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生 与 选 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4:39:37
生 与 选 择
人的一生在不断地进行行为选择,选择正确就顺利、成功;反之,则人生道路艰难、甚至失败。人生像置身于茫茫云海,掌握了自然和社会规律,就如雄鹰展翅,搏击长空;反之,便是一只断线的风筝,随风飘荡。人生又如身临大海,掌握了规律,好像鱼翔水底,来去自由;反之,则像海上孤帆,随波逐流。说到底,能够搏击长空的英雄人物毕竟是极少数,然而不管身处社会那个层次,每一个人都应与时俱进,以迎难奋进敢于创新的态度,对待人生选择的事业。
成人的选择是社会性选择。社会纷繁复杂,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社会道德、法律提供的,只是一种趋势和大致方向,选择的多样性,反映人生的多样性;千奇百怪的选择,折射出多彩的人生。选择对与不对,主要决定于选择目标的正确,同时也要有正确的方法。总的来讲:一要看是否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二要看自身是否具备目标选择的条件。科学发展观具体到个人,要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科学的选择。一个人如果能够有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树立了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又有较高的情商和智商,能够洞明世事,就会发奋学习,不断磨励自己,提高创造能力,选择正确目标和方法,抓住机遇做出有益的贡献,成为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甚至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选择正确与否只是多少不同而已,应该以平常心态对待
纵观人的一生,大体上就是做四件事情。首先是哺养教育下代,子女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也是国家和社会的希望。托起明天的太阳,是社会共同的责任,这是人类的本性,是人类生存繁育和发展的需要。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唤起了成人的牺牲观念、无私的观念,饥饿父母面前的最后一块面包渣,自然会让给他们幼小的孩子而不会留给自己,这些都是在家庭之外几乎无法看到的美德”。就是那些因各种原因没有生育的人们,也会本着“成年人对幼小者的爱”,喜欢孩子,关注幼教事业,在心理上经历同样的历程。二是求知学习,准备走向社会。这个过程就是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阶段,也是自身社会化的过程;包括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建立和完善道德价值观念,具备独立生活能力,学会社会生活规则,掌握生产和创造技能,逐步参与社会活动。这个过程是个人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帮助下完成的。三是回报社会,参与社会博弈,开拓自身价值,这是人生活动的主体。人类文明和社会财富都是人们一代又一代积累下来的;人类通过本能的和理智的博弈活动,创造并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四是安度晚年。人都是要老的,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老人要顺其自然,对于家庭和社会上的问题,要放手放心;在需要和可能的情况下,发挥余热,绝对不要“包饭养子孙”;要保持晚节,倡导社会主义新风尚;科学对待疾病,宁静淡泊,安然隐退。尊老敬老是中华传统美德。成书于元代的《二十四孝》记载了我国古代孝顺双亲的事迹,“香九龄能温席”、“董永卖身葬父”等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老年人曾经哺育了下一代,年青一代有道德责任和法定义务养老送终,帮助老人度过幸福晚年,这也是人类社会共有的美德。一般说来,人生的学前期、知能求索期和老年期,主要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下,求得自身最好效益;达到自己预定的目标;其手段主要是自身行为选择的最优化。而人生博弈阶段除优化自己的行为选择外,还必须熟练掌握和有选择地运用博弈理论,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人在成长中的选择,都必须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在瞬息万变、诱惑四伏的现实社会里,保持平稳自若的心态,从容选择与放弃是一个人的立世之本。既要考虑自己的爱好兴趣,更要看主客观条件。只有在选择时审时度势、量力而行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选择首先要考虑自身的主观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身体条件,有的专业对健康会有特别的要求,如有色盲的学生就不能报考地质,过敏体质的人不宜报考护士……。第二是心理和气质。抽象思维的学生不宜学习绘画和建筑,报美术、音乐和体育专业的学生都要有特长。内向型性格的人不宜从事外交、外贸等专业工作。第三是自己是否具备目标的选择能力。如上学想报考某校,要看你的成绩是否达到进入某学校的标准,应聘某个职位,看你是否具备必要的技能。
