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利益集团(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1:45:14

转基因利益集团(1)

 

 

 

 

 

 

(周立: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

 

摘要:不足十年,转基因棉花就“一代不如一代、一年不如一年”,再来个十年,复杂生态系统的轻微改变,是否还会带来单一化转基因种植的系统性坍塌甚至崩溃?转基因一直与产业化、规模化相关,世界上有哪个发展中国家,能解决大规模农场的破产问题?“中国开放转基因的研究和推广,是迟早的事情;中国认可并开放转基因育种市场,指日可待”,这样的预言正在变成现实。迫在眉睫的挽救措施应是,学习美国,利用国家集中体制来做转基因基础研究,避免技术分散、资金分散、人员分散带来的一系列的可能弊端。

 

一、有关转基因的五大谎言 

1. 转基因增加产量?

举个例子,200811月,我去意大利做有机农业和社会农业考察。有一位在罗马北部Viterbo的意大利农民,给我讲了他这些年由产业化种植转向有机农业的历程。在1970年代,他的农场率先采用美国机械化技术,配合高产种子,施用大量化肥和农药,最初五六年,产量连年增长。这位农民,也成为欧洲种子革命的典范。美国的种子公司,不断地带各国的人过来参观,让他们学习这个欧洲的样板。那些年,他们的作物长得非常好,产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随之悲剧就发生了,有一种来自北美的昆虫,由于已经有了抗性,而此地的生态系统,又没有它的天敌,遂大肆繁衍,农场的产量开始连年巨幅下降。美国的种子公司马上不来了,他们转到其他地方,继续扶持新的样板去了。而这位意大利农民,则陷入了生产危机之中。痛定思痛,他意识到转基因和产业化农作技术,不仅害苦了自己,也威胁到周围的农场,破坏了周围的生态环境。所以,他从1980年代起,开始转向有机耕作。

有调查表明,这类状况也已经出现在中国。一直以来,不少农业专家认为,南方稻作区鳞翅目害虫越来越严重,Bt抗虫转基因水稻推广后,将会减少用药量。但情况并非如此简单。以转基因抗虫棉为例,在2001年~2004年刚推广的头几年,对其赞扬之声不绝于耳。当时普遍反映,种植转基因棉花的确带来好处:一是农药使用量下降,二是种植成本下降,三是亩产总量上升。可是,我们留给自然的观察期太短了,不足十年,当地农业技术人员就形容转基因棉花一代不如一代、一年不如一年。比如,江苏棉花之乡盐城大丰市从2001年开始种植转基因抗虫棉,近年来优势逐年下降。转基因棉质量越来越差;抗棉铃虫的基因的确发挥了作用,但原本危害次于棉铃虫的盲蝽蟓、烟粉虱、红蜘蛛、蚜虫等刺吸式小害虫却集中大爆发,成为近几年最主要、最让基层焦头烂额的问题,抗性风险凸显,用药量不减反增。据绿色和平组织调查,2009年江苏盐城大丰市转基因棉花55万亩,近40万亩有黄萎病,其中3万亩棉花死亡,病情严重的田块减产七成①。

2. 转基因提高质量?

20079月,我在美国中北部做农场调查的时候,有一位助手叫Claudia,来自德国。她很喜欢吃马铃薯,但到了美国以后,她变得很讨厌马铃薯了。为什么呢?她告诉我,本来,自然界至少有四五百种不同种类的马铃薯,个头、色泽、口感和风味,各不相同。但是,在转基因技术的推广之下,美国只留下了四五种经过转基因处理的马铃薯,其他的马铃薯基因,全部被这些种子公司收到他们的博物馆了(这无异于一场系统的生态灭绝)。被推广的这几种马铃薯,个头很大,肚脐很浅,产量很高,淀粉含量也很高,但是,吃各种风味的天然马铃薯的幸福感,在Claudia身上,再也没有了。

中国的稻种、豆种及各类作物,与中国地理、气候、文化、风俗的多样性相适应,呈现出极为鲜明的多样性特征,同时这也是传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人类福祉密切相关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今天,这些遗产正在消失,因为转基因作物与产业化种植捆绑在一起,不仅在消灭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在消灭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消灭支持这些佳肴的自然与社会环境,消灭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物种资源和生态环境。由此,消灭了我们的幸福和未来。

3. 转基因降低风险?

在实验室里,许多条件是可控的,所以许多技术可能成功。但大自然不是人类的烧瓶,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单一化的种植,必然会聚集巨大的系统性风险,在短期内看不出来,但从长期看,一旦有一个我们现在还不知道的复杂生态系统的轻微改变,就可能带来系统坍塌甚至崩溃。可以设想,转基因作物若得到大面积推广,一旦自然系统中随便一个小小的不可控因素发生,我们就极可能面临生态灾难、食物威胁。到时,人们可以勒紧两三年,甚至更多年的腰带,去渡过生态恢复、转基因作物过渡期的危机吗?19世纪中叶,爱尔兰土豆单一化种植的病虫害,曾造成上百万人死亡的惨剧,前车之鉴不可忘②。但即使存在这样的风险,孟山都外协部主管仍宣称,孟山都不必对生物技术食品的安全性做任何承诺,我们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多的卖出去,确保安全是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工作③。

凡是单一化的投资,必然会带来系统性的风险。只有多样化的种植,才能既降低地域性的系统性风险,也降低各类的非系统性风险,这是风险投资的基本原理,同样也适用于农作物种植。

4. 转基因减少成本?

其实,算个大账,转基因技术不仅不能减少成本,反而会加大农业生产成本,并带来巨大的社会成本。转基因技术在生产环节,不断地加大成本。从近些年转基因技术的推广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转基因与水、肥、药、机械、信贷等等,都是相配套的,是一整套的体系。就像微软视窗配套了一系列的软件进行捆绑销售一样,转基因技术也捆绑销售它的一整套体系,这加大了农业的成本,而非降低。

比如,孟山都的转基因种子,是和草甘膦捆绑的。正如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绿色革命中,孟山都对农达(Round Up,即草丹膦)农药的引进一样,90年代的第二次绿色革命,抗农达(Roundup-Ready,即抗草丹膦)的基因种子引入,这使得农达的喷施,可以更加无所顾忌,而且更加必要。转基因种子,对水肥条件、对机械投入的要求也很高,这要求必须大面积种植,才有规模经济,才能降低单位成本。而这套系统要求必然加大农业投入成本,这是发展中国家的小农根本无力承担的。

5. 转基因减少贫穷?

根据对阿根廷、韩国、印度的研究,转基因技术和产业化种植相捆绑,使得小农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继续依靠低成本的天然农作生存。于是,就会出现农民的分化:大部分农民破产以至无家可归,少部分农民与资本联合,成为资本的奴隶。

转基因一直是与产业化、规模化相关的,因为小农负担不起产业化、规模化的投入和成本,最终不得不卖了他们的农场,离乡背井。美国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条件与制度安排,其他国家则不成。美国的政府,在农民破产以后可以对他们进行培训,安置到城市就业,但除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少数欧洲国家外,世界上有哪个发展中国家能解决大规模农场的破产问题?至于中国,有两亿多农户,美国只有两百万个农场经营单位,百倍以上的差距,怎能简单类比?(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