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李約瑟與中國科技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3:30:45

科技新知
網路教室
科普書展
科普雜誌
科普影視
經典好站


本站導覽

站內搜尋

關於本站

交流園地
科2電子報

空中科普

科月評論

Discovery頻道

動物星球頻道

國家地理頻道



科學月刊評論
談李約瑟與中國科技史
王道還(中研院史語所人類學組)

中國科技史名家李約瑟於九月中下旬訪台兩週,在國內引起了廣泛的注目。傳播媒體報導的焦點不外乎兩點:一、李約瑟的成就,二、中國科技史的意義。在這兩方面,我們都有一些不同的意見。
首先要指出的是,李約瑟的成就決非「發揚光大我中華文化」一語所能範圍的。基本上李約瑟是把「中國科學技術史」當成一個未能發展出現代科技的「失敗的例子」來探討。他反覆強調中國古代科技的光輝成就,不過是為回答「中國為什麼不能產生現代科學?」這一問題。他的看法是:「中國文明中有抑制現代科學生長的因素」,這些因素在他開始研究之時,已肯定是屬於社會、經濟方面的。
李約瑟的這些看法,在學術界已引起了廣泛的批評。批評的範圍大至他的基本假定,小至一項故實的考訂,批評的角度也分別來自哲學、科學史、社會學與思想史等方面。面對這個事實,我們一方面感到李約瑟篳路藍縷,「與羲農齊烈」的艱辛;另一方面又感到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史所涉及問題的複雜性,以及西方學術界的潛力與活力。就學術史「立言」的觀點而言,李約瑟實已功成身退。
因為透過這些批評,我們發現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研究,已逐漸產生了新的動向。這個動向並不是一、二人心一時感動的結果,而是西洋科學史研究自五十年代起逐步跨入一新境界後,所發生的附屬現象。新一代的中國科學史研究者都受過正式的科學史訓練,因此具備了「後出轉精」的條件,難怪能一針見血地指出前輩的盲點,並能以實質的研究證成自己的見地。在可預見的未來,他們的成果必是支配著下一代研究的泉源(註)。
另外,我們不得不為李約瑟喝采的是,他早已將他在學術上貢獻的目標提升到了「立功」的層次。正在興建中的「東亞科技、醫學史圖書館」是李約瑟最值得大書特書的成就。這座圖書館為後人提供了堅實的超邁前人的基礎。「中國科學科術史」這套大書,是「一家之言」,然而人智有時而窮,學術與日俱進,學術史的墳場中儘多的是一家之言。圖書館便不同了,它是「學術為天下之公器」的具體表現,它能造就「一家之言」。這正是「立功」比「立言」要高一等的地方。李約瑟研究中國科技史的初衷──為歷史作證──將因這一座圖書館的存在而永垂不朽。我們若以「中國文明的朝聖者」看待李約瑟,不只是小看了他的志業,也暴露出了自己的淺陋。
事實上,從李約瑟興建圖書館有志竟成一事,我們反而可以得到解答他最關切問題的一些線索。在常識中,我們認為西方人若發現一件事有意義,就會設法將這件事制度化,讓許多人都能參與,以便群策群力,累積成就。如此陳陳相因,後人有所假借,推陳出新自是不難。近來西洋科學史之研究,頗注意學會與科學發展間的關係,其故在此。反觀我國,古代的科技傳統在歷史上的傳承往往不絕如縷,失傳比比。例如宋元中國的算學發展,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峰,環顧宇內亦無與倫比,但明代後便失傳了。直到明清之際,西洋天、算學隨耶穌會教士輸入之後,在「西學源出中國」的信念之下,傳統算學的研究才恢復,然已時不我與,落後西人一大截矣。為什麼中國各個科技傳統難以形成制度化的團體呢?這真是大哉問了。即使在今日,我們有不少的「學會」了,但究其實際,有幾個能發揮西方學術界學會的功能呢?
我們認為,研究中國科技史的現代意義,便是在解答這一類的問題。不論我們對傳統中國的科技成就有什麼樣的評價,都不能改變中國百年前「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由船堅砲利的震撼揭開序幕的事實。今天我們為了在國際社會中生存,已別無選擇,唯有努力學習、發展西方現代科技。近百年來的經驗告訴我們:腳踏實地才是成功的保證,根本無需什麼「寶貴遺產」做為指引。我們研究科技史,不論是中國的,還是西方的,除了學術本身的目的外,的確有實踐上的關懷,只是這一關懷並不在建立空洞的信心,而在豐富我們思考「如何有效學習、發展現代科技?」這一問題的資源。
(註):本刊「科學與人文」專欄(73-7月號)介紹過的美國賓州大學教授席文、韓國漢城大學教授金永植便是這一新動向的代表性人物。這兩人有一共同的背景:都是學化學出身的。
原載《科學月刊》1984年11號(總編號179期)

2002~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大學路1001號
網頁維護:康婉玲;電話:(03)5131323
巡迴演講、科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