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间弥生:精神病是一种美的意志文/writter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6:29:00

文/writter

图/pictures_朱其ZhuQi

 

      七月中旬,因为参与策划世博会期间的中日版画展,我和批评家赵力、项目组织者洪欣女士一行三人去日本,主要是采访参展的日方艺术家。日本之行最令人期待的部分是采访草间弥生。此前,国内只有上海电视台的“第二财经”频道拍过草间的一个纪录片。我对草间的初次认识是在2000 年左右,当时艺术家马六明参加由日本女策展人长谷川佑子策划的伊斯坦布尔双年展,该双年展的画册里就有草间弥生的装置作品。今年我在着手翻译纽约古根海姆的《第三思想》的展览论文,其中多篇论文提到了草间弥生参与美国五、六十年代先锋艺术的事件。

 

  为了舒缓晚年的神经紧张和病症,草间弥生每天坚持画一种圆点图案

 

      与日本战后艺术相比,中国事实上还没有真正超越日本从1945 年到1980 年代的当代文学和艺术,文学如大江健三郎、三岛由纪夫、村上春树,电影如大岛渚、寺山修司,摄影如荒木经惟,当代艺术也想不出哪个中国艺术家越过了草间弥生、小野洋子两位国际级的女性。

      草间弥生的经历和艺术具有传奇色彩,她从小患有精神分裂症,艺术是她治疗自己的一种方式。她是战后日本去纽约最出色的国际艺术家之一,并成为纽约前卫艺术的一员。她和小野洋子完全颠覆了日本传统女性的定义。她们在纽约参与反战、乱交、狂热的身体表演、铭心刻骨的异国恋、视觉冲击力极强的女性主义装置、写作诗歌和小说、拍摄自传电影。但日本社会过去三十年很少知道草间弥生的传奇,直到五、六年前,她创造的风格使其在七十五岁高龄突然暴得大名。为了舒缓晚年的神经紧张和病症,草间弥生每天坚持画一种红黄对比色背景上的圆点图案,这种图案风格又被用到造型类似南瓜的雕塑上,成为著名的草间弥生风格。  去东京前,草间的经纪人就表示不能保证安排会见,她最近身体不适,只能到了日本后再定。11日到达东京,与草间弥生的会见被一再推迟。因为82 岁的高龄及其间歇性的精神分裂症,她要经常去医院复诊。本来约定在13 日去她寓所,但又被通知改在14 日。14 日如约到她位于东京的一栋三层小楼,她又去了医院。草间为了方便就医, 专门购置了邻近医院的这栋楼。我们在工作室等了三个小时,终于等到了她。草间弥生的一切十分仪式化,她穿着一件密集排列的类似中国古代圆铜钱图案的红色袍子,一双神经质的大圆眼看人十分犀利。在接受采访拍照前,她要求先等一会,她的助手帮她化妆,接着她正式出场。

 

 

 

82岁高龄的草间弥生,一双圆眼依旧十分犀利

 

      考虑到草间身体不适,我们三个采访者决定每人只问两个问题。我提到去年纽约古根海姆的大型文献展《第三思想》,这个展览重新解释了美国战后前卫艺术与亚洲的关系,其中不少论文提到草间弥生等日本艺术家对美国当代艺术的贡献。

 

      我问草间,美国当代艺术的观念是否受到亚洲传统的影响,比如日本禅宗和中国书法及水墨画,但草间说,这些问题她以前都回答过了,详细资料可以跟她助手拿;我有些气馁,接着又问,她在美国呆了多年之后重回日本,对日本有什么感受,草间干净利落地说:“日本很落后”,我们一下子全听得闷了,不知如何继续;没等我们接着再问,草间老太太开始主动发言,内容更让人惊讶,她的话题突然转向政治,说:“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韩国带来很多不幸,我代表日本人民向中国道歉。”
草间的“军国主义”批判让在场的另一个日本女批评家山口和草间的经纪人十分尴尬,经纪人告诉她这些问题不宜说得太多,还是应集中在艺术问题。草间似乎很听经纪人的话,突然又像个小孩被老师批评过似的,很乖地刹车了。我最后问草间,为何晚年作品一反以前的叛逆作风,形式上变得非常漂亮,草间如是说:希望自己的艺术能给大家带来幸福。我后来回国又看了一遍上海台关于草间的专题片,其中好像也有关于“ 军国主义”批判及其向中国道歉的言谈。草间的“政治化”表态也许跟她在美国的六十年代经历有关,那个年代像小野洋子跟列农等人都参加过反战运动,老太太或许也是当年的一分子,至今还逢中国人就得说一遍。

