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学》大黑不黑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6:53:13
《厚黑学》 黑学处世经 大黑不黑法(1)
“舌柔在口,齿刚易落。”在错综复杂、曲折微妙的人际关系中,刚正不阿如岳飞死于“莫须有”的罪名,完颜亮一心求胜将败退的数万金兵投入江中,结果被忍无可忍的士兵杀害。可见能忍别人所不能忍,做到趋轻避重、权衡利弊者,才能游历人生,保全己身。
坚则易断,柔则易曲
过于坚硬就会折断,过于柔软就会卷曲。金属过于坚硬就容易折断,皮革过于坚硬就容易破裂;领导者过于残忍、武断,大祸必然到来。灾祸的降临是从萌芽开始的。出现了祸乱的萌芽,如果不加警觉,不加防范,后悔就迟了。
岳飞被害死后,宋朝再也没有能常打胜仗的人了。金国的宰相完颜亮自视劳苦功高,连皇帝也看不顺眼,老觉得讨厌,便把完颜杀掉了,自立为皇帝,反正金朝乃番邦异族,不玩礼仪游戏,更何况礼仪讲了几千年的汉人不是也老搞篡权夺位的那一套吗?完颜亮上台后,将那些开国元勋们,不管老少,功劳多少,杀得个精光,还将他们的老婆、女儿,统统纳入后宫,供他淫乐。这一大帮人,都是完颜亮的叔母、姑妈、姐妹辈,但他已是贵为天子了,早和这一大帮人脱离了血统关系。“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既是臣子,以自己的身躯侍奉皇帝,也就不存在乱伦关系了。即使乱伦,死后堕入十八层地狱,完颜亮也受得了、忍得住。
完颜亮还大兴土木,修建了新的首都。宋朝有一个书呆子,叫柳永,写了一首词,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句,被完颜亮看到了,顿生无限慕羡之意,自己的土地上黄沙遍地,尸横遍野,哪有江南那种锦绣繁华。脑子一热,便下令发兵江南,征讨宋朝。他的母亲徒单太后稍稍说了几句反对的话,便被力大如牛的完颜亮夺过卫兵手中的狼牙棒,将母亲活活打死。
完颜亮率兵60万人,一路所向披靡,毫不费劲地就攻到了安徽和县,然后令60万旱鸭子们收集船只,准备南渡长江。谁知虞允文带着残兵败将,驾着捉泥鳅的小船,蚂蚁似地出江作战,打败了完颜亮的第一次进攻。完颜亮勃然大怒,将败退回去的金兵全部赶进江中喂鱼,自己带领大军,来到下游的瓜洲准备渡江。谁料想根据地大本营的人早已忍无可忍,趁他远在江北,发动兵变,拥立完颜雍为帝。消息传来,完颜亮深感不妙,怕受两面夹击,命令士兵强渡长江,江没渡成,金兵死伤惨重。完颜亮不但不安抚士卒,反而残暴地斩杀败兵,结果大部分士兵溃退回国,一部分士兵趁夜杀死完颜亮,揣着他的头回国报功升官去了。
破釜沉舟
古代的军事谋略家们,常把生死关系当作调动将士战斗激情的最重要的杠杆,常用人为地陷部队于死地的办法,逼迫将士一心拼死杀敌并最后获得战争的胜利。如春秋时期的孟明祝“过河焚舟”,楚汉中韩信“背水一战”,都是人为地“陷于死地”的典型事例。而这种办法的要点就是将士兵置于生死关头,使他们只有死拼才能死中求生。
魏文帝时,曹丕打算迁移冀州士兵家属10万户,去充实河南。当时天旱,又闹蝗灾,老百姓没吃的,国家的各部门都认为这事办不得,而皇帝却决心很大,侍中郎辛毗和朝廷大臣们都请求进见。皇帝知道他们打算劝谏,满脸不高兴地等待他们,大家看到这光景都不敢说话。而当时的臣子辛毗抱定了必死的信念,决心为了百姓死谏曹丕。
谁知皇帝听罢辛毗的话,并不理睬他,站起来进入内宫,辛毗追赶上去,拽住皇帝衣服的后襟,皇帝奋力挣脱,而辛毗决不松手。皇帝大怒:“辛毗,你强迫我干什么?”
“现在搞移民,既丧失民心,又丧失钱财,我不得不力争啊!”辛毗大声疾呼,皇帝为他的真诚而感动,最终减少了一半移民。辛毗正是靠着这种死谏的精神使固执的魏文帝改变了主意。
今天人们已经很少面临生死的考验了,但面临重大的事业压力的情况仍然存在。美国芝加哥一家律师事务所有一位名叫莎莉·弗利安的女秘书。她可以同时用两部打字机打字,速度相当普通打字员的两倍。莎莉说她的的打字技巧是在工作压力很大的情况下练出来的。本来事务所有两位打字员,但一位突然生病请假。于是她开始练习用双手使用两部打字机,终于练出了一手超人的本领。可见很多情况下,当我们不人为地为自己的能力设置障碍的话,就不能够创造了不起的奇迹。
有人说,人类天生能刻苦耐劳,但台湾企业巨子王永庆却不以为然。他说,他小时候一大清早就得起来挑水,而每次他都是还未装满一缸水就疲倦得想休息,可是他母亲却说:“不行,再挑一桶。”当时他虽然实在累得不想动,但却不能不继续工作。因此王永庆认为,刻苦耐劳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生活压力下锻炼的。有些人生活一富裕起来,勤劳也就跟着消失了。
既然我们知道了自己的弱点,就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别让惰性夺走了可能的成功,多给自己一些压力,多给自己一些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机会,将会使你的办事能力得到超水平的发挥。
人心莫测,不得不防
人生之于世应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条古训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也演变成众多中国人的一种处世哲学。
矛盾,是由人们之间利益的差异性和价值取向的背离所引发的,当它激化到一定程度时,对手就有可能设计出种种圈套,骗你上当受挫,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然而,生活中难免发生一些磕磕碰碰的小事,有的人心胸不够开阔,总以为别人算计他,终日疑神疑鬼,既伤神劳体,又不利于人际交往。因此,我们提倡“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大将风度。
再则,有些东西不像圈套那么严重,只是有的人自我表现的欲望强烈一些,但是胆子又太小,不敢设什么圈套,爱耍些小聪明而已。对这种人,你不妨大度一些,让他自我陶醉一两回好了,这无伤大雅;若对方得寸进尺,你也不必过于认真,找个机会损他一回即可。如何巧妙地识破或确定别人给自己设的圈套,却是我们应该掌握的本领。首先应从双方有无利益冲突的角度考虑,因为它是彼此算计最常见的原因。其次分析对手的性格和胆量,以确定圈套的种类及复杂和危险程度。
还可以采取以攻为守的方法,故意透露一点儿信息给对手,表明你知道他们设的圈套,只是不明确说出来。倘若对手作贼心虚,会表现出来,若对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你便适当考虑可以排除有圈套的想法。
倘若你已掌握了某些证据,但还不充分,还想进一步识别庐山真面目,那就要装着一无所知,态度表情要一如既往,以免打草惊蛇。
《厚黑学》 黑学处世经 大黑不黑法(2)
第三章
大智若愚是迷惑对手、识破圈套最有效的办法。让对手以为你还被蒙在鼓里,使他戒心适当放松,便会导致他的某些失误和圈套的暴露,这样你就可以在有利的时机抓到最有力的证据。
倘若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你便可以毫不留情地揭露对方对你施以的种种阴谋伎俩,让他们的阴谋诡计在光天化日、大庭广众中曝光;也可以将计就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圈套中再设圈套,诱使对方上当。
在一般场合,光是不害人还不够,还得有防人之心。防人,防什么呢?就是防人性中的“恶”。世间有绝对纯良的“好人”,也有绝对奸邪的“坏人”,而绝大部分的人都是“好坏夹杂”,也就是“善”中存着“恶”,“恶”中也有“善”,只是程度有别罢了。
善与恶,每时每刻都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人的观念之中也时时存在着善与恶。那么,人在什么时候会显露他的“恶”呢?就是在他想扩张他的欲望,或欲望受到危害的时候。换句话说:“善人”也会在利害关头显现出他的“恶”。例如有人为了升迁,不惜设下圈套打击其他竞争者;有人为了生存,不惜在利害关头出卖朋友;有人走投无路,狗急跳墙,于是行骗行抢。
在竞争愈演愈烈的社会中,同事之间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或明或暗的竞争。表面上似乎亲密无间,暗地里却勾心斗角,你一刀来我一枪。
古人告诫我们:“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既然告诉了暗箭难防,就是要你防呀!因为别人要害你,不会事先告诉你。那么该如何防?
