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含佛理的中医养生秘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14:43:44

       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就是佛家所说的菩提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

1 )足够的气血;

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足够的气血靠:足够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晚上天黑后~午夜1点40)优质的睡眠(这个时候大脑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经主导)+良好的生活习惯。

      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健康,从调节心性开始。为了你的健康,你学佛吧。学佛得到的快乐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对于一个有宿疾的人来说,只有气血充足了(一是通过这里所介绍的补充气血的方法,二是通过静坐打通气机),病情才会显现出来。所以练功的人在功夫达到一定水平后都会出现一些“有病”的现象。这个时候要沉住气,定下心来多做些静功来增加自己的气血,以尽快度过这个时期。

       静养法:安坐(卧)在床上,把身心一齐放下,自己浑身如融化,不许用一毫气力,好像没有这个身子相似。呼吸顺其自然,心也不许它用一点力,一起念便是用力了。把心安在脚底板下,此是引火向下,引水向上,自然全身气血顺畅。


       人生最忌是个乱字,心乱了,对外可以紊事,对内可以打扰血气,使失正常。凡恼怒恐怖喜忧昏疑,都是乱,为多病短寿的根源,不但养病时不应乱,即平居时亦忌心乱。

       多嗔伤肝,多淫伤肾,多食又伤脾胃。忧思伤脾,愤怒伤肝,劳虑伤神。

       气以行血,血以补气,二而一也。凡人久视则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情六欲之过则伤元气、伤心肾。相火旺,真阳耗,

       治五脏之病,莫先于补气。肾犹亟焉。补气在勿动心,心动则肝旺,各脉震惊,真水耗损。心为扇,主引风。风动则火旺,火旺则水干,水干则地损。

      人病可分两种:一是经络基本畅通但气不足。表现是经常这疼那疼,这是因为他气不足以气化食物,而产生了相火(也叫虚火),随着经络在体内乱穿,哪儿通走哪儿,遇到一个地方堵塞了,这个地方就疼了。这样的人吃一点药物就会立即见效。二是经络不通,气也就无处存身。表现在外表看不出有什么毛病,但一旦发现就是大病,而且这种人经常是吃什么药都见效慢,或根本不起作用。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

       大病初愈,切忌理发洗足沐浴

      一切修身修心法门,只有两字诀:曰放下、曰回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只要一放下,一回头,病者顿愈,迷者顿觉。此真无量寿者。

        人在生病的时候最忌讳是嗔恚心起。这个时候一定要安然顺受,让心安定。然后慢慢调理,健康很快恢复。心安才能气顺,气顺才能除病。否则心急火上,肝气受损,加重病情。心神宁一,那浑身的血气,自可健全发挥。 心有两种,一是真心,一是妄心。真心是水,妄心是波,波因风动,风止波息,而水不动。寂然无念,是无心心也。

        子时失眠,肾水必亏,心肾相连,水亏则火旺,最易伤神。

        睡时如有思想,不能安着,切勿在枕上转侧思虑,此最耗神。

       午时属心,此时可静坐一刻钟,闭目养神,则心气强。

       早起如在寅时三点至五点,此时切忌郁怒,不然必损肺伤肝,万望注意。

       不要天天想着吃什么补阴,吃什么壮阳。记住了,运动就可以生阳;静坐就可以生阴。阴为阳之母,阳为阴之用。

      人在气不足的时候,不能盲目补气,否则会影响身体健康。如果是因为血不足,就需要先补血,因为血为气之母,否则就成了干烧器皿,把内脏烧坏;如果是因为淤滞不通,就可以增加气血,血气同补。这样才能达到补气的作用。

     运动有两点禁忌:

      一是不能在气血不足的时候运动;

      二是不能在污浊的环境中运动。

运动的作用有二:

一是增加气血的运行速度,促进体内的垃圾排出体外;

