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啤上市十年之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0:57:13

珠啤上市十年之痒

www.stockstar.com 2009-8-13 17:02:26 陈辅 时代周报   珠啤董事长方贵权,曾以珠江啤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身份荣获“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现如今,1960年出生的他将步入知天命之年。2007年9月完成第二次增资扩股,相应增加的4亿元现金,其中1亿元用以增加湛江珠啤注册资本金,2亿元用于新增生产线。    

  “上市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广州珠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珠啤)董事会秘书林远存在8月份的第一个工作周这样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在今年6月A股 IPO重启之后,珠江啤酒应证监会要求补充递交包括最新半年报在内的相关上市资料。如果顺利,当前的珠啤正在完成最后一堂为上市而做的作业。

  上市之路,坎坷十年。没有哪一家大型市属国企的上市征程,像珠啤那样走得如此逶迤漫长,时而高调,时而低回。

  珠啤改制上市进程早在2001年就被写进公司大事记,但在新世纪的头一个十年,上市协奏曲演绎为变奏曲。

  珠啤董事长方贵权,曾以珠江啤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身份荣获“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现如今,1960年出生的他将步入知天命之年。

  在与资本市场的错踏声中,珠啤丧失了最佳的扩张时机。描绘啤酒品牌美誉度的,不再是那句“北有青岛,南有珠江”,而是青岛遍全国,珠啤仍为区域性品牌,就产量而言的中国啤酒业一线集团是雪花、青岛、燕京,前三大不见珠啤。

  上市大门开启之时,啤酒业换了新天。登陆A股后,珠啤将成为居青啤、燕京之后的第三大啤酒股,但与前两位的规模差距悬殊。以珠啤2007年营业收入37亿元论,正好是青啤137亿元的一个零头,也刚刚到燕京74亿元的一半。

  在广东市场规规矩矩修炼内功的珠啤,在踏上资本飞毯之后能否展现扩张的“后发”优势,将是上市十年之痒终结后即刻开启的新命题。

  不差钱,差运气

  创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珠江啤酒集团执一方牛耳,领先优势在十年前还非常显著。1999年10月,珠江啤酒集团80万吨啤酒技改项目通过专家论证并立项,该项目完工后,珠江啤酒集团将成为我国啤酒生产能力最大的厂家。

  上世纪90年代外资啤酒巨头鏖战中国市场,同时也激发起本土实力。以青啤为例,1998年,青岛啤酒实施“大名牌发展战略”,率先在全国开展大规模兼并扩张。青岛啤酒早在1993年就先后实现在香港和上海两个证券交易市场上市。作为中国内地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企业,青啤尽得风气之先。

  珠啤在资本市场的动作随即跟进。2001年9月14日,广州市组织召开珠江啤酒集团改制上市方案论证会,与会领导与专家针对珠江啤酒集团改制上市方案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难题提出了建设性解决办法与意见,并听取了七家证券公司关于珠江啤酒集团股份制改造及上市方案建议书,对各证券公司的方案进行了评议,推进珠江啤酒集团改制上市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与珠啤有着十多年技术交流合作的外资啤酒巨头比利时英特布鲁(英博前身),成为战略投资者。2002年3月,珠江啤酒集团与比利时英特布鲁啤酒集团签订协议,后者成为珠江啤酒集团改制上市的发起人之一。同年,华仕投资、珠江资产、安信投资、诚毅科技等其他发起人股东相继入围。

  2002年12月,珠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注册成立,珠江啤酒集团以60%股权成为控股股东。新公司成立之时,国内证券市场已经明显步入下行趋势,且跌势愈演愈烈,上市公司新股发行错过最佳时机。2005年6月,境内股市以998点为标志陷入历史最低潮,当年揭幕的股权分置改革令所有IPO搁置。

  一边是全行业如火如荼的扩张,一边是A股融资困境,珠啤启动增资扩股。2006 年5 月完成第一次增资扩股,外资股东以现金方式参与,为珠啤增加现金1.25亿元,主要用于中山珠啤年产10 万千升啤酒灌装生产项目,该项目从2006 年下半年就开始启动。

  2007年9月完成第二次增资扩股,相应增加的4亿元现金,其中1亿元用以增加湛江珠啤注册资本金,2亿元用于新增生产线。

  值得注意的是,外资方英特布鲁均以现金投入的方式参与上述两次增资扩股,而且第一次增资后相应股权由最初的24%扩展至25.31%,珠啤从而成为外资持股比例超过25%的外商投资企业,这一外企身份可令珠啤享受税收优惠待遇。英特布鲁在第二次增资后持有珠啤28.56%股权,即是在珠啤此次发行新股上市后遭一定程度稀释,持股比例也仍在25%之上。

