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赌不起的通胀(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4:51:32
逆势思维还是富人思维?

  “赌通胀”是富人的游戏,因为他们不赌的话损失太大,赌的话反倒风险很小,而且他们有筹码争取一个公平的游戏环境,也有参与赌局的“入门证”。那么,面对可能汹涌而至的通胀,难道“赌不起”的普通人就没有任何抵抗之策?这里有必要再强调一下“逆势思维”和“富人思维”。

  “逆势思维”的道理简单易懂,不过实践起来很难。如果你认清了货币长期贬值的趋势,再配合上恰当的逆势思维,确实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就如在2008年底金融风暴肆虐时,别人恐慌恰给你积极入市的机会,你完全可以放心的赌政府要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流动性重新泛滥。

  但是,只有“逆势思维”不够,还必须要有“富人思维”。因为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是富人和精英书写的,必须站在他们的角度和思维方式上看待市场。

  那么富人思维有哪些特点呢?首先是保守,先考虑保住本金,不会承担高负债并将全部身家押出去赌通胀,即使遭受一定的损失也不能冒很大的风险,而且尽可能的要将风险对冲掉。其次是务实,不要想着改变政策,而要想着揣摩利益集团的诉求,跟赢家在一起。最后是控制,不要一条路跑到黑,发现风向不对立刻转向,不能越亏越赌,无翻本的机会。

  100万美元 上世纪70年代年均7.4%的通涨率侵蚀 46.3万美元

  如果你认清了通货膨胀的真相,会发现“赌通胀”只是个伪命题。别失望,把握货币的时间价值规律更重要,这能让你控制好投资理财的节奏,赢得更大的胜利!

  通胀之惑,流动性之魅

  通货膨胀,这样一个让经济学家都很难解释清楚的概念现在居然成了街头巷尾的口头禅。笔者近期最经常听到的问题就是:通胀来了,该怎么办?当反问一句什么是通货膨胀时,得到的回答往往是货币太多了、物价上涨了。这个答案也似乎没错,但如果对通货膨胀的形成传导机制还一知半解,对通胀的类型和影响还浑然不知,只因为听别人说通胀要来了就把自己的全部家当押进去,这是否太鲁莽和荒谬了。

  本文不想对这一经济学名词做学术上的探讨,只是想就人们对通胀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进行揭示。既然大家都这么关心通胀,通胀也确实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巨大,那首先要做的就是应该把它看清楚。

  CPI是最无用的指标

  CPI现在已经是普通老百姓最耳熟能详的经济指标,这大概是对2007年下半年由“猪蓝耳病”引出的通货膨胀还心有余悸。其实CPI指数的变化对中产生活的影响其实微乎其微,甚至我们都无需关注,尽管它是衡量通胀是否到来的最重要的指标。

  对我们生活质量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显然不是猪肉和豆油,而是住房、教育和医疗,这三样被网友戏称为“三座大山”的事物,在最近十年里价格扶摇直上,但它们都不在CPI指数之列!既然我们总说通货膨胀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可对人们生活冲击最大的三样东西的价格却没有计入CPI、没有用来衡量通胀,那这样的CPI又有什么意义呢?

  对于通胀有一个通俗的解释是过多的货币追逐稀缺的商品,先不谈货币,只说商品,对于我们来说,什么商品是稀缺的?猪肉、豆油、衣服甚至用来出租的房产长远来看都不是稀缺的,也就是说只要它们的价格上涨,那人们很容易的就可以减少相应消费而不影响生活质量,让它变得不稀缺甚至过剩,于是CPI回落,通货膨胀似乎过去了。但其实那些真正具有垄断地位的商品,如住房、医疗、教育的价格却从来没有降下来,所以说即使通胀消失了,但人们的生活质量依然在恶化。

