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早期上层社会等级的考察-文物世界-山西文物网-山西省文物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3:38:51
晋国早期上层社会等级的考察
2008-06-16 21:38:31  《文物世界》   谢尧亭 浏览次数:459   文字大小:【大】【中】【小】
晋国早期[1]的上层社会是由贵族组成的,考察其等级的差别有多种途径,本文从考古学方法入手来进行考察,考察的对象是当时贵族的墓葬。晋国早期贵族的墓葬目前能够明确的主要发现于天马-曲村遗址。天马-曲村遗址包括两个墓地,一个是北赵晋侯墓地,位于遗址的中部;一个是曲村墓地,位于曲村镇北部一带,属于中小型墓葬的墓地,二者相距约1200米[2]。这两处墓地的发掘工作都基本上告一段落,曲村墓地只发掘了墓地的三十五分之一,所发掘的墓葬资料基本上全部发表,而晋侯墓地的大型墓葬则基本上全部发掘,发掘报告正在整理编撰过程中,目前只发表了六篇简报[3]。本文仅对北赵墓地的晋侯及夫人墓葬与曲村墓地的贵族墓葬进行一些分析比较研究,旨在发现和总结晋国早期贵族墓葬的部分特征,以揭示当时晋国上层社会的等级差别。
一、 晋侯墓地的男女性墓葬比较
晋侯墓地的晋侯及其夫人墓葬皆为夫妻并穴合葬墓,一般为一夫一妻,仅M64组为一夫二妻埋葬(图一)。墓葬方向近同,皆北偏东,头向大多朝北,唯M91、92头向南。皆可使用一条或两条斜坡墓道,两条墓道的墓葬时代较晚,南墓道是主墓道,唯M102无墓道。在墓口面积上,一般男性墓葬较女性墓葬为大,男性墓葬22~37平方米不等,女性墓葬13~32平方米不等。唯M91/92组女性墓葬较男性墓葬为大。男女性墓葬的深度基本相当,除了早期的M113、M114较深外,其余大多在七八米左右。积炭现象(或有积石)自6号墓葬开始发现,男女性墓葬基本一致使用。在葬具使用上,男女皆有一棺一椁与二棺一椁者,数量相当(所谓三棺一椁者或认为不确)。葬式可辨者皆仰身直肢。礼器组合皆以鼎、簋为基本的食器组合,以爵为基本的酒器组合,常见组合为鼎簋甗壶盘匜(盂或盉),爵(觶尊卣方彝)。一般甗、盘、匜、盂、盉、觶、方彝仅出1件,其他器物则不定,如壶、爵、卣可随葬1~2件,尊可随葬1~3件等。铜器组合中男女性墓葬皆以食器为必备的基本组合,男性墓葬皆有酒器、兵器和车马器(唯M93未见报道),大多数男性墓葬有乐器(凡有铜乐器者皆有石乐器),部分男性墓葬有工具。女性墓葬仅个别有酒器和车马器,仅1座墓葬报告有钟(M63),未发现随葬兵器和工具的现象。质地组合中男女性墓葬皆以陶器、铜器、玉石器为基本组合,皆未发现有锡器。流行玉石器随葬。女性墓葬中串饰和玉器较多。陶器组合除了M32未见报告外,所有墓葬皆出陶器,凡出陶器者皆有陶鬲随葬,可以看出晋侯墓地有随葬陶器的传统,特别是有随葬陶鬲的传统。男性墓葬随葬陶器一般仅以陶鬲随葬,陶器种类较少,女性墓葬除了有陶鬲随葬外,往往还有其他陶器随葬,随葬陶器种类较多。值得注意的是,到了西周晚期晚段(自M31始),女性墓葬也单独随葬陶鬲一种器物,这可能和埋葬习俗的变化有关。金带饰见于三座男性墓葬中,在女性墓葬中没有发现。瓷器在男女性部分墓葬中皆有发现。兵器仅发现于所有的男性墓葬中,最多随葬四种兵器:戈、矛、剑、镞,其中戈是最基本而常见的兵器。玉石覆面到西周晚期的M91组墓才开始出现,以后各组男性或女性的部分墓葬有发现。