不要被上面的大话吓懵了,先来个“巩固城池”,也就是让人摸不清你的底细,实际上的做法说简单也简单,就是不随便露出个性上的弱点,不轻易显露你的欲望和企图,不露锋芒,不得罪人,莫太坦诚,高深莫测。别人摸不清你的底细,自然不敢随便利用你、陷害你,因为你不给他们机会。
再来个“阻却来敌”之法,兵法云“兵不厌诈”,争夺利益时人心也不厌诈,因此对他人的动作也要有冷静客观的判断,凡异常的动作都有异常的用意,把这动作和自己所处的环境一并思考,便可发现其中奥妙。
该出手时就出手
作为朋友,最可喜的是能够友谊长存,和平相处,从彼此身上学习到优点与长处,使自己的道德与学问有不断的进步。而最可悲的莫过于失去彼此间的忠诚,做出损害对方名誉与地位的事情。
一般来讲,人在遇到打击时,如果打击的力量来自敌人,则可以用钢铁一般的意志去迎接、去回击,即使伤痕累累也不会垮掉;但如果打击的力量出自自己的朋友,那必然有内心受伤的感觉,更无法用坚强的意志去反抗了。这是人性的弱点,也更体现出人情的可贵。
是的,有什么比朋友的背叛更可悲的呢?曾国藩一生受儒学影响,所以养成了宁人息事的习惯,凡事以忍让为本,对朋友更是如此。李鸿章是其朋友之子,又由他一手调教出来,对于李鸿章的长短处他是一清二楚。他对李鸿章的评价是“人才可用,但为时尚早”,也就是说李鸿章的德业还未修成就过早地被提拔使用了。所以在日后,于私说,当曾国藩遇到难处,再求李鸿章的帮忙很难;于公说,当清政府想借李鸿章之手打击曾国藩时,李鸿章完全成了清廷的走狗,对他的老师一点儿也不留情。另一个由曾国藩培植起来的江西巡抚沈葆桢,则为了与曾国藩争夺江西的漕折和厘金,也翻脸成仇,奏章弹劾,使曾国藩非常难堪,无法下台。
对于朋友的不义,曾国藩的原则是忍,但忍到头来,郁气中结,伤及肝脾,导致饭后呕吐、牙痛、头脑晕眩、手脚抽筋,几至命丧。
其实,对于不义的朋友,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断义绝交,因为不义是他的错误,你大可不必拿来惩罚自己。既然他不义,你为何还忧心忡忡,顾及其名誉?对于不义小人应该毫不留情地打击他,打倒一个这世间就少一个,这还是为民除害呢。当然,我们也要分清朋友所犯一念之差的错误或无心的伤害与不义举动的区别,不要动不动就断义绝交。要知道,每当你从朋友之中除去一个人时,你的敌人阵营中就多了一股力量。因此,当你决心把他赶出朋友队伍的时候,千万要想好应变之计。
但是,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常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中断与某人交往,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彼此间还能否称得上朋友呢?
其实,任何人的答案都会是肯定的。古诗词中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佳句。古文也有君子之交不在于什么形式,而在于共同的精神实质这一真谛。也就是说,即使中断了交往,我们也不应该忘了朋友。
传说当湘军攻破金陵之后,曾国藩曾上奏折说洪秀全的儿子洪福真积薪自焚而死,太平军余军已被斩杀净尽。但是,左宗棠得到的情报是洪幼主已率余部逃到湖州,于是他又向皇帝上了《攻剿湖郡安吉踞逆迭次苦战情形折》,报告有十余万“贼”借“伪幼主”之名在湖州活动。皇帝接到奏折后,大为不悦,认为曾国藩谎报了军情,于是下谕追查。曾国藩具折申辩,并将奏折抄录一份,送给左宗棠照看。这样做,照常人看来似乎是断交之举,而背后却有着很大的学问。
表面上,左宗棠的奏折是参了曾国藩一本,给了曾国藩一个欺主冒功的罪名,但实际上,左宗棠的奏折处处事实含混不清,使皇帝只能继续追查,而不能根据奏折定曾国藩的罪。曾国藩本是一名文臣,他在复奏中一定能给清廷造成一种湘军内部失和的假相,而又能为自己洗清罪名,表示出并无严重后患的意思。
果然,清廷在接到奏折后,认为湘军是起了内哄,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使湘军分化瓦解,殊不知,这正中了曾、左两人之下怀。
曾国藩与左宗棠中断了交往,但真的也中断了友情吗?没有。我们可以在曾国藩逝世后,左宗棠为之所书的挽联中找到佐证。挽联云: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不负平生。”看来,左宗棠对曾国藩这个朋友的评价还不低呢。
用好感情
我们看到许多人常常会无缘无故地发火,即进行言语攻击。通常这也可能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是等他发作完,然后再谢谢他如此明确而有力地表达了他的观点。如果我们懂得使用这种感情方面的技巧,通常总是会使发火者感到后悔,于是他也会变得更加温和。
有一个故事说明,即使事情办得很顺利,我们也要为对方付出一些情感,使他们为自己得到的感到自豪。
有一对夫妻住一层,一天晚上翻阅杂志,看到一个广告的背景图是一只手表。妻子评论道:“这是不是你见过的最漂亮的表?戴在你手上是不是显得美极了?”
《厚黑学》 黑学处世经 大黑不黑法(3)
丈夫答道:“确实是美极了,我不知道得花多少钱,广告上没有标价。”
他们决定一块去寻找那只表。俩人都同意,如果找到后,只要不超过500美元就买回来。他们寻找了三个月,终于找到了。
“对啦!就是它!”丈夫道,“记住,”他补充道,“我们不能超过500美元!”
他们走进展厅。“哎哟,”妻子低声道,“表的标价是750美元。”“我们还是回去吧。我们说好了不超过500美元!还记得吗?”
“我记得,”丈夫道,“不过我们试一试少点儿卖不卖。我们已经寻找了这么久了。”他俩私下商量了一下,由丈夫任谈判代表,而500美元买到这只表的希望极小。
他鼓起勇气,亲自去对钟表售货员说:“我看到你们有只表要卖。我看了上面的定价,我还看到标价上有许多尘土,给它增添了古董的气氛。”既然勇气已经鼓起了,他就接着说道,“我告诉你我想干什么吧,我想给你的表出个价,只出一个价,就这个。我肯定这会使你震惊,你准备好了吗?”他停下来看看效果,“哎,我给你250美元。”
钟表售货员连眼睛也没眨一下:“给你,卖啦!”
丈夫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呢?兴高采烈吗?他是否对自己说:“我干得真好,给我买的东西削了这么多价?”见鬼去吧,不会的。你跟我一样清楚,因为我们都经历过类似的情况。他的最初反应是,“我多傻!我应该给这家伙出150美元。”你也会知道他的第二个反应是,“这只表一定有什么毛病。”
虽然看上去美极了,似乎走得也不错,但是他和他妻子总觉得不放心。
如果售货员是个懂事的、明白事理的和富有同情心的人,他就应该把价钱一直说到497美元,从而使他们得到高兴和满意。如今他们省了247美元,却在精神的痛楚不安的账单上付出了比这个数字大两倍的东西。这次谈判的典型失误是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价格这一方面了。
不久前,我在一家商店里听到一个小男孩儿对父母说:“如果我得不到一个玩具,我就躺在电梯上!”五分钟后,这个小孩儿从我身旁走过,我看到他腋下挟着一个玩具,脸上带着满意的笑容。如果这个孩子能够不断从这种威胁和发脾气中得到好处的话,那么这种战术就会印在他的脑子里,成为他控制别人的一种手段。
志不同、道不合,不足与谋
要结交真正的朋友,必须有共同的理想和抱负、共同的事业、共同的奋斗目标等,也就是要志同道合,否则就失去了建立友谊的重要基础。如是志不同,也就是两人的信仰、原则等不相同,即使成为朋友,最终也会分手。
志趣不同,特别是势利之交不可取。如果是信仰不同,所走的道路不同,更要当断则断。近代史上的文化伟人鲁迅先生,早年与林语堂的关系十分密切,可后来林语堂变了,声嘶力竭地提倡什么帮闲文学,鲁迅先生绝不迁就,对他一再提出批评。一旦事实证明他们之间的原则分歧无法弥合,鲁迅先生毫不犹豫地同林语堂分道扬镳了。鲁迅之所以与林语堂断交,是因为两人不是一个道上的人。
三国时代的管宁和华歆同窗求学、同席读书。管宁志趣高洁,把势与利看成粪土一般。而华歆则迷恋金钱、趋炎附势。管宁不愿与华歆为伍,把席子从中割开,两人分坐,以示绝交。两人绝交的原因并不复杂,实际上就是两人的志趣不同,可以说是背道而驰。华歆迷恋金钱、趋炎附势,是个十足的“势利眼”,这类人的眼睛总是向上,总攀高枝、抱粗腿,无非是要沾点儿光,捞点儿好处。
像华歆这样的人很多。古代有一位翟公,官居廷尉之职时,宾客盈门;待他被罢官后,宾客均作鸟兽散。后翟公恢复廷尉官职时,宾客们又都来了。翟公感慨万端,挥笔题词于门上:“一贵一贱,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能;一生一死,交情乃见!”这种势利之交在今天也大有市场,一些人就是专好结交社会名流,趋炎附势,“借光”谋私。这种交情,毫无真情可言,表面上那些礼节客套、甜言蜜语,全是一片虚情假意。更有甚者,明里一把火,暗中一把刀。这样的交情,还是早早断了好。如果只是碍于面子,不愿断交,那最终吃亏的还是你。
志不同、道不合而断交,这是正常的事情,但要做到朋友绝交不出恶声。这是因为:第一,倘若说了绝交者的坏话,等于承认自己认识人不清,没有眼光;第二,说他人坏话,诽谤他人,对方终究会有所耳闻,也会将自己的怨恨一股发泄。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择友漫无目的,只要在一起饮酒,便称兄道弟,视为密友,便掏心剖腹,推心置腹,可谓酒肉朋友,这种关系往往靠不住。一旦遇事翻脸,立即口出恶语,互相谩骂不休,成为仇人。所以,交友时一定要慎重,即使绝交了也不要恶语谤人。否则,你就是没有风度之人,没有人敢接近你。
情义可以杀人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政客所起到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政客的行为代表了中国统治者的意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
《厚黑学》 黑学处世经 大黑不黑法(4)
政客不但自己不讲道义,有时还利用道义枷锁来杀除异己。春秋战国时晏婴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讲的就是政客晏婴利用道义来出卖齐国三位义士的经过,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道义”在统治者眼里其实只是一种制君子不制小人的幌子而已。
春秋时期,齐国正卿晏婴偶然在一个场合碰上孙捷、田开疆和古冶子三人,结果三人竟无一人对晏婴施礼,这使晏婴非常气愤,于是对齐景公建议将此三人除掉,而且愈快愈好。齐景公经晏婴一番游说,终于同意除掉这三位勇士。可是,这三人力大无比,要派人去杀死他们绝对办不到,怎么样才能除掉这三位大力士呢?
