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的城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3:27:05

2010年11月17日 06:58 AM
悲伤的城市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徐达内
(2010年11月16日)
黑烟滚滚,遮天蔽日——上海市中心那幢烧得焦黑的大楼,登上了大江南北的市民报纸头版,也占据了央视滚动新闻节目的大段时间。从昨天下午起流传在微博上的那些悲伤故事、惨痛影像,成为今天最重要的新闻素材。
在北京,《新京报》用黑色线框来处理主题和主图。在广州,《南方都市报》决定让亚运赛事让路,刊出烈焰腾空的图片,编辑用红色圈注出脚手架上等待救援的身影。在南京,号称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扬子晚报》,用大半个头版和四个内版,感慨“生命,就这样猝然离去”。一个引发新闻界争议的封面处理方式来自《山东商报》,这家在济南出版的地方报纸使用全黑头版,白色大字标题是“听,‘海’哭的声音!”。
根据新华社播发的消息,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查看现场后的指示中包括:“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及时报道火灾实情”。凤凰网甚至将这一点在标题中特意注明。在世博会安全落幕恰好半个月之后的黄浦江畔,上海媒体今晨表现虽各有差异,但总体而言,都大篇幅地呈现了这场十几年来上海最惨痛的消防事故的全景。
最畅销的《新闻晨报》在头版放置了一张消防队员在暮色下向浓烟四起的大楼喷水的图片,并以连续九个版记录“悲情11•15”里的逃生故事、救治进展、伤员安置和专家分析,标题中表达的感情是“今夜,我们都是上海人”、“这一天是全上海的伤、全上海的痛”。《东方早报》亦提供了接近11个版的专题,记者们播报“每个房间都在烧”的生死四小时,以及一条“紧抓灼热的铁管爬了六层楼”的火海求生路。在该报的报道中,消防部门回应了包括“为什么这次火灾烧得那么大”在内的三大疑问。《青年报》头版在黑底影像衬托下,只有五个大字:悲伤的城市……午后,老牌的《新民晚报》将报头改为了黑白素色,登出“黄花朵朵,哀思绵绵”的市民现场悼念场景。与此同时,其属下的新民网继承着昨日视频直播的一线表现,向门户网站提供着最新动态。
足以与市民报纸的报道力度大致匹配的,还有SMG属下的广电媒体。继昨日第一财经频道提供直播信号外,今日电视新闻再度加码,报道时长明显扩张。转播央视《新闻联播》前,上海新闻综合频道的夜间新闻栏目罕见地提前半小时播出,自6点起开始,使用约50分钟播报灾情动态。
除灾情数据外,机关报要比都市报更多地报道一些来自党政领导的关怀与部署,以及那些呈现在消防战士和社会热心人士身上的珍贵品质。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用头版头条刊出了孟见柱和俞正声来到病床前的图片,根据公安部长在凌晨2时召开会议传达的胡温指示,当前要“全力做好现场搜救伤员救治和事故调查”。
四大门户网站从昨天下午起就持续直播这场猛烈火灾的进展,今天更是援引大量媒体报道,构建专题。除了类似“8名疑犯被刑拘”、“业主称曾投诉安全隐患未获解决”的消息外,也已有数篇即时评论得到推荐。《重庆时报》、《华西都市报》、《华商报》的作者们痛定思痛,要求政府部门想方设法“终结高楼大火先天之痛”。《齐鲁晚报》的评论版上还翻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口号。这句口号因为世博会的举行而几乎家喻户晓,但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也应当明白,这一切都以安全为基础。即便是经济繁荣的上海,高层建筑的失火仍然暴露了现代城市的安全隐患。
除了叹息生命脆弱和城市病之外,一些时评家也已迫不急待地表达对事故原因的质疑。在杭州,平素以轻快示人的《都市快报》在痛悼42人遇难之际,由评论员发出厉声:上海那个28层楼,外立面搭着脚手架,大约是要把外表弄好看点;如果把那些用于“表面”的钱用于改善内部消防设施,何至于此?所以,烧穿的不仅是一栋高楼,而是我们的消防意识、安全意识,烧透了我们的“面子劣文化”。