柄形器从早到晚在男女性部分墓葬中有所发现,可以随葬多件。玉佩多见于女性墓葬,而且一般来说单座女性墓葬玉佩的数量较男性墓葬为多。随葬明器的现象自M93组始大量出现。各组墓葬皆陪葬一座车马坑,M114和M9两组为南北向(这两组墓葬为男右女左),其余各组为东西向(墓葬皆为男左女右),皆位于墓室之东,车马坑有愈晚愈大的趋势,以M8组车马坑(K1)为最大。祭祀坑从西周中期的M13就开始使用,晚期较多见。从早到晚男女性墓葬皆可随葬车,男性墓葬墓内随葬车1~7辆不等,而女性墓葬随葬车没有超过1辆者。殉狗现象皆发现于男性墓葬中,女性墓葬未发现殉狗。殉人仅见于M114一座墓葬,可见在晋侯墓地不流行殉人习俗(在曲村墓地也仅发现殉人墓葬2座,充分说明曲村晋国墓地没有殉人的传统)。陪葬墓从早到晚皆有发现,说明晋侯墓地存在陪葬习俗。
总之,晋侯墓地的埋葬习俗反映出:1.妻随夫族习俗埋葬,但妻墓规格低于其夫,男性地位明显高于女性。2.在埋葬习俗上男女性墓葬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墓口面积、铜礼器的数量上、铜器组合种类上、陶器组合种类和数量上、金带饰和殉狗的使用上、随葬车的数量上等等。3.我们可以看出,晋侯墓地墓葬遵守一些共同的传统习俗:夫妻并穴合葬;南北向墓葬;头向北为主;带墓道;使用棺椁;仰身直肢;以礼器随葬;常见铜器组合为鼎簋甗壶盘匜(盂或盉)、爵(觶尊卣方彝);男性墓葬皆有酒器、兵器和车马器;女性墓葬无兵器和工具;流行随葬玉器;流行随葬陶器,特别是陶鬲;陪葬车马坑;墓内随葬车;有陪葬墓传统等等。4.晋侯墓地随葬陶鬲的类型,除了M114的空锥足鬲外,晋侯墓地全部为锥状或柱状实足根陶鬲,其中仿铜陶鬲占绝大多数,这是一个重要的特征。
二、 曲村墓地青铜礼器墓葬的特征
曲村墓地共发现47座青铜礼器墓葬(表1~6)。图460(本文中的图号,均为原发掘报告中的图号)中铜礼器墓葬23座,其中北向14座,东向9座,共发现车马坑5座,其中2座在北向墓葬区域,3座在东向墓葬区域。北向14座墓葬中M6130、6131和M6231、6080明显属于夫妻并穴合葬墓,北向铜礼器墓葬都分布在南北向墓域,其墓葬所在地比较宽阔,说明其所占兆域较一般小墓要大。在该区域发现两座车马坑,编号为2号、5号,前者为东西向长方形,属M6231、6080组墓葬,后者为梯形,所属墓葬不明,或在发掘区外。东向墓葬9座,在此区域发现车马坑2座,编号为3号和4号车马坑,另外还发现马坑1座。2号车马坑对应的主墓是M6195和M6197,4号车马坑对应的主墓是M6210,马坑对应的主墓是M6054和6105,其中M6195、M6197和M6054、6105是夫妻并穴合葬墓。图460北向铜礼器墓葬和东向铜礼器墓葬比较,其共同点是:
1. 都属于土坑竖穴墓,形制近同。都有夫妻并穴合葬墓存在,并有车马坑或马坑陪葬,车马坑皆为东西向长方形(车马坑的方向一致等说明其文化的认同性)。2.只有个别的铜礼器墓葬是夫妻并穴合葬墓,其他非夫妻并穴合葬墓分布较散。3.铜礼器墓葬墓口周围所占空间区域较非铜礼器墓葬要大,其私地域较宽阔。4.夫妻并穴合葬墓的方向比较接近。5.夫妻合葬墓墓主可以使用相同的鼎数。6.葬具普遍流行一棺一椁,特别是女性墓葬无一例外。7.墓口面积大的墓葬一般较深,男性墓葬的墓口面积不一定大于女性墓葬。8.葬式一致,流行仰身直肢葬。9.