晏婴是春秋时的一位足智多谋的名卿,他想了不多一会儿,便想出一计,然后对齐景公说:“我们派一个使者带两个桃子送给这三个人,并告诉他们,要他们按照自己的功劳而吃桃子,谁的本事最大,谁就可以得到一个桃子。”
结果三个勇士见了两个桃子后,根本就没想到这是害他们自相残杀的一个阴谋,公孙捷第一个表功:“我有一次空手制服了一头野猪,另一回我也只凭肉掌就捉住了一只猛虎,凭我的本事,我当然应该得到一只桃子。”说完即拿走了一只桃子。
田开疆第二个出场表功。他说:“有几次我是单枪匹马打跑了成群结队的敌人,凭我的本事,我当然也应该得到一只桃子。”说完拿走了另一只桃子。
古冶子最后一个轮到表功,桃子已没有了,于是怒气冲冲地对公孙捷和田开疆说道:“有一次,我跟随景公渡黄河,河里一只巨鼋抢走了我的左骖之马,窜进急流的河水之中。我潜入水中,在河底逆流百步,顺行九里,终于找到了巨鼋并将它杀死,找回了左骖之马。当我左手提着马尾巴,右手拿着鼋脑袋跳出水面时,岸边的人们还当我是河神呢。凭这本事,我难道不该得到一个桃子吗?你们两个难道就没有想到要为我留一个桃子吗?”说着古冶子抽出了宝剑。
眼看着一场恶斗就要开始,这时田开疆和公孙捷感到问心有愧了,觉得他们俩对不起自己的伙伴,二人一齐对古冶子说:“你的本事比我们大,你的勇猛比我们强,我们俩先拿了桃子说明我们有贪心,现在我们以死向你表示我们的忏悔。”说完二人拔剑自刎。
面对着两具尸体,古冶子的良心也深感不安了。他想:“两个同伴都死了,我一个人还苟活着,这叫做不仁;是我用言语吹嘘自己羞辱他俩,这叫做不义;如果我对自己的行为已经感到厌恶而不死,这又叫做不勇,我怎么能做这样的人呢?”于是也拔剑自刎。就这样,三个忠于情义的勇士被一个政客以所谓的道义骗杀了,义士的情感弱点就在于他们过于相信情义,而政客却是眼中根本没有情义,所以出卖情义的政客永为人们耻笑。
趋轻避重,权衡利弊
清朝皇太极去世后,立儿子福临为太子。福临为皇太极与孝庄皇太后所生,因而保护儿子的皇位就成了孝庄皇太后的终生使命。但是,由于当时多尔衮的权势异常强大,被命为摄政王处理朝政,并时有觊觎之心,使得福临的地位有不保之虞。
在福临羽翼未丰之时,孝庄皇太后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保全儿子的性命。惟一的选择,只有以嫂子之身下嫁小叔多尔衮,以此进行牵制。为了对付面临的危局,保护皇权不至旁落,孝庄皇太后以自己的风情和柔媚向多尔衮展开进攻。以孝庄皇太后的美貌,多尔衮实难拒绝,于是,二人终结为秦晋。多尔衮被控制在孝庄皇太后手中,纵有篡位野心,也慑于压力和孝庄皇太后的监视而无法有过分的行动。
后来,福临渐渐长大,身边已有了自己的心腹,培养起了自己的势力。为了彻底消除身边的隐患,孝庄皇太后终于不顾与多尔衮多年的夫妻情分,派人将他杀死。至此,迎来了顺治帝长达11年的统治。
俗话说的好,两害相衡趋其轻。其实说起来比较容易,但真做起来往往就需要有勇气了,因再小的“害”也是损失,更何况有时两种情况都属严重。
巴尼·罗伯格是美国缅因州的一个伐木工人。一天,他独自一人在森林里伐木,不慎被倒下的树压住了右腿。他试图把腿抽出来,可是办不到。腿被压得死死的,一点儿动弹不得。巴尼·罗伯格很清楚,他不能靠等待,否则会因耽误得太长流血过多而死去。他拿起手边的斧子,狠命地朝树身砍去。可是由于用力过猛,三四下后,斧子柄便断了。还好,他又够着了电锯,开始用电锯锯树。但他很快发现,树呈45度角倒下,巨大的压力随时可能会把锯条卡住,那样,他只有束手待毙了。最后他下定了决心,拿起电锯对准了自己的右腿……他从树下解脱出来了,终于得救了,但他永远失去了右腿。
巴尼·罗伯格的选择对常人来说是难以想像的,但他是对的。失去一条腿总比失去整个生命要好得多。
《厚黑学》 黑学处世经 以黑反黑法(1)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牙还牙”、“以毒攻毒”等等都是对“以黑反黑”理论的高度概括。历史上以此为处世哲学的人,比如诸葛亮让周瑜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包拯以暴制暴、铁面无私亲擒舅舅,海瑞以软钉子对付欺世盗名的鄢懋卿等,都是对“以黑反黑法”的成功运用。
以硬碰硬
性格强硬型的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蛮横不讲理的人;一是智勇双全、艺高胆大的人。这两种人,都以不同的方式、手段在群体中树立起了不好惹的形象,相比较而言,都较少受气。
“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这是人们在世代相袭的人际斗争中演绎出的至理名言。它告诉人们,这“硬”的,“愣”的,“不要命”的,都不是省油的灯。我们俗称的“愣头青儿”、“刺儿头”、“泼皮无赖”等皆属此类。他们依仗自己拳大胳膊粗,似乎脚一跺,一方地皮就不敢不响,说起话来腔调也比别人高八度,动不动横挑鼻子竖挑眼,捏拳斜眼从鼻子里哼出一声:“怎么,不服?你小子敢跟老子试试?”自然,明智的人此时会念念不忘老祖宗的遗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好汉不吃眼前亏。”“我斗不过你,惹不起你,可躲得起。”
是的,这种肆意寻衅的无赖之徒,你纵然有一万个理,他那拳脚哪容你讲理去?此乃一种“强硬”,是一种极浅层的、低层次的硬,在社会低层次的群体中,非常吃得开。
这种类型的人,在他的一方宝地上,天王老子第一他第二,倒是不吃亏、不受气。但未免给别人施气太多,众叛亲离,左邻右舍如躲洪水猛兽,巴不得他暴死。
这种动不动就和人玩命的无赖之徒,无人格之尊,无信义可言,无原则可循,无道理可讲,貌似硬气十足,实则色厉内荏。有朝一日碰到茬上,硬对硬叫起真儿来,他会不惜五尺之尊,厚颜无耻地趴在地上称孙子。更有甚者,若对方是一位侠风义骨之士,在凛然正气的威胁之下,这些平日里趾高气扬的“爷”立时会矮掉一半,其硬气更在不知不觉间已散到九霄云外,只剩一副空空的臭皮囊。如果作恶多端,积怨已深,此时便会四面楚歌。如《水浒》中被鲁智深大打出手的镇关西,强抢杨志宝刀不成反送自家性命的没毛大虫牛二等等,都是这类人物。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不难遇到这等货色的人物。
这种强硬之人,是粪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万万不可效仿而贻误终身!这是人们对“性格强硬”理解容易出现的一大误区。
孔老夫子曾告诫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的,我们自己不想受气,也不要施气给别人。我们讲性格强硬不受气,要的是堂堂正正的硬气,讲的是有理有义的浩然正气。硬气犹如一把随身佩带的宝刀,为的是保护自己,维护正义,击退邪恶,而非为虎作伥,乱伤无辜。
