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锐:复旦博士生奔丧与回望的故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3:58:56
2010年11月16日08:18南方网萧锐我要评论(89)
字号:T|T
萧锐 媒体从业者
强拆的新闻,已经到了需要靠与众不同的细节来博出位的地步。闹出人命,甚至几条人命;自焚,直到多人相约自焚,都已经成了稀松平常的事情。10月30日凌晨,发生在山西省太原市古寨村的血拆案,因为死者儿子的复旦大学在读博士身份而变得不同。
26岁的复旦大学在读博士生孟建伟回家奔丧,从光鲜亮丽、盛会欢歌的上海复旦,到54岁的父亲被活活打死的太原古寨,1300多公里的空间距离,俨然是在完成两个截然不同时空的穿梭。他所记录下来的遭遇,除了拆迁的暴力与血腥,还有当地官员推脱、扯皮的态度,私了,换律师,一切如出一辙。
博士生的奔丧日记让人动容,但内中细节却是不出意料的雷同:半夜翻墙入户的歹人,肆无忌惮地炫耀暴力,无辜平民命丧黄泉,竟然惊不起丝毫的响动。所不同的,恐怕也就是这位父亲30多年靠卖豆腐供养儿子读大学、直到名校博士。这寄托了贫寒子弟几乎唯一希望的读书深造,让儿子孟建伟在权利救济无望、官方处理趋于拖沓的时候,依旧不愿低下他倔强的头——出了人命,必须要有一个说法!孟建伟选择了诉诸媒体与网络,其实他也别无选择。
对于已经获得互联网围观的“复旦博士奔丧日记”,静默成了地方媒体的常规动作。也总是在这个时候,言论空间的多元与传播平台的现代化,才变得尤为重要。惨案一再发生,细节波澜不惊,越是这样的现实才越需要公义的围观。有人苛责媒体的无常性,关注点随时在转换,太多个案不了了之。但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舆论关注都仅仅只能作为起点、或者一环,事件的解决需要权责部门、民意机关的制度化督办。民意的代表与被代表成为令人痛心的麻木,没有真正意义的追责,没有起码的程序回避,这是我们不愿意面对的现实。
据当地官方的初步调查结果,参与血案的,被抓捕的,是几个保安,他们的背后据说是一家“民营”的保安公司。源自权力的调查最先想到的,当然就是把权力摘净撇清,然后就是拖延,就是对细节的纠缠。后续报道称,包括副区长计建中在内的几位责任官员以惯用的“免职”形式进行了初步处理,有人已经开出了“1000万元以下都可谈”的私了价格,并希望更换官方“信得过”的律师。只需要基本的判断,就能够看出这绝对说不过去。但就是有人会天真地以为,这个说法是可以的,也足够应付当前的局面。权力与资本的共谋早已发生,长期存在,已经让太多的人大意——只是怎么那么巧,今天,或者下一次就会轮到我头上。
复旦博士生的奔丧日记,让我们再一次目睹和回望,那曾经温暖的家,可能就在今夜变得断壁残垣;那曾经被称羡的高歌猛进,难道只有在伤到自己时才会觉察到痛、才知道喊?没有人可以幸免,在傲慢权力不知收敛、基本权利无法实现的时候,故乡都在沦陷。
当然,宏大的制度设计需要跟进,但个案的正义也必须得到实现。尤其是制度正义已经在酝酿的这些时间,没有理由,让公民再遭遇不公的对待,更没有理由让不公建立在毫无技术含量的错漏之上。“离开故乡,不过是为了更好地回来”,这几乎成为很多在外奔波的游子心中几乎作为信仰的一句话,但“如何回去”、“还回得去吗”,却才是真正需要考虑的问题。
我要评论(89)
相关阅读:
·秋风:拆迁变法更具重大政治意义 2010.11.16
·胡志勇:拆迁新法出台需要决心和勇气 2010.11.15
·熊志:细数“中国式拆迁”的十大症结 2010.11.07
·姜明安:暴力拆迁,官员们都是怎么想的? 2010.11.06
·侯梅新:政府退出土地交易方有和谐拆迁 2010.11.05
·夏佑至:拆迁争论与不完整财产权制度 2010.11.04
·“不拆迁,知识分子吃啥”背后的基层政治 2010.11.04
·徐林林:“不拆迁、知识分子吃啥”玄机何在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