客观条件首先要看社会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需求是由市场决定的。因此我们在决定上学和就业的方向时,要作必要的调查,了解国内外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以决定学习专业和发展方向。
审视和体察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十分重要。为了在自己的行为选择中做到最好,最重要的是要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追逐最感兴趣和最有激情的事情。当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时,你会对它念念不忘,你在该领域内就更容易取得成功。更进一步,如果你对该领域有激情,你就可能为它废寝忘食,连睡觉时想起一个主意,都会兴奋不巳。这时候你就得到了升华,工作会是享受,毫无疑问你将会从此得到成功。每个人都应了解自己的兴趣、激情和能力,并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遵循规律了解主客观条件,有很强的专业性,要认真学习和体察,还要求得家长和老师的帮助,必要时要向专家和专门机构咨询。
人们对未来的选择从动因上讲是自身的需要。需要是人类对延续和发展自身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需求的反映,既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人的物质需要是为了满足生理上的要求,精神需要是人在具体生活环境下精神方面发展条件需求的反映。它们都受社会生产、生活条件的制约。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个人需求的社会性。人能够认识和反映整个社会各式各样的需要,当这种社会需要反映到个人头脑中并为他所理解和接受时,就成为他的信念,转化为他的个人需要。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 B Maslow]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的需求分五个层次,就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方面从低级到高级阶梯式上升。前三个需要属于低级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得到满足,后两个需要属于高级需要,从人的自身体验得到满足,其核心是自我实现,上升到自我实现的人是理想的人,而真正达到这一境界的只有少数人。常言道:“衣食足,礼义兴”。一般说来,人只有实现了初级需要才会上升到高级需要,物质需要是一切需要的基础。从辩证的观点看,人类为了理想和信念,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在革命战争年代,许多工人农民在饥寒交迫、无法生存的情况下,毅然投身革命,树立了为共产主义而献身的崇高理想,并义无反顾地为之献身,牺牲小我,成就大我。这就是精神变物质的具体表现,是推动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人们都是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需求层次和文化知识素养来决定行为选择的。我们也看到个别所谓“有理想信念”的人物,在物欲横流和各种诱惑下,一下子从信念高峰堕落到金钱的罪恶陷阱而不能自拔。这是需要层次上的一种突变。这种情况是否发生,虽与个人品质和教育关系极大,决定的还是社会的监督环境,也就是他这样做将为之付出多大代价!所以说任何人都不能特殊,所有掌权者都必须接受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尤其是人民群众的监督。历史见证了绝对的权力,不可避免地产生腐败和罪恶。
人的价值观念决定需要的层次和内容。随着个人的成长,人的需要选择的实践表现形式也在变化,主要经历本能、兴趣、社会的几个过程。处于社会不同层次、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其社会化程度和价值观念也有差别,为了如愿,会根据自己当时的价值观念和所处的位置,进行行为选择。在婴、幼儿时期,就本能地自发按照自己的生存需要,饥思食、渴思饮。到了人生的其它阶段也会按照生理本能的需要在理智指导下进行行为选择。如:择偶、求知、追求美好生活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进入兴趣选择阶段,这时候人们的选择主要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这主要是学龄前和学龄初期的孩子。当然,兴趣也可能影响人的一生。兴趣需要正确的引导,尤其是儿童时期,才能把他们的精力用到有益成长的活动上来。比如学习电脑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孩子自控能力差,玩游戏上了瘾就会妨碍学习,甚至害上类似精神疾病的“网瘾综合症”,造成不良后果,家长和学校都要加强引导。在大中学生的学习期间,建立各种兴趣活动组织,开展各种竞赛活动,会大大促进他们的学习。成年科学工作者的兴趣,会使他们忘我地奋斗一生。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人们的选择会逐渐涉及家庭、集体、社会的各个方面,而进入社会选择,也就是人们根据公共生活规则、道德价值观念、法律法规要求来选择自己的行动。应当指出:只有在初生婴儿中存在纯本能的选择。但是,这三种选择在人的不同年龄阶段,会具有不同内容或有所侧重。然而,它们都是伴随人的一生的。
