訓〉一書中有片光吉羽,可資印證。
我提出來跟大家讨論,隻是要大家知道确有這麽一回事。佛法非同小可。不是空口說白話,自欺欺人,說悟就悟,然後就成佛作祖,搞些小戲法,欺名盜世。與其如此,倒不如跟張寶勝、張香玉等學個正着。不必硬拉虎皮作大旗,拿佛法作名器來眩惑學人。理契般若已是不易,更何況六度萬行。所以說佛法不是小可,要真修實證。
大家雖是初學,道理不可不具,見地不可不真。因此我跟大家提出這一段,今後修持會退上這些問題。先打過針,你們就不容易中毒。但是千萬不要當作聖解,也不要執以爲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