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管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06:34:47
刘铭明
(沈阳市沈北新区虎石台镇第二小学    110122)
[摘要]单亲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孩子成长是家庭的责任,也是学校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如何营造一个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特别是单亲家庭的家长要切实关注孩子成长,寻找有效的沟通途径。单亲家庭的孩子是无辜的受害者,应该把父母离异给孩子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限度。单亲家庭的孩子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要让他们和别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我真诚的呼唤每一位单亲家庭教育者,用您的爱和责任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也许将来的发明家、创造家、艺术家就是您教育的孩子!
[关键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单亲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孩子成长是家庭的责任,也是学校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如何营造一个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是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特别是单亲家庭的家长要切实关注孩子成长,寻找有效的沟通途径,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欧洲一位著名心理学家说:“家庭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起点,也是人格形成的源头。婚姻家庭关系越牢固,教育子女的条件就越好”。[1]然而在今天,传统的家庭观念正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悄然变化着。一部分人的婚姻家庭关系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固若金汤”。一个人们不愿接受的现实摆在我们的面前:中国人的离婚率在逐年升高。接踵而来的就是人们不得不正视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据统计,目前我国单亲家庭子女人数已达数百万之多,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迫在眉睫解决的问题。本文现就有关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作为抛砖引玉,以期得到教育界乃至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单亲家庭形成的原因
所谓单亲家庭,一般来说,是孩子的父母其中一方因死亡,或因离异,孩子只随其父(或母)生活,谓之单亲。离婚过程中有许多痛苦,尤其是对无辜孩子的伤害。我们能够做的也只是设法减轻这些伤害。[2]
二、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误区
(一)无原则地溺爱孩子
在丧偶或离异之后,为人父母者往往更加怜悯孩子,啥事都依孩子,一切任由孩子摆布,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结果是孩子处处以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甚至往往瞧不起养育他们的父母。
(二)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
与特殊照顾和过度保护相反,有的家长对孩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不动就又打又骂,使孩子整日生活在惊恐不安之中,个性发展受到严重的压抑,形成胆小、倔强等不良品质,容易被坏人拉下水而走上犯罪道路。
(三)对孩子的生活包办代替
有许多单亲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把孩子当作生活的唯一希望,唯恐孩子不安全、出事故。对孩子的生活包办代替,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还采取种种办法限制孩子的活动,这也不行,那也不准,结果是孩子事事不能独立,缺乏独立意识,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学教师应该积极挑起保护和教育单亲学生的重担
教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研究表明:单亲家庭中的小学生,在父母离异后逐步产生良好的适应能力,是学校教师的工作结果。为此,教师应该积极挑起保护和教育单亲子女的重担,给他们更多的爱,使他们充分体会到学校集体的温暖。
(一)建立单亲子女档案
掌握班级单亲子女人数和学习情况,并了解其家庭单亲的原因,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单亲家庭子女的学习成绩总体上明显落后于双亲家庭子女。
(表一)  两类家庭子女学习成绩比较        单位%
类    型
人数
优秀
良好
一般
较差
双亲家庭
250
30
31
24
15
单亲家庭
250
15
25
20
40
(二)采用一帮一结对子
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同学。家长要鼓励孩子在班上有几个要好的小朋友,经常一起学习,一起度周末。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教师及一部分学生与这些学生结成对子,主动找他们谈心,给他们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鼓励,帮助他们打消自卑和孤独的心理。单亲家庭子女的问题行为平均比例远高于双亲家庭子女。[3]
(表二)  两类家庭子女问题行为的比较       单位%
类   型
自卑
不爱交往
敌视他人
怕学习
爱撒谎
双亲家庭
0.85
15.4
5.6
1.8
6.38
单亲家庭
11.5
25.6
23.1
9.5
14.4
(三)班主任定期进行家访
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解开孩子的思想疙瘩。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有些事情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苗头,及时跟孩子谈心,了解情况之后,能及时疏导的就及时疏导,有的问题一下子解决不了,要进行更多的调查分析,考虑妥善的解决措施。有一位父亲带儿子生活,儿子考初中时,分数没有达到预定的标准,父亲出于生气,就说孩子不争气,不努力。其实,父亲冤枉了儿子, 儿子学习是非常用功的,仅仅距要求的95分差了1分。儿子很长时间不爱理父亲,觉得父亲不实事求是,要是妈妈在身边,肯定不会这样。这位父亲对儿子说:“我一个人拉扯你不容易,你居然不理我!”老师家访时劝诫家长:“要让儿子给你提提意见,耐心听听有好处。”家长照老师的话做了,了解了儿子的心态,承认自己太偏激,没有肯定儿子的努力精神,父子俩又和好如初了。和家长们促膝谈心,讲清道理,使家长们明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密不可分,教师与家长共同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单亲家庭学生的社会教育