在器用制度上,(1)鼎簋之数较为一致,如1鼎配1簋,或一种器物(鼎)随葬(鼎可以自成组合),2鼎配2簋或3鼎配2簋。(2)鬲可以随葬1件,也可以随葬2件,甗与各种酒器都只随葬1件。(3)凡出甗或鬲或酒器的墓葬必有鼎簋组合。(4)铜礼器组合中,鼎是基本组合,其次是鼎簋。北向墓葬中有1座无鼎的墓葬,以铜鬲随葬。(5)凡出土酒器的种类不少于2种。(6)女性墓葬的酒器种类较男性墓葬少。10.铜器组合,(1)皆出食器、兵器、酒器和车马器,食器是其基本组合。(2)女性墓葬不出兵器,不是所有的男性墓葬都随葬兵器。(3)酒器见于2鼎以上的男性墓葬中。(4)仅见食器的女性墓葬多于男性墓葬。11.在质地组合上,二者都随葬海器,漆器也比较普遍。
不同点是:1.北向墓葬的夫妻并穴合葬墓东西并列,男西女东(男右女左),而东西向的夫妻墓葬则南北并列,男南女北(男左女右)。2.北向墓葬有数座同性别的墓葬聚群的现象,如M6179、6242、6243皆为男性墓,而东向墓区墓葬分布略散,无此现象。3.北向墓区夫墓墓口面积大于妻墓,深度亦然,而东向墓区则不尽然,如M6054妻墓的墓口面积就大于夫墓M6105,深度亦然。4.葬具上北向墓区男性墓有一棺者,而东向墓区皆为一棺一椁。5.在鼎数上,北向墓区女性最高使用2鼎,男性使用3或4鼎,而东向墓区男女性都有使用3鼎者。6.北向墓区1鼎或2鼎墓可并穴合葬,有车马坑陪葬,而东向墓区男性3鼎墓女性2鼎墓并穴合葬,才可拥有车马坑陪葬,1鼎墓只能使用马坑陪葬。7.礼器组合上,北向墓区女性墓葬有以一种器物鼎为组合的,而东向墓区女性墓皆以鼎簋为组合,东向墓区女性墓有3鼎配1簋的现象,而北向墓区没有。8.铜器组合上,(1)北向墓区男性墓葬有工具随葬,而东向墓区则无。(2)北向墓区女性2鼎墓出车马器,而东向墓区女性墓即便是3鼎墓葬也不出。9.质地组合上,(1)北向墓区串饰较多见,而东向墓区罕见。(2)北向墓区多见陶器,而东向墓区罕见。10.北向墓区流行陶器随葬,每座墓葬都有发现,且以陶鬲为基本组合,而东向墓区墓葬大多不随葬陶器,而且陶鬲不单独出现,这说明东向墓区特别是男性墓葬无随葬陶器的传统,陶鬲为基本组合在这里毫无意义。北向墓区不见的陶罐在东向墓区男性墓葬中随葬,北向墓区不见的盆在在东向墓区随葬。北向墓区不以单件陶豆随葬,而东向墓区有此现象。北向墓区发现的部分器物(簋、尊、瓿、杯)在东向墓区不见。11.北向墓区发现的殉人、殉狗现象在东向墓区不见。
图460以上这些现象说明:北向墓区的墓主和东向墓区的墓主应属于两个不同的人群,他们有着各自的传统习俗,但又有很多相似的葬俗,因为他们毕竟是在一个文化之下的不同的人群。从以上现象似乎还可以看出,北向墓葬墓主的地位和身份总体上要高于东向墓葬墓主。
图461中铜礼器墓葬6座,其中北向2座,东向4座。下面将北向墓葬和东向墓葬进行比较,其共同点是:
1.墓葬形制近同,皆为土坑竖穴墓。2.皆未发现夫妻并穴合葬墓。3.墓口面积和深度相差不大。4.葬具大部分都是一棺一椁,仅有1座东向男子墓葬使用一棺。5.葬式近同,皆仰身直肢。6.皆以鼎为基本组合。7.男性墓大多有兵器,女性墓皆无。8.皆发现有海器。9.除东向墓区1座墓无陶器随葬外,皆以陶鬲为基本组合。10.青铜器组合上女性墓葬皆仅有食器。
其不同点是:1.北向墓区有男性1鼎墓和女性3鼎墓,东向墓区皆为1鼎墓。2.北向墓区以鼎簋为基本组合,而东向墓区以鼎或鼎簋为基本组合,北向墓区男性墓有甗、盘、盉及酒器,东向墓区皆无。3.北向墓区男性1鼎墓有有酒器和车马器,东向墓区皆无。4.质地组合上,北向墓区皆有1357(陶玉石蚌漆器),东向墓区不全有,但1、7(陶、漆器)多见。5.北向墓区都有陶器,东向墓区不都有,北向墓区有1、2、d(鬲、盆、杯)和瓷豆,东向墓区无。
