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解密:“亩产万斤时”毛泽东在干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2:06:17

 

记者 杨润勤 通讯员 王道玉 赵世峰  2009年09月14日09:31   来源:《大众日报》

1959年,毛泽东主席视察大辛庄。

在北园的小路上毛泽东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

1958年8月9 日下午,济南市历城县北园农业社水屯村的田间大路上,几辆黑色轿车突然停下。车门打开,毛泽东探身走出,身着白色衬衣,束在裤内,脚穿黑色皮鞋。 陪同的有时任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谭启龙、裴孟飞,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中共历城县委第一书记吕少泉。

在北园农业社田间路上,毛泽东与陪同者谈笑风生。路旁的谷子长得秸秆粗壮,叶子墨绿,沉甸甸的谷穗在风中摇曳。毛泽东看到这景象,高兴地说:“你们的谷子长得不错嘛,我看群众的干劲不小。 ”

随即,毛泽东兴致勃勃地向草棚走去。首先看见毛泽东的几个社员不约而同地喊出了声:“毛主席来了!”便争先从窝棚里跑出来,热烈鼓掌欢迎。这时,毛泽东已走到跟前,有些社员还没有来得及出窝棚,毛泽东便弯腰走进矮小的窝棚里,和社员任长水、李树勋、韩茂林、孙守法等13 人一一握手。毛泽东和他们握手时,社员们有些措手不及,手上沾满了泥,有的忙往自己衣服上搓搓手上的泥巴,有的还没来得及搓,毛泽东就把手伸过去,一把握住农民沾满泥巴的手。

毛泽东来到一株大槐树下坐下来,稍事休息。这时,身旁的李树成向他汇报了北园办大社的情况。汇报中,李树成向毛泽东请示规模这样大的社是叫“大社”好,还是叫“农场”或“农庄”好?毛泽东没有立即回答。

谭启龙向毛泽东汇报说,他们准备把北园办成一个大农场。听到谭启龙说要办“农场”,毛泽东认真地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

毛泽东从历城回来后,又乘车来到济南军区司令部大院,接见了济南部队参加党代表会议的全体代表,并与大家合影留念。

在大辛的麦田边毛泽东说:“做事情要实事求是”

1959年4月13日,毛泽东来济南视察,在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白如冰、济南市委书记处书记秦和珍等陪同下,察看了历城县东郊人民公社大辛庄生产队的麦田管理情况。

据时任历城县东郊人民公社第一书记的郑松回忆,那天午饭后,他和白如冰、秦和珍来到毛泽东乘坐的列车上。由于他两个月前参加了毛泽东主持的一次座谈会,所以一见面毛泽东就认出了他。毛泽东微笑着说:“郑松,今天到你们公社看看小麦可以吧?”

接着,他们驱车来到东郊公社大辛生产大队,下车后,当毛泽东看到地头的木牌上写着“ 计划指标亩产 1000斤”时,他严肃地问郑松:“一亩地能收 1000 斤?” 回头又问:“ 白如冰同志,你看麦子一亩地能打1000斤?”

当白如冰回答麦子长得很好,亩产能到 1000 斤时,毛泽东摇摇头说:“我看这麦子别说亩产打 1000 斤,连500斤都收不到。 打下来的时候,我才相信嘛!”回过头来,毛泽东又严肃地对大家说:“做事情一定要留有余地,要实事求是,不要空口讲白话,秋后我要再来看看亩产小麦到底多少斤!”

沿着田埂继续向前走,一条东西的水垄沟还流着水,挡住了大家的去路。这时大家都向西转去,可惟独毛泽东没有转。他纵身一跃,跃了近2米远,跨过了水沟,就在水沟沿上深深地印着他的两个脚印。当时,毛泽东已 66 岁了,可他身体还是那样的健壮,在场人都为之惊叹,为之高兴。

往前走了几步,毛泽东弯腰从路旁拾起一把被锄掉的发黄的麦苗,微笑着问社员群众说:“把这墩麦子送给我带回北京好不好?”社员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好!”

在一棵大柳树旁毛泽东说:“这种方法可以总结推广”

到了当年(1959年)秋天,毛泽东真的又来了。

9月 21 日,毛泽东的专列又停在了济南西郊机场的专线上。 时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舒同、书记处书记白如冰、历城县东郊公社党委书记郑松等登上列车,来到毛泽东的办公室。随后,舒同汇报了过去几年全省植树和封山造林的情况,又汇报全省计划组织九百万劳力上阵大搞山水林田治理。毛泽东问:“能组织这么多人吗?一定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统筹安排,注意群众的生活问题。”

毛泽东又问郑松:“今年大辛的小麦亩产到底多少斤?”郑松说:“平均亩产收了400斤。”毛泽东哈哈一笑:“上次我说平均亩产连500斤都打不到嘛,结果还是打不到500斤嘛!”

下午1点,毛泽东由舒同和白如冰陪同,驱车先到了山东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毛泽东来到一块大白菜地,见大白菜长得茁壮嫩绿,问:“大白菜一亩地能产多少斤?白菜的心是自己包的还是人工包的?”一位随行人员作了回答。

这时天下起了小雨,毛泽东的警卫人员打起雨伞。陪同的领导见天下起雨来,就劝毛泽东别去东郊公社了。当毛泽东得知全县参加三级干部会议的 700多名代表和社员群众在等着时,毫不犹豫地乘车到了东郊公社大辛庄。

毛泽东查看了玉米间作大豆,问这种种植方法好不好?有什么优越性?郑松说:“一高一低进行间作套种,可以更好地解决通风透光问题,增加产量。”毛泽东说:“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复种指数。这种种植方法是可以总结推广的。”

许多群众听到毛主席来了,都跑过来,争着和毛泽东握手。这块田边有一棵柳树,就是后来的“幸福柳”。  档案解密:“亩产万斤时”毛泽东在干啥

本文的主线,以日期为序,以让大家有进程感,但大家要记住下面几条线索:
    
    1、毛泽东在亩产万斤时,和彭德怀一起,指挥金门炮战;
    
    2、在毛泽东金门炮战的同时,在经济战线上亩产万斤、共产风、浮夸风的兴起及发展历程;
    
    3、毛泽东在金门炮战后,重点纠正共产风、浮夸风;并进而发展到郑州会议、庐山会议,而庐山会议因为彭德怀的万言书导致了戏剧性的逆转;
    
    4、七千人大会中毛泽东、刘少奇等人对大跃进的总结;
    
    5、毛泽东在文革期间对庐山会议的回忆;
    
    以下资料来源于人民网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文献和《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除非重要关节点外,不加评论。按照时间顺序摘录如下:
    
    1958年3月,吴冷西回忆说: 1958年3月,在成都会议期间,毛主席找我谈话,毛主席说:“河南提出苦战一年,实现四、五、八水利化,除四害和消灭文盲。辽宁要实现三自给(即粮、菜、肉自给)。我怀疑是错误的。河南提出今年办四件大事,有些可能做到,有些可能做不到。就算都做到,也不要登报。人民日报硬是要卡住。否则这个省登,那个省登,大家抢先,搞得天下大乱。一年完成不登报,两年完成恐怕也不要登报。各省提口号恐怕时间长一点比较好。我就有点机会主义,要留有余地。” 毛主席说:“现在报纸报导要调整一下,不要尽唱高调,要压缩空气,这不是泼冷水,而是不要鼓吹不切实际的高指标,要大家按实际条件办事。提口号,定指标要留有余地”(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身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段》新华出版社 1995年版63、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