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禅的行囊》出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4 05:45:21

朴素生活就是修禅:《禅的行囊》出版

2010-10-24 10:56 -------------------------------------------------------------------------------------------------------- /* Generator: eWebEditor */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a:link, span.MsoHyperlink {color:blue;text-decoration:underline;text-underline:single;} a:visited, span.MsoHyperlinkFollowed {color:purple;text-decoration:underline;text-underline:single;} 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最近,比尔·波特的心理自助图书《禅的行囊》正式出版,这本书,是比尔亲身经历讲的,一个外国人在中国行路问禅的故事。从西方现代社会走来又是汉学家的他,在中国生活了38年,熟知中西方文化,用中文写作了此书,在书中告诉我们,朴素生活,就是修禅。

  这本新书,似乎更像是“在路上”的感觉,记录下每天的行程。这本书就是他2006年3月至5月在中国的一段行记,每天做了什么,一路介绍禅宗的历史和背景。这本书的开头是比尔刚回到美国,睡不着,开始回忆这趟行程里的故事。他在旅行的过程里每天也都记录下重要的事,然后每天晚上回到房间里会拿录音笔录一些当天的感受和见闻。

  比尔在书里不断发问,但是不一定都有回答。他想给读者自己一个机会思考这些问题。比如禅宗是一直看不起语言的,他就开始问这个问题,语言是什么东西。比如他去大钟寺,那里有一口外面刻满佛经的大钟,敲打这个钟的时候,是不是语言?他来到周口店的时候,这里有北京人遗址,60万年前,人类开始走路,如果你不走路是不能讲出语言的,必须要直立,那么在直立之前发出的声音是不是语言?这些他都没回答,但是他要问这些问题。

  整个行程走完,比尔觉得很幸福。他想介绍禅的历史,从初祖到六祖。路上有这样的地方,每个人做的每件事都可以是修禅,洗盘子是修禅、种田也是修禅,所以禅的发展按照环境来改变的,禅宗从那时开始变成社会的一个日常生活,白天生活就是修行。

  比尔还认为,修禅要打坐或者喝茶,喝茶也是禅宗,过一个朴素的生活就是修禅。

  在这么多年的寻访过程里,给比尔印象最深的,是香港的意昭法师,他年轻的时候陪着虚云和尚,虚云和尚是中国最有名的修禅的人,活到120岁。现在很多年纪大的、修禅的人都是他的弟子,意昭法师也快80岁了。比尔觉得他很好,但是就像喝茶的味道,你必须自己尝到,别人说是说不出来的。他了不起的地方是在心,比尔觉得摸到了他的心。在禅宗,心是最重要的,没有什么语言可以描述。

  有了禅心,一切都是平和的,不会以那么多的烦恼,就也是比尔的书中还告诉我们的。确实,养生关键是养心,现代人往往心不静,身体会生各种疾病,心情调节好了,想得开了,人就会长寿,所以,简朴的生活,往往使人长寿,像修行的人,粗陋饮食,内心宁静,往往更健康,就是这人道理。其实,中医也认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我们从这本书中,会获得更多收获。

    作者简介:

  比尔·波特:美国作家、翻译家和汉学家。从1972年起,他一直生活在中国台湾和香港。以“赤松”的笔名翻译出版了《寒山诗集》、《石屋山居诗集》和《菩提达摩禅法》等作品,并萌生了探访传说中的隐士的念头,并最终写成《空谷幽兰》,在西方世界掀起一轮中国文化热。

     比尔·波特没有什么钱,但是过得还挺快乐。几年前他的《空谷幽兰》在国内曾经引起不大不小的一些反响,那是一个关于外国人在中国苦苦寻找隐士的故事。

   比尔·波特笔名“赤松”的来历:比尔以前的笔名叫深云,决定离开寺庙时就认为该改个名字配合外面的世界。有一天他坐的车停在路口时,抬头看到一个很大的广告牌,写着黑松赤水,就决定叫赤松。差不多6个月后,他在研究寒山诗的时候发现,以前有个道士叫赤松子,原来真的有这个名字,就一直用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