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的句读标识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2:41:30
中国古籍的句读标识法


   刘永华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摘 要:中国古代句读标识法包括书写工具“点子”和书写颜料“丹铅”的制作和使用方法以及标识句读的方法的翔尽规定,是文化史上的创举和盛事。

关键词: 点子 丹铅 标识法


     “五四运动”以前的中国书籍都是无标点书写、印刷,所以以断句、加标点为主要内容的“明句读”就成了“小学”的基础和核心。《说文解字注》说“句,曲也。段注:凡章句之句,亦取稽留可鉤乙之意。”[1](P88) “读,讽也。段注:汉儒注经,断其章句为读。”[1](P90)可见,句和读都是断句的单位。“句”有弯曲的意思,古人用一个圈或弧线标记句子;“读”是读书中小于句的停顿,古人用一个点来标记。有人根据《礼记•学记》中的一句话“离经辨志”提出句读之分始于三代[2]。有据可考的最早提及“句读”的古籍是《春秋公羊传》,它的序中有一句“援引他经,失其句读”[3]。随后经过汉代章句学、唐代佛学、宋代朱学的发展,句读学在元代达到鼎盛,其代表作是程端礼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程端礼(1271-1345年),字敬叔,号畏斋,鄞县(浙江宁波)人,元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成书于一三一五年,以日程的方式为学校教育排列教育内容,是元明清三代几近七百年的教学准则。这部名著的卷二有《批点经书凡例》一章,内容有《馆阁校勘法》、《勉斋批点四书例》、《释勉斋例》、《续补句读例》、《批点韩文凡例》五种。前三种和《续补句读例》的前半部分论述句读的语法表现和区别特征,是语言学的内容,这里略而不论;我们重点介绍《续补句读例》的后半部分和《批点韩文凡例》中有关句读标记方法的内容,这些内容在文化史上有重要意义。

      一,“点子”的制作法

      标识句读的专门工具叫做“点子”,要亲自手工制作。做法是把黑色的牛、羊角牙刷柄一头削成点状、一头削成圆形,中间钻空,工艺上要求光、圆、平,金属、竹木、白牛羊角因为质硬不上色不能用。

      《续补句读例》的后半部分“所用点子”一节是介绍这一方法的:

    取黑角牙刷柄,一头作点,一头作圈,至妙。凡金、竹、木,及白角并刚燥不受朱,不可用也。(造法:先削成光圆、如所欲点大小,磨平。圈子先以锥子钻之,而后刮之如所欲。)[4](P26)

      二,丹铅的加工法

      标识句读的颜料有“丹”和“铅”,丹是用来加标点的,铅是用来正误的。

      “丹、黄、青”等颜料以当天煎的胶调用,也可以揉成锭子。阿胶可用米粥代替,方法是用当年生产的米,浓煎,滤过,当天揉成锭子当天晒干,这样颜色久不变黑。如果只是写字、加标点,用西瓜汁或者梨汁更妙。这是古传的制丹法。

      这一部分是丹的加工法,在“所用点子”的后面,原文是:

      点书用丹,丹用当日新煎胶调用(或揉成铤子)。(调丹粉及黄靑等色,或用新晚白米,浓煎粥饮,滤过,不得过宿。调揉成锭子,当日晒干磨用,经久色不变黑。如止调丹书字、点字,用西瓜汁或梨汁尤妙。此古书丹法。牛胶久变黑,或云宜用鱼胶。[4](P26)

      正误用铅粉,先用墨笔把误处改正,用粉笔涂盖,粉以后可能脱落,不如用纸贴。一定用墨笔改正是为了防止日后脱落,文义还可考。不能把误处挖去成孔贴纸,这样做可能导致以后脱落文义不可考。

      墨的做法是把铅粉浸七天,每天搅动,澄清后,撇去浮水去铅气。盌内干后用当日煎的阿胶调揉为锭子,磨用。

      丹和墨的加工法同在“用丹铅法”节里,这一部分的原文是:

      正误用铅粉,凡有误处,先以墨笔改正,误处文义分明,为底却以粉笔盖之,乃填写粉上(粉久必脫,不如纸贴之为愈)。所以必须先改正分明者,盖防经久脫落,欲底还可考也。须以铅粉水浸七日,日日搅动,待澄,逼去浮水,以去铅气,待盌内干,却用当日新煎阿胶调揉爲铤子磨用。[4](P26)

      凡钞书之法,亦须改正底本分明。然后剪氏贴之,写净,切不可镂去误处为孔,补贴。久之脱去,文义不可考矣。切戒贴误法。[4](P26)

      三,标识句读的方法

      《批点韩文凡例》中有详尽的标识句读的方法,先摘录如下:

      点抹例 。红中抹(一本作黄旁抹),纲、凡例 。红旁抹,警语、要语。红点,字义、字眼。黑抹,考订、制度。黑点,补不足。[4](P21)

      议论体 。一句读并依点经法 。一大段意尽,黑画截(于此玩篇法)。一大段內小段,紅画截(于此玩章法)。一小段內细节目及换易句法,黄半画截(于此玩句法)。一论所举所行事实,及来书之目,及所以作此篇之故,每篇首末常式,黑側抹。一所论援引他书,及考证,及举制度,及举前代国名,青侧抹。一所论纲要,及再举纲要,及或问体问目,及提问之语,及断制之策,黄侧抹。一义理精微之论,黄中抹。一凡人姓名初见者,红中抹。一缴 上文,結上文,紧切全句,或发明于事实之下,或先发明事之所以然,于事实之上者,红侧圈。一转换呼应字,及用力字,及缴结句內,虽已用红侧圈,而字合此例者,每字黄侧圈(于此玩字法)。一假借字,先考始音,隨四声,红圈。一有韵之韵,黑侧圈。一造句奇妙者,红侧点。一补文义不足(反复提论德行,及推说虚叙,总述其所以然),黑侧点。譬喻,青侧点。一要字为骨初见者,黄正大圈。一要字为骨再见者,黄正大点。[4](P27—28)

