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史(上)”第一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3:19:03
郜元宝“现当代文学史(上)”第一讲的授课内容。
把一个互动的实况现场转写成平面文字,不能避免会丧失部分当时的信息。如果在
当时就考虑到使用DV保存,信息的流失会最小化(如果有条件,希望下讲不会有这个遗憾
)。然而,作为一门探讨人类的写作的课程, 它本身就有不依赖视像的魅力,而郜元宝就
是这门课程合适的讲授人。
编者预先要提醒读者:郜元宝在授课时的表达载体是他速度徐缓、思维精深,时现
灵机的语言。他偶尔会用粉笔把思维中的几个关键词付诸为黑板上的文字符号,但不能把
这些“板书”理解成郜元宝的授课提纲,实际上从黑板上的文字符号根本无法还原郜由语
言转达的思维。读者在下文中看到的分节标题,是编者根据郜元宝的实际授课内容作的自
然分段。
其次,编者这项工作的性质是把郜元宝现场的活语言转写为书面语。编者希望自己
采用的叙述方式能忠实地传达郜元宝所表达的思维。但失真、曲解等等或许会在编者的转
述过程中发生,这不是编者主观意愿,编者尽力避免偏见。如果发生了,恳请读者指正批
评。
最后需要补充的是,本授课内容的发布未经郜元宝同意。侵权行为一律由编者本人
承担。


郜元宝“现当代文学史(上)”第一讲的授课内容

一、 现代的起点与主题

现代的起点与主题都是模糊的,这有积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段文学史被规定为两段:现代与当代。现代是1919——1949。为
什么是1919?什么时候中国进入了现代,这至今是个疑问。有一种认识:中国在1840年进
入了现代,虽然进入的方式是不光彩的。另一种认识:甲午战争后中国进入了现代。因为
1840的战争并没有改变中国很多,而甲午战争中国败得很凄惨,如果是败给西方大国,或
许也就算了,可败给得是日本 ,邻邦小国。但为什么是1919?我们是什么时候进入现代的
,这点中国人至今不清楚。现代的起点是模糊的。

不是说中国的古代和现代是连续的,所以中国人不清楚何时进入了现代。西方的传统是连
续的。而中国不是这样。现代中国是与古代中国断裂的。当代的“传统热”是虚幻的。这
个被宣扬的传统其实是当代中国人不了解的传统,是中国人不知道的传统。是种点缀与装
饰。复旦的章培恒试图建立古代中国文学和现代中国文学的连续,搞了个“古今文学演变
”的课题。他找了很多材料来论证古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但是我不觉得他做的事情是有意
义的。当代的古典文学学者,他们的实际人生与古代有多大关系?他们的每天想的与每天
做的与古代有多大关系?当代的作家谁用文言文写作?鲁迅他们这些第一代的现代作家去
古未远,即使在他们的白话作品中也夹杂了大量的文言。连阿Q这种人都要讲几句文言文。
到了茅盾,他有时还会写几句,巴金是不写的。到了以后,就没有人写了。某些人别有用
心地提倡“传统热”,某些人别有用心地从中获得利益。

然而当代中国人是有自己的传统的——现代以来的小传统,也是当代中国人真正的传统。
这个传统不是没被认识到,而是往往被过度地解释了。比如“反帝反封建”常常作为现代
文学的一个主题被应用到具体作品的诠释。引用一下夏志清对我们熟悉的对鲁迅作品的解
释的反对意见。《祝福》里,或者是鲁四老爷,或者是柳妈(恐吓祥林嫂),或者是她的
婆婆(贪钱,把她嫁人),这些人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可我们想一想,如果她的小孩不
死,她是会坚强地活下去的。但她的小孩是被狼叼走的。这是个自然事故。《故乡》里的
“我”少年时的玩伴闰土隔了二十年变成个很老的人。很多理由被找出来:苛捐杂税啊,
兵荒马乱啊。当然这些都是因素,可不是主要的。第一条往往被忽略:“多子”。他没搞
计划生育。

二 魯迅之死前的現代文學

現代文學的写作人群是多样的。

有左翼作家或者还算上有倾向左翼的作家。鲁迅、茅盾、丁玲,创造社的郁达夫、郭沫若
、成仿吾;

有自由主义者。主要是欧美留学生,如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有《新月社》,他们倡导
英美健康睿智的价值观。激进的政治取向他们是反对的。还有一个人挤进了这个人群:沈
从文从湘西人变成了“gentlemen”;

有民族文学。这是南京政府倡导的主旋律文学,和今天的类似。蒋介石是个民族本位者,
他既反对鲁迅,也反对胡适之;

有都市现代派,穆时英、施蜇存、刘呐鸥,现代的“上海文学”;

