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贝马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0:07:10
开放分类:人物、德国、哲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斯大林主义
哈贝马斯(1929~ )
Habermas,Jügen于尔根哈贝马斯
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1929年生于杜塞多夫,曾先后在哥廷根大学、苏黎世大学、波恩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论谢林思想中的矛盾》。1961年完成教授资格论文《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历任海德堡大学教授、法兰克福大学教授、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以及德国马普协会生活世界研究所所长。1994年荣休。1961年获大学教授资格,任教于海德堡大学。1964~1971年在法兰克福大学讲授哲学、社会学,并协助T.W.阿多诺指导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1971年任普朗克科学技术世界生存条件研究所领导人。后任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教授。哈贝马斯认为知识的产生根源于人类的三种旨趣(利益),相应也有三类知识,否认历史一解释知识、经验一分析知识和技术控制旨趣的统治地位,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为了克服动机危机和信任危机,批判理论必须重视互动过程和沟通过程,只有通过沟通行动才有可能把人类从被统治中解放出来。哈贝马斯的知识旨趣说、技术统治论和沟通行动论等学说,作为综合的社会批判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者称,“哈贝马斯与霍克海默之间围绕着对“经验与规范”以及“革命”的理解所展开的冲突,只是社会研究所内部诸多矛盾中的一个,仅仅是由于他们二人分别作为法兰克福学派两代人的代表才显得格外引人注意。除了他们之间的代际冲突之外,法兰克福学派内部同辈人之间也是摩擦不断,矛盾重重,先是有:霍克海默与弗洛姆之间围绕着精神分析理论产生了严重的分歧,直至最终分道扬镳,老死不相往来;基希海默(Otto Kirchheimer)和诺曼(Franz Neumann)等人关于“权威国家”的法哲学理论,在霍克海默为社会研究所拟订的总体研究计划中一直被排挤在边缘地位(据说被排挤的原因是因为这个概念和霍克海默的好友波洛克的研究兴趣有所抵牾),默默无闻,至今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马尔库塞的激进主义哲学则完全背离了法兰克福学派原初的“理论与实践的同一性”的理论前提等。”
哈贝马斯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流派法兰克福学派 第二代的代表人物,著述丰富,迄今有数十部著作问世,主要代表作包括:《公共领域的结构变化》、《理论和实践》、《知识和人类旨趣》、《技术和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社会科学的逻辑》、《合法性危机》、《文化与批判》、《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沟通与社会进化》、《沟通行动理论》、《真理与论证》、《包容他者》、《事实与价值》、《认识与兴趣》、《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交往行为理论》、《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危机》、《后形而上学思想》等。
哈贝马斯的思想大体经历了如下发展阶段:
1、前交往期(1959-1968)
研究主题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历史分析以及认识论的历史重建。哈贝马斯通过对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批判,提出了一种批判科学的概念。
2、交往期(1969-1981)
哈贝马斯从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入手,初步完成了其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交往行为理论体系的建立。
3、后交往期(1982-1989)
这期间,哈贝马斯主要致力于对现代性范畴的历史清理和形而上学思想的批判,用以抵抗后现代主义和阐述一种建立在语言学转向基础上的“后形而上学思想”,从纵向(思想史)和横向(形而上学批判)的角度,对交往行为理论进行元论证。
4、反思期(1990-2000)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哈贝马斯开始有意识地把交往行为理论向政治哲学和法哲学领域推进,通过对自由主义政治要领以及社群主义政治要领的批判,主张建立一种新型的话语政治模式,提倡用程序主义来重建民主制度。
