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国际化及对中国的借鉴(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2:38:56
2008-07-24

    [摘要]美元的国际霸权是历史形成的。美国的经济实力及综合国力是美元国际霸权形成的基础,两次世界大战等事件为美元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加速了美元霸权的形成。本报告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了美元国际化演进过程的五个阶段,分析了促成美元国际化的几个重要因素,总结了美元国际化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美元,国际化,借鉴

  按照麦金农的说法,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可以被称为“世界美元本位”,因为从很多方面看,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美元既是重要的价值储藏手段,也是外汇市场的主要交易货币,在以外币标价的银行间跨国头寸中,美元占据绝对优势,在以外币标价的银行本国头寸中,美元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而且美元还是国际贸易的主要计价货币,同时很多国家货币显性或隐性地钉住美元以及美元化现象客观上巩固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

  一、美元国际化进程

  第一阶段:1914年一战爆发至1939年二战爆发前,美元逐渐成为强势货币。

  一战使参战国受到重创,但美国远离战场,本土经济未遭破坏,而且还发了一笔战争财,拥有了大量的黄金储备。为打击英镑,扶植和加强美元的国际地位,美国决定恢复金本位制。此时在黄金储备及确保货币稳定性方面,美国已具有绝对优势,其他国家都已无力恢复金本位制。美元一枝独秀,与黄金保持稳定的兑换关系,受到许多国家的青睐。20世纪30年代,一批国家聚集在美元周围,形成美元区。

  但在这一时期,无论从实力还是时机上来说,美元独霸世界的条件都还不够成熟。而英镑虽已现颓势,但它在世界特别是在英镑区内仍具有相当影响。二战爆发前夕,英镑区规模扩展到最大程度,不仅包括英联邦国家,还包括葡萄牙、芬兰等许多欧洲国家,以及埃及、日本、泰国和阿根廷等非欧洲国家。

  第二阶段:1939年二战爆发至1945年二战结束,美元进一步挤压英镑。

  二战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主要国家力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德国、意大利、日本遭到毁灭性打击,英国、法国受到重创。相比之下,美国凭借《租借法案》为盟国提供军火而再次发了一笔战争财。美国经济实力大增,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为美元霸权的建立创造了必要条件。

  1943年,美英两国政府从本国利益出发,设计了新的国际货币秩序,分别提出“怀特计划”和“凯恩斯计划”。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美国最终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而胜出,英国被迫接受“怀特计划”。

  1944年7月,44个国家代表在美国新罕布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一致通过《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定书》及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国际复兴和开发银行(即后来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实际上控制在美国手中。《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原则和运行机制。“双挂钩”机制构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内容。《布雷顿森林协定》的达成,标志着美元初步获得了世界货币的霸主地位。

  第三阶段:1945年二战结束至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确立主导地位,最终成为国际货币。

  二战后,美国继续借助美元,在世界范围内寻求更大的利益。其中,建立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是重要的一步。多边性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主张大幅度削减关税及消除其他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目的是大量输出美国商品,抢占国际市场。“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为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提供了便利,在世界贸易中,美元作为唯一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其重要性无以伦比。因此,美国凭借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和布雷顿森林体系,构筑起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全球多边经济体制,也夯实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

  同时,美国趁战后其他西方国家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不断打击自己的竞争对手,为美元成为国际货币扫清障碍。美国趁战后英国经济濒于崩溃、亟需援助之机,以英国必须承认美元的霸主地位等条件为前提,向英国提供巨额贷款。1946年7月开始生效的贷款协定中,美国一次性给予英国37.5亿美元的巨额贷款,但提出了苛刻的条件,主要包括:贷款以英国批准《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先决条件,也就是要求英国必须承认美国在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领导权和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要求英国对美国在贸易上实行无差别待遇;英国应在贷款生效一年后取消英镑区的外汇管制,允许英镑区各国实现英镑与美元的自由兑换。虽然英国并没有完全实施这些条款,英镑最终没有实现自由兑换,但在这场争夺中,英国元气大伤,英镑的国际地位进一步被削弱。为加强美元的地位,美国还迫使英镑大幅度贬值,以进一步削弱英镑的地位。