总体上来看,图461北向墓区和东向墓区差别较小,特别是在陶器的使用上,除了不同点的第3条外,其余差别不大,而这一条可能说明二区墓主在地位上是有差别的,这不仅仅是习俗的差异,同一级别的墓葬,北向墓区的贵族在青铜礼器的使用上要高于东向墓区的贵族,即同属1鼎男性墓葬,其生前的社会地位是不同的,如M6384可以使用酒器和车马器,而东向墓区墓葬则无。从埋葬习俗看,本区北向和东向青铜器墓葬差别不大,说明二者融合较好,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墓主身份地位或级别越低,在礼制习俗上越自由,管限越松弛,更容易形成合流。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相似,而这种相似除了人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之外,更重要的我认为可能是时代文化的烙印,也就是说,政治的力量在促进文化的融合方面可能比其他因素更为重要,如具有大致相同的墓葬形制、葬具、葬式、用鼎制度、陶器风格等等。一般来说,墓口面积大的用鼎级别较高,但也不尽然,如M6308墓口面积并不大,但使用3鼎2簋埋葬。
图462铜礼器墓葬16座,其中北向墓葬11座(10座男性墓,1座女性墓),东向墓葬3座(1座男性墓,2座女性墓),西向墓葬2座(男女性墓葬各1座)。其相同点是:
1.墓葬形制相同。2.皆未发现夫妻并穴合葬墓。3.北向墓葬除了M7092墓口面积较大外,其余诸墓墓口面积不超过5平方米,东向墓葬也没有超过5不同点是:1.北向墓葬的夫妻并穴合葬墓东西并列,男西女东(男右女左),而东西向的夫妻墓葬则南北并列,男南女北(男左女右)。2.北向墓葬有数座同性别的墓葬聚群的现象,如M6179、6242、6243皆为男性墓,而东向墓区墓葬分布略散,无此现象。3.北向墓区夫墓墓口面积大于妻墓,深度亦然,而东向墓区则不尽然,如M6054妻墓的墓口面积就大于夫墓M6105,深度亦然。4.葬具上北向墓区男性墓有一棺者,而东向墓区皆为一棺一椁。5.在鼎数上,北向墓区女性最高使用2鼎,男性使用3或4鼎,而东向墓区男女性都有使用3鼎者。6.北向墓区1鼎或2鼎墓可并穴合葬,有车马坑陪葬,而东向墓区男性3鼎墓女性2鼎墓并穴合葬,才可拥有车马坑陪葬,1鼎墓只能使用马坑陪葬。7.礼器组合上,北向墓区女性墓葬有以一种器物鼎为组合的,而东向墓区女性墓皆以鼎簋为组合,东向墓区女性墓有3鼎配1簋的现象,而北向墓区没有。8.铜器组合上,(1)北向墓区男性墓葬有工具随葬,而东向墓区则无。(2)北向墓区女性2鼎墓出车马器,而东向墓区女性墓即便是3鼎墓葬也不出。9.质地组合上,(1)北向墓区串饰较多见,而东向墓区罕见。(2)北向墓区多见陶器,而东向墓区罕见。10.北向墓区流行陶器随葬,每座墓葬都有发现,且以陶鬲为基本组合,而东向墓区墓葬大多不随葬陶器,而且陶鬲不单独出现,这说明东向墓区特别是男性墓葬无随葬陶器的传统,陶鬲为基本组合在这里毫无意义。北向墓区不见的陶罐在东向墓区男性墓葬中随葬,北向墓区不见的盆在在东向墓区随葬。北向墓区不以单件陶豆随葬,而东向墓区有此现象。北向墓区发现的部分器物(簋、尊、瓿、杯)在东向墓区不见。11.北向墓区发现的殉人、殉狗现象在东向墓区不见。
