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邦:“半夜拆迁”民房实乃法治之耻(新京报 2008-3-3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12:54:39
“半夜拆迁”民房实乃法治之耻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8-3-30 3:36:55 · 来源: 新京报

“我的家啊!”55岁的徐水香怀抱着一只老母鸡,瘫坐在断壁残垣前喃喃自语。老人住在苏州市吴中区郭巷街道,3月27日凌晨,几十名“身份不明”男子闯入家中将她和老伴拖出屋外,随后拆了房子。与徐水香同样遭遇的还有沈建方、陆素贞一家。(3月29日《现代快报》)
非常拆迁向来让人愤慨,而像苏州这样的“半夜拆迁”则十分野蛮。到网络上搜索一下,半夜强拆民房的新闻比比皆是。看到这些屡屡出现的半夜强拆民房的新闻,实在是让人迷惑不解,半夜强拆民房为何如此“流行”?
半夜强拆民房的所谓“拆迁”,其中必有猫腻。“半夜拆迁”之所以能够屡试不爽,或是拆迁公司依仗其财大气粗,以资本暴力侵害被拆迁户利益;或是房地产公司遇到了所谓的“钉子户”,与拆迁户之间达不成拆迁补偿协议,房地产公司运用暴力“快刀”斩纠纷“乱麻”,强拆民房制造既成事实;更重要的是,拆迁公司之所以敢于如此胡作非为,在其背后可能有公权为其撑腰壮胆。如果没有公权为其撑腰壮胆,再野蛮不法的公司恐怕也不敢去“半夜强拆”。
可是不管什么原因,不管有怎么的理由,在“半夜拆迁”中使用暴力却是不争的事实。在依法治国逐渐深入人心的今天,法律原本应该成为奉公守法者的保护伞,敬畏法律也应该成为每一个公民的行为准则,拆迁自然也应该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进行。可是,现实情况并不如人们想象的这样乐观,“半夜拆迁”的屡屡出现,就足以让人震惊。“半夜拆迁”制造出一幕幕半夜惊魂的“闹剧”,公民何来安全感可言?当地政府坐视房地产公司“半夜拆迁”,无异于对暴力行为放任不管,政府的公信何在?
《物权法》实施后,人们曾普遍认为,个人财产在《物权法》的保护下,会变得更加安全。可是,愈演愈烈的“半夜拆迁”,似乎给人们头上浇了一盆凉水。在“半夜拆迁”面前,《物权法》的权威何在?“半夜拆迁”之所以屡试不爽,根本原因就是暴力拆迁者能够屡屡逃脱法律的惩罚。“半夜拆迁”之后,少见暴力拆迁的违法者受到法律的惩处,彰显了法律的苍白无力,实乃法治之耻。
“半夜拆迁”的屡屡出现,已经威胁到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到了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亵渎了法律的神圣威严。希望有关部门拿出强有力的措施来,坚决制止这种半夜强拆民房的恶劣行径。“半夜拆迁”可以休矣!
□周建邦(江西 教师)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zonghe/1044/2008/03-30/018@033655.htm
周建邦:“半夜拆迁”民房实乃法治之耻(新京报 2008-3-30) 数十男子半夜拖出房主强拆房(新京报 2008-3-30) 曹林:名人从代言丑闻脱身乃法治之耻(新京报 2007-3-19) 周建邦:“操”字状中的社会裂痕更需弥合(新京报 2009-5-1) 男子拆迁房前被殴身亡(新京报 2008-7-4) 拆迁究竟是什么东西(新京报 2009-4-3) 32间平房半夜被强拆(新京报 2007-5-11) 钟凯:“输血”之殇拷问法治底线(新京报 2007-12-8) 新京报社论:慎用警力:法治社会多赢之途 新拆迁条例一删一增尽失法治精髓 孔璞:纳雍强力拆迁:不拆迁停薪停职(新京报 2009-7-30) 周建邦:不如让油价与国际接轨(中国青年报 2008-3-22) 新京报:拘留无照商贩无损法治精神?(2006-3-6) 新京报:拘留无照商贩无损法治精神(2006-3-4) 新京报:有错即道歉,法治政府应有之义 叶檀 -- 腾讯博客 - 新拆迁条例一删一增尽失法治精髓 - Qzone 新拆迁条例一删一增尽失法治精髓;叶檀博客 熊培云:“权力通吃”下的“拆迁株连”(新京报 2008-1-13) 熊培云:先拆迁后安置造就“史上最牛居民楼”(新京报 2008-6-28) 秋风:紧急叫停“株连式拆迁”(新京报 2008-7-5) 国华:野蛮拆迁,你面对的不是垃圾堆(新京报 2008-12-31) 拍摄拆迁纠纷记者两遭殴打(新京报 2009-3-23) 秦关:政治之美在于人性之美(新京报 2008-3-17) 袁岳:民粹不等于民生(新京报 2008-3-30)