  CPI指数失真的情况并非中国独有,只是中国的情况最突出。在美国,CPI指数与人们生活成本的上升也是完全不同步的,从1980年到2004年,根据通胀率进行调整后的公立大学平均学费增长了两倍,医保费用上涨的速度是物价升幅的三倍多,住房成本的上涨更是远高于物价上涨。政府一直在以更为隐蔽的方式,低估通胀给大众生活带来的冲击。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说来话长了,可能要追溯到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盛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但不管怎样,事实摆在面前,用现在的CPI来判断通货膨胀,来衡量人们的生活质量,已经没有丝毫意义。那么,有些人赌通胀,赌CPI指数上升,是在赌什么?我们的生活不受CPI上升的冲击,反倒是CPI上升后存在加息的可能,会让一些人为赌通胀而买入资产的价格泡沫破灭。

  “通货”已经“膨胀”好多年

  既然每月公布的CPI数据一点用处都没有,那么面对飞涨的生活成本难道就束手无策了吗?显然不是,长期来看,积极有效的财富管理可以弥补收入增长落后于生活成本上升所形成的差距。而中短期内则可以赌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多寡来进行资产布局,这比赌官方定义的通货膨胀更有意义。

  “通货膨胀”这个词从字面意思理解不就是流通中的货币“膨胀”了吗?所以,只要是发现流通中的货币多了,那就不妨说“通货膨胀”来临了,即使这个通胀与用CPI衡量的通胀完全不同。流通中的货币怎么算多?当货币供应的增长率超过经济增长率,也就是实体经济活动吸纳不了这么多货币,就算多,这时候最常出现的情景是资产价格泡沫的泛起。如此看来,“通货”已经“膨胀”好多年。

  在1997~2006年这十年期间,受到我国外汇收入迅速增加、外汇占款投放过多的影响,货币供应量(M1)年均增长率高达16%,比9.3%的GDP增长率高出6.7个百分点。于是我们看到这十年间土地资产价格暴涨,最终传导到终端消费品上,引发了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的持续一年的高通胀。

  那这轮通胀怎么又演变成通缩了呢?金融危机爆发导致外贸出口的锐减,令因外汇占款投放货币减少,再加上央行的紧缩货币政策,是去年底通缩来临的货币原因。当然还不能忽略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产能过剩。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指出,从2002年开始,中国私人部门的储蓄率就开始逐年攀升,而消费率大幅下降,消费不足必然导致产能过剩,金融危机加大了过剩的程度。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自然不敢提价,所以5月份CPI和PPI还处在“双负”的状态,PPI的跌幅更深。

  现在的情况又出现了变化,由于全球开动机器印钞以及中国上半年货币信贷的猛增,国际大宗商品如铜、石油价格大幅飙升,股市和房产泡沫也开始泛起,这大大增加了人们对通胀的预期。但显然,现在赌通胀已经晚了一步,我们反复强调只要流通中的货币多了,就意味着另一层意义上的“通胀”来临。从去年底开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就开始激增,当前再盯着CPI何时涨,黄花菜可能都凉了。

  我们不敢断言现在布局资产已经很危险,但我们希望通过对“通胀”概念的理清,让你意识到关注货币流通量比关注CPI有意义得多。自从货币脱离了黄金的束缚,把价值建立在无法掌控的政府信用上,它就如绝了堤的河水,时而泛滥成灾,时而归于沉寂。所以,把握好货币流通数量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就是把握住了投资理财的节奏。

  何时通胀再来

  尽管赌通胀、赌CPI上涨是个伪命题,但通胀何时再来却是当前市场无法绕开的话题。因为通胀来临意味着宽松货币政策的终结,如果经济仍未真正复苏,那对资产价格无疑是个坏消息。

  当前CPI和PPI双双走低,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预期严重通胀即将来临的声音?这都是宽松货币政策惹的祸。为了拯救这场危机,美联储从2008年9月开始大幅增加基础货币,到如今已经增加为原来的10倍,增幅为过去50年之最。M1在过去12个月的增幅为15%左右,接近过去半个世纪的最高水平。中国虽未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GDP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左右,但基础货币总量已经超过美国(3月中国1.8万亿美元,美国1.64万亿美元),广义货币存量也与美国基本相当(3月中国7.76万亿美元,美国8.3万亿美元)。货币供应增速与名义GDP之差在一季度达到22个百分点的历史高位,显示广义货币的供给远高于GDP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