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对“天”的规律的崇拜与敬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05:29:01

【原文】子曰:“禹,吾无间1然矣。菲2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34,卑5宫室而尽力乎沟洫6。禹,吾无间然矣。”

【译文】孔子说:“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他自己用很微薄的饮食而将好的饮食供献的鬼神;自己穿很烂的衣服但却把祭服礼帽做得很华美;轻视自己的住房而尽力兴办修建水利沟渠。对于禹,我实在没有什么可挑剔的。”

【说明】在追述了周朝以后,孔子又转而追述夏禹。夏禹,夏代开国之主。公元前2100年,颛顼孙,姓如人氏,其号曰禹,亦曰文命。初封夏伯,故亦称“伯禹”。为有天下之号,史称夏禹,又称“夏后氏”。在位八年,后南巡,崩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市)。据传,禹治水,历十年之久,“三过其门而不入”,终于战胜洪水,民得以安。因此他是我国历史上劳苦功高而又最付盛名的国王。因此孔子推崇他,是因为夏禹的所作所为均不是为了满足自己个人的欲望,不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的享受,更不是为了虚假的名誉地位。他之“致孝乎鬼神”,“致美乎黻冕”,并不是说真的有鬼神让他尽孝,而是说他很重视所谓“敬鬼神”的祭祀仪式,这种祭祀仪式实际上是对“天”的规律的崇拜与敬遵。这个思想与下面的“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连起来就是说明了他的“公天下”的高尚的情操。

本节又是全篇的结尾,因此是对全篇的一个总结。综而观之,从泰伯讲起,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孔子都是在论述一个人类所应共同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即不为私欲的“公天下”的思想。因为人类只有拥有了这种思想,人类才能得以进步。当然,人们首先都要从为自己出发,最起码要在自己吃饱饭的基础上才能考虑到别人,考虑到国家,考虑到全人类。但在为自己的情况下,还应该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以及全社会、国家的大局。也就是说,在自己立起来的同时,在争取自己更好的生存空间的同时,要用智慧,用信誉,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选择最佳的行为方式,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仁爱。也就是说,必须要立起一个以“公天下”为核心的人生观,这样,人们才能在这个人世生活中得到应该享受的快乐。

——————————————————

【注释】1.间:《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孟子·离娄上》:“人不足以适也,政不足以间也。”《史记·管晏传》:“从门閒而窥其夫。”《说文》:“閒,隙也。从門,中见月。会意。”这里用为间隙之意。间然:找空子,找缺陷。这里用为批评、挑剔之意。

2.菲:《礼记·坊记》:“不以菲废礼。”《荀子·礼论》:“卑絻、黼黻、文织,资粗、衰绖、菲繐、菅屦,是吉凶忧愉之情发于衣服者也。”《小尔雅》:“菲,薄也。”这里用为微薄之意。

3.黻:(fu甫)《诗·秦风·终南》:“君子至止,黻衣绣裳。”《左传·桓公二年》:“衮冕黻珽。”《左传·宣公十六年》:“以黻冕命士会将中军。”《荀子·非相》:“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这里用为古代祭服之意。

4.冕:《书·顾命》:“相被冕服,凭玉几。”《管子·法法》:“是故先王制轩冕所以著贵贱,不求其美。”《左传·哀公十五年》:“服冕乘轩。”《论语·子罕》:“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庄子·胠箧》:“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荀子·富国》:“故天子袾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淮南子·主术训》:“古之王者,冕而前旒。”《说文》:“冕,大夫以上冠也。”这里用为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礼帽之意。

5.卑:《国语·晋语四》:“何以卑我?”《孟子·公孙丑上》:“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晁错《论贵粟疏》:“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里用为轻视之意。

6.洫:《周礼·遂人》:“百夫有洫,洫上有涂。此乡遂之制。”《周礼·考工记·匠人》:“方十里为成,成间宽八尺,深八尺,谓之洫。此井田之制。”《说文》:“洫,田间水道也。”这里用为田间水沟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