  此外,美国还采取了一系列扩张政策。在经济上,美国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马歇尔计划”,在帮助西欧国家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同时,通过贷款和援助,竭力对它们进行经济渗透和控制。1947-1949年,仅接受“马歇尔计划”和参与“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的十几个西欧国家,对美国的贸易赤字就高达116亿美元。这些国家需要大量的美元来填补赤字,而又得不到足够的美元,从而造成了普遍的“美元荒”。“美元荒”一直持续到1958年西欧国家经济基本复苏。在“美元荒”阶段,美元是唯一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国际货币体系名副其实地成为美元本位体系,“美元荒”是美元完全确立世界货币霸主地位的标志。

  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美元危机频频爆发,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瓦解,美元霸权由盛相对转衰。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霸权盛极而衰的表现是美元危机频频爆发,衰落的标志是该体系的最终瓦解。美元霸权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美国经济实力持续减弱和国际经济地位下降,直接原因是国际收支逆差不断恶化。同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在矛盾是不容忽视的制度因素。

  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美国就必须以逆差形式为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提供清偿力,同时还要保持美元的信用,维持美元按官价兑换黄金。为了满足世界各国对美元的需要,美国只能通过对外负债形式提供美元,也就是国际收支持续逆差。然而国际收支长期逆差,普遍的“美元灾”引发美元危机,美元就必须贬值而不能按官价兑换黄金。美元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这种两难处境,被称为“特里芬两难”。

  造成国际收支逆差的根本原因是美国经济实力的削弱。美国在二战后实行的扩张性政策,不但没有克服经济危机,反而使危机加重,而且还引起了严重的财政金融危机。美国在二战后的28年内有19年存在财政赤字,累计超过1500亿美元。财政赤字引起经常性的通货膨胀,使美元的国内购买力在1944-1973年内下降了45%。经济危机、财政金融危机交织并发,使美国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大大削弱了美国的经济实力,也动摇了美元霸权的经济基础。1960年10月,爆发了战后第一次美元危机。这场危机的爆发意味着二战后建立的美元霸权开始动摇。此后,美元危机频频爆发。迫于形势,尼克松总统于1971年8月15日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美元兑换黄金。“新经济政策”的推行,意味着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大支柱坍崩。到1973年3月,主要国家货币与美元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大支柱均已倒塌,二战后实行了近30年的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瓦解,美元的霸权地位遭到极大削弱。

  第五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美元霸权得到调整并重振。

  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由于美国经济政策调整、国际协调加强以及国际货币制度惯性等因素,美元地位开始恢复。进入90年代,美元霸权一定程度上得到加强。

  于1978年4月1日正式生效的《牙买加协定》正式宣告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牙买加体系的新阶段。牙买加体系抛弃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以美元为中心的“双挂钩”制度,规定将“特别提款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资产,从而削弱了美元及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但是,《牙买加协定》是在保留和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前提下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种改革,不是完全摒弃布雷顿森林体系。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到牙买加体系,是由“美元-黄金本位制”过渡到“美元本位制”。美元的国际地位虽然已明显削弱,但仍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尽管在牙买加体系初期,美元在各国官方外汇储备中的比重有所下降,并在1990年降至历史最低点,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元在国际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又呈回升之势,逐渐恢复到国际储备的2/3左右。

  尽管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下降,日本、德国和一批新兴国家成长为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力量,但美国仍然是世界头号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在国际经济政治事务中没有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具有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实力和影响力。美国既是制造业大国,又是资源大国和农业大国,而且在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具有无可争议的世界领先水平,加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抓住时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和“新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美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美国经济的转机,也是美元地位的转机。首先,美国经济在90年代出现历史上最长的增长期,使得国际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美国的变化,美元地位的回升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美国通胀降至多年来低点,财政赤字状况改善甚至出现赢余,使人们对美国经济的信心增强,也间接增强了美元地位。第三,美国国内政治稳定,经济较为开放,国内市场规模和成熟程度都堪称世界第一,金融市场完善和发达程度是其他国家和地区难以取代的,这进一步提升了美元的国际地位。综合来看,当今美元霸权依然拥有领先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美元的国际地位依然稳固。

    作者:清华大学 高材林

    来源:《上海金融》200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