二是打开皮肤的毛孔,吸收天地精气。

        什么是悟性?什么是智慧?悟性和智慧就是用最简单的方法来处理、看待一切事物。但一些庸人自扰的人总是把简单的事情看复杂了、做复杂了。繁和简其实是一回事,是一回事的两个方面。聪明的人看到的是简单的一面,愚蠢的人看到的是复杂的一面。

        佛是什么?佛是心。

       真正的科学是什么?就是因缘果报。不信因果,就不是真正的科学。

        学问深时意气平,心定则气平。所以对于一个得道的人来说,观察一个人,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这也是相随心转的结果。

        治五脏之病,莫先于补气。肾犹亟焉。补气在勿动心,心动则肝旺,各脉震惊,真水耗损。心为扇,主引风。风动则火旺,火旺则水干,水干则地损。

       人只有悟到什么是“自然”了,才算是得道了。知道自然,然后能顺其自然,这个人就是神人。懂得阴阳了,懂得顺其自然了,你就一定会成为良医大德了。

       什么是自然,自然就是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面,任何事物都要经过生、长、收、藏的过程。你顺应这个过程,采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去调节病人的平衡,怎么会治不好病呢。

       简单和复杂是一对阴阳,越是复杂的事情,往往用最简单的办法就可以解决。同样,看似最简单的问题,你往往解决起来并不容易,你付出极大的努力也不一定能解决得了。这就和刚柔一样,柔极能克刚,刚极柔不防。所以,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就要有这个思路,遇到复杂的问题要去找简单的方法解决,遇到简单的问题不要忽视它,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阴阳之道就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依存、互相转化。任何一对矛盾,如果一方脱离了另一方,不受另一方的制约了。那它离消失、灭亡就不远了。

        如何具有大智慧,没有博大的胸怀,哪来的大智慧。

       俗语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也要应时,到什么年龄就要学他这个阶段应该学的东西,否则就是不应时,不顺其自然。但看看我们现在的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有多少是学了应该学的东西。小时候应该学什么,应该学德,学孝道,接着学识字断句,再往下学如何做事。到青年学如何优生优育、家庭幸福。到了中年,学习养生之道。到了老年,学放下心态,安享晚年。继续教育学什么,就是要学这些。

        当你把什么学问理解到她是非常简单朴素的时候,这时候你才是真正得到其中的三昧了。如果你还感到她是那么博大精深,深不可测,那是你还没有掌握到她的精髓,是只见到茂密的树叶,而没看到她的根本,这时候你还是处于“有”的阶段,没有达到“无”的境界。一切离不开阴阳,万事万物离不开阴阳。这个根本就是阴阳。知其一,万事毕。

        五行相生相克的应用:凡是因五脏太过引起的疾病,都可以用五行相克的方法对治。同样,凡是因为五行不足引起的疾病都可以用五行相生的方法解决。这是运用五行的根本原则。

       我们人体是一个充满智能的机体,我们的身体有好多“哨兵”:牙齿、阑尾、扁条体等。本来一旦我们的身体有异常时(通常是“上火”),这些哨兵会立即做出反应通知大脑。聪明的人这时候就应该调整心态,检讨自己,让自己平和下来。但现在我们的西医都做了什么?你疼不是吗,我把你们通通切除掉。现在更有甚者,发明了一种仪器,你不是得了过敏性鼻炎打喷嚏吗?我把你鼻子里的敏感区神经烧毁,这样以后你怎么刺激它都不会打喷嚏了。西医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可能我们再生病后,切掉的就是我们的五脏六腑了。

       记住,我们偶尔拉肚子、打喷嚏、咳嗽、发烧等都是我们自己的身体修复系统在工作,不要一出现这些症状就滥用药物。

       如果说在40岁以前我们是以得到为乐的话,那么40岁以后我们就要学会以放下为乐了。40岁以后我们就明白了,人生的快乐不在于你得到了多少,而是在于我们放下了多少。放下一分得一分快乐,放下十分得十分快乐。

大自然就是:无—有—无。一年四季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我们人也要:一无所有—努力获取—渐渐放下—、一无所有。这样才完全符合自然规律。

        古人云:修炼者有点小的病痛对修行来说是件好事情,因为它可以时时刻刻提醒你不要再造大的恶业,只要你能小心翼翼,就会始终保证你能安然无事。所以,对于我们这些养生者来说,也不要抱怨自己的一些小病痛。我们且权把它当作作业,用我们的养生理论来一个个完成这些作业。这对于我们养生者来说,不也是件快乐的事情吗?