图460以上这些现象说明:北向墓区的墓主和东向墓区的墓主应属于两个不同的人群,他们有着各自的传统习俗,但又有很多相似的葬俗,因为他们毕竟是在一个文化之下的不同的人群。从以上现象似乎还可以看出,北向墓葬墓主的地位和身份总体上要高于东向墓葬墓主。
图461中铜礼器墓葬6座,其中北向2座,东向4座。下面将北向墓葬和东向墓葬进行比较,其共同点是:
1.墓葬形制近同,皆为土坑竖穴墓。2.皆未发现夫妻并穴合葬墓。3.墓口面积和深度相差不大。4.葬具大部分都是一棺一椁,仅有1座东向男子墓葬使用一棺。5.葬式近同,皆仰身直肢。6.皆以鼎为基本组合。7.男性墓大多有兵器,女性墓皆无。8.皆发现有海器。9.除东向墓区1座墓无陶器随葬外,皆以陶鬲为基本组合。10.青铜器组合上女性墓葬皆仅有食器。
其不同点是:1.北向墓区有男性1鼎墓和女性3鼎墓,东向墓区皆为1鼎墓。2.北向墓区以鼎簋为基本组合,而东向墓区以鼎或鼎簋为基本组合,北向墓区男性墓有甗、盘、盉及酒器,东向墓区皆无。3.北向墓区男性1鼎墓有有酒器和车马器,东向墓区皆无。4.质地组合上,北向墓区皆有1357(陶玉石蚌漆器),东向墓区不全有,但1、7(陶、漆器)多见。5.北向墓区都有陶器,东向墓区不都有,北向墓区有1、2、d(鬲、盆、杯)和瓷豆,东向墓区无。
总体上来看,图461北向墓区和东向墓区差别较小,特别是在陶器的使用上,除了不同点的第3条外,其余差别不大,而这一条可能说明二区墓主在地位上是有差别的,这不仅仅是习俗的差异,同一级别的墓葬,北向墓区的贵族在青铜礼器的使用上要高于东向墓区的贵族,即同属1鼎男性墓葬,其生前的社会地位是不同的,如M6384可以使用酒器和车马器,而东向墓区墓葬则无。从埋葬习俗看,本区北向和东向青铜器墓葬差别不大,说明二者融合较好,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墓主身份地位或级别越低,在礼制习俗上越自由,管限越松弛,更容易形成合流。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相似,而这种相似除了人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之外,更重要的我认为可能是时代文化的烙印,也就是说,政治的力量在促进文化的融合方面可能比其他因素更为重要,如具有大致相同的墓葬形制、葬具、葬式、用鼎制度、陶器风格等等。一般来说,墓口面积大的用鼎级别较高,但也不尽然,如M6308墓口面积并不大,但使用3鼎2簋埋葬。
图462铜礼器墓葬16座,其中北向墓葬11座(10座男性墓,1座女性墓),东向墓葬3座(1座男性墓,2座女性墓),西向墓葬2座(男女性墓葬各1座)。其相同点是:
1.墓葬形制相同。2.皆未发现夫妻并穴合葬墓。3.北向墓葬除了M7092墓口面积较大外,其余诸墓墓口面积不超过5平方米,东向墓葬也没有超过5平方米的,西向墓葬男性墓略大。深度北向墓葬在4米以内,东向墓葬在4~5米间,西向墓葬估计也不过5米。4.葬具大多数为一棺一椁,仅北向墓葬M7092、东向墓葬M7113为2棺1椁,北向墓葬M7165为1棺。5.葬式除北向墓葬有1座侧身直肢外,均为仰身直肢。6.除了北向和东向墓葬各有1座无鼎墓葬外,其余均为1鼎墓。7.礼器组合上,除了北向墓葬和东向墓葬各有1座无鼎墓葬外,皆以鼎为基本组合,单出鼎的墓葬较多,其次为鼎簋组合,1鼎配1簋。8.铜器组合上,皆以食器为基本组合,女性墓葬皆不出兵器。9.质地组合上,皆出海器,除北向墓葬有1座不出陶器外,皆有陶器随葬。10.陶器组合皆以陶鬲为基本组合,女性墓葬随葬陶器较多。