这种强硬型的人,善于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抓住其中的道理,其行为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他占据正义的一方,理直气壮。他不是拳大胳膊粗的貌似强大,不是恃强凌弱的无赖之徒。他的威力来自于正义而英勇的气势,来自于其人格的强大威慑力量。这种人,是无赖和邪恶的克星。他们唤醒的往往是人们的自尊、自信和良知,是一种人格的尊严和无畏。
这种强硬型的人,在自己的群体中为人尊敬,一般不会受气。他不会向困难低头,不会向恶势力折腰,即使受到侵害也能妥善处理、化解。因此,较少受气。此之谓:得道多助。
大多数人之所以不敢表现得硬气十足,并不是他们是非不分,更不代表着他们支持邪恶。只是人们在做事情之前,总要掂量一下,怕付出代价。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明知对方缺乏正气,也不敢站出来抗争。而强硬型的人则不同,他们处世是非分明,原则性强,善于利用有利因素,这正是强硬型人的力量所在。
性格强硬的人处世时是否都应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不是动不动就捋起袖子指鼻子骂娘、以硬碰硬?其实,强硬是骨子里蕴含的内在素质,外化为行为并不是粗声大气,鲁莽行事,锋芒毕露,也不是得理不饶人,闹个天翻地覆。不受气是为了解决矛盾,而不是在于制造矛盾,扩大矛盾。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情况下不宜用硬碰硬的方法。强硬也存在一个策略问题,应该适度选择。强硬不等于蛮横,不等于鲁莽,更不等于以硬碰硬。
性格强硬是一种不好惹的形象,这种强硬的形象一旦树立起来,就会变成一种“势能”和威信,可以收到一劳永逸的效果。聪明的人不仅仅拘泥于敢打敢闹,而是善于“蓄能”,把这种能量转化为内在的东西,只在必要的时候才表现出强硬的姿态,毕竟一个人不可能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对付别人上,多数人都有更重要的正事要去做。
以谎治谎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具体引申开来,也就是以牙还牙、以谎治谎、以毒攻毒、以黑反黑等。它是人们常用来对付对方的一种反击方法,恰当地使用它不失为一种应变之道。
下面是以谎治谎之术在军事中的应用,将其借来用于处世中同样也很实用。
公元210年,周瑜率军于赤壁大战打败曹操后,立即派鲁肃出访刘备,向其索要借用的荆州。诸葛亮闻听此讯后,便对刘备说:“如果鲁肃提起索要荆州的事,您便放声大哭,哭到悲切的时候,我便有话说。”
鲁肃来到荆州,见到刘备,一阵寒暄之后,便开门见山说明来意,是专程来讨要荆州的。刘备掩面大哭起来,鲁肃莫名其妙地吃了一惊,问道:“刘皇叔为何如此悲痛?”诸葛亮此时便说道:“当初我们借用荆州时,曾许诺取下西川后便‘完璧归赵’。细想想看,刘璋是刘皇叔的弟弟,都是汉朝的骨肉同胞,如果使用武力去夺取他的地盘,恐怕外人唾骂;如果不去夺西川,而又把荆州交回东吴,又无处安身,实在两难,因此伤心难过。”紧跟着又说,“麻烦先生回东吴见吴侯之时,多美言几句,准把我们的难处禀告吴侯,宽容一些时候。”鲁肃作难地说:“如果吴侯不同意,又怎么办呢?”诸葛亮又说道:“吴侯连亲妹妹都嫁给刘皇叔了,怎么会不同意呢?希望先生能多说好话,准行!”鲁肃是一个忠厚老实的文官,也就相信了诸葛亮的话。
《厚黑学》 黑学处世经 以黑反黑法(2)
鲁肃回东吴,如实地向周瑜作了汇报。周瑜一听,顿足埋怨道:“您又中了诸葛亮的诡计啦!当初刘备投靠刘表时,就常有吞并的意图,何况对西川的刘璋呢?这只是借口罢了。现在我有一个办法,可以算计诸葛亮,只是您得再跑一趟。”鲁肃问是何计,周瑜说:“你也别去见吴侯了,赶快去荆州对刘备说,如果刘备不好意思去夺西川,我们东吴出兵去取,得了西川后,作为嫁妆送给刘备,换回荆州,这样可以两全其美。”鲁肃说道:“西川路途遥远,地势险恶,并非轻而易举可得的,都督您这计划是否行得通啊!”周瑜看到鲁肃如此认真的样子,便笑道:“您老兄也太死心眼儿了,您以为我真地要为他去夺取西川?我只不过借口取西川,实际去夺荆州罢了。我军假道荆州时,向他们索要粮草,刘备必然出城慰劳我将士,到时趁机把他杀了,夺回荆州,以解我心头之恨,也免除老兄您的劳苦。”鲁肃依计行事,又星夜奔荆州而去。
诸葛亮得知鲁肃这么快又重访刘备,其中必有名堂,便对刘备说:“我猜想鲁肃回去并没有见吴侯,只是到柴桑和周瑜商量了什么计谋,又来诱哄我们。接见鲁肃时,要见机行事,他说的话,只要我点头的,您就满口答应。”商量停当,静等鲁肃的到来。
鲁肃见刘备后,果真按照周瑜的吩咐谎称道:“吴侯非常称赞刘皇叔的品德高尚,便与众将商量好了,东吴出兵替皇叔收服西川,然后以西川换荆州,当嫁妆送给皇叔,这样对两家都有好处。只是有点儿小小的要求,当我军经过荆州时,希望能供给些钱粮,以资谋师远征之用。”刘备见诸葛亮示意之后,便表示同意。同时诸葛亮自己也说道:“如贵国雄师路过荆州时,我们自迎出郊外,犒劳三军,请转告吴侯和都督放心。”
鲁肃回到东吴,禀告周瑜,周瑜拍案大笑道:“这次诸葛亮终于中我的计了!”随即禀告吴侯,任命甘宁为先锋,自己亲领徐盛、丁奉、凌统、吕蒙五万水陆大军,向荆州浩浩荡荡驶来。到了夏口,周瑜问道:“荆州有人来迎接么?”糜竺对周瑜说道:“皇叔便在城外等候,将与都督把盏接风。”周瑜自以为得计,大言不惭地说道:“今日为你家的事出兵远征,犒劳军将可要丰富一点儿。”糜竺点头称是,辞别而回。
周瑜领着众将,策马直奔荆州城前,却不见刘备迎候,令军卒叫门。城上军卒问道:“你等是谁?”东吴军卒答道:“我东吴周都督亲自到来,快快开门!”城上伏兵霍然而起,刀枪林立。城楼上赵云问道:“都督如何出动,究竟为何而来?”周瑜说道:“我是去替你们夺西川,你怎么会不知道呢?”赵云说道:“我家主公已识破了都督‘明取西川,实取荆州’之计,因此留我守城,看哪个轻易进城!”周瑜知情况有变,勒马便回。
这时候,只听见四面炮响,关公从江陵杀来,魏延从孱陵杀来,黄忠从公安杀来,张飞从秭归杀来,喊声震天,声言活捉周瑜。吓得周瑜大叫一声,箭疮复裂,坠落下马,幸亏被侍卫急救回船。军船驶至巴丘,得诸葛亮派人送来书信一封,拆开一看,信中既告以周瑜忠言,又刺得他痛处。周瑜读罢自叹不如诸葛亮,而后朝天长叹道:“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便一命呜乎了!