 

 

圆点南瓜是著名的草间弥生风格 

 

      我们约定,一个提问者坐在老太太对面提问完,就要离开这个位置,让另一个人换到这位置采访。为了不影响老太太的思路,等她面朝翻译讲话时,我们迅速交叉换位,结果搞得老太太转头回来时,突然表情诧异。她可能觉得自己见鬼了,刚才还在跟一个小伙子对话,怎么脸转过去说几句话,再回头看,突然变成了女士。草间的眼神咋看锐利逼人,说话时基本上低着头自说自话,偶尔会突然抬头神经质地看人一眼,但跟人对眼几秒后,又会像少女般害羞地低下头。这时老太太非常可爱。

 


      因为草间的身体原因,我们不便多留。与草间告别后,我们在出租车上回味老太太的奇特魅力。草间的回答干净利落,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种回答有神经病症的风格,但又脱口而出且路数清晰。你真的很难判断她是精神病人,还是修炼至化境的艺术家。草间几乎是一种见过大世面的艺术家和精神病偏执人格的混合体,她的精神病症与艺术家的特质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不是像凡高那样的相互毁灭。
在草间身上,精神病症成就了艺术的极致,艺术又使她的精神病症行为变成一种生活传奇。草间的晚年作品回到一种单纯的境界,她使用的红、黄或黑的底色是一种非常漂亮的高纯度原色,让人看着有一种吸毒似的快感,想扑到这种颜色中去,这种色调也惟有草间的神经病特质才能调制出来,她的精神病症及其自杀故事使其艺术传记像一个神奇的传说。草间事实上不是一个思想性或学者型的艺术家,她属于能量释放型的艺术家,并且她很早就意识到只要从事艺术,她的精神病就会缓解。

      草间从不忌讳公开这一点。她几乎尝试了绘画、雕塑、装置、行为艺术、诗歌、小说、自传以及电影等所有的艺术形式。但是除了把她当作像小野洋子一样惊世骇俗的日本新女,艺术史始终不知道如何定义她的艺术。直至七十多岁高龄创造出一种属于她自己风格的色彩和图案形式,人们才将这位久经美国前卫艺术圈风雨的老太太当作年轻新星一样追捧。她一生离经叛道的作风足以明证,并对这位至老都激情锐利并渐入佳境的女性表示敬意。草间弥生的确创造了一种只能叫做“草间风格” 的形式,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只有她这种精神病特质的人,才能创作出这种色彩纯度和圆点排列的布局。草间对我们讲,她的圆点形式源于少女时代在农村剥稻谷的体验。不知为何,每次一剥稻谷,稻谷就会爆裂,使少女草间恐惧不已。这使她早期的人物素描稿,总是莫名其妙画上密密麻麻的圆点。这些圆点成为她晚年绘画形式的核心元素。

 

 

蘑菇,2002年作品 


      在夜幕下的地铁上,我不由联想八、九十年代去西方的陈丹青、蔡国强、徐冰一代人。草间弥生那一代到美国,正赶上美国艺术从波普艺术到激浪派的全盛时期,波希米亚及其叛逆的生活方式是那一代艺术家的主体性,每一个艺术家都活得很像艺术家。美国当代艺术从八十年代开始制度化,有才华的艺术家直接跟基金会、美术馆和双年展发生关系,艺术家的计划和作品都被资本买断,艺术的资金和物质基础获得了保证,但付出的代价是不再有多姿多彩的艺术家生活和主体性,每个人更像是资本主义制度中的一个精明的艺术企业家或高级经理人。同草间弥生、小野洋子在五、六十年代纽约相比,八十年代赴美的中国艺术家基本上没有什么传奇故事,也许他们认识一些美国大师,但他们没有跟这些人一起成长的经历,因为美国艺术最富传奇色彩的“玩”生活的时期在他们踏上美国之前就彻底终结。中国当代艺术在经历了七、八年短暂的圆明园、东村和宋庄的波希米亚时期,现在也开始制度化了。大多数是在营销自己和作品,而不是寻求艺术家的本质。

      草间弥生的一生,几乎像一部不入俗套的艺术家电影。她首先是一个患有精神病症的少女,后用艺术来治疗这种疾病。渐而久之,精神病人和艺术家两个影子集于一身,并最终合成为一个天使般单纯的艺术老人。在她身上,精神病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难以抑制的激情和美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