其不同点是:1.北向墓葬多为男性,女性墓葬仅1座,东向墓葬男性1座女性2座,西向男女性墓葬各1座。2.礼器组合上,北向墓葬有鼎、盆组合,东向墓葬中有鼎、鬲组合和簋、盘组合。3.铜器组合上,北向男子墓葬所见车马器和乐器不见于东向和西向墓葬。4.质地组合上,北向墓葬不见串饰,而串饰在东西向墓葬中多见。5.陶器组合上,北向墓葬以随葬一种器物陶鬲为主,次为鬲、罐,而东向墓葬除了随葬鬲、罐外,还随葬其他器物,至少有三种器物形成组合,随葬陶器数量较多。西向男子墓葬也仅随葬陶鬲。6.西向墓葬有腰坑和殉狗,在北、东向墓葬中不见。
图462不同方向的青铜礼器墓葬之间的差别较小,这说明在1鼎墓或无鼎铜器墓的墓主人群间遵循大约相同的埋葬习俗,说明其文化习俗融合的较快较好,不过从车马器和乐器及随葬一种器物陶鬲的现象看,北向墓葬的墓主在使用相同鼎数的情况下,身份略高,属于晋文化的主体族群,而东向和西向人群则属于从属人群。
图458有两座青铜礼器墓葬,它们是M5150、5189,属于夫妻并穴合葬墓。以此二墓可知:1.夫妻并穴合葬墓在西周晚期存在于二鼎贵族墓葬中。2.夫妻并穴合葬墓方向相若,大小相若,深度相若,唯夫墓略大,用鼎较多。3.葬具上夫一棺一椁,妻可用二棺一椁,看来葬具在代表身份地位上没有绝对意义。4.夫妻在葬俗上比较接近,妻随夫族习俗埋葬。5.妻子的用鼎低于其夫。串饰存在于女性墓中。
图462的车马坑我们确难判断其和主墓的关系,但可以肯定,梯形车马坑所属主墓的级别较低,可是图458的两墓葬是大墓。车马坑不一定都在主墓的东面,不像晋侯墓地那样规矩。如图462的6号车马坑就在主墓东北部,1、2号车马坑似乎也不在主墓的东面,而在北面或西面,这是该墓地与晋侯墓地不同的地方。图462的墓地规划显然不如图460规整,因此出现车马坑位置较乱甚至拥挤的现象,如5、7号车马坑就挤在一起。这些可能与低级贵族的礼制观念松弛有一定关系。
从各区的不同方向的青铜礼器墓葬比较可以看出,高级别贵族墓葬之间的差异较大,而低级别贵族之间的差别要小得多,这说明高级别贵族受礼制的约束较严格,而低级别贵族的约束较松弛,因此他们接受主体文化的习俗更主动和彻底。比如西向墓葬我们除了从头向和腰坑能够分别其人群外,其他方面的因素几乎与主体人群一致。
下面将各区铜礼器墓葬进行比较归纳如下:1.墓葬形制近同,皆为土坑竖穴墓。2.图458有夫妻并穴合葬墓。图460北向和东向墓葬都有夫妻并穴合葬墓存在,并有车马坑或马坑陪葬,车马坑皆为东西向长方形。图461、462皆未发现夫妻并穴合葬墓。3.葬具上普遍流行一棺一椁。仅个别墓葬使用二棺一椁或一棺。4.葬式上流行仰身直肢葬,仅有一座侧身葬,未发现屈肢葬。5.图460 铜礼器墓葬墓口周围所占空间区域较非铜礼器墓葬要大,其私地域较宽阔。图461、462则与其他墓葬所占空间差不多。6.大部分男性墓葬随葬兵器,女性墓葬皆无兵器。7.铜礼器墓葬中以鼎为基本组合,其次为鼎簋(个别墓葬无鼎)。8.鼎簋组合上有1鼎配1簋,或一种器物(鼎)随葬,2鼎配2簋或3鼎配2簋。图460东向墓区女性墓有3鼎配1簋的现象。9.铜鬲可以随葬1件,也可以随葬2件,铜甗与各种酒器都只随葬1件。凡出甗或鬲或酒器的墓葬必有鼎簋组合。10.凡出土酒器的种类不少于2种。