      叙事体,一句读并依点经法。一大段意尽,黑画截(篇法)。一大段內小段,红画截(章法)。一小段细节目,及换易句法,黄半画截(句法)。一叙所行事实及年号,及人名爵里谥号父祖妻子兄弟等,及叙所以作此篇之故,铭曰诗曰,及每篇首末常式,黑侧抹。一叙敎诏对答之语,红侧抹。一所叙引援他书,及考证,及举制度,及举前代国名,青侧抹。一所叙纲要,及再举纲要,及提问之語,所提问难事实,虽已用黑侧抹,而合此例者,黄侧抹。一义理精微之论,黄中抹。一凡姓名初见者,红中抹。一造句奇妙者,红侧点。一反复提论其德行,及推说其用心,而虚叙总述其所以然,及补文义不足,黑侧点。一譬喻,青侧点。一缴上文,结上文,切紧全句,或发明于事实之下,或先发明事之所以然,于事实之上者(叙事此例颇少,不可强求),红侧圈。一转换呼应字,及缴结句內,虽已用红侧圈,而字合此例者,每字黄侧圈。一假借字,先考字始音,隨四声,红侧圈。一有韵之韵,黑侧圈。一要字为骨,初见者,黄正大圈。一要字为骨,再见者,黄正大点。[4](P28—30)

      这是一个缜密、详实、具有可操作性、功能强大的句读标识系统。从标识的形状上看,品种有“点、抹、画截、半画截、圈、大圈”等;从使用的色彩看,有“红、黄、青、黑”等;从标识的位置看,有“中、旁、侧、正”等;从标识的对象看,有“纲要、凡例、警语、要语、字义、字眼、考订、制度、补不足、大段、小段、换易,事实、节目、细节目、作文之故、首末常式、引文、国名、体目、精议、初见姓名、承上文、结上文、假借字、用韵”等。

      这个系统在文化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一,学风厚重朴实,为后人所推许。

      《明一統志卷十六》记载:
    程端礼,建徳学教谕,研精经术,践履笃厚,著《读书日程》 [5]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三》记载:
    程端礼,端学兄弟者。端礼字敬叔,年十五能记诵六经,晓析大义。庆元自宋季皆尊尚陆九渊氏之学,端礼独从史蒙卿游,以传朱氏明体达用之旨。所著有《读书工程》(山堂肆考作读书日程)。国子监以颁示郡邑校官,为学者式。仕为衢州路儒学,教授卒。……动有师法,学者以其刚严方正,咸严惮之[6]。

      可见,程氏的学问精严、为学者法式,影响甚远。《钦定续通志》为清儒所作,清儒一般轻视元明学者的空疏,在此却对程氏褒许有加。可以说,程氏继承朱学小学功夫、重视句读,对有清一代朴学的勃兴产生积极的影响,始为清代学者所崇尚。

      二,形成一套句读标识系统,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程氏的系统中有标识句读的工具“点子”,有标识句读的颜料“丹铅”,有各种标识的对象和细则,是一整套完整精密的操作规范。这套规范极其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明嘉靖抚州同知蔡元伟“称后见程端礼《家塾日程》,皆宗晦翁教人之法。叹曰:‘学当如是’,即手抄服行,慨然有求道之志。[7]”由此可见,程氏的书宗法朱熹,得到后世一些读书人的认可、追随和实践。

    三,句读标识法的发明是我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

      我国是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伟大国度,历史上拥有令全世界敬仰的四大发明,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在二百年以前一直领先于世界各国。句读标识法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点子”、“丹铅”这些“硬件”的发明创造和句读的标识法这个“软件”的发明创造都表现了独特的创造性和鲜明的实用性,这个系统完全适合当时的书写条件和读书需要。因而,它在我国古代文化史上应当享有崇高的地位。

      这个系统的衰亡是和新文化运动联系在一起的,1919年12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扉页发布了《本志所用标点符号和行款的说明》[8],对“。”、“,”、“;”、“、”“:”、“?”、“!”、“﹂﹁、﹄﹃”、“——”、“……”、 “()”、“_”“﹏﹏”等13种符号的功能和用法作了统一的规范和说明。这种更方便的标点符号很快取代了以《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句读标识法,科技的进步也改变了书写的工具,点子和丹铅从此走进了单向的历史纵深里,再也没有回眸。


[1] [汉]许慎 撰 [清]段玉裁 注.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2] 任远.宋元句读例述评[J].浙江师大学报.1991,(3):66.
[3] [汉]何休解诂 [唐]徐彦 疏.春秋公羊传注疏[A].十三经注疏[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191.
[4] 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纲领[A]. 四部丛刊续编[C].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5] [明]李贤.明一统志[A].四库全书第472册[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367.
[6] [清]嵇璜.钦定续通志[A].四库全书第400册[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575.
[7] [清]沈 佳.明儒言行录[A].四库全书第458册[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819.
[8]新青年编辑部.本志所用标点符号和行款的说明[J].新青年.19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