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学教育-大学路在何方,论大学学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08:12:50
近年来,大学的作用和活动范围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其中一种新的大学模式——创业型大学日渐崛起。创业型大学以发展高科技、开拓新产业为使命,承担了发展国家和区域经济、创造工作机会、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新作用。
  
  正是创业型大学拥有的、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振兴不可或缺的如此种种作用,同时为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促动我们去探索、去揭示它的价值理念、结构、功能及其成长过程、发展机制、制度安排,以期在创建创业型大学道路上,能够少走或避开探索者曾经走过的弯路,走得更加稳健。不久前,福州大学旗帜鲜明地提出“创建创业型大学”,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深入探讨与学习,为此,本刊特别组织了这期话题,以资借鉴。   
  
  GEM(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显示:中国的全员创业活动指数达到13.7%,即每100位年龄在18岁至64岁的成年人中,有13.7人参与创业活动,在全球35个创业观察成员国中中国排名第15位,高于美国,属于创业活跃的国家。
  
  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各级政府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正迅速地由“知识的庇护所”转变为新知识的“生产者”。为此,福州大学重新认识、理解、定位大学的功能,确立了创建创业型大学的办学理念,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服务。
  
  创业型大学是一种全新办学模式,强调大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大学不仅要创造知识、转让技术,而且要直接参与、服务于创业活动。20世纪后期,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英国剑桥大学等为典型代表的一些欧美国家大学服务当地经济、促进自身大发展的实践,引发了大学社会职能又一次新的重大转变,新的创业型职能不仅包括向企业出售技术,而且还包括在当地创立新的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从而催生了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模式。
  
  多方需要催生创业型大学提出
  
  创建创业型大学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的战略选择。拥有知识和技能的大学毕业生理应成为创业的主力军。有统计表明,我国大学毕业生参与自主创业的人数比例仅为0.3%至0.4%。“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支持、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是当今时代要求。
  
  福建省虽地处沿海,但存在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增强技术创新的创业功能。福州大学作为福建省重要的技术转化和创业基地,只有在大力创新的同时,利用自己的知识创新成果,加速原创性科技成果的转化,孵化、催生、兴办新的产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就业率,走创业型大学的发展道路,促使毕业生成为母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催生、兴办新的产业的先锋,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
  
  随着高教改革不断深入,学校发展正面临着诸多问题。因此,创建创业型大学,不仅有利于全面提升大学的综合实力,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后劲,而且有利于培育“创业精神”,使大学文化氛围更加浓厚,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创建创业型大学已有基础
  
  福州大学的发展模式已从外延扩充向内涵提升转变,办学职能也已从教学、科研相对独立的单一功能,向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三大功能相互结合、协调发展转变。
  
  福州大学通过与部省共建、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开展校地合作等,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不断突破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定位,更多地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特别是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相结合,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度和贡献度不断提升。去年,学校承担为社会服务的合作科研立项186项,合同经费达4096万元。
  
  学校以创业教育带动创新人才的培养,科研服务教学的开放度和共享度不断提高,教学科研相互结合日益紧密。近两年,先后与联想集团等10家单位就“预就业”联合培养优秀人才一举签订了16份校企合作协议。所谓“预就业”,就是经企业挑选和认可的在校生(一般为二、三年级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可以通过签约提前与企业“亲密接触”,即到用人单位学习和实践,为毕业后正式就业打下必要的基础。目前,福州大学通过“预就业模式”已形成校外实习基地321个,其中签约实习基地189个。去年,又与中国知名企业紫金矿业集团联合创办紫金矿业学院,培养矿业急需人才。目前,“预就业模式”、“新型创业助力工程”已在全校范围推广,“紫金模式”是校企深度融合的合作教育新形式,大学生创业计划活动开展已近10年,大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科技立项活动、科研训练计划、课外科技创新与实践日益普遍。这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表明,福州大学已具备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基础和要素,日益显示出创业型大学的一些基本特征。
  
  创业型大学建设路在脚下
  
  当前,国内外高等教育形势的新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对全面建设创业型大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是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大学创业发展新思维。应紧紧围绕“创业型大学内涵”、“建设创业型大学的意义和必要性”、“建设创业型大学的政策和措施”三个主题,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切实转变和更新教育理念,树立适合创业型大学需要的价值观和实践观,形成全校师生自主创业的文化氛围。
  
  二是推进制度创新,构建有利于创业型大学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定和实施鼓励学校科研人员从事科技创新创业的制度,营造科技创新创业转化的良好政策环境。建立创业的内在动力机制,强化师生的创业意识,通过激励制度的重新设计,重新定义学术服务的内容(包括校企合作、技术转移、参与经济发展以及其他联系与合作行为等),建构学校科技成果的“科研价值”、“商业价值”和“创新价值”三结合评价体系。
  
  三是拓宽发展外围,形成与创业型大学相适应的校内管理体制。首先要简政放权,使管理重心向学院下移,充分调动学院办学和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院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成为创业主体。其次要转变科研机构的“纯管理型”模式,加强整合,使其成为科学技术转移中心,成为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再其次要建立以跨学科研究项目为重点的研究中心和实验室。通过与社会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包括各种孵化器和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创业资质评定机构、小企业开发中心、校友会、创业者协会等,形成学校、社区与企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社会各类创业资源。
  
  四是努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扎实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形成符合创业型大学基本要求的课程体系,重视对现有师资的创业教育与培训,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创业和创业教育水平,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课内外相结合,广泛开展创业教育,以训练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为核心,改革和完善大学生科研实践制度,积极开展有特色的校园创业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努力建设大学生实践基地,依托专业实践基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创业实践,提高创业能力。
  
  五是培育创业精神和创业文化。学校要以健全制度为抓手,对师生的创业行为予以支持和启动资助,并对在创业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师生予以单独业绩评定,从而强化师生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使广大师生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由自发行为变成自觉行动,培育学校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