总的说来,一个人的社会化程度决定着他选择的自觉程度。本能、兴趣和社会这三种选择成份,在不同人的身上表现形式会有不同的份量。有的人没有社会责任感,颠倒了荣辱观念,个人利益第一。他们与动物一样,纯粹从本能自私的目标出发选择。比如一些贪污腐败分子就是这样的人。相反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很强,他的选择就会认真考虑人民、社会的需要,廉洁奉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雷锋的光辉形象,教育了几代人,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行动,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热爱的事情就会有兴趣,有兴趣的事又是社会需要的,就会做得更好,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现在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道德、法律允许的利益仍是选择的基础;因为人要吃饭,在正常情况下,生存是一般人的第一需要。只有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人们才能依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做出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尽管如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从维护国家、集体利益和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为前提来进行行为选择。
人的行为选择,必须尊重科学。某一学科的问题,必须以其现代科学理念为依据来进行选择。以人生初期为例,家庭和学校的教育,都只能按照孩子的心理和生理成长规律来安排,而不能违反天性、拔苗助长。比如在身体锻炼方面,不要让儿童养尊处优;对他们的饮食、衣着,能保证安全、温饱和必要的营养就可以了。早在宋朝著名儿科医生钱乙就提出:“若要小儿安,须带三分饥与寒。孩子饮食不要顿数太多,不要吃得太饱太油腻,以免伤及脾胃。穿著最好轻薄些,让孩子多到户外游戏,可以活动筋骨,畅通血气,穿的过于暖了,缺少锻炼,难御风寒。”现在,一些有见地的家长,也会本着这种精神,使孩子们从小受到应有的训练,以增强他们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的生命力”即“人类的潜能”,这种生命力像播种了的种子,具有巨大的力量。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能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规律发展的。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现,并按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和自由的发展。家长和幼儿园老师要注意引导,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看到许多家长总是把孩子当成温室中的花朵,超标准的伙食、过分的呵护;在学校则是超时、超负荷的课外作业,使他们完全失去了选择自由,丧失童年的天真。不但使儿童体重超标,生命力降低,应变能力差,在优越的条件下使孩子旺盛的生命力,出现搁置性衰退;而且不适当的学习安排,也同样违反儿童的天性,影响智力发展,学习成绩下降,适应不了时代要求和环境变化。在孩子应当按本能自然进行选择的时期,没有得到正确引导,反而受到逆向干扰,结果是事与愿违。应当知道儿童天赋的创造能力,就和动物的本能一样,不过动物的遗传本能具有、也仅有完整的行为模式,而儿童的遗传天赋则是创造能力—潜能。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央电视台放映了日本电视剧《狐狸的故事》,就是讲北方四岛一个“狐狸家庭”怎样教育幼仔,五只小狐狸有三只学会了捕食本领,最小的一只因眼瞎掉下了悬崖,另一只懒狐狸没有学会。小狐狸大了老狐狸就把它们赶出去自己觅食。而其中一只由于没有掌握生存能力,最终饿死在水塘边。这一故事对我们正确地教育孩子确有很大启发。因为人的本能就是上代遗传给儿童的创造潜能。我们必须切记不要“穷人养娇仔”。要遵循规律搞好孩子的教育,尤其是过去忽视的早期教育,以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培养出能够适应时代要求,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一代。
要用现代科学理念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人类向来是关心自己未来命运的,也曾不断地寻求选择行为的方法。远古时代,当人们遇到疑惑不决的问题时,往往采取随机决断的办法。例如,随意抛出一枚硬币,用它的正反面来判定某一问题的次序,以决定自己无法决断的行为;而且把它看作是天意或神明的启示。而随机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当某种现象一再出现,人们便逐渐按照积累的经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或理论去解释这些现象。于是便产生了各类占卜行为。如《易经》是我国古代占卦的原典,与《易经》相关的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等占卦算命的材料,在我国历史典籍中大量存在,并在民间广泛流传。