周瑜企图以谎言让刘备上当,结果是自食其果,一命呜乎,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以毒攻毒
以毒攻毒,是一句中医术语。意思是要治疗那些毒性很大的病症,必须使用毒性也很大的药物。以毒攻毒的方法,同样也可以应用于社会生活之中,对那些冥顽不化、别有用心的人或者某些心地不善的人,其言听视动、所作所为,很难用理说服,更难改变时,可采取以毒攻毒的办法,必能收到比较明显的效果。
古代时,李怀光秘密与朱泄勾结谋反,他们密谋的事,已经显露出迹象。这时,与其一起带兵的李晟多次上书朝廷,恐怕出现事变,被这二人火并,又请求将军队移至东渭桥。皇帝希望李怀光能改邪归正,使之为朝廷出力,所以李晟的奏文一直被压下来了。李怀光想推迟交战的日期,并想激怒众卒,强化叛乱的群众基础。
李怀光对众士卒说:“我们诸军的粮食供应特别少,而神策军(李晟)的粮食却特别优厚,厚薄不均,难以打仗。”皇上正在为军粮不足而忧虑,对李怀光的不满很觉为难。如果粮食供应各军拉平,无力办到;可不拉平,李怀光的怨气无法消除,众军的军心也可能因此涣散。为此,派陆贽到李怀光的军中慰问,还召来李晟共议军粮的事。
李怀光想逼迫李晟自己提出减少军粮的意见,使其在士卒中失去威信,为自己以后的叛变提供方便,于是说道:“兵士们一样与敌人打仗,可军粮供应却不同,这怎么能使将士们齐心协力地去打仗呢?”陆贽没说话,多次转头看李晟。李晟却静静地说:“你是元帅,可以发号施令;我率领的一个军不过是指挥而已,至于增减粮食,应该由你决定。”李怀光默然不语。
李晟的成功就在于采取了以毒攻毒的心术。李怀光想把减少军粮的罪名加在李晟的头上,从而使李晟的将士对他不满;李晟针锋相对以牙还牙,逼迫李怀光说出减少军粮的话,将自己一军将士的怒气发泄到李怀光身上。就这样,一个不受人欢迎的皮球,又被踢回去了。李晟成功了。
传说中河伯娶亲的故事也是一例。
先秦魏文侯用西门豹做邺县县令。不知从何时起,邺县的巫婆和地方恶棍搞了个为“河伯娶媳妇”的把戏,年年如此,不知坑害了多少良家女子,也不知诈取了多少不义之财。西门豹到邺后,了解了这一情况,决定以毒攻毒,杀一儆百。
到了为河伯娶媳妇的日子,老巫婆领了许多弟子还有地方恶棍们都到了现场,有不少人围观。西门豹也亲临现场,说是为百姓祈祷,以求神明保佑。西门豹命令将准备好的河伯媳妇带来亲眼看看,他打量着这位姑娘说:“这个姑娘不太漂亮,恐怕河伯不能满意。巫婆可给河伯捎个话,我想过几天选一个更好的送给他。”说罢,不由分说就叫人把巫婆扔到河里去了。然后,西门豹就站在河边,恭恭敬敬地耐心等待。过了一会儿,又说:“这个老太太年龄太大了,弟子们快下去催催她。”接着又扔进去三四个小巫婆。然后,还是恭敬地站在那里。过一会儿又说:“巫婆们皆女流之辈,话说不清楚,辛苦里老们再走一趟。”说完,把里老扔下去了。西门豹还是那样恭恭敬敬地站着。过了半晌,还没有动静。西门豹说:“河伯把客人留了这么久呀!还是劳驾廷椽、豪长们走一遭吧。”
廷椽、豪长听了,吓得面如土色,趴在地上,乞求饶命。这时,西门豹才严肃地训斥说:“哼!哪有什么河伯!都是你们谣言惑众,坑害良家百姓。从今以后,谁再敢说为河伯娶媳妇,这就是下场!”
从此,再也没人提为河伯娶媳妇了。
《厚黑学》 黑学处世经 以黑反黑法(3)
西门豹治巫是一则千古流传的佳话。其实西门豹的逻辑极其简单:既然河伯要娶媳妇,那就是说他和人一样具有感情和思想,那就请你们作为我的代表去和河伯对话吧!巫婆和三老们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做了自己所造谎言的牺牲品!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有一对兄弟因为分家产闹起纠纷,都说自己分的少,对方分的多,争持不决,告到相府。有个叫张齐贤的人说:“这事用不着府台大人处理,我就能解决。”
张齐贤坐在相府大堂之上,召来告状的两兄弟,问:“你们不是都认为对方分得多自己分得的少么?”两兄弟说:“是的。”张齐贤说:“那么,好吧,留下记录。”等两个人都在记录上签字之后,张齐贤召唤来两个衙役,让他们监督那兄弟二人互换财产,甲搬到乙家去,乙搬到甲家去,什么东西都不许动。那兄弟二人听到这个判决,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无话可说了。
张齐贤的逻辑也是再简单不过了:既然你们都认为对方的比自己的多,那么,我满足你们的要求,把你认为多的那份财产判给你,看你怎么办?
以毒攻毒常常有一矢中的、无可反驳的功效,但在社会竞争中切不可随意使用,因为这一方法的运用结果,常常使竞争双方处在对立的状态。心力高超的竞争者除非万不得已,绝不为自己增加更多的敌人和对手,所以,以毒攻毒应谨慎用之。
以暴制暴
宋朝在仁宗时期,出现了一个不畏权贵的清官包拯。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县人。父亲包令仪官居朝散大夫、虞部员外郎,管理山泽苑林。仁宗天圣五年,包拯初举进士,授建昌知县,后担任过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判官、京东转运使、工部员外郎、龙图阁直学士。后因他儿子包意死了,心情沉郁,要求到小地方做官,仁宗准许。他先是担任扬州知州、后徙庐州(今合肥市)。
包拯一到庐州,合肥县衙门告状的人忽然多了起来。包拯亲到合肥县衙,审理百姓的诉状,原来好多人是告包拯的舅舅,强占民田,横行不法。包拯问县令:“这些案件为何不审理?”
“那些人都是无理取闹的,我已命人把他们赶跑了。”
包拯听了很生气,厉声问道:“你怎知是无理取闹?身为县令,你当为民作主。你却不察案情,反把告状的人赶跑,理应将你查办。姑念你是初犯,暂且放过。你现在要加紧审理!”
县令心情矛盾。按法,就该逮捕包拯的舅舅,这岂不伤了包拯的面子?因此,他吞吞吐吐地说:“包大人,这次案子就算……”
“你无法审理,可将此案报到州里。”说罢,包拯离开了县衙。
数天之后,包拯派捕快将舅舅缉拿归案。包拯夫人董氏劝他留点儿情面,免得让乡人数说包拯无情无义。包拯说:“不是我包拯无情无义,是舅舅太不自爱,我坐镇庐州,更应执法严明,不徇私情。舅舅伙同一些乡绅横行乡里,弄得民怨载道,合肥县令不敢管。我如宽恕了他,不拿他开刀,这庐州会弄成什么样子?”
当第二天包拯要去审案时,儿媳崔氏立来求情。因为包拯之子包意死后,崔氏全靠舅舅照料。包拯对儿媳说:“舅爷照顾你,我都知道,可他犯了法,我如不执法,告状的百姓能心平吗?”
包拯亲自审理舅舅的案件。他把平民百姓送来的一份份状子摆在面前,又令衙役找来原告和主人,然后让衙役将舅舅带上大堂。舅舅一抬头,看见坐在堂上审他的是自己的外甥,气得扑上前去要打,立刻让衙役拉开了,但舅舅嘴里还在骂包拯不仁不义。
包拯怒喝道:“大胆罪犯,你为非作歹,扰乱乡里,不但不老实认罪,反辱骂本官,是何道理!拉下去,打!”
衙役立刻将舅舅拉下,重打四十大板。那些同舅舅一起横行霸道的乡绅都在府衙门外等候,当他们听到“啪啪”的板子声,一个个面面相觑,吓得颤抖起来。
从此以后,这些家伙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了。
以牙还牙
明朝清官海瑞曾用“以牙还牙”计,好好整治了奸相严嵩义子鄢懋卿一番。
海瑞在淳安县做知县时,正值大奸臣严嵩在朝廷中红得发紫。严嵩的干儿子鄢懋卿依仗严嵩的权势为所欲为,是严嵩最忠实的走狗和最凶恶的爪牙。一次,鄢懋卿到东南沿海搞所谓的“考察”,这家伙每到一地,排场阔绰得难以形容,敲诈勒索明目张胆,单在扬州一地就搜刮到几百万两银子。到了杭州,所有的官员都诚惶诚恐地围着他忙得团团转,惟恐得罪了他。他们还物色了许多美貌的年轻女子供他淫乐。他坐的是八人大轿,但轿夫却用了一百多人。
鄢懋卿虽然这样骄奢淫逸,但还经常做做勤俭朴素的表面文章,为自己装装门面,他这次所谓的“考察”也是这样。他在将进入包括淳安县在内的严州府地界时,表面上明文告示各县,宣称自己生性简朴,不喜欢别人逢迎,各地迎接款待,都应该俭朴节约,不要过分奢华,浪费钱财。
海瑞早就知道鄢懋卿卑鄙无耻、贪得无厌,自然不相信他这些专门用来欺世盗名的花言巧语。不过,不妨利用这一点来治一治这个不可一世的家伙。可是,他知道,鄢懋卿是严嵩的干儿子,硬碰硬自然不行,得另想办法,要让鄢懋卿有所收敛,而又没地方发泄。
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海瑞召来一个小官吏,吩咐他到各地探听,看看鄢懋卿到各地到底搜刮了多少钱财,而各地为了迎接他又花费了多少财物。海瑞要人将各项费用详细列出,然后给鄢懋卿交了一个报告,上面写道:“鄢懋卿大人:据我所知,大人这次视察,各地花费很大。大人每到一地,各地无不借机花天酒地奢侈无度来逢迎大人,这显然不符合大人向来简朴节俭、不喜逢迎的作风。现在大人马上就要驾临我县,我们为此深感为难,如照大人通知上所说的节俭办事,深怕获简慢之罪;大肆招待,又怕违背了大人体贴平民百姓的本意。请问大人,我们怎样办才好?”