根据上海官方午时公开通报的事故原因调查,“11•15”特大火灾是一起责任事故,“是由无证电焊工违章操作引起的。四名犯罪嫌疑人已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
与这场大火一样被人们讨论到发烫的,还有迅速蹿升的物价。10月份物价上涨创下25个月来新高,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1%,为CPI涨幅“贡献”了74%。几乎每一家都市报现在都不愿放弃对这一题材的关注。《辽沈晚报》的标题是“俩菜花十多块,六个苹果20元,涨4.2%,‘吃’不消”。新华社欲传达内地物价变动的积极一面,播发通稿《“到香港打酱油”释放的经济信号》,认为迫于内地物价压力应运而生的深圳“换城”消费族加速了“深港同城”的融合速度,在另一篇《食品价领涨,走进农区寻根问底》中,则宣告:虽然食品价格上涨会影响城乡困难群体的生活水平,但一定程度上更反映了农产品价值的“理性回归”,有利于提高农民务农收入,保护农业生产积极性。此文得到《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东方早报》等多家媒体转载。
晚间,中国官方对物价的姿态得到了比“权威人士称有关方面最近将出台政策控制食品价格过快上涨”更权威的承诺:中新社等发布消息,引用温家宝早前在广州的言论,称“国务院正在拟定措施,抑制价格过快上涨”。
因iPad被征千元关税而愤愤不平的意见领袖们,继续着对海关总署的冷嘲热讽,指斥其所谓“方便旅客”的回应“荒诞不羁”。《扬子晚报》刊发头条时评,将iPad与“验胎灵”相对比,指责说,尽管自带iPad入境的旅客中确有一些是“水客”,但其危害程度不及“验胎灵”……危害如此之大,应该立刻监管起来的事,海关总署却无暇顾及,只是忙着瞎管iPad关税。《京华时报》和《东方早报》均刊发评论,提及关税征收重点应该得到纠正:既不涉及产业保护问题,也不涉及行业的就业岗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利益应该前移;“重商贸轻旅客”的资源配置应纠偏。《南方都市报》则在社论中强调,在国家财政收入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民富”成为主流思想的背景下,海关总署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税源流失,就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这种“宁枉勿纵”的心理与时代潮流格格不入。
难得看到政府部级单位如此公开地“不和谐”,“冲冠一怒为苹果”。对于如此罕见的冲突,网易的编辑表现出了兴趣,在其新闻首页力推来自《新快报》的评论《海关总署就不懂商务部的难处?》,文中对商务部“替纳税人出头”的原因分析是:不是商务部心慈面善,而是因为WTO是一个“有牙齿”的国际条约,一旦违反,成员国是可以打官司的,而在国内处理WTO诉讼事务的,就是商务部。《辽沈晚报》刊发评论质问道《方便旅客通关就该多征税?》,《新京报》亦在评论中质疑,iPad的千元关税究竟是方便旅客还是方便征税? 《中国青年报》则刊文评价海关总署回应的理由“荒诞不羁”。
《新京报》宣告获得了对央视主播芮成钢的访谈,根据这家报纸的描述,芮成钢对引发争议的“代表亚洲”一事不以为然:不就是提个问吗?这没什么,没有任何不尊重和不合适,无需过度解读。但《南方日报》还是在今天继续允许作者“过度解读”一番,这份广东省委机关报上刊发的言论称,“芮成钢们是传播中国国家形象的巨大阻碍”:未经选举或授权而擅自代表别人是不少人的通病,也早已形成一类话语风格,要想不再发生芮成钢这样的“代表门”事件,就必须对记者阶层进行一些基本公共外交理念的培训。
新华社记者杨明的金牌理念日前获得公开发表后,终于等来了体育官员的迎面痛击。《扬子晚报》刊发对江苏省体育局局长殷宝林的问答,这位中国亚运代表团副团长针对新华社记者的观点,“提出了一连串的反驳”:竞技体育争金牌有什么错?竞技体育争金牌和发展群众体育有什么矛盾?他进而指责,“某些记者”为出名,总是炮制一些所谓‘高论’,这简直是颠倒是非!“我们代表团的同志都不会予以理会。”
来源: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5575?page=3
分享: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