为了得知个人的未来,以《易经》为渊源,从古代起,就有人研究一些时代代表人物的出生年月和成败周期,进行类比分析,以期找出规律,探知未来。流传较广的有唐代的《袁天罡称骨》、宋代的《三命通宝》、清代的《穷通宝鉴》等书。于是,“算命术”便发展起来,一些人以此为手段,通过算命骗人钱财。前面谈到,占卦、算命等卜筮行为,在民间有着悠久历史和广泛的社会基础,这一方面与传统文化有关;同时也因为只要有人存在无法完全掌握自己命运的事情,只要人类的知识、理性、智慧对社会现实问题还存在局限性,便有人借助于某些偶然的东西来决定自己的行止,卜筮行为就会有存在的土壤。卜筮行为有多少准确性并不重要,主要是它的心理作用。对于随机问题出现的可能性,现代数学的概率论是有明确答案的。但是人们存在两个明显的认识误区:一是把古代的原始科学观念等同当代科学理论。如《易经》是用阴阳、八卦来解释自然与社会变迁的占卜之书。所谓“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易》是西周以前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理解和总结,有许多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性质和使用参考价值;如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达到了前科学的水平。但是,它只是有朴素的唯物史观的表述,仅仅提供了大致的发展方向,无论如何不能等同、更不能代替现代科技。二是把文化等同于生活,甚至用古代文化比拟现代生活。我们知道文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古人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和神话。如:“彭祖活八百岁”、“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等。很显然,这只是古人的美好向往和愿望,现代科学证明人的生理生命是活不了八百岁的,夸父、嫦娥也都代替不了航天工程。所以,我们要正确对待,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生活理念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用占卦、算命等卜筮行为来选择未来,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每一个人的未来总是和他的生命轨迹联系在一起的,其一生的活动,时时刻刻都是受当时的主、客观条件所决定的,而这些是千变万化一去不复返的,所有的因素都知道是不可能的。因为历史不可能重复,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所以,算命、卜卦等只能是骗人的把戏。只有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数学、生理、心理、社会、政治、经济、医药、教育以及未来学、预测学等诸多学科知识,从各个不同侧面了解人生的成长过程和运动规律,然后综合分析,才能浓缩人生精华,探求人生哲理,为人的行为选择指明方向,这才是科学。
人在成长中的选择类型是一个大的命题。
首先是定向选择。就是你这一辈子活着为了什么?这是一个人的道德价值取向,就是人生观、世界观问题。人生的价值表现为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文明进步社会要求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生的社会价值是通过对他人、对人类社会所做出的有益贡献来体现的;人生自我价值的评价,由个人价值观决定,带有个人主观色彩,同一件事在不同人之间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它在人的选择中带有定向的、根本的指导作用,同时发挥制约作用。中华民族历代先贤树立了人格的丰碑,多少先烈为革命成功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建国以来各个时期各条战线上的英雄人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都为我们定向选择指明了方向。纵观历史,在社会人群中,“大公无私是圣人,先公后私是贤人,公私兼顾是常人,先私后公是小人,损公肥私是罪人”。现在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公认的道德规范和国家法律。所以,不但能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而且身体力行,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比关心自己的利益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的人就是圣贤。多一些圣人、贤人,少一些小人、罪人,振兴中华建设小康社会就会好一些、快一些。现在腐败分子的产生,除了体制弊端、一些单位制度不健全和监督不力外,社会上荣辱观念淡薄,不良社会风气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利益集团和别有用心的人,通过吹捧、金钱、美女等各种卑劣手段,腐蚀公务人员,把经不起诱惑者变成他们的内应和走狗,使国家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善良的、不明真像的人们,随着潮流,跟着附合、应酬,有时屈服于某些压力,不知不觉让坏人利用不良社会风气敛财。触目惊心的案例,是我们定向选择的反面教材。古人讲:“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奴隶社会为统治者利益提出的要求。今天是人民的国家,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就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武装头脑,人人能正心、诚意,个个能修身、治家。正心诚意是所有人修身的起点,齐家是人人的希望和职责,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和谐,才有利于治理国家,以达到天下太平,这也是大家的共同愿望。说明一个人要为社会作贡献,必须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刻苦学习,掌握知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一心一意为了事业,努力完善自己。这些古训的合理内核,在今天还具有现实意义。