鄢懋卿见了海瑞的报告,知道海瑞这是有意与自己过不去,心里恨得咬牙切齿,但又知道海瑞是个铁面无私的知县,弄不好自己难以下台,所以只好在海瑞的报告上愤愤写下几个字:“当然照正式通知办事。”
后来,鄢懋卿干脆绕道而行,没有进入严州地界———他怕去碰海瑞的软钉子。
海瑞的软钉子并不软,不可一世的鄢懋卿碰得疼痛难忍,却又无处发泄。
在职场上,斗智斗勇,需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商场上,为了取得胜利的主动权,也需要适时采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此确保稳操胜券;同样,在处世中,对那些欺世盗名的小人,也可以不失时机地运用此法。
见机行事
婉转地批评别人,不逞一时的刚勇,同样能达到批评对方的目的。在西汉时期,汉武帝身边有个大臣叫东方朔,头脑聪明,言词流利,又爱说笑话,当时人称他为滑稽派。
《厚黑学》 黑学处世经 以黑反黑法(4)
有一次,汉武帝让手下的人玩“射覆”的游戏,东方朔连猜连中,得了很多赏赐。汉武帝身边有个姓郭的舍人,也很聪明,能言善辩,见东方朔这么得意,很是眼红,就对武帝说:“东方朔刚才都是碰运气,并不是真会猜。现在我来藏一样东西,如果他猜中,我愿意挨一百板子;要是猜不中,您把刚才赏他的东西都给我。”结果东方朔又猜对了。汉武帝命令左右打郭舍人的屁股,郭舍人痛得直喊“哎哟”。东方朔嘲笑他说:“呸!口上没有毛,声音叫嗷嗷,屁股翘得高。”郭舍人又羞又气,喘息着说:“东方朔辱骂皇上的随从,该杀头。”汉武帝问东方朔:“你为什么骂他?”东方朔急中生智,回答:“我怎敢骂他?是让他猜谜语呢。”武帝又问:“怎么是谜语?”东方朔信口胡编道:“口上没毛是狗洞,声音叫嗷嗷是鸟儿在喂小鸟,屁股翘得高是白鹤弯腰啄食。”武帝见他说得头头是道,没法再追究,郭舍人只好吃了个哑巴亏。
又有一次过节,汉武帝下令把肉赏给身边的官员、随从们,可是执行命令、主管分肉的大官丞迟迟不来。东方朔对同事们说:“今天过节,该早点儿回去,请原谅我占先了。”说着拔出剑来,割了一块肉走了。大官丞知道后报告给汉武帝。第二天,东方朔进宫来,汉武帝责备他:“昨天你为什么不等大官丞来宣布命令就擅自割肉?”东方朔赶紧脱下帽子,跪在地上请罪。汉武帝说:“你起来,自己责备自己吧!”东方朔拜了两拜,爬起来,像背书一样有板有眼地说:“东方朔,你过来!东方朔,你过来!你接受赏赐不等命令,多么无礼啊!拔出剑来就割肉,多么豪壮啊!只割一小块,多么廉洁啊!回去送给妻子,又多么有爱心啊!”汉武帝忍不住笑,便说:“让你责备自己,你倒夸起自己来了!”不但没办他的罪,还赏给他一担酒、100斤肉,让他带回去给妻子。
对于皇帝的指责,不是强辞夺理,而是机智应对,有理有节,这其实就是忍。东方朔忍住心中对他人的不满,忍住对告发者的气愤,不失时机地批评他人的错误,又保全了自己。
容人之过
宋朝郭进任山西巡查时,有个军校到朝廷控告他,宋太祖召见了那个告状的人,审训了一番,结果发现他在诬告郭进,就把他押送回山西,并给郭进处置。有不少人劝郭进杀了那个人,郭进没有这样做。当时正值北汉国入侵,郭进就对诬告他的人说:“你居然敢到皇帝面前去诬告我,也说明你确实有点儿胆量。现在我既往不咎,赦免你的罪过,如果你能出其不意,消灭敌人,我将向朝廷保举你。如果你打败了,就自己去投河,别弄脏了我的剑。”那个诬告他的人深受感动,果然在战斗中奋不顾身,英勇杀敌,后来打了胜仗,郭进不记前仇,向朝廷推荐了他,使他得到了提升。
容忍别人对自己所犯的过错,不记仇,别人必然以自己的一技之长来酬答你。宽容自己的仇人,仇人会良心发现,必会找机会以死来报答。原因在于你不记他的过错,给他以希望,他要报恩的感情存于胸中,所以一旦人的能量、才技被发挥出来,就能干一番大事业,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是一大贡献。那些专门去收集别人的过错、去寻找仇人的人,与郭进不杀自己的仇人相比,不是太愚蠢了吗?
东汉时有个叫苏不韦的,他的父亲苏谦曾做过司隶校尉。李皓由于和苏谦有隙,怀着个人私愤把苏谦判了死刑。当时苏不韦只有18岁,他把父亲的灵枢送回家,草草下葬,又把母亲隐匿在武都山里,自己改名换姓,用家财招募刺客,准备刺杀李皓,但事不凑巧,没有办成。很久以后,李皓升迁为大司农。
苏不韦就和人暗中在大司农官署的北墙下开始挖洞,夜里挖,白天躲藏起来。干了一个多月,终于把洞打到了李皓的寝室下。一天,苏不韦和他的人从李皓的床底下冲出来,不巧李皓上厕所去了,于是只能杀了他的小儿子和妾,留下一封信便离去了。李皓回屋后大吃一惊,吓得在室内布置了许多荆棘,晚上也不敢安睡。苏不韦知道李皓已有准备,杀死他已不可能,就挖了李家的坟,取了李皓父亲的头拿到集市上去示众。李皓听说此事后,心如刀绞,心里又气又恨,又不敢说什么,没过多久就吐血而死。
李皓只因一点儿私人恩怨,就置人于死地,而苏不韦一生之中只为报仇,竭心尽力。李皓不忍私仇,结果招致老婆孩子被杀,死了的父亲也跟着受辱,自己最终气愤而死,被天下人耻笑,实在是太愚蠢了。
击强避弱
在人际交往中,有可能会遇到各种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人,怎样抓住他们的特点与之进行交往大有学问。总起来说,采用“以黑反黑”,击其强、避其弱是一种很奏效的方法。
一、如遇沉默寡言的人
和不爱开口的人交涉事情,实在是非常吃力的。因为对方太过沉默,你就没办法了解他的想法,更无从得知他对你是否有好感。
我曾经遇到一位新闻记者,他为人沉默寡言,根本就不像是个记者。不论你和他说什么,他总是沉默以对,你真是拿他没办法。当有人给他介绍广告客户时,他也只是淡然地说声:“喔!是这样啊。”然后手持对方名片,呆呆地看书。
对于这种人,你最好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让他明确表示“是”或“不是”,“行”或“不行”,尽量避免迂回式的谈话。你不妨直接问他:“对于A和B两种办法,你认为哪种较好?是不是A方法好些呢?”