由于思想庞杂而深刻,体系宏大而完备,哈贝马斯被公认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甚至被誉为“当代的黑格尔”,在西方学术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以下另据[英] 汤姆·博托莫尔:《马克思主义思想辞典》:
哈贝马斯,尤尔 根(Habermas,Jürgen)
1929年6月18日生于杜塞尔多夫。
哈贝马斯成长于纳粹德国时期,直到50年代末期才变得激进进来。他当过阿多尔诺的助手,在阿多尔诺(还有其他人)的影响下,认识到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学说对于政治学和社会科学的极端重要性。在海德尔堡从事哲学教学以后(1961—1964年),他在法兰克福大学任哲学和社会学教授。1972年,他转入西德施塔恩贝格的麦克斯•普朗克协会。尽管他所从事的业务跟法兰克福学派是重复的,但他的思想却在一种跟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阿多尔诺、霍克海默、马尔库塞)所采用的迥然不同的框架中发展起来。例如,阿多尔诺认为认识和价值是没有最终的基础的,而哈贝马斯则坚持认为基础的问题(也就是为批判理论提供可靠的、标准的根据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他并且还很关心批判理论的哲学支柱的发展。这就牵涉到重新建设古典希腊哲学和德国哲学的若干中心命题,真理与道义的不可分割性,事实与价值的不可分割性,以及理论与实践的不可分割性。他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这样一个框架结构,它能够兼收并蓄社会科学研究中许许多多显然是互相匹敌的方法,其中包括意识形态批判,行动理论,社会制度分析以及进化理论等等。
对于哈贝马斯来说,重新制订批判理论的必要性是由于20世纪历史的发展进程所决定的。俄国革命蜕化为斯大林主义,群众性革命迄今在西方的失败,无产阶级群众没有革命的阶级觉悟,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常性的瓦解——不是变成决定论的、客观主义的科学就是沦为一种悲观主义的文化批判,这一切,都被哈贝马斯看作是现时代的重要特征。此外,他还断言,资本主义社会正在发生许多根本的变化。国家干预在加强,市场得到维护并复原,资本主义变得越来越有组织,工具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仅仅是指采取适当的手段来达到预定的目的)和官僚机构威胁着“公共领域”(指政治生活由公民公开进行讨论这一领域),以及新型的危机倾向正威胁着社会和政治秩序的合法性。
为了对付这些问题,哈贝马斯发展了一种理论方针,一种可以跟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形形色色的学科进行联系的方针。截至目前为止他所作的最基本的贡献有以下这些:对公共领域的形成和瓦解所进行的历史探讨(见“参考书目”①),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现代科学技术的地位所进行的考察(见“参考书目”④),为批判理论制订一种哲学框架(见“参考书目”②,③),对行动理论的发展(见“参考书目”⑦),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的类型所进行的分析(见“参考书目”⑤),以及对社会进化论的重新建设(见“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①尤•哈贝马斯:《公开活动的结构变化》,1962年德文版。
②同上作者:《理论与实践》(1963),1974年英文版。
③同上作者:《走向合理的社会》(1968),1970年英文版。
④同上作者:《知识与人的利益》(1968),1971年英文版。
⑤同上作者:《合法性的危机》(1973),1976年英文版。
⑥同上作者:《交往和社会的演变》,1976年英文版,1979年再版。
⑦同上作者:《交往的理论》,1981年德文版。
⑧大卫•赫尔德:《批判理论介绍——从霍克海默到哈贝马斯》,1980年英文版。
⑨托马斯•麦卡锡:《尤尔根•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1978年英文版。
⑩约翰•汤普森和大卫•赫尔德编:《哈贝马斯——批判性的辩论》,1982年英文版。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词条
参考资料:
1.{英} 汤姆·博托莫尔:马克思主义思想辞典
2.http://bbs.tecn.cn/viewthread.php?tid=190504
3.曹卫东:学术造反与制度紧张——关于霍克海默与哈贝马斯之间的冲突http://humanities.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227/c0
贡献者(共11名):
平江濯足、黔进派、黑虎钢鞭赵公明、CJ_Mondragonac、顾曲轻狂、xztlsy、gaoic、981059152、nevous、修身楼不养性、六耳银狐
本词条在以下词条中被提及:
主体间性、陈独秀、多元文化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