第二是定位选择。它受定向选择所制约,直接与人们的智商和情商有关。老百姓常说:“到那山唱那山的歌”,“人人想做官,没有人抬轿”,这都是说人要从不同的层面对未来进行选择。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要能够自省,才能知已知彼,无往不胜。不能志大才疏,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到头来一事无成。“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选择又是具体的,必须脚踏实地地干。定位选择包括了它的层次性和具体性。 应当指出:定向选择和定位选择虽然有它的稳定性,但同时也有可变性。认识总是不断深化的。我们常说进行世界观的改造,就是要使自己的思想更加接近真理,而使自己的定向选择调整得更加合理。“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人们的定位选择也是随着自身的能力提高不断变化的,用流行的话说叫“跳槽”,选定合理的阶段性目标,充分提高认识,会激发人的潜能,创造奇迹。
第三、主动选择与被动选择。人在十八岁前都是在父母或监护人的帮助下成长的。由于知识、能力和阅历不够,他们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因此也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办事,他们的选择是被动选择。而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和责任来决定和执行的,因此父母的选择是主动选择。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选择是由被动选择逐渐向主动选择转化的。从法理上讲,到了十八岁他们成了公民,就有权决定自己的事情,也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从父母来讲,并不转化为被动选择,只是完成了教育孩子的阶段性责任,要选择新的方法,对子女加以引导和帮助。父母一直要到老年不能单独活动的时候才进入被动选择阶段。严格地讲,任何人的选择都不可能是完全的主动选择。因为任何选择都要受到知识水平、国家法律、社会公德、家庭环境、经济条件、健康状况等的制约。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说,只有掌握科学、洞明世事的人,才能多一点选择的主动权。
第四、选择的阶段性。从生理过程来看,人一生要经历乳儿期{从出生—一周岁};婴儿期{从一岁—三岁}幼儿期或学前期{从三岁—六、七岁};童年期或学龄初期{从六、七岁—十一、二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从十一、二岁—十四、五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从十四、五—十七、八岁}。接下来是青年期{十八—二十四岁};壮年期{二十五—四十四岁};初老期{四十五—五十九岁};老年期{六十—八十九岁};长寿期九十岁以上。共八个不同的发展时期。大致说来25岁以前人体以生长发育为主,总称为发育期;25—44岁为成熟期;45岁以后为衰退期。人们在各个年龄阶段,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担负不同的社会和家庭责任,其行为选择也会随着转换。情况在不断的变化,要研究新事物,解决新问题,做出新选择。人的一生精力是有限的,真正的高人,会使自己各个阶段的选择都接近最佳水平而且具有连续性,这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第五、重大选择。人的一生有几件具有重要意义的选择,除了前面说的定向、定位选择以外,还有职业选择、婚姻选择、交友选择、健康选择等等。这些选择正确,会带来成功和幸福,失误则会带来重大损失或长期烦恼。这里先讲一讲职业和婚姻选择。
职业选择要考虑社会需要与自身的条件,不能不切实际,这山望见那山高;要脚踏实地,着眼于通过努力能够做好又能赚到饭吃;当然,要站在社会和历史的高度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估。现在有些出国经商和留学人员因为工作和事业发展的需要,己经在外定居或加入外国籍,要入乡随俗,遵守所在国家的法律;发扬中华儿女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努力取得事业成功,做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同时不要忘记父母的哺育和祖国的培养之恩,要关心父母和祖国建设。