女性墓葬的酒器种类较男性墓葬少。11.铜器组合:图460北向墓区男性墓葬有工具,其他墓葬皆无。图461东向墓葬及图462墓葬无酒器。图460东向墓区女性墓葬无车马器,图461东向墓葬无车马器,图462北区女性墓葬和东向墓葬无车马器。12.在质地组合上,皆出海器。图460漆器比较普遍,图461较多,图462较少。图460北向墓区多见串饰和陶器,而东向墓区罕见。图461、图462除有1座墓葬不出陶器外,皆有陶器随葬。图462北向墓葬不见串饰,而串饰在东西向墓葬中多见。13.陶器组合上女性墓葬陶器一般较男性墓葬多。图460、图462北向男子和图462西向男子墓葬多以陶鬲单独随葬,本图其他铜器墓葬皆无此现象。图460北向墓区流行陶器随葬,每座墓葬都有发现,且以陶鬲为基本组合,而东向墓区墓葬大多不随葬陶器,而且陶鬲不单独出现。图461除东向墓区1墓无陶器随葬外,皆以陶鬲为基本组合。图462皆以陶鬲为基本组合。14.图460北向墓区发现的殉人、殉狗现象在东向墓区不见。图462西向墓葬有腰坑和殉狗,在北、东向墓葬中不见。图461无殉人、殉狗和腰坑现象。
青铜礼器墓葬的总特征概况如下:1.东向和北向墓葬的共同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部分级别较高的北向和东向墓葬使用夫妻并穴合葬墓,并在其东面有车马坑陪葬;流行一棺一椁葬具;葬式流行仰身直肢葬;大部分男性墓葬随葬青铜兵器,女性墓葬皆无;铜礼器以鼎为基本组合,次为鼎簋;个别男性墓葬有工具,女性墓葬皆无;所有墓葬皆出海器;女性墓葬随葬陶器种类和数量较男性墓葬多,可能与社会分工有关;凡有陶器随葬的墓葬绝大多数以陶鬲为基本组合;北向和东向墓葬随葬陶器的个体特征一致。2.北向和东向墓葬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墓葬方向和随葬器物的组合上,东向女性墓葬皆无车马器随葬,北向墓葬除1座无陶器外都有陶器随葬,且北向和西向男子墓葬有只随葬陶鬲的习俗,部分东向墓葬无陶器随葬,且大多数墓葬不以陶鬲单独随葬。极个别北向墓葬有殉人或殉狗现象,部分西向墓葬有腰坑和殉狗现象,这些特征不见于东向墓葬。
四、 结 论
北赵晋侯墓地与曲村贵族墓葬的差别充分反映了在西周时期晋国贵族之间存在着严格的等级观念和差别,在墓葬的形制(墓道的有无、面积大小、深度、方向、积炭、葬具、葬式等)、器用(礼器组合、铜器组合、质地组合、陶器组合、金器、瓷器等)、陪葬殉葬(车马坑、车、殉人、殉狗等)、墓位安排(夫妻墓葬的并穴与不并穴、男女性墓葬的左右位置等)等等这些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按照上面揭示的这些差别,我认为天马—曲村贵族至少应该划分为三大等级:晋侯,晋侯夫人或三、四鼎墓葬贵族,一、二鼎墓葬贵族或无鼎铜器墓葬贵族,大致相当于文献记载中的诸侯国君,卿大夫,士大夫三级(实际上现实社会中等级的客观存在级别要多得多)。从晋侯墓地和曲村墓地高级贵族随葬5鼎到低级贵族随葬1鼎的墓葬数量上看,5鼎(或多于5鼎)晋侯墓葬9座,3鼎晋侯夫人墓葬10座,加上曲村墓地4鼎和3鼎墓葬5座,共计15座,曲村墓地的2鼎和1鼎墓葬共40座(另外还有2座无鼎铜器墓葬),可见其金字塔形的等级结构是十分明显的,
