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发展纪实 -- 通辽 通辽新闻 科尔沁 大青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3:57:42
金秋时节,嗅着五谷的芬芳,走进与新中国同生共长的通辽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马上被陶醉了。科研区,柳绿花红,曲径通幽;试验区,玉米泛着绿色的波浪,高粱张开红彤彤的笑脸,万寿菊发出沁人心脾的花香——这座通辽市农业科研的大本营宛若一处世外桃源。
通辽农科院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脚步,风雨兼程60个春秋,一代又一代农业科研人在这里辛勤耕耘,为通辽乃至内蒙古的农业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誉满国内外的我国第一代玉米杂交品种“黄莫417”就诞生在这里,其生命力长达20年,不但为通辽成为“内蒙古粮仓”、“全国商品粮基地”做出了贡献,而且也创造了中国杂交玉米的奇迹。这里培育出哲杂系列、通科系列玉米品种深受农民欢迎,市场覆盖黑、吉、辽三省及内蒙中东部,并远销新疆、湖南、安徽、陕西、河南等地;培育的高产杂交蓖麻品种——“通蓖”系列在中国蓖麻育种史上竖起了一座里程碑。60年来,这里走出了两位享受政府津贴的育种专家,两位通辽市“科教兴市特别奖”获得者。
这样一个有着光荣传统、辉煌成就的科研单位,站在新的起点上,如何迈出新的发展步伐,创造出新的业绩,社会在关注,科研人在思索。2007年11月,新一届通辽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领导班子走马上任,他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了“做强品牌,做活转化,拉动产业,惠及农民”的新时期通辽农科院发展思路,掀开了通辽农科院发展的新篇章。
三招妙棋弈活全盘。农科院建院60年,是个老单位,历史包袱沉重,被内外债务压得抬不起头来,发展步履维艰。新一届院领导班子,潜心寻找破解债务的良策,并走出了三招妙棋:第一招,2007年12月,在政府的支持下,顺利筹措种子收购款350万元,解决了种子收购资金短缺的难题,迈出了搞活农科院的第一步。2008年1月,争取市政府支持,筹资100万元,偿还拖欠农民的种子款,化解了这个有损农科院形象,影响社会稳定的“老大难”问题,农科院员工士气大振,农民欢天喜地,迈出了搞活农科院的第二步。同年4月,经过农科院积极争取,在主管部门的鼎力支持下,成功将通科1、4、5号品种列入2009年全市良种补贴,使通科品种进入了千家万户的大市场,农科院实现了双赢,走出了搞活农科院的第三步。在成功走这三步妙棋的同时,他们下大力气清回陈欠。2008年3月份开始,先后清回各类陈欠100多万,有的已长达12年之久。农科院三招妙棋弈活全盘,为农科院发展再上新台阶奠定了经济基础。
机构改革激活一池春水。农科院的内部机构设置一直延续计划经济时代的格局,与市场经济对接不畅。他们对内部机构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2008年1月,成立项目部,对全院科研项目进行统一协调管理。5月,对院内部机构进行调整,成立了玉米经销公司、蓖麻经销公司、质检部、《通辽农业科技》编辑部;成立科研社区,恢复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2009年4月,根据农科院发展的实际,再一次对院内机构进行调整,将玉米、蓖麻、作物三个研究中心更名为研究所、信息中心、繁育部,办公室分别更名为科研处、繁育公司、党政办公室。根据通辽市种植业的发展需求,新组建了水稻研究所、红干椒研究所、荞麦研究所。同时在科研示范中推行“经费包干,节余归己,超支不补”的费用承包制。内部机构改革,激活了农科院这池春水。大家努力创新,变不可能为可能。快出成果,出好成果成为大家追求的目标。2008年,通辽农科院被国家发改委授予“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十年成就奖”;《内蒙古通辽市优质蓖麻杂交种繁育产业化示范项目》通过内蒙古专家组的验收;承担的玉米、蓖麻自治区创新基金项目通过通辽市专家的验收。
转换经营战略添活力。农科院作为一个有着60年历史的科研单位,虽然科研成果等身,但是如何将科研成果快速推向市场,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一直是一个软肋。在前几届领导班子探索的基础上,他们果敢地调整经营思路,把经营作为农科院崛起的一翼来打造。成立了院生产经营委员会,成立通科种业经销公司、统一领导生产经营工作。对百花公司、繁育公司、加工部、经销公司实行承包经营;同时实行院校、院企联姻,先后与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白城农科院、通辽泰尔诺食品公司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协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的步伐。这些举措,为农科院增添了无限活力。科研人员从过去被动的“让我干”,到现在主动“我要干”。开拓市场的主动性空前高涨,经营效益持续提升。
以人为本聚力铸魂。农科院在发展中坚持突出以人为本,让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员工,凝聚人心加快农科院的发展。在院经济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他们毅然提高了对员工的各项补助标准。伙食补助每人每天增加到3元;繁育人员下乡补助,每人每天40元,海南基地每人每天补助40元。对生活困难的员工进行定期走访,实行干部结对帮扶责任制,三名环节以上干部帮扶一户困难员工。投资2万元,打深水井一眼,解决了农科院南家属区居民吃水问题,每年定期对员工进行一次体检。今年在市政府的支持下还为员工购置了新通勤车。为了丰富员工业余生活,开设了开放式的图书阅览室、健身房,定期举办文体活动。农科院设立了终身成就奖和优秀科研成果奖,对在科研上做出成就的人员进行表彰奖励。农科院还确定了对获得省审品种以上的科研人员进行重奖的政策,省审品种奖励10万元,国审品种奖励30万元。通过这些充满人文精神的工作,农科院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氛围。全体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为农科院快速崛起贡献聪明才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紧跟新中国前进的铿锵步履,走过60个春秋的通辽农科院,现在正以全新的面貌,昂扬的斗志,从硕果累累的季节出发,走向更加璀璨的明天!(郝文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