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干事的”为什么干不过“会来事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2 09:50:19

“会干事的”为什么干不过“会来事的”?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政策路线决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领导者在用人问题上眼睛亮不亮,公道不公道,是用干事业者,还是用会来事者,就既是检验一个领导思想、作风、素质的基本尺度,也是检验这个领导所有单位能否和谐、凝聚、干成事的试金石。

根据干部的日常表现,群众常常把干部粗分成为两类:“吃草挤奶老黄牛式”的成事者,“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谋人者。其中“会干事的”成事者,总是把几几乎全部心思都用在干事业上,一心一意履职尽责,主动找事干,而且千方百计把事情办好、办漂亮。老话叫做只顾低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而“会来事的”“谋人者”则相反,往往挖空心思、绞尽脑汁,把脑筋全部用在奉迎拍马让领导满意上,甚至不惜弄虚作假搞形象工程,到处打通“人脉”拉“资本”,为个人升迁“助威造势”。

按常理,“会干事者”比“会来事的”更应该在重要岗位,更应该受到领导的重用。但很多时间,现实又往往相反,很多好岗位上都站着不能胜任的人,为什么?因为“成事者”还在为这个职务所需要的能力与业绩在努力的时候,“谋人者”早已开始尽心竭力打通了一切阻碍他成功上位的关节,最终的胜利是不言而喻的。近年来,为了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各级组织部门出台了很多规定,划了不少杠杠,但事实是只是增加了“会来事者”的成本而已,对于整个大的趋势影响不大;而且这些规定和杠杠,有时候甚至会出人意料地打在了“成事者”的屁股上。

因为从领导的角度去看,“成事者”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属于可以利用但不可重用的对象。为什么?由于“会干事者”一旦有任务在手,就会将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之中,有时甚至不眠不休,从来顾不上关心领导的冷暖;有的“会干事者”为了干成事,特别倔强地坚持原则,甚至不惜忤领导的意,抹领导的面子。“会来事者”就大不同了,他们虽然能力平平,不堪大任,但相当有“眼力劲”,总能恰到好处地给领导送上关切与温暖;特别是一些拿不上台面的事情交给他们去办,没有办不成的;当然,最主要的还是重用这种人特别有“安全感”,一是拿得住、听话,二是捏得住,不敢“反水”。因此,两相比较,“谋人者”才是领导得眼中真正的老实人。还有就是,“谋人者”有的曾经当过“成事者”,对对手了如指掌;而“成事者”却一般容易低估“谋人者”的“能量”。所以,“谋事者”多败在 “谋人者”的脚下。

谋事者之最为周亚夫,但周亚夫却不得好死。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汉景帝时,发生诸侯王七国之乱,汉景帝全靠了周亚夫居中调遣,帅兵讨伐,才平定了七国之乱。但到后来,周亚夫也以不同意为无所作为的皇后的弟弟王信封侯,又反对汉景帝保留判降匈奴徐的叛徒,而遭到解职(谢病免)。最后,竟被景帝侮辱(赐食而独置大胾,不给箸,且戏言:此鞅鞅,非少让臣也),活活气死。

 

谋人之最者,莫过于邓通,邓通也不得善终,但他享受了。

邓氏,名通,文帝说焉,尊幸之日异。通亦愿谨,不好外交,虽赐洗沐,不欲出。于是文帝赏赐通巨万以十数,官至上大夫。文帝时时如邓通家游戏。然邓通无他能,不能有所荐士,独自谨其身以媚上而已。上使善相者相通,曰“当贫饿死”。文帝曰:“能富通者在我也,何谓贫乎?”于是赐邓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其富如此。

文帝尝病痈,邓通常为帝唶吮之。文帝不乐,从容问通曰:“天下谁最爱我者乎?”通曰:“宜莫如太子。”太子入问病,文帝使唶痈,唶痈而色难之。已而闻邓通常为帝唶吮之,心惭,由此怨通矣。

 

在某种程度上,小人在领导身上下的功夫会更多,因为他们要利用领导的力量去排斥别人,以达到自己的私利。他们往往表现的异常乖张,上蹿下跳,看着比谁都忙乎,比谁都有热心。但这只是表象,是蒙蔽他人的障眼法。所以对待小人,只能“可远而不可亲也”,否则便会当局者迷。

这其实说的是领导素质问题。一个成功的领导,不仅是一个掌权者,还是一个用权者,要有识人用人的本领。识人用人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好却很难。小人总是深藏不漏的,小人二字也没有写在脸上,这就让人们在判断上难免会有偏差。而诸葛先生的一席话,犹如一盏指明灯,为我们照亮了方向。苍蝇叮不了无缝的蛋,只要大家心里对小人有了防范,适时远离他们,那些小人自然也就无计可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