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之得一者:一者,非道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1 02:07:28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对于这一章的解读,最关键的最在这个“一”。

 

.>>>.一般都认为,这个“一”就是“道”。有人引证说,第十四章的“混而为一”指的就是道,甚至还有人因此而推断出道就是物质的“高明”结论。

 

.>>>.可草树先生要问各位了:老子的《道德经》为什么要分为《道经》和《德经》?

 

.>>>. 以我的理解,《道经》阐述的是对“道”—— 万物潜在本体生成过程的自然规律和法则的认识,以及修道——掌握自然规律和法则的方法、前提条件等;而《德经》则阐述的是统治者、领导人、经营者等修德——如何才能按照自然规律、法则,顺应社会、事物发展的趋势,而为“无为”之事,也就是做到“唯道是从”这一最高德行的意义、条件、方法、态度等。

 

.>>>. 从古今中外社会发展历史来看,修道、掌握道的工作都是由道人——学者去承担的,而统治者则是借用他们的智慧和知识来做决策的。

 

.>>>.我国古代的“三公”就是朝廷最高等级的智囊团,帝王作出重大决策之前都会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而且对他们非常敬重。

 

.>>>. 老子说“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也就是说,统治者之所以高贵,是因为他非常尊敬和重视得道之士,因而得到他们的辅佐的缘故。他们之间的这种因果关系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永恒自然规律。

 

.>>>.可见,“道经”主要是给修道、修学之人看的,而“德经”则主要是给统治者、领导人、经营者看的。

 

.>>>.所以,从以上的分析来看,第三十九章《德经》中的“一”指的应该不是道,而可能是与“德”有关。

 

.>>>.在道德总纲(一般认为的道经第一章)中,老子阐述了“名可名,非恒名”“有,名万物之母”的观点。

 

.>>>.我认为,“名可名,非恒名”指的是事物的本体(本质)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而其物理属性也会根据本体的变化而变化。

 

.>>>.至于“有,名万物之母”则是告诉我们,本体是万物在物理世界存在、发展和变化的根源。

 

.>>>.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德是跟随道,顺应道的。可顺应道的什么东西呢?那就是道所创造的,有规律的,处于不断变化中的,事物之本体。

 

.>>>.譬如一颗种子种到地里。从生根发芽、结果、死亡,到再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所以,天、地、神、谷、万物得到按照自然规律处于不断变化状态下的自身本体就能够表现出他们应有的存在状态。而侯王掌握了社会发展的自然趋势,就能够因为使人们得到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而得到人们的拥戴。

 

.>>>.“其致之也…”就是说,如果因此而满足现状、试图保持现状,或贪得无厌、好逸恶劳的话,由于事物潜在本体的发展变化是从不间断的,所以就会导致天裂、地废、神歇、谷竭、物灭、侯王蹶的悲剧发生。所以,老子在本章是要告诉统治者、领导人、经营者“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道理和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