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寺悟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1:31:58
                        临寺悟禅
                                                 ------松青居士

 有人问大龙智洪禅师:“什么是微妙的禅?”智洪禅师回答:“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章禅师将茶水泼在地上,然后问:“森罗万象,在什么地方?”大同禅师说:“可惜了一杯茶。”这就是禅,禅者的态度,禅者的意境,禅者的智慧。

  曾经对禅的思想充满了神奇,对禅深深蕴涵的意境充满了向往,这并不是因为自己信佛,而且我对佛禅一理也并不知道多少。但是,身处红尘闹世,看厌了横流物欲,目睹了尔虞我诈,所以对禅所倡导的真善美,也就觉得耳目一新了。很想深入其中,看个究竟。但是,我知道自己资质愚笨,不能恒静内心,难以修善肉身,所以,我所说的悟禅也就只能是从表象开始。

  我走近了寺。走进寺院是我悟禅的开始。第一次走进寺院,是在一座无名山里的无名寺院,虽是无名,但是我的心是虔诚的。进入山门,空中,梧桐落叶飘零;眼前,萧瑟秋花凝霜。香客绝了踪迹,偶尔有几只小鸟飞过,在空旷的庙宇间,也是很难留下些许踪影的。在禅房内,一个老僧在打坐,微闭的双目多了几分安祥,多了几分孤寂。比之外面的世界,这里真就好象是世外桃源。我问老僧:此情此景,如何感悟人生?老僧微睁双眼疏缓地说:赵州禅师对此的阐述是经典的,他说是“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他说的不动声色,我听的一头雾水。

  带着这一头雾水在寺中继续游荡。寺很小,也比较破旧,到处是斑驳的刻痕。在寺的尽头,几株苍虬的松柏在风中默立着,一泓山泉临树而过,掬水在手,透沁心肺。忽然就想起了“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的禅理。何谓禅?禅就是自然而然,禅与大自然同在,禅并无隐藏任何东西。什么是道?“云在青天水在瓶”,“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用慧眼来看,大地万物皆是禅机,未悟道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道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是前后的山水的内容不同了,悟道后的山水景物与我同在,和我一体,任我取用,物我合一,相入无碍,这就是超然的禅心。“禅”就如山中的清泉,它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亦如泉边的松柏,置身风雨而不动,卧居深山而不孤。

  但是,禅又并非超然于尘世之外,它时时刻刻、时时处处又渗透在生活之中。人们的日常生活,完全在一种不自觉的意识下被向前推动着。善恶是非的标准,都是社会共同的决定,没有个人心智的真正自由;所以这时的人们,往往感觉到,虽然拥有了前人所梦想不到的物质生活,却也失去了最宝贵的心灵自我。这是现时代人类的悲剧。事实上,人们也逐渐地觉察到了这一危机,也曾设想了许多补救的办法,社会哲学家,也提出了改良的方案,虽是改善了一部份,但对整个泛滥的洪流,似乎也无济于事。于是,有更多的人也如我一样,走进了寺,去感受禅的灵光与睿智。要知道迷者口念,智者心行,向上一路,是凡圣相通的。

  生活本来就是这样,本来就无所谓有和无,就如我们对禅的感知,智慧者眼中的禅本来就是自家风光,不假外求,自然中到处充斥,俯拾即得。在愚蠢者眼中,即使身处寺院,耳听偈语,也不过是在一游乐场所而已,离开寺院他还是会立刻容入到红尘的不良行为中。他们哪里懂得:禅,不是供我们谈论研究的,禅是改善我们生活的,有了禅,就有了富有大千的生活!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