二、如遇深藏不露的人
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深藏不露的人,他们不肯轻易让人了解其心思,或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有时甚至说话不着边际,一谈到正题就“顾左右而言他”。
双方进行交涉,其目的乃在于了解彼此情况,以使任务圆满达成。因此,双方经常挖空心思去窥探对方的情报,期待对方露出他的“庐山面目”来。
但是,当你遇到一个深藏不露的人时,你只要把自己预先准备好了的资料拿给他看,让他根据你提供的资料,做出最后决断。
人们多半不愿将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即使在你要求他供出答案或做出判断时,他也故意装作不懂,或者故意言不及义地闪烁其词,使你有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其实这只是对方伪装自己的手段罢了。
三、如遇草率决断的人
这种类型的人,乍看好像反应很快:他常常在交涉进行到最高潮时,忽然做出决断,予人“迅雷不及掩耳”的感觉。由于这种人多半是性子太急了,因此,有的时候为了表现自己的“果断”,决定就会显得随便而草率。
我有一位结交多年的老朋友,当我们二人不在同一家公司上班时,我总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干才,待我们一起共事时,我才发觉他有个毛病,就是决断过于草率。
像他这样的人,经常会错误地领会别人的意图,也就是说,由于他反应太快,每每会对事物产生错觉和误解。其特征是:没有耐心听完别人的谈话,往往断章取义,自以为是地做出决断。如此一来,虽使交涉进行得较快,但草率做出的决定,多半会留下后遗症,招致意料不到的枝节发生。
从事交涉,总是要按部就班地来,倘若你遇到上述这种人,最好把谈话分成若干段,说完一段(一部分)之后,马上征求他的同意,没问题了再继续进行下去,如此才不致发生错误,也可免除不必要的麻烦。
四、如遇冥顽不化的人
顽强固执的人是最难应付的,因为无论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只知坚持一己的意见,死硬到底。跟这种顽固分子交手,是最累人且又浪费时间的,结果往往徒劳无功。因此,在你和他交涉的时候,千万要记住适可而止;否则谈得愈多、愈久,心里愈不痛快。
对付这种人,你不妨及时抱定早散、早脱身的想法,随便敷衍他几句,不必耗时自讨没趣。
五、如遇行动迟缓的人
对于行动比较缓慢的人,最需要耐心。
譬如,我所认识的一位年轻而稍显肥胖的G小姐,也许因为体型的关系,看她做起事来,总是比别人慢半拍,工作效率总比别人差一点儿。严格说起来,倒不是她的办事能力不如其他同事,只不过她做起事来太过于慢吞吞而已。
与人交际时,可能也会经常碰到这种人,此时你绝对不能着急,因为他的步调总是无法跟上你的进度,换句话说,他是很难达到你的预定计划的。所以,你最好按捺住性子,拿出耐心,尽可能配合他的情况去做。
《厚黑学》 厚黑无形的待友学 厚黑无形的待友学
世上千般好,处世万般难。上帝赐予每人一颗心,却让它隐藏在最深处。人的思想要用语言来表达,人的尊严要靠面子来维护,人的交流要靠感情来维系。所以,人心难测,人言可畏;人情难却,人缘难结。新处世观说到底就是要正确处理心、嘴、面子和感情之间的关系,那么天下人的心计尽在你的预示之中了,如能灵活运用,那么处世将不再难。社会是一个旋转的大舞台,处世是一道难解的方程,解题的诀窍在于以不变应万变。
《厚黑学》 厚黑无形的待友学 厚与黑处世楷模刘备
任何有远大抱负想成为天下之首的人,没有一个人能够顺理成章、安安稳稳地登上皇帝的宝座,更何况是在三国诸候争霸的时期,能以厚黑处世而被称为楷模的惟有刘备一人。以仁爱的姿态对待结拜兄弟,以体恤之心对待谋士,以不忌冷淡而三顾茅庐求诸葛亮出山,以仁义之德欲擒故纵赢得徐州,然而其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成为一世之王。
韬光养晦,借雷巧掩饰
“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讲述了一个刘备借雷巧掩饰的智谋故事。
刘备投靠曹操之后,仍然雄心壮志未减。同时刘备也防备曹操的谋害,于是他就在住处后院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羽、张飞对此不解,问道:“兄长你不留心天下大事,却学小人之事,为什么呢?”刘备说:“这不是二位兄弟所知道的。”二人也就不再多言了。
一天,曹操派人请他去赴宴,刘备不知曹操用意,心里忐忑不安。酒到半酣,忽然阴云密布,骤雨将至。曹操突然问道:“玄德久历四方,一定非常了解当世的英雄,请说说看。”刘备便历数了袁术、袁绍、刘表、孙坚、刘璋、张鲁、张绣等人。不料,曹操鼓掌大笑道:“这些碌碌无为之辈,何足挂齿!”刘备说:“除了这些人之外,我实在不知道了。”曹操说:“凡是英雄,都是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气。”刘备说:“那谁能担当此英雄之名呢?”曹操先用手指指刘备,又指指自己,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您和我曹操了。”刘备闻听此言,心中一惊,手中所持的筷子不慎掉到地上。正巧这时外面雷声大作,刘备灵机一动,便从容俯下身去拾起筷子,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笑着说:“大丈夫也怕雷震吗?”刘备说:“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怎能不怕呢?”就这样,刘备把自己闻言失态的惊恐轻轻掩饰而过,曹操也就不再怀疑刘备有野心了。
曹操自以为是英雄,心里又害怕刘备与之敌对,一向只是小心相待,没有当面说出,可是酒后吐真言,不觉顺口说出。刘备在投靠曹操期间一直装呆,如今却被曹操一语道破,心中哪能不惊?于是筷子不觉滑落地上。为什么曹操一说,刘备亦是英雄,刘备便举止失措?原因是刘备虽投靠曹操,却始终不甘寄人篱下,始终图谋东山再起。但是曹操生性机敏,怎会对刘备的失态不生疑心。于是刘备趁雷声大作,从容俯下身去拾起筷子,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亏此一语随机应变,当即把自己的失态行为掩饰过去。又说:“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淡淡一语,妙在有意无意之间把曹操也瞒过去了。刘备随机应变,借雷巧饰自己的失态,使曹操对他没起疑心,实在机警敏锐过人。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的人很容易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敌视,在人生的舞台上尤其如此。刘备在三国时期,善于保存自己,激流勇退,但他并不是消极地避凶就吉,而是为了养精蓄锐,待机而动,因为刘备懂得韬光养晦。《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刘备隐藏自己的才华,隐蔽自己的真实企图,只因当时自己力量不足,处于劣势时首先要保全自己,这样才会有日后东山再起的机会。可见刘备的深谋远虑。
欲擒故纵,三让徐州
从刘备欲擒故纵,三让徐州的故事中,也体现出了他的深谋大略。
汉献帝初平四年(183年),割据兖州的曹操派遣泰山太守应劭往琅邪迎其父曹嵩及家人百余口到兖州。途经徐州时,徐州牧陶谦为交好曹操特派都尉张护送曹嵩一行。不料都尉张杀死曹嵩及其家人,席卷财物逃跑了。于是曹操便把账记在陶谦身上,以为父报仇为名,发兵攻打徐州。
陶谦面对兵临徐州城下的曹操大军,自知难以抵敌,便采纳别驾从事糜竺的建议,请北海相孔融、青州刺史田楷前来相救。孔融请刘备同去救陶谦。刘备遂欣然带领关羽、张飞、赵云和数千人马奔赴徐州。
来到徐州城下,刘备率军与曹军于禁所部小试锋芒,初战告捷,使久被曹军围困的徐州暂时缓解了危机。于是陶谦急令将刘备迎入城内,盛宴款待。陶谦席间主动提出将徐州让给刘备,并对刘备恳切地说:“当今天下大乱,国将不国;公乃汉室宗亲,正当为国出力。老夫年迈无能,情愿将徐州相让,公勿推辞。我当自写表文,申奏朝廷。”刘备闻言愕然,急忙推辞说:“我虽是汉室苗裔,但功德不足称道,任平原相犹恐不称职。我本是为了义气前来相助,您这样说,莫非怀疑我有吞并之心?”陶谦表白说:“这是老夫推心置腹之言,决非虚情假意。”但刘备只是推辞,终不肯接受。糜竺见二人再三辞让,便说:“现在兵临城下,且当商议退敌之策。待事平之后,再议相让不迟。”于是刘备写信给曹操,希望曹操以国家大义为重,撤走围困徐州之兵。恰好这时吕布攻破兖州,进占濮阳,威胁曹操后方,因而曹操便顺水推舟,卖个人情,接受刘备建议,退兵而去。
陶谦见曹军撤走,徐州转危为安,便差人请刘备、孔融、田楷等入城聚会,庆祝解围。饮宴既毕,陶谦再向刘备提出让徐州。刘备说:“我应孔融之约救援徐州,是为义而来。现在若无端据有徐州,天下将以为我是不义之人。”糜竺、孔融及关羽、张飞等皆纷纷劝刘备接替陶谦治理徐州。刘备苦苦推辞说:“诸位欲陷我于不义吗?”陶谦推让再三,见刘备终不肯受,便说:“如您必不肯受,那就请暂驻军近邑小沛,以保徐州,如何?”众人也都劝刘备留驻小沛,刘备方始同意。
