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备与经营不分 粮储体系存在巨大漏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21:44:33
2008-05-03 南方都市报
我国能否应对世界粮价上涨危机?有关方面说不成问题,因为我们有国有的粮食储备体系,有充足的粮食储备。
这样的看法过于乐观。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的储备体系存在储备与贸易的双重职能,职责不清,存在巨大漏洞。看看前车之鉴。2005年,新华社报道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储棉”)巨额亏损事件:这家2003年3月设立的中央企业,职责本是承担平抑棉价、稳定市场,促进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功能,却于当年10月起,利用行政性垄断许可,累计进口棉花达20多万吨,豪赌国内市场棉价上涨;投机失败,巨亏近10亿元。
最近作出一审判决的中储铜期货亏损事件同样如此。刘其兵在任职国储进出口处副处长、处长并负责期货自营业务的1999年12月至2005年10月期间,违反国家对国有单位进行期货交易的相关规定,将该中心资金用于境外非套期保值的期货交易,截至2007年4月30日,刘其兵在境外越权交易发生的资金账户净亏损为6.06亿美元,这还是国储局动用13.323万吨电解铜拍卖交割之后的数据。
这两个案件事发后找不到信托责任人,因为目前的体制将储备与经营职能混为一谈,政府担任了储备与经营的双重职能,有关方面对此眼开眼闭。因此亏损之后成为政府学费,让纳税人共担成本。
中储棉总经理雷香菊将亏损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形势;中储棉进口棉花的每一笔钱都经过了国家发改委同意;而国家发改委对此表示,中储棉棉花储备业务由发改委指导,经营性业务则不属于发改委指导的范围。此次中储棉进口棉花主要是企业经营行为。发改委对中储棉的做法含糊其辞,态度暧昧。中储铜事件同样如此,与刘其兵同时获罪的是执掌国储10年后于2004年初已告退休的原国储副主任、法定代表人吕嘉范,这起码说明刘其兵的期货交易有上级官员的许可。刘其兵在海外市场被围猎,在国内期货市场却倚仗其国字号身份,成为巨鳄,期货界人士捧之惟恐不及。
粮食储备体系是否会重蹈中储棉、中储铜覆辙?很有可能。今年两会期间,我国杂交稻之父袁隆平提交了一份有关粮库空置问题的提案,引起温家宝总理的高度重视,“微服私访”的结果是,粮库空置现象确实存在。安徽当涂粮库,存储中央、省、市三级储备粮部容量约8万吨粮库,没有一粒粮食。粮库从中“双重套利”:向上套取国家保管费;向下则通过倒卖储备粮获取巨额利润,甚至还拿仓库来存其他物资获利。
更要命的是,有关政府部门对自己的失职不以为然,反而以正常现象加以遮掩。在当涂粮库查出问题后,安徽省粮食局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粮库空了就说明粮食库存存在问题,存在违法违纪现象,这太牵强了”。“安徽省内条件好一点的粮库会承储中央储备粮(由中储粮具体分配储存指标),以及省级和县级的储备粮,省级和县级的储备粮的具体数量指标由省、县两级政府决定。但是,经过市场化的改革,安徽境内大部分的地方粮库,目前都是自己收购、储存和销售粮食,这个过程也不断地进行循环往复,粮库借此盈利。”(4月18日《第一财经日报》)国家储备粮库颗粒未见,反而被认为是正常现象。看样子,某些政府部门对于中央层面的战略储备、备荒储备等重要性认识不清,对于什么是储备体系中的政府责任两眼一抹黑,而热衷于所谓的市场化运作,实际上,就是吃空额的代名词。
我国储备粮体系的承储主体是政府组建的中央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和地方政府建立的国家储备粮承储企业,投资主体是中央、地方政府,储备成本较高。中储粮总公司的管理分为2个模式:一个是中储粮总公司自己建设的粮库,为直属粮库,这在全国有若干个,以及负责其管理的若干个分公司。另一个模式是委托省市县原有粮食系统管理,这有严格的资格审查程序。中央储备粮由国家粮库保存,具体调配由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粮食局负责,业务管理由中储粮总公司负责。资格严格审查依然有吃空额现象存在,说明储备体系存在巨大漏洞。
要解决粮价风险,一要运用市场手段,将政府投入更多地用于粮食直补、交给耕种者,由市场拾遗补缺,这样农民与中间商各为利谋,粮价表面会上涨,但会提高种粮与运粮积极性,全国会自发形成无数米市,无数小粮库,粮食安全反而会得到更大的保障。二要将国家粮食储备制度落到实处,将国有粮库做实,严处粮仓硕鼠,这样,粮食战略储备才不至于像石油储备一样成为一纸空文,在保障的名义下,成为安全的绝大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