  经过两次增资扩股,珠啤主营业务资产的完整性难题也一并化解。珠江啤酒集团参与第一次增资是以商标作价注入,保全60%持股比例,第二次增资扩股中将拥有的啤酒生产相关的土地使用权、房产、热电厂设备及附属设施和相应的负债投入,股权变更为59%。集团资产的投入彻底解决了发行人资产不完整的问题,提高发行人业务独立性,并大幅度减少了发行人与控股股东之间的关联交易。

  珠江啤酒的上市资产和盘托出,面向资本市场展现出最佳准备姿态,但2007年年尾至2008年,A股再现历史拐点。引导股市的幸运女神一而再、再而三地与珠啤擦肩而过,珠啤上市每每要冲刺,所谓的“市况”—证券市场大环境就卡壳。

  珠啤在2008年7月25日就获得证监会发审委审核通过广州珠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首发申请(即“过会”)。保荐人、主承销商为广州本地券商广州证券。

  其后一年内的客观原因有目共睹:境内证券市场因受金融危机冲击而暂停新股发行(IPO),共有32家公司过会但未实现挂牌上市。今年6月A股 IPO重启,珠江啤酒应证监会要求补充递交相关上市资料,相应财务报告将更新至2009年上半年业绩。

  湘桂突围 福兮祸兮

  啤酒行业整合风起云涌,全国性品牌攻城略地。一边是市场份额的争夺,一边是市场整体利润的残酷压缩。

  在华南地区的核心市场广东,珠啤没有走出去,外边的对手已经打进来。到2008年,珠江啤酒销量119万吨,占全省总量37.1%,青岛啤酒销量70万吨,约占22%,两者的差距近年明显缩小。此前的2005、2006 、2007三年中,珠啤在广东市场占有率分别为46.06%、44.53%和47.04%。

  青岛啤酒在广东市场的扩展势头咄咄逼人。青岛啤酒董事长金志国曾这样透露,“华南是青啤重要的产粮区,广东总销量占全国总销量1/8,8瓶酒中就有1瓶是广东人喝掉的,无论数量还是效益,广东都是青啤的市场主力。”

  广东是中国最大的啤酒消费省份,一来得益于当地啤酒市场的长期培育,二来得益于独特的天气条件:南方夏季漫长,作为季节性消费品的啤酒获得了更长的消费时段。然而,伴随着中外资啤酒巨头在广东兴建酒厂的步伐,竞争白热化,利润平均化。

  广东啤酒行业协会会长郭营新向时代周报记者证实,广东啤酒市场每吨平均利润从早先的200元,下滑至2008年的86元。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分会的报告这样描述广东啤酒市场,“各大集团布局已久的广东省的竞争早已白热化。牺牲利润保市场几乎成为没有选项的选择。”

  占据广东市场第三位的金威啤酒连续亏损,可谓以牺牲利润来换取市场份额的典型。

  “有人说现在的市场环境是‘坐在家里是等死,走出去是找死’,我的理解是,‘坐在家里肯定等死,走出去未必找死’。”珠啤监事会主席王世基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如此说道。

  珠啤要走出去,然而又能在哪里收获呢?按照珠啤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所描述的募集资金用途,将分别投资5亿多元建设湖南珠啤和广西珠啤。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分会的统计信息显示,2008年度全国各省市啤酒行业出现亏损的省市8个,湖南位列其中,而且是连续亏损。在全国各省市(区)啤酒行业利润排行中,广西位居前五,但彼处的市场早已由燕京啤酒把持。

  在珠啤内部,对外扩张战略被描述为“西征北上东拓”。“青岛、燕京、雪花这些品牌深入华南,还有外资品牌的喜力、百威纷纷在广东设厂,给我们很大的压力。珠啤跳出广东,到外地发展,是我们的一个战略。”珠啤监事王世基对时代周报记者解释称,“企业最终的指引是靠我们的员工,靠我们的技术,靠我们的管理。我们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文化做上去,把优良的东西传承下去。”

  在未借外部资本推力的背景下,珠啤固守广东市场表现出的耐力已属不易,在中国啤酒行业利税最高的工厂排名中,珠啤主体厂位列第三,紧随青啤主体厂、四川华润之后。在登陆证券市场之后,内生力量将进而演绎资本整合的大戏。毕竟,上市资源永远是稀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