婚姻选择。爱情是婚姻的基础,世界上有情人都成眷属是最好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不是都能做到的。有缘无份的情况会常有发生。爱一个人不一定要拥有,但拥有一个人就一定要好好去爱。这就要从实际出发,在考查爱你的人后,认为是可以接受的,就要认真考虑,除基本条件外,爱你是主要的。不能从虚幻中寻找自己的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不少人花园选花越选越差,以致误了青春。婚姻忠诚是第一位的。家庭是避风港,是感情的归宿。人生旅途会遇到许多漂亮女人、潇洒的男人,那都只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要学会欣赏,留心陷井,不要贪恋,绝不能流连忘返,做出不该做的事情。婚姻又是奉献,必须患难相扶、荣辱与共,真心实意、全力以赴把家里的事安排好。夫妻双方都能这样,家庭就会和谐幸福。
第六、应时选择。“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个人的重大择择都是通过日常的应时选择来实现的,其中有日常生活小事,也有社会博弈的内容。搞好应时选择,关系一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念以及经验、知识、性格,体现人的应变能力;是一个人风格、气质和水平的体现。这里的关键是要善于取舍,其实选择本身就包含着舍弃。所谓“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得兼。”我们常遇到二者择其一,甚或多者择其一的情况,这就要从全局和长远加以衡量,就像下棋一样,要能看到三、五步以后的棋局发展。具体到个案,则要“两利并存择其大,两害并存择其轻。”选择的标准则是:择其善者而取之,其不善者而弃之。善恶的标准是由一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念决定的。然而世事难料,情况千变万化;人生坎坷,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处理具体事,考验一个人的情商和智商。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分清轻重缓急,做到举一反三,方能得心应手。
第七、一般性选择和韬略性选择。在人类社会大厦中,结构和行为纷繁复杂,各个层面和类型的选择,会有不同的内容和规律。但是,在一定的国度里,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具有共同的荣辱观,不管那种情况,都会根据社会的主流意识,遵守人生选择的一般性原则。当前,我们要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按照公民道德规范的要求进行行为选择,“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才能达到社会和谐。但是,现在社会上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各种案件频发;廉洁和贪婪、诚信和欺骗、真实和虚伪、善良和残暴等等混在一起,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东西同时并存。一些现象扑朔迷离,给人们的选择增加了难度。社会的复杂性影响人们的思想产生偏差,如果不能站在历史的高度,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使认识走出误区,就会使自己的行为选择产生错误。我们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存在的问题也只有在改革和持续发展中才能逐步解决。应该明白,一个人不管你处于什么位置,只有你的行为选择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社会认可时,才是一个有用的人;做了有益的事,才能被社会所承认并获得参加社会博弈的资格,也才有进入社会高层,寻找发挥自己文韬武略才能的机遇。所以不管是对孩子的教育还是个人自律的要求,都必须把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作为出发点。学会做人,首先要做一个有文化教养、能够自食其力的人,进而做到善于交往、受人欢迎、对社会有益的人;学会做事,首先要能独立生活,做好谋生与自己生活有关的事,接着就是使自己的专业特长达到较高层次、直至社会最好水平,成为善于创造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学会做人和做事是在各个层次参与社会博弈的基础,有了这个平台才能进入韬略性选择。文韬武略内容十分丰富,有精华也有“权谋文化”中的糟粕;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无数风流人物,演义得淋漓尽致。他们的动机各不相同,其中的英雄人物,为人民做了好事,推动着历史前进,发展了中华科学与文化;而枭雄则相反。千秋功过自有来人评说。有关内容将在《人间博弈》中讨论。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是不断的选择过程,选择过程又是学习过程。我们一方面要学习科学发展观和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历史、探索前人成功的经验;同时也要学习当代的前卫知识,学习名人、老百姓的真知灼见。不慕虚荣,与时俱进,努力探求,才能在生命的历程中不断做出正确选择。人人都想选择成功,严格地讲世事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首先要定好标准,选择真、善、美,讲求道德规范,淡薄名利,老实做人,以真诚、奉献、奋进的精神谱写人生的乐章。这样做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有利于祖国、人民和子孙后代,创造光彩夺目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