         医者,正也。正气足,才会有信心。医者自身的正气如果不足,那他不仅治不了病人的病,反倒最后害了自己。因为病是邪,当医生正气足的时候,它自己就退了七分。但当医生正气不足的时候,它就会反过来侵害你。这个道理就如同两个人打架一样,劝架的人如果没有能力就随时有被伤害的危险。

        我们平时生病找医生看病的同时,也要同时观察医生是否具备正气和仁和之气,不具备这些,他就不是个真正医者。

        人的神经细胞也何人的身体一样,需要动静有致。过分运动会损坏神经细胞,长期不动,也会使神经细胞变得呆滞和退化。

        怨天怨地,忿忿不平,斤斤计较,贪小便宜,遇到挫折,没有得偿所愿的时候总是把原因归罪于他人。此心最招病,也最消福。

       人的供能---消化系统就如同一个大炉灶一样,我们所进的食物就如同燃料。常常保持体内松净,火就旺,这就是气通则火旺的道理。气不足,燃料就不易燃烧。

      影响健康的要素:第一是人生态度,也就是人的心态;其次是生活饮食习惯;再其次是工作生活居住的环境。

       人之正气不可无。无正气,则一切都不会通达。正是最长久的。我们看一棵小树,小草,其初始如果不正,那它长到一定程度就会倒下、灭亡。只有正,才有可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盖房子也是一样,根基不正,必成危楼。

       最新研究表明,爱,的的确确也是一种能量,是一种珍贵的精神能量。

       对他人多一份爱心,就可以让他人多一份健康和幸福。如果我们这个世界上人人都献出一点爱,那我们这个世界就很快变成和谐快乐的社--会。

        现在大多数的病人都有一个最致命的问题,就是他们往往不从自己的生活行为上找出自己的病根,而是一味去寻找治疗他疾病的药物,把恢复自己健康的大事寄托在医生和药物上。他不知道如果他的病因不除,所有医生和药物对于他来说都不会有根本的作用。这些人最终把怨气都归结在医生和药物上真是愚昧之极啊!

        中医说的好: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在养生过程中,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始终保持一股积极向上的气势,有不畏惧、不气恼、不气馁的英雄气质,有慈悲心、真诚心、清净心、包容心的菩萨心肠。长此以往,我们就会在我们体内养成一股浩然之气,这,才是我们养生的根本。


    一个人当他心中充满善良与慈爱的时候是最可爱的。

     清净心解毒,慈悲心消炎。健康不要向外求,自己内心就完全可以恢复自己的健康。

      正确的排毒方法:

      排毒的根本方法在于自己体内的“气”要足。气足,则如同火旺,可烧掉体内一切垃圾毒素。

       若体内垃圾毒素过多,而靠自身之“气”又不能气化它们时,则需要在饮食上采取一些“排毒餐”来排掉毒素。但切记,若感觉“气”不足时候,要及时进补一些营养物质,如脂肪、蛋白质等,把气补足,这样才可形成良性循环。

       所以,一定要让补气和排毒处于平衡状态,这才是最合理的排毒方法。

      最后再告诉你很重要的一条:经常让自己挨饿,就是最好的排毒方法。

      相由心转,病由心生。心顺则气顺,气顺则经络畅,经络畅通则百病皆消。人之所以有病痛,皆是经络阻塞不畅通的表现。所以要想解除病痛,就要使经络畅通,要想使经络畅通,就要使气血通畅,要想使气血通畅,就要使心情顺畅。另外,人的气血畅通的程度还依赖于人的“精”,精足才可以使人的气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