(一)举办家长学校
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心理辅导及教育知识、教育方法的学习,帮助他们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实质是教育家长自己。家庭是孩子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儿童首先接受教育和产生影响的地方。当代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互之间密不可分的格局。为了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规范家庭教育要求、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统一、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
1、通过家长学校的课程,引导家长调整好自己的心理情绪
单亲家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夫妻离异,离异出现新的问题,要敢于正视,要清醒地认识到对孩子不应长期隐瞒离异的事实,父母劳燕各东西,对单身父母来说是一种解脱,但对孩子而言,好像是在伤口上擦试了一把盐!大量的事实和研究表明,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缺少父爱(母爱)而变得心理失衡,常常感到孤独、自卑、低沉,这种被扭曲的心态严重影响其情感、意识和品格的发展。因此通过家长学校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引导家长坦然而勇敢地对待现实,振作着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好家庭是一所无法替代的好学校,这里滋润着无私和爱,孕育着力量和坚强,培植着智慧和才能。要努力昂首阔步地生活之路,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也有一个开阔的胸怀。
2、通过家长学校的课程,引导家长学会平时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
及时解开孩子的思想疙瘩,从分析孩子心理健康问题方面着手进行教育,让家长掌握每一时间段孩子容易发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发展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不要对子女一味溺爱,将全部心思扑在孩子身上,而自己却节衣缩食,忍辱负重,将自己全部的希望寄于孩子的明天。也不要在孩子表现稍不尽人意时,气恼、忧怨一齐涌上心头时,走上棍棒相加的恶性教育之路。家长必须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不要代替孩子作出生活的选择,懂得倾听孩子的心声,并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作出选择,但要给孩子提出合理的建议并加以指导。对孩子既要充满爱心,但又不失理智,懂得什么是孩子最需要的,能够巧妙地将理智和情感融合在一起。21世纪教育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家长的优势逐渐丧失,甚至可能与子女处在求知的同一起跑线上,只有与孩子同时学习,才能和孩子一起面对不断变化的生活和应对时代的挑战。因此家长们要取得教育资格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和对孩子爱的含金量,以孩子为友,以能者为师,与孩子共同成长。
(二)积极跟学校联系,将单亲家庭的子女教育与学校互动起来
鼓励家长积极开家长会,真诚、主动地跟老师联系,及时把握孩子在校情况,最好隔一段亲自去学校找老师面谈,跟老师交流情况,认真倾听老师的分析,请老师提出教育孩子的建议。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从小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根据老师的建议为孩子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根据孩子的特点和接受水平,恰如其分的安排学习的内容、时间、方式,使孩子保持执行学习计划的兴趣和热情。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充分肯定他的点滴进步,要毫不吝啬地说:“你真棒。”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积极与学校沟通,有助于在学校和家庭都营造一个好的环境,既能满足孩子不断学习的需要,又对孩子没有过多的规定和限制。让孩子自主地学习,享受学校的欢乐,健康地成长。
(三)依托社区,开展典型有效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
社区抓家庭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对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的指导,从而达到改善和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家庭教育的整体效应。发挥社区的特点,在广大市民中加大宣传力度,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以提高家长素质为重点,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化人才为目标,不断创新家庭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努力开创“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教育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单亲家庭的孩子是无辜的受害者,应该把父母离异给孩子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限度。单亲家庭的孩子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要让他们和别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我真诚的呼唤每一位单亲家庭教育者,用您的爱和责任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也许将来的发明家、创造家、艺术家就是您教育的孩子!
参考文献:[1] 章志光、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颜农秋.单亲家庭子女成长环境的辨证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 2004(8)
[3]鲁晓峰.关注来自单亲学生的身心健康[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8)
作者简介:刘铭明,女,1975年4月3日生,1994年毕业于长春煤炭工业学校普师专业,2006年在沈阳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毕业。2002年被新区教育局评为“青年教育工作者”的称号,在2003年被团市委授予“优秀教师”称号。通信地址:沈阳市沈北新区虎石台镇第二小学,邮编110122,电话13080826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