在同一级别的贵族中,北向墓葬主人的身份和地位要比东向的高,东向墓葬主人似乎又比西向墓葬主人的级别要高,从上面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大概。我认为北向墓葬代表的人群(包括其他陶器墓葬和无陶器墓葬等)是姬姓周人,东向墓葬代表的人群(包括其他陶器墓葬和无陶器墓葬等)属于土著晋人,而西向墓葬代表的人群(包括其他陶器墓葬和无陶器墓葬等)属于殷遗民,这几个人群能够埋葬在一个大的邦墓地中,有各自一定的埋葬区域,但彼此又犬牙交错,这与唐(晋)初封时的“启以夏正,疆以戎索”、授民“怀姓九宗”以及周人封建制兼容并蓄的统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限于篇幅,拟另文讨论。
从上述比较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在贵族夫妇墓葬中一般男性墓葬地位较女性要高,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在西周时期已经根深蒂固,鼎和鼎簋组合中用鼎数量的多少是确定墓主身份和地位的主要标志,但是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鼎簋组合中的鼎簋数量并没有像后世文献记载的那样有固定的搭配形式,在西周时期的晋国为什么会是这样,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总之,从考古学观察可以看出,在西周宗法礼制社会,贵族的职务、所属人群和性别诸因素在晋国早期上层社会的三个等级的划分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1] 晋国早期、中期、晚期的划分参见谢尧亭、田建文《晋国文化探源》,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年6月。
[2]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商周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天马—曲村1980—1989》,科学出版社,2000年。
[3] 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a)《1992年春天马—曲村遗址墓葬发掘报告》,《文物》1993年3期;b)《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文物》1994年1期;c)《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三次发掘》,《文物》1994年8期;d)《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文物》1994年8期;e)《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文物》1995年7期;f)《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六次发掘》,《文物》2001年8期。
(作者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