不久,陶谦染病,日渐严重,便派人以商议军务为名,把刘备从小沛请来徐州。陶谦躺在病榻上对刘备说:“今番请您前来,不为别事,只因老夫病已垂危,朝夕难保;万望您以汉家城池为重,接受徐州牌印,老夫死亦瞑目!”刘备说:“可让您的二位公子接班。”陶谦说:“其才皆不能胜任。老夫死后,还望您多加教诲,千万不能让他们掌握州中大权。”刘备还是辞让,陶谦便以手指心而死。陶谦死后,徐州军民极力表示拥戴刘备执掌州权,关羽、张飞也再三相劝。至此,刘备才同意接受徐州大权,担任徐州牧,不但博取仁义忠厚之名,而且还赢取了民心。
刘备之所以三辞徐州,是出于对当时情势的清醒认识。当时的徐州正处于四战之地,野心勃勃的曹操正虎视眈眈。一旦接管,兵锋相向自不待言。此外,邻近的军阀如袁术、吕布、袁绍之辈都在觊觎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徐州,怀有兼并野心,这些都是潜在的危险。由此可见,当时的徐州并不是一颗好吃的果子,弄不好就会有惹火烧身的危险。即使徐州牧陶谦真心相让,其部下能否心悦诚服?都是很现实、很严重、很迫切的问题,不容刘备不顾虑!当然,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徐州,对于刘备来说,毕竟具有巨大的诱惑力。因而陶谦一死,在外有北海相孔融的支持、内有糜竺及徐州军民的广泛拥戴的情况下,刘备便不失时机地同意接替陶谦任徐州牧,将徐州据为己有。
赢得人心,遣徐孝母
在赢得人心方面,刘备也常常高出别人一招。例如,在曹操率军欲取荆州,派曹仁等将领带三万兵马向新野进攻的时候,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刘备听取了徐庶的计谋,接连两次把曹军打得丢盔弃甲。损兵折将之后,曹操断定刘备定有高人辅佐,经打探得知是徐庶。
曹操便决定把徐庶揽到自己这边来,他知道徐庶为人忠孝,幼年丧父,现只有老母在堂无人侍奉,便差人将徐母骗至许昌,令徐母写信招降徐庶。
《厚黑学》 厚黑无形的待友学 厚与黑处世楷模刘备(2)
遭到拒绝之后,曹操又伪造徐母手笔,写了封信送至新野,叫徐庶赶来伺候左右。孝顺的徐庶见到信后,哭着向刘备辞行。
正在为得到徐庶这位精通兵法的军师和知己而信心倍增的刘备,深知徐庶此去很可能再也无缘相见,这样一位出色谋士的离去不仅是自己成就霸业的损失,而且徐庶很有可能成为曹操的左膀右臂。但是,善体人心的刘备也知道要拉拢人才首先要尊重人才,自己只能做以仁感人的君子,而不能作强夺的小人,于是刘备不仅没有强留,反而流泪劝慰徐庶:“子母乃天性之亲,不必以备为念。”
孙乾等人对刘备说:“徐庶是天下奇才,又知我军虚实,今天若放他走,必为曹操所用,不如留住他,若曹操杀其母,他必为母报仇,尽全力敌曹操。”
刘备忙说:“不可!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让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吾怎可作不仁不义之事。”第二天,刘备备酒为徐庶饯行,二人相对而泣。马至长亭,刘备又下马相送。刘备的这些行动,深深令徐庶感动,当即向刘备表示,此去曹营,纵使曹操相逼,也绝不为其献谋划策。
刘备又谆谆叮嘱徐庶到曹操那里以后尽心侍奉老母,勿以自己为念。
徐庶挥泪上马的同时,告诉刘备,他有一好友,住在襄阳城外20里的隆中,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正好可以为刘备出谋划策。
刘备高兴地请徐庶为之引荐,徐庶却说:“这位朋友生性淡泊名利,除非您本人亲自前去邀请,不然,他是不会主动求仕的,您当亲往拜访。”说罢疾驰而别。
徐庶到曹营后,老母方知是曹操用计把儿子骗来,十分懊恨,并责怪他不该对伪书不加详察而信以为真,遂趁徐庶不注意,自缢于梁间。徐庶丧母后,始终如一地守着自己的诺言,不曾为曹操出一个谋略、献一个计策。
三请诸葛,天下初定
在用人方面,刘备的厚黑更是举世无双。例如,刘备不忌诸葛亮的冷淡,三顾茅芦请他出山,诸葛亮终因刘备的真诚相请而同意出山辅助他共谋大业,刘备也从此得到了完成大业的最得力助手。这时,刘备屯兵新野(今属河南),手下不过几千兵卒,势单力薄,寄人篱下。诸葛亮一到新野,就以清查隐户为由,一下扩大了征兵数额,使刘备军队猛增数万人。在博望坡,他火烧曹军,初出茅庐即显示出他那过人的智慧以及用兵诡秘的军事才华。
公元208年,曹操打败袁绍,基本平定北方后,继而统兵20万南下荆州,这使原本相对平静的江南一带顿起战火。在此紧要关头,荆州牧刘表突然病死,其子刘琮继任荆州牧。面对强敌压境,畏敌如虎的刘琮不战而举城投降,这使屯兵新野的刘备十分危急,只得弃城南撤。他先欲奔江陵(今湖北荆州市),然而当刘备南撤时,新野及沿途百姓愿跟随者竟达十万之众,这使得刘备行军非常迟缓。鉴于形势紧迫,有人劝刘备加快行军速度,但刘备知道得人心者得天下,坚决不同意抛弃这些愿跟随他的百姓。当走至当阳(今湖北当阳)长坂时,刘备终于被曹军追上了,冲杀之中,刘备只带着诸葛亮、张飞等数十骑逃脱,最后逃至夏口(今湖北汉口),不久转移到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北)屯驻下来。
刘备败走,曹操抢占了江陵。由于曹操此时率军已大破刘备和刘琮军队,占领了荆州全境,因此,刘备对曹操来说似乎已不足为虑了。于是曹操把作战的矛头转向了割据东吴的孙权,并积极进行东进的准备。曹操威逼东吴,孙权则面临着生死的选择。这也正好给屯兵樊口,生存于魏、吴夹缝之中的刘备和诸葛亮带来联吴抗曹的最有利的时机。
刘备和诸葛亮审时度势,决定派诸葛亮亲自赶赴东吴,游说孙权共同抗击曹军。其时,孙权也有联合刘备抗击曹操之意。在此之前,孙权曾派鲁肃以吊唁刘表为名去与刘备联络,但是鉴于曹操的势力过于强大,刘备新败,曹军更是士气高昂,准备一举夺下江东,此时此刻,孙权就不得不仔细掂量,或战或和,或协力抗曹,或俯首称臣,这使他犹豫不决,一时难作决断。另外,他手下的大臣和将军们也有两种不同意见,一派主战,一派主和,这使孙权更加左右为难。正在此时,诸葛亮只身乘船来到东吴,在柴桑(今江西九江西)见到了孙权,使其坚定了联合抗曹的最后决心。
那一日上午,诸葛亮朝见孙权,他机警过人,用激将法对孙权说道:“今曹操在平定汉北之后,乘胜南取荆州,威震四海,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故刘公遁逃到江夏。请将军根据自己的力量考虑一下:若能以江东人马与曹操抗衡,不如趁早和他决裂;如不能抵抗,何不卸甲弃兵,北面称臣?今将军表面上臣服曹操,而内心犹豫不决,事情危急不能决断,大祸不日就要临头了!”诸葛亮的一席话,确有数落孙权欲卸甲投降之意,这无疑刺伤了孙权的自尊心,他即刻反问:“如果像你说的那样,那么刘公怎么不投降曹操?”这样一来,孙权的思想正好进入了诸葛亮布设的圈套之中。至此,诸葛亮便开始大肆宣传抗曹的大义。他对孙权道:“田横,齐国的一个壮士罢了,尚守义不屈,何况刘公乃皇室后裔,英才盖世,众人景仰,如江河之归大海,若真的大事不成,这是天意,岂能屈从于曹贼之下?”一席话有意无意中把孙权又一次摆在了田横、刘备之下,这无疑进一步激怒了孙权,他哪能让人小视自己,于是断言说:“我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我的决心定了,难道除了刘公之外没人能抵挡曹操?”
正在这时,东吴接到了曹操盛气凌人的挑战书,信上写道:“我奉天子之命讨伐罪臣,大军南下,刘琮投降。现在我提水步军80万,正要和将军会猎东吴。”战书明显透出威慑之意,这进一步使孙权痛下决心,决定与曹军决一死战。他看罢战书,弃之于地,拔剑砍掉案几一角,说道:“谁敢再提投降,有如此几!”至此,诸葛亮游说东吴已基本成功。为了进一步解除孙权对刘备实力的怀疑,诸葛亮帮孙权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曹军远道而来,疲惫不堪,且北方士卒又不习水性,而刘备现还屯有陆、水精兵万余人,加上屯兵江夏的刘表的长子刘琦也有士卒不下万人,如果东吴能派一员猛将统兵数万出击,与刘公同心协力,定能打败曹操,使之北退,那么,三分天下的局面便形成了。孙权依诸葛亮之言,立即调拨了三万精兵,由周瑜和老将程普分别担任左右都督,鲁肃为参军校尉,同诸葛亮一起前往樊口与刘备军队会合抗曹。刘备凭借诸葛亮的智慧和口才一下子争取了东吴十万之众,并带回东吴三万精兵,这为扭转当时整个局势起到了关键作用。随后孙刘联军采用火攻之计于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大败曹军,号称几十万大军的曹操仅带二十余骑从华容道(今湖北监利东北)逃脱。
赤壁大战之后,周瑜从曹军手中夺回了江陵,刘备与诸葛亮则带兵南下,夺得荆州南部的江南四郡,并在刘琦病死后占领荆州牧,屯兵公安(今湖北公安县)。后刘备与诸葛亮为实现“隆中对”中的第一步战略目标,进一步向孙权借用荆州江北各郡,从而将其军队从公安移驻到江陵。至此,依靠自己的厚黑处世哲学,刘备终于真正拥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才开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