有京派,周作人、林语堂、废名。周作人是如“老僧入定”一般的。京派的作品其实不在
北京发布,是在上海发布的。上海是中国现代文化的集散地;

还有难以归类的作家:

老舍为什么归入京派?除了他是个北京人,还有什么其他的理由吗?他和京派的旨趣不同
。他是个来自民间的作家,还有基督教的背景。(编按——民国十一年入教,隶属北京缸
瓦市中华基督教会)

巴金是个独立作家,畅销书作家,在上海开开明书店。他是无政府主义者,又是个恐怖分
子。在青年人中很流行。

1936,鲁迅的死宣告了左翼精神的死亡。左翼已经名存实亡。从某个角度说,这也是件让
左翼高兴的事。他老阻扰左翼的活动,反对左翼的行政工作。从苏联方面,从延安方面,
压力都迫使左联解散,来适应国共合作抗日的新局面。他反对。他觉得合作可以,但双方
对互相的歧见必须公开,这是不能妥协的。

这人是个真正的左翼:唯美、浪漫,在政治上狂热。他的身体里有着“不断革命”的生命
冲动。毛泽东说他的心和鲁迅相同,或许是就这点而言。他很唯美,有文字上的洁癖,他
不允许自己的作品有一点点文字上的瑕疵。中日战争阴云密布,他依旧不紧不慢地经营自
己的文章,即使局势也不能让他放松对文字的要求。有次他发布文章,马上又拿回去改。
后来别人比对两个版本,发现有四十几处改动。但这四十几处改动并没有把文章的主题、
观点变动多少。其实意思都是一样的。就是标点改了改,调整了几个词。鲁迅就是觉得这
样才舒服,感觉才好。


三 魯迅之死后的現代文學

魯迅死后,中国的文坛就统一了。共同统一在抗战文学的旗帜下。虽然这是个没有战争文
学的战争时期。在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今天,我们回顾那个时期,没有一部还立得住的战
争文学作品。或许艾青有一首《雪落在中国的北方》,还有黄河大合唱,还有呢?淞沪会
战有作品吗?台儿庄有作品吗?武汉会战有作品吗?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上的讲话开始了日后的“当代文学”。作家被规定
好了为谁写、怎么写和写什么。从上海亭子间来的青年屁股要坐端正,要向工农兵学习,
作家要像工人农民。问:鲁迅那样的杂文还可不可以写?答:不可以。问:为什么?答:
鲁迅先生的杂文,那是对敌人的,不是对同志的。

战争把中国分成了很多块。
有东北沦陷区;
有华北沦陷区,出了个孙犁;
有上海沦陷区,出了张爱玲、钱钟书;
有延安,又叫敌后,出了个赵树理 ,农民的语言;
有重庆,又叫大后方,出了个路翎,极端欧化的语言;
还有桂林西南一带,是西南联大的才子们:冯至、穆旦。
已经成名的人也在写作:巴金写出了他最成熟的作品《寒夜》。

设想这样一个场面:全国开作家作品研讨会,邀请了张爱玲、钱钟书、赵树理、路翎、穆
旦。张爱玲一袭旗袍,钱钟书长衫,赵树理农民装束,路翎落拓不羁的青年,穆旦美军军
装(他是中国入缅远征军的士兵)。赵树理怎么和张爱玲搭话。他们会说什么。我知道贾
平凹会说:
“俺农民,俺啥也不懂,俺不会说话。”

到了“当代”,这些人都散掉了,不写了。张爱玲嗅觉好,先跑到美国去了。钱钟书这人
本事很大,可以改行翻毛选,写古典文学论文。穆旦当翻译家了。路翎发疯了,沈从文也
疯了一阵。老舍跳湖里去了。赵树理还写作,但他不可以为农民说真话,后来也不能写了


当代作家整体上比不上这批现代作家。他们是理想的作家。
至少有两个特点当代作家比不上他们:

1.现代作家也是翻译家。有的人的主业甚至就是翻译。鲁迅作品集中翻译是很重要的一部
分。张爱玲的许多重要作品一版是她用英语写的,二版才是她用中文写的,所谓一稿两写
,一鸡两吃。林语堂是双向翻译。他们的翻译和他们的写作是水乳交融的,他们的写作是
和世界文学同步的;而现在不是这样。现在的翻译是个专业,是外语系的事。有些作家也
翻译,证明自己能够翻译——像韩少功、王家新,可他们翻得很少。不会翻译很容易封闭

2.现代作家的写作是自由的,是真实的,是实名制的写作——比如指名道姓的骂人;而现
在是“我们”在写作,针对的是“大家”。除了银行取钱,当代作家是不用实名制的。


五代冯延巳词曰: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我们有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两面镜子(一面
玻璃镜,一面铜镜)来照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