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理論與心物不二─與米契爾博士談見性(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2 13:48:31
澄海
米契爾博士是人類有史以來,唯一一位從外太空觸境而悟的人,這證明了禪宗的「直指人心」是可能的。而且「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是正確的,也可以打破很多著迷於打坐,放空一切,尋找四禪八定的定境,並且誤以為這是禪的迷失。
還有一點至關重要,他在瞬間所獲得的心靈震撼完全沒有喪失「覺性」,這個覺性「看到了天空、地球、月球和太陽壯闊華麗的全景,心中有著無比的感動,我感受到身為宇宙造化一份子的喜悅和陶醉。」描述了生命的真誠與人性的光輝,這才是我們所一直強調的:開悟並不是放空了一切,是尋得生命的真實與本源,從而喚起生命的覺醒:真善美。
因為證實生命的純真,不由得的敬愛生命、熱愛生命,並激發出來一股「人飢己飢,人溺己溺」與「民胞物與」的情懷,所以他才會說:
回來之後,我開始運用那些返回地球時,由看到神秘異象而獲得的深刻觀點。這項體驗完全改變了我的生命。有了在太空的神秘體驗,我現在對生命和自己在地球上的使命,有著相當不同的看法。
我們再來看看,世尊當時菩提樹下睹明星而悟道,如果像一般的四禪八定,如何「睹」呢?在入定中如何可以「睹」呢?這是一層。悟道後,世尊說:「奇哉!奇哉!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什麼是如來?如其本來,生命的源頭,心靈的純潔無垢,他是徹底證實了所以又稱「實相」,才起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想把這段實證的經歷與人共同分享,四處傳道,何時教人打坐放空呢?從原始南傳佛法的文件,沒有看過世尊要人打坐放空的。現在竟然大剌剌地在佛堂上放空打坐,研究什麼四禪八定,問什麼有無邊處定?還問什麼因緣聚會?沒有正法眼的研討,絕對不是善因緣啊!
為什麼米契爾博士會產生這種心靈狀態呢?
答案就在不二。《涅槃經》講的就是不二,從《楞伽經》的自覺聖智,般若的觀照自在,到涅槃的不二,才完美地陳述了華嚴的一真法界:一切皆從法界流出,一切又皆流歸法界,一個生滅不已的大圓覺海。
量子物理學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說明。
量子領域顯示出了心靈與物質確實是互動的,也開始了解它們是如何互動的。物質是能量的壓縮,能量的非物質性先於物質,這幾乎是頂尖物理學家的共同看法。
物理學發展到量子領域,很多人都有深刻的感觸:空間宇宙的研究將來性極為有限,他們轉而運用量子物理學為工具,在科學的架構上探討心理與精神領域,這是為什麼很多物理學家最後趨向心理學領域了!
佛教也有唯識學,架構很完整了,但有缺憾,它說明了十二因緣的生滅門,沒有辦法說明還滅門,只能借助後天的修補獲得「無漏種」,但是這是後天的經驗與學習,我們很難以後天的人為的資訊達到先天的無垢吧!量子全像結構,是一種訊息結構,是一種心靈機制,它可以完美地解釋唯識學,讓唯識學有科學的基礎。記得令人尊敬的達賴喇嘛曾經與幾位量子物理學家共同研討過意識,就是屬於這一部份,真令人興奮。我對量子物理學所知有限,無法詳論。
佛法所講的不二是實相,這一實相類似能量的流變與變化,所以說般若如大火炬,近之則燎,非空非有,但可以實地體驗:身心不二。
米契爾博士曾經得過二項癌症:攝護腺癌及腎臟癌,他運用意願和他談到的佛教傳統技巧治好了,「身為科學家,我深信這是我能夠克服癌症的證據」,但他不了解佛教所說的生命是不死不生的,現象界僅是生命當中的一種變化,或許可以說加雜其他的東西,而呈現了一期的生命活動。治療病痛最好的方法,是心靈排除了加在身上的雜質。
他雖然說:「量子領域顯示出心靈與物質實是互動的,也開始了解它們是如何互動的。那是我過去三十年所致力研究的領域,也就是學習使用科學工具,特別是量子物理的工具,在科學曾經使用的架構內,去探討心理與精神領域。」一路走來,他自認為成功。
就佛法來講,生命的源頭稱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本身具足生發的能量與自我修補的力量,我們稱為免疫力。中國禪師六祖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般若是萬生萬物的原動力,它是真空的妙有。當米博士在外太空產生的瞬間覺受,是般若的發露。但他確認了它是畢生追求研究的目標,這個般若就不時地展露出來,米博士無法把它深刻而已,這個般若是生命的源頭活水,所以他能從兩次癌病中痊癒,這絕對不是什麼神秘的事,至少,對禪宗來講的確如此。
癌症是慢性惡疾,佛教講因果法則,惡疾代表了當事人業障的深度,如果他勇猛地反省懺悔,淨化心靈,並且斷除未來的惡業,這些疾病通常會減輕,甚至痊癒。我們也可以看到中國歷代禪師都比較長壽,這是原因吧!
前面提到的唯識學,必須等待《大乘起信論》提出如來藏,才能完滿地建構還滅門。因為如來藏一心開兩門,一個是生死輪迴生滅門,這是唯識學的專長,另外如來藏的如來清淨性,這是如來清淨門,恆常地閃耀著清淨的本質。這個如來藏的本質就是摩訶般若。
但米博士說:「物質是壓縮的能量,訊息是能量的形態,而運用訊息的能力是心識。對於訊息的覺察,就是心識。」訊息是藏識儲存的訊息,對於訊息的覺察是第六識,佛法因人而置,就是因為人類具有這種儲存訊息的功能,又能運用心識覺察訊息,構成人類意識而組構人為的世界。因為人通常同時生活於外面的自然世界與人文世界,兩者交叉而形成一個變化無常的世界,帶來人類永不能停歇的變化。
我們非常歡迎米契爾博士經歷了一場難得的心靈之旅,更感佩他由此產生對生命的更深入研究。不要因為科學無法掌握而即刻反對,畢竟,我們對生命的了解非常薄弱,而且經常反射到生物學與人類學的軌道。只有你,米契爾博士是站在外太空獲得難得的「域外生命」感受。也正如我在寫本文時,經常會呈現出不可思議的生命踴躍。
【附註】對這方面研究的先驅者陳光宗先生,著有《解脫學》(台灣商務印書館)、《禪海明珠》(正中書局),可供參考。他在澳洲及越南都有弘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