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的学习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08:23:04
语文是人类语言的基础,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所以学好语文是至关重要的。
  一、学好课本知识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学习语文。课前认真预习,上课专心听讲,勤记笔记,课后自觉复习,这都是学好语文最基本的方法,呵呵。
     二、课外积累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语文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它的外延很广,课本里的知识只是语文里的最基础的一部分。所以,要多看课外读物、博览群书,对好的文章要进行精读、体会、记忆等,这是提高语文成绩最有效的方法。
     三、写作是语文知识的重要内容,加强写作训练。有感而发的写随记,坚持不懈的记日记,写阅读评论等等 。
     四、语文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的任何内容都离不开语文,所以,在生活去学习语文会更实际。
     总的说来,只要你多看、多想、多读、多背、多写,肯定能学好语文。
 
2、阅读,需要多读几遍,理清课文内容,大概能知道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实在不会的题目,家长只需稍稍点拨几句,孩子再自己分析。
3、作文,考试时,要读清题目,如写事,要看清写几件事,关于什么?还要有详有略。如写人,要先想好怎么写,写什么事才能更好的突出人物的品质、精神……可以说,写前,先考虑清楚是得高分的一块必不可少的铺路石
四、学习要主动。 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才能对学习越发有兴趣。有了兴趣,效率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有的同学基础不好,学习过程中老是有不懂的问题,又羞于向人请教,结果是郁郁寡欢,心不在焉,从何谈起提高学习效率。这时,唯一的方法是,向人请教,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懂,一点一滴地积累,才能进步。如此,才能逐步地提高效率。 读,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这里所说的“读”,并不仅仅是指把文章朗读或默读一遍,而是还要包括思考和识记等内容。换言之,读,应该是一个动口动脑动手的过程。学习一篇文章,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概括起来就是:第一,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第二,解决“怎么写”的问题;第三,记忆文章中的精彩语段和词语。这三个方面其实就是在说一个动口动脑动手的问题。在一篇文章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去解决好这三个问题,这才是“读”。也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读,也是一个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和作文素材的手段。涉猎广泛,见多识广,胸中自有“丘壑”。这样,在作文的过程中,就不会感觉自己无话可说,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空洞干巴,而是洋洋洒洒,言之有物了。既然“读”有这么多好处,那么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就从重视“读”开始吧。
把读书列入家庭作业,给学生布置一定的读书任务。营造“以爱读书多读书为荣”的氛围,激励学生爱读多读,养成良好的读书 风气。久而久之,学生慢慢的变“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
多读,不只多篇,也要多遍,特别是精彩的片断,要达到琅琅上口,熟的读成诵。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精彩的片段,名人名篇,犹如口香糖,越咀嚼,香味越浓,味道越好,读书次数越多,对其中的妙处,蕴含的意味越深。  其次还要培养读书多动笔的习惯。毛主席曾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一是把阅读与动手动笔结合起来,在读书时勤动笔,圈点勾画精彩语句,编写提纲归纳结构特点,摘抄重点词句,勤写读书笔记等等。二是把读书与思考问题结合起来。
在读书动笔习惯培养中,我还要求学生摘记,每天读完一篇文章后,都要把文章中写精彩的词语、短句摘记下来,每一个月检查交流表扬一次,每一学期都要评比读书摘记积极分子,发给奖状,借以鼓励学生养成读书摘记的习惯。
语文解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 二十四、其他:
 (一)
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 (二)
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
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 (三)
 句子含义的解答:
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 (四)
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 (五)
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 (六)
 段意的归纳
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破折号的作用:、表示破折号后面是解释说明的部分。
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
带工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名册,懒散地站在正门口——好像火车站剪票处一般的木栅子前面
2、表示意思的递进。
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里有门路的带工……
3、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4、表示语音的延长
“小林——,我来了!”他大喊着
“呜——呜——呜”小男孩大声哭起来。
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的呼唤:周——总——理——
5、表示语音较大的停顿或中断。
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我倒问过,可是——(表示说话中断)
表意思递进(紧承) 团结——批评——团结
6、表示总结上文。如:
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输——这是竞赛的辩证法。
7、用在副标题前。如:
火刑
——纪念乔尔丹诺.布鲁诺
8、表分项列举
根据研究对象不同,环境物理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环境热学;
——环境电磁学;
——环境空气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