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与目标管理_ _理论研究_中国城市绩效管理研究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02:22:04
  目标管理方法因其实用、有效,日趋为社会各界所采用。和一切方法一样,目标管理方法也不是万能的,是有条件的,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本文仅从目的与目标管理相关性出发,对目标管理作些许探讨。   1、目的是目标管理的前提        一切社会主体的社会行为,归根结底在于实现其目的。目的是目的主体一切社会行为的根据。其目的对目的主体的作用可归结为:目的是社会行为的源动力;是社会行为的出发点和终结点,因而表征为行为的方向;是决定行为内容,形式、方法及过程的根据;是判断社会行为与事物好坏的标准。目的的实现是个长期、复杂、艰巨的,可区分若干阶段的行为过程。通常将社会主体在实现其目的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内,根据主、客观条件,社会主体决意实现目的的程度的表述,称之为目标。由目标定义可知,目标源自于目的,是实现目的的基础,但不等于目的。目标不是社会行为发生、发展的本源。确定目标必须符合如下条件:其一,目标符合目的内涵,实现目的必经的各阶段的目标整合效果等效于目的;第二,明确实施目标所处的阶段性;其三,相应阶段内的主客观条件;其四,社会主体实践的主观意志。其中后三项为确定目标的基本依据;第一项为确定目标的根本依据。目的与目标相比,具有长期性、全面性、稳定不变性、根源性的特征。因而目的论是管理理论的前提,目的性是管理实践的根据。相反,目标相对于目的,具有阶段性、条件性、相对可变性、主观差异性等特征。在实现目的的一定阶段内,管理的基本问题是实现目标。因而,目标是管理的核心,但不是前提。目标管理的首要环节是科学决策。所谓决策是指社会主体对社会系统发展方向、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措施所做的决定。其方向的本质是指社会系统发展的目的。其措施是广义的,包括实现目标所必须的原则、计划、组织、方法、条件等。相比而言,目标是确定实践阶段内的内容、形式、方法及过程的根据。方向、目标与措施,前者依次作为前提制约后者,这是管理的原则性问题。相反,后者依次作为手段服务于前者。为实现前者而灵活调控后者,这是管理的灵活性问题。它们是相互关联但属于不同层次的概念。正确认识这三个不同的概念,巧妙处理上述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是目标管理的基本问题。   2、目标管理方法的适用条件        由目的的前提性、目标的核心性与措施的灵活性,可分析目标管理方法的适用条件。(1)注意目标与目的内涵的一致性。忽视方向、价值准则,甚至不符合目的实现的目标,是不合理的目标,这种目标决策及目标管理都是不科学的。运用目标管理方法实践越快将损失越大。(2)符合目的实现而不尽科学的目标是合理目标。这是服从大局、维护根本利益的管理原则。(3)注意目标在实现目的多阶段内的目标综合效应。防止形势变化可能发生的不同阶段的脱节。注意克服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可能出现的短期行为。用任期目标责任制取代领导职责的认识是不全面的。(4)注意目标内涵的完备性。目标内容的片面性是目标管理盲目性的表现。用具体工作目标代替管理职责也是不全面的。(5)要区分目标与实现目标的内容、形式、方法与过程的差别。不能简单地将后者列入目标进行管理,防止目标与手段的混同甚至颠倒。(6)诸如思想工作、品德培养等难以量化、无法确切度量与考核的目的性内涵,原则上不能运用目标管理方法。这也是管理工作防止形式化的重要方面。(7)要明确管理目标的阶段性、相应阶段的时限及时限内的客观环境、条件。不存在超越时空条件绝对的、不变的目标。(8)因应环境变化及目的主体、行为主体的差异而调整目标,是目标管理方法的重要问题。   3、目标的动态管理        在具有多层次、多系列的社会系统中,存在着决策的三维进动性。决策三维进动性的最明显的表现是决策目标的三维变动性。客观上提出了目标动态管理的必要性。社会系统纵向层次间在同一决策目的限定下,依次以上一层次的决策目标为决策问题进行次级决策。决策目标逐级由宏观向微观、由抽象向具体、由全面向个体目标转化;实现目标的措施逐级向技术化转变。目标纵向变动存在“决策误差淀积现象”,表现为“串联电路开关原理”。社会系统横向系列间,共同以上一层次决策目标为决策问题,按整合目标等效于上一层次目标的原则进行协同性次级决策。决策目标在横向系列作行业性分工,实现目标的措施向专业化转变。目标横向进动存在“失谐现象”,表现为“木桶容积原理”。社会系统决策的时间进动表现为决策目标逐步向合理化、科学化的变化。其目标及措施科学化的过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诸如“矫枉过正”模式、单调变化模式等。单调变化模式又可分为收敛与发散模式,收敛也有快慢的差别。不同的模式表现了管理的不同风格,具有不同的调控功能,适用于不同的社会环境、社会群体与社会问题。目标三维变动又相互制约,形成决策结果科学性的振荡现象。对于目标管理方法,既需研究目标与目的的一致性、与时空的相关性,又应研究目标三维变动的调控方法。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有如下几点:(1)社会系统相关性模式的分类;(2)目标管理中的次级决策观念与方法;(3)子系统次级决策对决策误差淀积、决策失谐及时间变化引发失误的应对、消化能力与措施;社会系统不同相关模式对失误应对能力的比较分析与组织体制调整;(4)管理系统的整体性行为对目标管理科学性的影响和调控方法;(5)管理系统的动态过程性对目标管理科学性的影响与调控方法;(6)在对目标管理的整体性、动态性影响因素的调控中,领导者驾驭决策目标进动的技能与艺术水平的关键作用等。已广为应用的目标管理方法确实是个理论尚在发展、内容不断丰富、方法逐步完善的令人感兴趣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